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滞颐---[]

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脾之液为涎,由脾胃虚寒,不能收摄耳。治用六君子汤加木香。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液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秘结,用清凉饮。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食积内热,用大安丸。仍参口疮腮肿条互览之。


治验一小儿滞颐,面色痿黄。余谓当调补中气。不信,用清热之剂,更加弄舌,乃用五味异功散,渐愈。后因停乳,吐泻复作,先用大安丸,消其宿乳,次用五味异功散,补其中气而痊。


一小儿滞颐,面色赤,手指热,用泻黄散,一服而愈。后因乳母饮酒,其子复患前症,用东垣清胃散加干葛、神曲、麦芽,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儿停食腹痛,用疏导之药,痛止,左项筋动,口角涎流,面色痿黄,肢体微肿,先用六君、柴胡、升麻、山栀四剂,次用异功散加升麻而痊。


一小儿停食腹痛。服峻利之药,吐泻自汗,厥冷滞颐。用六君、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儿十一岁,滞颐兼嗳气下气,时常停食,服消导清热之剂,大便不实,小腹重坠,此脾气下陷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饮食渐进,大便渐实,又用四神丸而愈。


一小儿滞颐,面色白或黧,腹痛,手足时冷,脉微细,此肺肾虚寒也,宜先培其脾土,用温胃散,二服腹痛顿止,又六君子汤,诸症并愈。后停食挟惊,吐泻发搐,滞颐腹痛复作,用六君加柴胡、钩藤钩,四剂而痊。


一小儿吐舌流涎,余谓心脾有热。用导赤、泻黄二散而愈。后自服清热化痰等药,更加弄舌,余用异功散加钩藤钩而安,又用六君子汤而愈。


一小儿滞颐,面色白或赤,目札切牙,此禀肝肾气不足,内热而生虚风也。用地黄丸以滋肾水;异功散以补脾土而安。


一小儿滞颐,面青,手按其腹则叫痛,此夹食与惊也,用异功散加枳实、升麻,二剂而愈。


后又停食,吐泻滞涩发搐,面色青黄,此脾虚而肝木乘之也,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钩藤钩而愈。


温胃散 治脾冷涎多,流滞于颐。


丁香(一两) 人参 半夏 肉豆蔻 白术 干姜 甘草(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水煎。



愚按∶此方治脾胃虚寒,涎流不止,或呕吐腹痛之良剂也。脾气稍温,但服五味异功散。


六君子汤


钱氏异功散


四君子汤


清胃散(四方见内钓)


四顺清凉饮


补中益气汤


大安丸(保和丸加白术,三方见虚羸)


泻黄散(方见脾脏)


牛黄清心丸(方见急惊)


四神丸(方见惊泻)


导赤散(方见心脏)


(口角流涎,曰滞颐)


冷涎,宜温胃,丁香、益智仁煎服;热涎,宜清胃,山栀、天花粉煎服;小儿常流清涎者,胃有蛔虫之渐,苦楝根汤主之。


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溃于颐间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法当温脾为主。宜服


温脾丸


半夏(姜汁炒一两) 木香(五钱) 丁香(二钱) 益智仁(炒五钱) 白术(去芦炒一两)青皮(去白五钱) 陈皮(五钱)


上为细末。姜汁打稀糊丸。麻子大。每二三十丸。米饮送下。


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流出渍于颐间。涎者脾之液,脾气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制也。(《巢氏病源》)


按《内经》云∶舌纵涎下,皆属于热。而此专属脾冷,亦偏见也。张涣处冷、热各二方,为得之。然以流出为冷,不流出为热,恐亦未确。(《证治准绳》)


(口角垂涎是也)



〔肃〕清心导痰丸 治舌纵涎下。(方见大人门。曾用甚妙。)



〔汤〕小儿滞颐者,多涎流出,积于颐上,此由脾胃冷,涎多故也。脾之液为涎,缘脾胃虚冷,不能制其津液,故流出于颐,法当补脾。(按《内经》云∶舌纵涎下皆属热。此恐汤氏之偏见,今两存之,以备参考。)


张涣温脾丹 治滞颐效。


白术 青皮(各半两) 半夏曲 丁香(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


上为细末,糊丸如黍米大,一岁儿十丸,二岁二十丸,米饮下。


【总括】滞颐之症口流涎,脾家有热涌而然;亦有胃寒而作者,虫痛涎流湿热兼。


《内经》曰∶足太阴之经通于口。盖脾之液为涎,小儿口流涎出而积于颐间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摄耳。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自批∶药铺中不可用,以其药味不纯也。不如用万氏牛黄清心丸较稳。)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涎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闭结,用四顺清凉饮。食积内热,用大安丸。


【附方】


六君子汤 见疟疾症内。


泻黄散 见热症内。


五味异功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四顺清凉饮(即四顺饮) 见伤寒症内。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术 神曲 山楂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卜子


巢氏论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冷涎流出,滞渍于颐也。


按∶《内经》云舌纵涎下,皆属于热。而此专属脾冷,亦一偏之见。张涣处冷热各二方,为得之,然以流出为冷,不流出为热,恐亦未确。


〔张涣〕温脾丹 治脾冷病。


丁香 木香(各一两) 半夏(一两,用生姜六两同捣细,炒令黄) 青橘皮 白术 干姜(微炒。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温胃散 治脾冷流涎。


丁香(一两) 肉豆蔻 半夏(白矾水浸,炒黄) 白术 干姜 甘草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生姜二片,煎五分,去滓温服,食前。


金朱丹 治脾热多涎。


金箔(二十片,研) 朱砂(细研,水飞) 半夏(汤浸七遍,取末) 天南星(牛胆制,取末。各一两) 白茯苓(取末) 石膏(细研,水飞。各半两)


上件都拌匀,再细研,用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参汤下,乳后。


牛蒡丹


牛蒡子(一两) 郁金 川朴硝 枳壳(麸炒,去穣) 皂子(炒黄。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用生姜汁打白面糊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参汤吞下,量儿大小加减。


《千金》治小儿口中涎出方以白羊屎纳口中。


又方以东行牛口中沫,涂口中及颐上。


又方桑白汁涂之,瘥。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