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痛---[]
- 《广瘟疫论》:咽痛
- 《伤寒大白》:咽痛
- 《伤寒捷诀》:咽痛
- 《伤寒六书》:咽痛
- 《伤寒六书》:咽痛
- 《续名医类案》:咽痛
- 《医述》:咽痛
- 《医效秘传》:咽痛
- 《医学纲目》:咽痛
- 《医学心悟》:咽痛
- 《医学心悟》:咽痛
- 《伤寒说意》:咽痛
- 《伤寒寻源》:咽痛
- 《伤寒指掌》:咽痛
- 《友渔斋医话》:咽痛
- 《证治准绳·类方》:咽痛
《广瘟疫论》:咽痛
时疫咽痛,为热淫于肺。当视其咽中有结、无结∶无结者微红,以桔梗、花粉、黄芩、元参治之;有结者红肿,当加牛蒡、赤芍消其肿;结甚则起紫泡、白泡,是为乳蛾,必以针刺去恶血,再服清热之药方妙。
时疫中常有急喉风、急喉痹二险证,旦发夕死,不可不察也。急喉风,咽痛而喘,乃痰邪夹热,上壅于肺。古方用胆矾吐其痰涎恶血,或皂角膏吐之,治之稍缓,则气闭而死。急喉痹即乳蛾速长,闭塞喉咙,亦以刺去恶血为主,甚或用刀大开其脓血。此虽见于时疫中,必其人平素贪浓味,多怒郁,肝火妄动,有以致之也。
《伤寒大白》:咽痛
《伤寒论》太阳阳明咽痛各一症,悉属阳症也。少阴咽痛者六,阳热者四,阴寒者二,少阴阳热者四,治以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少阴阴寒者二,治以桂枝干姜汤、真武汤、四逆汤。另厥阴咽痛者一,亦阳症也,治以桔梗汤。夫咽痛,皆是阳热。今少阴经内有二症属寒者,何也?其一以汗多亡阳;其一以阴盛格阳。成氏云∶甘草汤主少阴热壅咽痛者;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者;半夏散主少阴客寒挟痰咽痛者。《活人》云∶以半夏桂枝甘草汤治伏气之病,谓非时之暴寒伏于少阴,日久乃发,先见咽痛恶寒,宛似伤寒,但脉不紧盛,反微弱,且见下利,俗名肾伤寒。治以半夏桂枝甘草汤,次用四逆汤。吴氏云∶凡阴症咽喉不利,故用以上诸法。若阳症咽喉痛,用甘露饮、玄参汤。戴人云∶有初得病,无阳毒阴毒等症,而咽喉自痛,此因感冒后顿用浓衣拥盖,或食生姜热酒即卧致是,此名因寒伤热咽痛,宜用凉膈散、甘露饮治之。又有先伤于热,欲取凉快,乃为外寒所束。此名因热冒寒咽痛,切不可骤用寒凉,宜用甘桔汤、双解散等。按三阳里症有咽痛,表症咽痛者少,以里未郁热故耳。然太阳症,有表寒外束里热,亦有咽痛。若少阳里有郁热,外冒表邪,亦有咽痛者。更有阳明胃有积热,太阴肺有积热,外冒表邪,皆有咽痛者。故三阳表症,亦有咽痛之症。以法论之,若无汗恶寒,脉浮紧者,太阳表症为重,宜先散表,羌活冲和汤重加甘、桔,俟汗出表解,然后清热,切不可早用寒凉,抑遏表邪。阳明里热者,有用清胃汤加甘、桔。少阳里热者,方可用柴胡清肝饮。太阴肺素有热,凉膈散。若带表邪,仍用散表之药。咽痛甚者,刺少商穴,稍见血出即愈。咽痛喉边肿起一块,以针刺肿处出血则愈。如喉一片皆肿,难以遍刺者,以冰、硼、炉甘石,研细吹痛处,时以薄荷汤漱口。
家秘荆防甘桔汤
荆芥 防风 甘草 桔梗 薄荷 大力子恶寒身痛,加羌活;腰痛足冷,加独活;潮热,加升麻、柴胡。古方升麻玄参汤,和解阳明咽痛者,加羌柴兼太阳少阳治之矣。三阳咽痛皆热邪,然用寒凉反剧,以其旧有故热在里,新受暴寒外束,家秘多冲萝卜汁,取其甘寒善散耳。
太阳病,下之,脉紧者,必咽喉痛,半夏汤。
太阳病应散表,反误下,不成结胸,但见脉紧,此太阳表寒未散,内薄咽喉而必痛,故用半夏桂枝汤,散太阳表寒。此因误用寒下抑遏,故用辛散,非阳经咽痛,概可慢用。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则咽不痛。
此申明阳经咽痛,多因火热上冲,不同寒邪抑遏,妄用辛温从治。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
此申明里真寒,外假热,咽中痛,虚阳上浮也。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下利阴寒者多,今咽痛胸满心烦,则是阳火,故用猪肤润燥。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此少阴热邪咽痛也。以甘草汤设不瘥,再与桔梗汤,以开提肺邪。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
咽痛之症,可用半夏散及汤治之。若咽中痛而生疮,直至声音不出,则桂枝有碍热邪,故以苦酒、半夏、鸡子白,润燥温散所伏之寒邪。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喉不痹。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反汗出,则是里热太过,故咽中痛,喉中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仍不止,则邪热内攻肠胃,故便脓血。既便脓血,热邪不上冲,而喉不痹。
半夏汤
半夏 桂枝 甘草
此方本为太阳表有寒邪,应散表,误下,寒邪伏于咽喉,结聚痰涎而作痛,故用辛温散解,非概治阳经咽痛也。
通脉四逆汤
干姜 附子 甘草 葱白
咽中作痛,要分三条∶表邪不散,宜散表;积热上冲而痛,宜辛凉;虚阳上浮,家秘用此方加凉药少许,恐有拒格之患耳。
猪肤汤
猪皮一斤去毛去肉水煎去渣加白粉白蜜少许煎服。
少阴咽痛,以肾水不足,水中火发,土刑肺金。猪肤系北方水畜,水能制火,皮能润肺。
后人宗此,化黑驴皮,用阿井水煎膏,以治咳嗽、嗽血。家秘用龟版,性同猪皮,刮净煎膏,补肾水,润肺燥,取补北方制南方,则西方不受火制。
甘草汤
甘草(二两水煎)
《千金方》治肺痈,《伤寒论》治咽痛,同用甘草一味,以咽痛肺痈,肺受火刑耳。仲景心下痞满,以甘草、黄连同用,取其直折心火。后以甘草、生地、木通同用,导去心经之火。
后人又以二方合用,而泻火全矣。然不用于咽痛,不可骤用苦寒耳。前方用猪肤汤,壮北方肾水,以制龙雷之火克肺也。此方用甘草一味者,泻南方之心火克肺也。
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原文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若不瘥,与桔梗汤。按甘草泻心火,服之痛不愈,此火邪结住肺中,不得外解,故以桔梗开发肺气,同甘草泻出肺中伏火。因此悟得欲清肺中邪结,必要开肺清肺,二味同用,则肺中之邪始出。余化此方法,加防风于泻白散中,以解肺风;加石膏于泻白散中,以泻肺火。本宗于此。
半夏散 即半夏桂枝甘草汤。
半夏 桂枝 甘草
前条客寒伤于太阳,失汗误下,寒邪内结咽喉而痛者,以半夏汤荡之。今以客寒伏于少阴,伏气肾伤寒咽痛,又以此汤更为半夏散以散之。可知太阳之邪结在浅,少阴之邪伏于深矣。
苦酒汤
苦酒 半夏 鸡子白
仲景以半夏汤,治太阳表邪内伏,作痛咽喉。又以半夏散,治少阴伏气咽痛。今以少阴咽中生疮,不能语言者,又以苦酒汤治之。夫寒邪挟痰,伏于咽喉而痛,可用半夏以散痰,桂枝以散邪。若热痰攻咽成疮,而声音不出,则不可妄用辛温,故去桂枝,易以苦酒鸡子白,温散润燥治之。
甘露饮
知母 麦冬 连翘 薄荷 桔梗 黄芩 玄参 滑石 石膏 甘草
咽喉之症,客寒内伏,仲景立辛散之方,以戒苦寒直折。余今又不得不补赘苦寒之方,以治三阳热毒上冲,非违背前贤,实相需互备也。
玄参汤
玄参 山栀 麦冬 天花粉 桔梗 知母 薄荷 甘草 黄芩
此方清肺润燥,治实火咽痛。阳明有热,加升麻、石膏,即合玄参升麻汤。少阳有热,加柴胡、胆星。外冒风邪,加防风、荆芥。
凉膈散
连翘 桔梗 山栀 黄芩 天花粉 知母 薄荷 甘草 玄参
此通治三阳上焦咽痛之方。症兼阳明,加升麻、干葛;兼少阳,加柴胡;若外感风寒发热,加防风荆芥。
甘桔汤 详前。
双解散
柴胡 干葛 荆芥 薄荷 黄芩 玄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桔梗 防风
此治阳明少阳,先伤积热,又冒表邪,郁于上焦,咽喉作痛。
羌活冲和汤
羌活 防风 荆芥 白芷 黄芩 苍术 生地 广皮 甘草
此治太阳发热咽痛,无汗脉浮者。症有燥热去白芷、苍术,加入玄参、升麻。
清胃汤
升麻 生地 丹皮 山栀 甘草 黄连
阳明有热,肺受火制,故以此汤清胃治本。家秘治咽喉作痛各有分别,语言即痛,清肺为急;咽物即痛,清胃为先。
柴胡清肝饮
柴胡 黄芩 山栀 青皮 荆芥 甘草
《内经》云∶一阴一阳,结为喉痹。少阳之火,恒结喉旁,故家秘治咽喉肿痛,多有兼治少阳者。
《伤寒捷诀》:咽痛
咽痛阴阳迥不同.咽喉肿痛热邪攻.脉浮散大或吐血.随方用药自然通.阴毒咽痛喉不利.寒邪伏在少阴中.脉来微弱当温散.半夏桂汤是先锋.须用四逆加桔梗.治不可紊自见功
.
《伤寒六书》:咽痛
咽喉不利而痛,或成疮,不纳谷食,皆邪热毒瓦斯上冲而痛,甘桔苦酒汤。咽喉不利,吐脓血,手足厥冷不止者,难治,升麻六物汤主之。
《伤寒六书》:咽痛
咽喉不利,或痛或痒,不可纳食,皆毒瓦斯上冲所致。经曰∶太阳病,下之,脉紧者,必咽痛,以太阳之邪搏于少阴也。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
少阴咽痛,脉浮迟,厥冷,或吐利,亦属少阴,并不可汗下,用桔梗汤、猪肤汤;甚者,半夏散、通脉四逆汤去芍药,加桔梗;汗不止, 本、温粉扑之;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
若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血脓,手足厥,利不止者,难治,宜麻黄升麻汤。
肾伤寒一证,乃非时暴寒伏于少阳之经,头痛腰痛,脉微弱,初咽痛以伤寒,后必下利。咽痛,半夏桂枝汤;(即半夏散。)利,四逆汤。
阳毒咽痛,见发斑条。咽中闭塞,乌扇汤。口疮赤烂,蜜浸黄柏噙。咽痛甚者,升麻六物汤。
《续名医类案》:咽痛
徐仲光治一儿,患血热痘,先用寒凉,芩、连、犀角,起发灌浆,头面身背俱脓,但两腿面凹陷不起。用参、 托之,反见热渴躁烦,大便溏泄多次,咽喉肿痛。改用清咽利膈,山豆根、麦冬、川贝、桔梗、元参、防风、僵蚕、山甲、当归、白芍、红花、生地、山楂、陈皮、蚯蚓、牛蒡、川连、黄芩、甘草而愈。
一儿痘后,咽痛壅塞不通,此余毒留于心肺,邪热不泄,风痰壅盛。先以桐油探吐,服驼原散、甘桔汤、连翘、牛蒡、射干、元参而愈。
一儿痘后,真阴不足,二火上行,咽喉肿痛。有以寒凉治者,愈而复肿。原其火为寒郁,先以附子理中汤驱其寒,次宜壮水之主,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麦冬、元参治其本,外吹葛槿散而愈。
一儿痘后,脾胃不足,阴火上炎,咽喉肿痛,以四君子加甘、桔、知、柏、川连、牛蒡而愈。
一儿痘后,咽喉成疔,以柴、葛、地龙、蜈蚣等分煎成,加犀角磨汁和服而愈。
万密斋治马氏子,五岁,痘不起发。曰∶此顺痘也。毒甚者,则头面肿,毒微者,则头面不肿,非不起发也。又呼咽痛。曰∶此痘家常病,喜喉舌无疮,颈项间痘稀,不足怪也。以甘桔汤加牛蒡子煎,细细咽之,咽痛即止。
《医述》:咽痛
太阳、阳明,咽痛各一,悉属阳证。少阴咽痛有六∶阳热四证,治以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阴寒二证,治以桂枝干姜汤、真武汤、四逆汤。厥阴咽痛者一,亦阳证也,治以桔梗汤。夫咽痛皆是阳证,少阴内有二证属寒者,一以汗多亡阳,一以阴盛格阳也。成氏云∶甘草汤,主治少阴热壅咽痛者;桔梗汤,主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者;半夏散,主治少阴客寒挟痰咽痛者。吴氏云∶凡阴证咽痛,用以上诸法。若阳证咽痛,当用甘露饮、元参汤。按∶三阴里证咽痛者多,三阳表证咽痛者少。然太阳表寒外束里热,少阳里有郁热外冒表邪,阳明胃有积热外冒表邪,皆有咽痛。
若无汗恶寒、脉浮紧者,太阳表证为重,宜先散表,羌活冲和汤加甘、桔;阳明里热者,用清胃汤加甘、桔;少阳里热者,用柴胡清肝饮。(《伤寒大白》)
伤寒他经,皆不言咽痛,惟少阴有咽痛之证,因少阴之脉循喉咙故也。非大热,则为大寒,治之一误,死生立判,不可概为风热而混治之。(郑重光)
《医效秘传》:咽痛
咽痛者,热毒上冲所致也,宜甘桔、苦酒汤主之。然有阴阳二病。脉浮数,面赤斑斑如锦纹,而咽痛吐脓血者,此阳毒也。脉沈迟,手足冷,或吐利,而咽痛者,此少阴也。
《医学纲目》:咽痛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可与甘草汤,不瘥,桔梗汤。
甘草汤 用甘草二两, 咀,每服四钱,水煎,去渣温服,日三服。
桔梗汤 用甘草二两,桔梗一两,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制) 桂枝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少少咽之为散,白汤调服方寸匕,亦效,日三服。(仲景法为散调服,不 咀。)
□
〔成〕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
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半夏(制,十四枚) 鸡子(一个,去黄,纳半夏、苦酒于鸡子壳中)
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以鸡子壳置刀 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脉紧当无汗,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论见吐利。)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见后《活人》续法)
咽痛下利兼胸满者,猪肤汤。厥逆面赤者,通脉四逆汤。下后复厥逆,下部脉不至者,麻黄升麻汤。(并见下利。)
阳毒咽痛,面赤斑斑如锦纹,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升麻鳖甲汤。(《活人》云∶阳毒升麻汤主之。论见阳毒条。)
阴毒咽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活人》云∶阴毒甘草汤主之。论见阴毒条。)
太阳病,下后脉紧者,必咽痛。(论见大法。)阳明病,头眩而咳者,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先厥后热者,下利必自止,止而反汗出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者,下利必自止。若不止者,必便脓血,其喉不痹。(论见下利。)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头眩,下利日数十行。
《医学心悟》:咽痛
问曰∶咽痛何以属传经少阴证?答曰∶咽者,少阴经脉所过之地也,热邪攻之,则咽痛又问曰∶寒证亦有咽痛,何也?答曰∶寒邪直中下焦,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发扬于上,亦令咽痛。然必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症,不若传经热邪,口燥咽干而渴之甚也。
《医学心悟》:咽痛
咽痛有表里寒热之分,不可不辨也。风寒在表而兼咽痛者,此风火聚于肺也,宜用甘桔汤,加荆芥、防风、薄荷、牛蒡之类以散之。少阴里证兼咽痛者,以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也,宜分寒热治之。凡传经少阴,口燥舌干而痛者,热也,甘桔汤主之,甚至加黄连、元参、牛蒡之属。凡咽痛,以蒡子为主。直中少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以致咽痛,必兼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症,但温其中而痛自止,姜附汤加桔梗主之。夫同一少阴咽痛,而寒热之别相隔千里,不可不察。复有阴毒、阳毒咽痛者,治如少阴证。更有发汗过多,遂至汗多亡阳,内损津液,而成咽痛者,宜用参、 、归、术,调补元气,收敛汗液而痛自除。凡咽痛,通用甘桔汤,在表者,加散药,在里者,分别寒热而加入温凉之剂。仲景立法精粹,学人宜致思焉。
甘桔汤 (见前少阴证。
《伤寒说意》:咽痛
病人脉尺寸俱紧,是表里皆实,法当无汗,而反汗出者,阳亡而不守也,此属少阴脏病,必当咽痛而复吐利。以少阴水旺土湿,升降倒行,胃逆而贼于甲木,则为呕吐,脾陷而贼于乙木,则为泄利,甲木上冲,浊气壅塞,是以咽痛也。
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泻热而缓迫急也。不差者,与桔梗汤,散结而下冲逆也。咽喉疼痛,率缘浊气冲逆不降,宜半夏散,半夏降其浊,桂枝下其冲也。若咽喉生疮,不能语言,声音不出者,是浊气冲逆,伤其上窍也,宜苦酒汤,半夏降其浊,苦酒消其肿,鸡子发其声音也。
若上病咽痛,下病泄利,胸满而心烦者,以胆胃上逆,故咽痛胸满,肝脾下陷,故泄利,宜猪肤汤,猪肤、白蜜,润燥而除烦,清热而止痛,白粉收滑脱而止泄利也。
【93】甘草汤 八十六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94】桔梗汤 八十七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96】半夏散 八十八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95】苦酒汤 八十九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92】猪肤汤 九十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猪肤即猪皮。白粉即铅粉(白粉即铅粉 恐非也,铅有毒,亦不能炒香。应为米粉。)。
《伤寒寻源》:咽痛
咽痛一证.阴阳寒热所因不同.最难辨认.大凡阳热之证.多起于太阳.而阳明与少阳亦互见之.阴寒之病.多中于少阴.而太阴与厥阴亦牵及之.其间温凉异治.倘辨证先错.率意投剂.召变甚捷.可不慎诸.
风邪从皮毛而入.首犯太阳.肺先受邪.与痰涎互结.则咽痛而梗.与以驱风利咽.其邪尚浅而易疗.其结之甚者.则加以红肿.则当参用破结消肿之品.又甚者.热浮之气弥满三阳.与毒涎恶血两相胶结.顷刻之间.胀塞咽喉.致气不得通而死.或用吐法以宣其痰涎.或用刺法.以去其恶血.救之不容须臾缓矣.凡阳热之证.虽至险极恶.人犹易识.至少阴咽痛.人多不识.即识之而温里之剂.又多畏而不敢轻投.殊不知阴寒之甚.格阳于上.乃致咽痛.真寒假热.非温不办.而温法又各有别.不容概施.如经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又云.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又云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此虽少阴病.以尚无下利逆冷诸变.而证有轻重.方亦有缓急.其不取寒凉直折.一也.若咽痛而复下利.则如经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咽痛者.通脉四逆加桔梗汤主之.此因阴寒气盛.元阳将脱.故宜亟使阳气归根.是非峻温不可矣.
凡咽痛之宜用温药者.仲景原为真寒假热者之立法.若辨证不的.为祸甚速.倘非阴盛阳衰之候.即不得施回阳胜阴之法.故仲景又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盖彼因下利而阳亡此因下利而阴涸.治又不同也.更有阳热炽甚.痰涎涌结.其脉反迟.而协热下利者.此又属阳证似阴之候.此惟吐法为最善.经云.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则利止.盖胸中闭塞者不可汗.又胸中闭塞者不可下.仲景已有深戒.而病当胸中当吐之.且吐中自寓发散之义.则可使结开而利止也.
《伤寒指掌》:咽痛
少阴之脉.上贯肝膈.循喉咙.系舌本.故咽痛独列少阴篇内.少阴咽痛.属热者.
有半夏散及汤.又甘草汤.桔梗汤.此散火也.属寒者.有桂枝干姜汤.治汗多亡阳也.有通脉四逆汤.
治阴盛格阳也.(参准绳)
邵评∶咽痛热症.是虚火上升.寒症有亡阳格阳二症.
金鉴云.咽痛一症.寒热皆有.肿痛为热症.仲景有甘桔、半夏、苦酒、猪肤等汤调治.
不肿而痛为寒症.宜四逆汤加桔梗主治也.
邵评∶咽痛寒热俱有.肿者为热.不肿为寒.治当分别.
《友渔斋医话》:咽痛
朱(十四) 脉浮畏风,身热咽痛,肺邪欲泄,势将发疹。
杏仁(三钱) 薄荷(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粘子(二钱) 橘红(一钱) 桔梗(一钱) 元参(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 蝉衣(七分) 甘草(四分) 西河柳(二钱)
一服肌痒见点,再剂而愈。乃翁见惠盆梅,作七绝一首谢之∶珍重堂前短一梅,含苞看起到齐开,旁人问我从何日,道是山翁当杏栽。
□
某 风寒犯肺,咽喉肿痛,当辛散。
苏叶 杏仁 粘子 橘红 薄荷 桔梗 蝉衣 甘草 姜皮 葱
头愈后旬余,咽喉复痛,起于夜分,忽然如鲠,左边起泡如茧,此阴火上冲,当清解。前恶寒脉浮,今不恶寒脉细,以此分温清两法。昧者不察,混施方药,贻误非细。
元参 连翘 马勃 薄荷 桔梗 甘草
□
自(三七) 咽痛起于暮夜,而多痰涎,属冬藏不密,浮火上升。治法须苦味潜阳,苦辛散火,以甘和之,一服而愈。
元参(二钱,能清阴火) 连翘(一钱五分。能清浮火)川斛(三钱,清胃火消痰涎) 杏仁(三钱,辛散苦降) 橘红(五分,辛利上焦之气) 桔梗(一钱,开肺气散郁火) 薄荷(一钱,清利咽喉) 甘草(三分,甘以和之)
□
陶(二四) 伏热在内,时交冬至,阳气内动,相因为病,咽喉燥痛,痰涎缠绕,渴饮冷水,咳嗽痰血,入暮寒热,舌白如垩,脉来细数。此实火症,非大寒之剂不能疗。莫谓寒冬,怕用寒剂,舍时从症,古贤有之。
石膏(八钱) 川连(一钱) 丹皮(一钱五分) 生地(三分) 麦冬(二钱) 杏仁(三钱)薄荷(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
服下即吐痰涎碗许,诸病减半,再剂而愈。
《证治准绳·类方》:咽痛
三黄丸(见发热。)
龙麝聚圣丹(《宝鉴》,下同) 治心脾客热,毒瓦斯攻冲,咽喉赤肿疼痛,或成喉痹,或结硬不消,愈而复发,经久不瘥。或舌本肿胀,满口生疮,饮食难咽,并宜服之。
南硼砂(研) 川芎(各一两) 生地黄 犀角屑 羚羊角屑 琥珀(研) 玄参 桔梗 升麻铅白霜(研) 连翘(各五钱) 赤茯苓 马牙硝 脑子(研) 人参 麝香(各三钱) 朱砂(飞) 牛黄(研。各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用金箔五十片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或新汲水化下,或细嚼,或噙化津液咽下皆可,食后临卧服。
祛毒牛黄丸 治大人小儿咽喉肿痛,舌本强硬,满口生疮,涎潮喘急,饮食难进,胸膈不利。
牛黄(研,三钱半) 人参 琥珀(研) 犀角(取细末) 桔梗 生地黄(沉水者佳) 硼砂(各半两)
雄黄(一两,飞) 玄参 升麻(各三钱) 蛤粉(水飞,四两) 寒水石( ,二两) 朱砂(飞研,七钱) 铅白霜脑子(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小弹子大,金箔为衣,瓷器内收。每服一丸,浓煎薄荷汤化下,或新汲水化服亦得,食后,日进二三服,噙化亦得。
咽喉备急丹
青黛 芒硝 白僵蚕(各一两) 甘草(四两)
上为细末,用腊月内牛胆有黄者,盛药其中,荫四十九日,多时为妙。
增损如圣汤(《宝鉴》) 治风热攻冲会厌,语声不出,咽喉妨闷肿痛。
桔梗(二两) 炙甘草(一两半) 枳壳(汤浸,去瓤,二钱半) 防风(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渣,入酥如枣许,搅匀,食后温服。
利膈汤(《本事》) 治虚烦上壅,脾肺有热,咽喉生疮。
鸡苏叶 荆芥 防风 桔梗 人参 牛蒡子(隔纸炒)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如咽痛口疮甚者,加僵蚕一两。
桔梗汤(东垣) 治咽肿,微觉痛,声破,季冬合之。
麻黄(存节,五分) 桔梗(一钱) 黄芩(三钱) 甘草(一钱) 白僵蚕(三钱) 马屁勃(一两) 桂枝(少许) 当归身(三分)
水二盏,煎去渣,稍热服,食后,徐徐呷之。
金沸草散 辰砂化痰丸(俱见咳嗽。)
发声散(《宝鉴》) 治咽痛不妨咽物,咽物则微痛,不宜用寒凉药过泄之,此妨闷明热也。
栝蒌(一个) 白僵蚕(半两,炒) 桔梗(新白者,七钱半,炒) 甘草(二钱,炒)
上为末,每用少许,干掺咽喉中。若大肿痛,左右有红,或只一壁红紫长大,而水米不下,用此药一钱,朴硝一钱匕,和匀,干掺喉中,咽津。如喉中生赤肿,或有小白头疮,用此药一钱匕,白矾半钱,细研如粉,和匀,干掺之。
碧云散
白矾(明净,一钱) 巴豆(一粒,去壳)
上以白矾为末,瓦上熔成,入巴豆在矾内,候矾干为度,细研,分作四服,每一字以竹管吹入咽中,涎出为效。又方,用青矾。
鸡苏丸(见吐血。) 辰砂五苓散(见消瘅。)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