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疟疾门---[]

夫疟者.残虐之意也.从病从疟.故名曰疟.是病者.多发于秋.因夏伤于暑.故至秋而发也.有先寒后热.先热后寒.单寒无热.单热无寒.大寒大热.微寒微热之异.分而言之.


先寒后热者.先得于寒.先热后寒者.先得于热.又云先热者为血虚.先寒者为气虚.单寒无热者内伤必重.单热无寒者内病必多.大寒大热者邪必深.微寒微热者邪必浅.又有久寒久热.经年累月而不愈者.必其不守禁忌.兼以元气虚弱故也.合而言之不专于外伤客邪亦平日饮酒不节.及七情六欲所伤.兼之以脾裹痰而不散.与内之饮食.外之暑气相结交固.


流聚于少阳之分.少阳位.人身之中为阴阳往来必由之路又在半表半里之间.阴血流过其处激而发热.或阴阳交会则寒热交作.久而不愈则结成疟母.藏于胁下.胁下者少阳之分也.


治此病者.以引经药.引至少阳之分.而以消食化痰疏风调气之剂.量其轻重而投之.无不应矣.然同一疟也.有一日之发.间日一发.有三日一发者何也.盖病之所由来者.有远近也.冬伤于寒不即病.直至明年秋而后发者.则三日一发之疟也.三日一发者.受病或一年.


间日一发.受病或半年.一日一发.受病或三月.每以得病之远近.为所发之日期也.医者以心度之见其三日一发.则知其得于寒.当以辛温之药散之.见其间日一发.则知其得于暑.当以清暑之药治之.然又必见其症有相合者.方可投也.如浙西但初发疟疾者.皆言谓之胎疟.盖莫敢服药.若疟疾始初不去疏表.邪何能自散.而愈发愈盛矣.及至延之日久.气血两虚.肝邪日旺.脾经受克.以至四肢消瘦.饮食少进.面黄肤肿.才议用药.如体浓者还可救疗.体弱者竟无救矣.既然有胎疟.亦HT 有胎伤寒.胎痢疾之说.何独疟疾有胎.而他疾无胎乎.此言大谬之甚.如此帮助.后人谅不再朦蔽.以至误人之性命者耳.然不拘初发再发.但有食则消食.有痰则化痰.有风则散风.有寒则攻寒.有热则驱热.有气则开气新病则去其病.久病则补其元.神而明之.则存乎人也.


【脉云】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死.弦短者伤食.弦滑者多痰.弦如刀刃者死.


弦小者生.


【立方】


清脾饮 治脾疟脉来弦数.或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


茯苓(去皮) 青皮(醋炒) 浓朴(姜制) 草果(去皮) 半夏(各六分姜矾制) 白术(土炒) 黄芩(酒炒) 柴胡(各一钱二分) 甘草(四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空心服.


桂枝芍药汤 治疟大作战动.阳盛阴虚.此太阳阳明合病也.


桂枝(一钱五分) 黄 知母 芍药 石膏(各三分)


水二钟.姜五片热服.


四兽饮 治五脏气虚.阳明偏胜.结聚涎饮.与胃经相传者.


白术 人参(各一钱) 甘草 茯苓 半夏(各八分) 陈皮(一钱二分) 乌梅(二个)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空心服.


七宝饮 治一切疟痰无论寒热多少.及山岚障气.


青皮 陈皮 浓朴 甘草(各一钱二分) 草果 槟榔 常山(各一钱)


水酒各一钟.清晨服.


鳖甲饮子 治疟久不愈.胁下痞满.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川芎 黄 白术 鳖甲(各一钱五分) 草果 橘红 甘草 白芍 槟榔 浓朴(各八分) 乌梅(二个)


水二钟.枣二枚.食远服.


秘验方 治疟疾久远不愈.一服止.


人参(二钱) 知母 白术 柴胡 藿香(各一钱六分) 常山 (一钱) 乌梅(七个) 何首乌(一钱四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露一宿空心服.


神妙丸 治疟母积块.作痛发热.


真沉香(一两) 阿魏 槟榔 穿山甲 云术(各一两五钱) 朱砂 雄黄(各八钱)


上共为细末.醋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姜汤下.


参苓养胃汤 治疟多寒少热.脾胃虚弱.饮食不进.


茯苓 人参(各一钱) 苍术 半夏 陈皮 草果 藿香 浓朴(各八分) 甘草(四分)乌梅(一个)


水二钟.枣二枚.煎七分.另以老姜三两取汁和匀.露一宿.空心服.


祛疟饮 治疟经岁月不愈者.诸药不效.方可服之.


白术 苍术 青皮 陈皮 草果(各一钱二分) 浓朴 槟榔 茯苓 甘草 良姜 半夏(各一钱) 人参(三钱) 乌梅(三个)


水二钟加姜五片空心服.


茯苓扶元汤 治疟疾阴阳不和.元气虚弱.寒热渐盛.


柴胡 黄芩 人参(各一钱五分) 猪苓 泽泻 白术 青皮(各钱) 何首乌(二钱) 茯苓肉桂(各八分)


水二钟.枣二枚.食远服.


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平素不足.兼劳碌内伤.感寒受暑.以致疟疾.


黄 白术 黄芩 人参 柴胡(各一钱) 半夏 陈皮(各八分) 升麻(三分) 白芍当归(各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空心服.


七枣汤 治疟疾但寒无热.


附子(一个以盐水浸泡七次去皮脐)


分为二服.水二钟枣七枚.姜七片.煎七分.临发日空心服.


二陈汤 以此汤为主.照各经病症.加药录后.


茯苓(一钱) 甘草(六分) 陈皮 半夏(各二钱五分)


太阳经疟.必腰背头项俱痛.加 本.防风.羌活.少阳经疟.必口苦呕吐.恶心胁痛.加柴胡.黄芩.青皮.少阴经疟.发于子午卯酉四正之日.舌干口噪.呕吐欲闭户牖.加芎归.黄连.黄柏.或小柴胡.半夏厥阴经疟.发于寅申巳.夹四旁之日.小腹痛引入阴.


作淋.加桂枝.姜附重者四物加玄胡.金铃子.附子.


太阳经疟.发于辰戍丑未之日.腹满自利.善呕.呕已乃衰.加苍白术.柴胡.此三味疟家必用.以上三阴血分受病.发在处暑后者.俱谓之痰疟.寒重者理中汤.(方见伤寒门)


小儿疟疾.不外乎风痰与食.无食不发热.无风不作寒.而痰食风之所成也.外感风寒.则则伤脾也.肺气不清.则生痰.脾土受伤.则裹痰.故痰者风食之所成也.无痰则不成疟.故寒热作焉.要而言之.风虽属肺.食虽属脾.而风食之所藏.又近于胆经.故作寒热.盖胆经为足之少阳.其位在半表半里.是以寒热往来也.大率寒多则为风.热多则为食.寒热相半.则风食俱多.治此病者.惟消食疏风化痰而已.然消食必兼疏风.疏风必兼消食.而消食疏风必兼化痰.盖三者不全.则不能成疟.故宜兼用.但量其所属轻重可也.


【立方】


疏脾饮治小儿因风成疟.


紫苏 柴胡 半夏(各一钱) 防风 青皮 浓朴 川芎(各五分) 生姜三片.不拘时热服.槟陈饮治小儿因食成疟.


山楂 青皮 草果(各八分) 槟榔 枳实 半夏 柴胡 麦芽(各六分) 生姜三片.空心煎服.


平妥饮 治小儿痰疟.来时作呕.


半夏 贝母 橘红 柴胡(各七分) 黄芩 草果 白术 枳壳(各五分) 生姜三片.不拘时热服.鳖甲饮 治小儿久疟不住.


何首乌 鳖甲(酒炙) 当归 白术 人参 黄芩(各八分) 黑枣三枚.空心煎服.


缪仲淳曰∶经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疟论一篇,发明已详。盖其间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暑邪乘虚客之而作,虽随经随症投药解散,必先清暑益气,调理脾胃为主。有食者兼消导夺食,有风兼散风,有老痰、伏饮者,兼豁痰逐饮,感瘴疠者兼消瘴疠,汗多者固表,无汗者解表,泄利兼升发、利小便,便燥者兼益阴润燥。久而不解,必属于虚,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两虚者气血兼补,非大补真气,大健脾胃不得瘳也。


盖疟邪由于中气虚,破气则伤中气,邪不能解,甚则中满不思饮食,作泄,恶寒口干。惟伤食宜消,不同此法。若误下则邪气陷于内,变为滞下,或腹痛、肿胀、呕恶、不思食。凡破气下泄药,切戒勿用。


宜清暑益气,健脾开胃,兼消痰。


宜分脏腑、手足六经所见症施治。先清暑热,宜服白虎汤加减,消息用之。其药俱宜黄昏煎以井水,澄冷,露一宿,五更时温服。盖疟乃暑邪,得露则散也。


若足太阳见症,其人腰痛、头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或遍身骨痛,小便赤,宜羌活、广皮、黄芩、前胡、甘草、猪苓、知母。若渴者,即兼阳明,宜加石膏,倍知母、麦冬。渴而汗少,加葛根。若涉深秋,或入冬,宜多加姜皮。因虚加人参。虚汗多加黄 、桂枝,汗止即止,桂枝不可多用。若病患素有热,去桂枝,以芍药、五味代之。若发于阴,并加当归。小便短涩,与六一散二三服,下午服理脾健胃药橘红、豆蔻、茯苓、山楂、麦芽、藿香、人参、白术、白芍、扁豆。有肺火者,去参、术,加麦冬,钗斛、乌梅肉。停食者必恶食,加消导药,食消即已,多服则损中气。胃家素有湿痰者,其症不渴、寒多,方可用半夏、橘红、二术,大剂与之。呕甚者兼用姜皮。


若症见足阳明,其人发热头痛,鼻干,欲引饮,目 , 不得眠,甚则烦躁,畏火光、人声、木声,可加葛根。虚而作劳者,加人参。汗多加白术,痰多加贝母、橘红。寒热俱盛,指爪见紫暗者,加桂枝。久而不解,用人参、姜皮两许,下午服理脾健胃药如前。


若症见足少阳经,其人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胸胁痛或呕,宜服小柴胡汤。渴者去半夏,加石膏、麦冬。


肺热去人参,加知母,倍加麦冬。有痰不渴,本方加贝母、白术、茯苓、姜皮。病患阴虚而有热者,虽呕恶,忌用半夏、生姜,宜竹茹、橘红、麦冬、茯苓、乌梅代之。以上三阳经疟。


邪在三阳,药宜辛寒,如石膏、知母、柴胡,甘寒如葛根、麦冬、竹叶、粳米,苦寒如黄芩之类为君,乃可以散暑邪,除热渴,坠头痛。兼寒甚者,则间用辛温,如姜皮、桂枝以为向导,以伏其邪,则病易退。


凡寒甚者,病因于虚,或作劳者,亦因于虚,皆宜甘温,以人参、黄 ,术为君,佐以辛甘,如桂枝、姜皮之属。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者,则补之以参术,佐以消导,如白豆蔻、麦芽、砂仁、草豆寇、枳实、陈皮、山楂之属。在阴分者,则以当归、牛膝为君,佐以姜、桂。如热甚而渴,去姜,桂,加知母,麦冬、竹叶,牛膝、鳖甲。


若足厥阴经,其症先寒后热也,色苍苍然,善太息,甚者状如欲死,或头疼而渴,宜先服三黄石膏汤加鳖甲、柴胡、陈皮,以祛暑邪,后用当归、鳖甲、牛膝、柴胡。如热甚而渴,加花粉、麦冬、知母。如脾胃薄弱或溏泻,去当归,加人参。寒甚者,加桂枝,姜皮、人参。


足太阴见症,先寒后热或寒多。若脾疟,必寒从中起,善呕,呕已乃衰,然后发热,热过汗出乃已,热甚者或渴,否则不渴,喜火,宜服桂枝汤、建中汤。虚者以人参、姜皮各两许。有痰加术、陈皮。


足少阴见症,寒热俱甚,腰痛脊强,口渴,寒从下起,小便短赤,宜先服人参白虎汤加桂枝,以祛暑邪,后用鳖甲、牛膝。热甚者,加知母、麦冬。寒甚者,加桂枝。呕则兼加姜皮。如热甚而呕,去桂枝、姜皮,加竹茹、人参、陈皮。肝肾同一治也。以上三阴经疟。


夫疟病多挟痰,以故热痰须用贝母为君,竹沥、竹茹、花粉、橘红、茯苓佐之。如寒痰发热不渴者,用半夏、白术、陈皮为君,加生姜皮。


疟病多挟风,有风者必用何首乌为君,白术、陈皮为臣,葛根、姜皮、羌活佐之,不头痛除羌活。


劳疟病患阴不足,或作劳,或房劳,发于阴,或间日,或二日、三日一发,为病深,以鳖甲、牛膝、何首乌为君,陈皮为佐。发于夜而便燥者,加当归,脾虚弱者勿加。


薛立斋曰∶疟因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或外邪所感,或郁怒伤脾,或暑邪所伏。审系饮食停滞,用六君子加桔梗、苍术、藿香。外邪多而饮食少,用藿香正气散。外邪少而饮食多,用人参养胃汤。劳伤元气,用补中益气汤。若郁怒所伤,用小柴胡兼归脾汤,随证加减用之,病作时大热躁渴,以姜汤乘热饮之,此截疟之良法也。每见发时饮啖生冷,多致脾胃虚损。大抵属外感者主以补养,佐以解散,其邪自退。审系劳伤元气,虽有百症,但用补中益气,其病自愈,若外邪既退,即补中益气,以实其表。若过用发表,亏损脾胃,皆致绵延难治。凡此不问阴阳日夜所发,皆宜补中益气,此不截之截也。


夫人以脾胃为主,未有脾胃实而患疟痢者。若专主发表、攻里、降火、导痰,治其末而忘其本也。


然此乃疟之大略,如不应,当分六经表里而治之。


大凡久疟多属元气虚寒,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则寒热交作,或吐涎不食,战粟,泄泻,手足逆冷,皆脾胃虚弱,但补中益气,诸症悉愈。


喻嘉言曰∶夫人四体安然,外邪得入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半表半里者,少阳也。寒热往来,一皆少阳所主。谓少阳而无他经之症则有之,谓他经而全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


柴胡汤本阴阳两停之方,可随疟邪之进退以为进退∶如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痹着之邪可以开矣;加黄芩,黄连,即退而从阴,暑留之邪,亦可以解矣。



严 年届六旬,元气素弱,向有肝气,近患三疟。两月以前,先受伏暑;小愈之后,三疟遂作。脉弦,肝胃尤甚。木胜胃土,恶谷厌纳,痰多呕恶,心跳少寐,便闭溺赤。盖胃气一虚,百病丛生矣。高年虽大便两旬不通,未可以通阳为务。培养中气,启胃化痰,是为扼要;调和营卫,退其寒热佐之。


党参 冬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当归 桂枝 淡芩 枣仁 泽泻 谷芽 鹿角霜 生姜 红枣


上方以六君子汤坐镇中宫,补脾健胃,气运则痰湿自化,气旺则津液自生。合入当归、桂枝,和营散邪。更复鹿角霜之通阳者,以治背独恶寒。再加黄芩以泄热,监制桂、鹿之辛温,使无偏畸,不失调和之义。枣仁安神,泽泻去湿,谷芽醒胃,姜、枣调和营卫,皆佐使之助耳。



某 大疟百日,营卫两虚。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胃阳虚则胸腹时痛而吞酸,脾阴虚则经事愆期而盗汗。补脾胃以化其疟痰,和营卫而退其寒热。营卫一和,盗汗自止。


党参(姜汁炒) 冬术(土炒) 半夏 茯苓 陈皮 川连(吴萸三分,煎汁拌炒) 制首乌 白芍(桂枝三分,煎汁拌炒) 煨姜 红枣



吴 三疟一载有余,经停将及两载。腹中胀满,有块作痛。


是血先凝结于前,气复阻滞于后,加以寒痰积聚,中气失运。法当先运其中。


六君子去炙草,加木香、当归、川朴、生姜、茺蔚子、红枣。



石 三疟久而痰涎聚,肝胆逆而郁火盛,以致发狂。今狂已退,痰火犹未全除。拟化胃经之痰,平肝胆之火。


半夏 茯苓 橘红 牡蛎 淡芩 川贝 牛膝 鳖甲 白术(土炒) 竹茹 钩钩



徐 盗汗便溏,心脾之病也。脾气不运则便溏,心阴不守则盗汗。大疟日久,寒热仍作,营卫不调。补心脾,和营卫,归脾汤加减治之。


党参 黄 冬术 熟地 白芍 砂仁 六曲 枣仁 归身 茯神 木香 牡蛎 浮麦 红枣


渊按∶运脾气,补脾阴,和营卫,温督脉,前数方皆虚疟,久疟治法。



营 久患疮疥,湿热浸淫,复因外感暑湿为疟,缠绵不已,变为三疟。诊脉濡小,其湿仍恋,而元气渐伤,虑加腹满,宜早图之。然须安逸忌口为要。


白术 半夏 赤苓 陈皮 大腹皮 川朴 神曲 藿梗 蔻仁 通草 鸡距子


此用正气散去甘、桔、苏、芷,加通草、蔻仁,疏通气分之湿,用鸡距子以解酒湿。



朱 厥阴过升,阳明失降,疟成烦闷、痞呕,当变柴胡制而为泻心法,和阳明即所以和少阳也。


川连(姜汁炒) 半夏 广皮 藿梗 白蔻仁 竹茹(姜汁炒)


此人舌苔半边白如水晶粉团,必有痰饮。后于此方中加生姜三片,其呕即止。


渊按∶本不当去生姜。若去之,便失南阳制方之义矣。



庄 但热不寒,此为牡疟,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 桂枝 半夏 伏苓 陈皮 川朴 草果 炙甘草 生姜 红枣


又 疟发间日,但热不寒,口腻多涎,乃寒痰郁于心下,阳气不得宣越故也。


蜀漆 桂枝 半夏 陈皮 茯苓 羌活 菖蒲


另∶独头蒜六枚,黄丹六分,雄黄五分,共研末为丸。清晨朝向东分五服,开水送。


又 舌白胸闷,背寒独甚。拟宣通阳气,以化痰浊。


麻黄汤合二陈汤,加鹿角霜、石菖蒲。


又 疟止,当调胃气。


半夏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白蔻仁 生姜 红枣



孙 间疟变为大疟。其寒也,三日一作;其热也,日无间断。


此卫气不得疏通,邪痹不达,是属卫实而营虚,营虚故内热不止也。拟和营卫以祛邪。


桂枝 白芍 柴胡 半夏 赤苓 天花粉 淡芩 陈皮 生姜 红枣



徐 左脉细弦,肝肾亏也;右脉软弱,脾胃虚也。三疟之后,气血两亏。补肝肾,调脾胃,养气血,必得安逸少劳而后可也。


党参 大熟地 杜仲 枸杞子 冬术 茯神 归身 陈皮 白芍 生姜 红枣



王 三疟止作,延及五年,营卫之不调,脾胃之不和,肝肾之不足,不言可知矣。近今月经频至且多,而有血块,腹反胀满,何也?夫血之与气,犹权衡也。和则平,偏则病,一胜必一负。血去多则血虚,血虚则气旺,非真气之旺也。气无血以涵之,则气肆横而有似于旺耳。盖疟久必伤脾,脾伤则肝亢。脾统血,肝藏血,肝亢则血不藏,脾虚则血失统,故经事频来;而仍有血块者,肝亢则火炽下焦,冲任之血受其迫燥,欲下而不尽下,故凝而为瘀,瘀则结块也。图治之方,藏统肝脾之血,而固冲任之经,一层。调其气之肆横而致和平,又一层。是治月事与腹满之法。至于理脾胃,调营卫,又为三疟久缠之治。合而成剂,不出求本之图。


党参(元米炒) 冬术(川朴五分,拌炒) 香附(醋炒) 丹参 陈皮 茯苓 乌药 鳖甲 当归炭 白芍(桂枝三分,拌炒) 茜草炭 乌贼骨(漂淡)鲜生地渣(姜汁炒焦) 姜渣(鲜生地汁炒焦)


鳖甲煎丸十五粒,药汁送下。


渊按∶因脾气伤而血失统,血去舍空,其气更失所根据,故腹益胀满。调养脾气,治胀即所以摄血;润养肝阴,固血即所以涵气。妙在交加散清血热而不寒滞,通营气而不辛散,其心思识力,超越寻常。若辛香耗气以治胀,苦涩凉腻以治血,则失之远矣。



叶 疟为少阳病。少阳者,胆与三焦也。胆失清宁,则烦而不寐;三焦失其输转,故胸闷而大便带溏,口腻味甜。热甚烦闷,热处湿中,故热愈甚也。拟温胆法。


半夏 茯苓 陈皮 枣仁 枳壳 天竺黄 川朴 青蒿 秫米 佩兰 竹茹



曾 浴出当风,腠理闭塞,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恋而不化,变为三疟。疟发不透,湿热内走经络,四肢无力,微微内热,是半虚半实之症。和脾胃,化湿热,通经络,达肌表,标本兼治。


茅术 半夏 香薷 茯苓 秦艽 独活 泽泻 防风 川朴 陈皮 通草 姜皮 生苡仁



奚 三疟发于夜,而渐移至日中,原有自阴出阳之象。今届春深,阳气升发,当助其升举,参以化痰为法。


柴胡 防风 茯苓 丹皮 杜仲 冬术 制首乌 半夏 陈皮 牛膝



黄 大疟十番,寒热虽轻,而邪陷入于三阴。治必从中以达外,体质虽虚,未可便投补药,仿王晋三加减达原饮。


柴胡 川朴 半夏 茯苓 当归 草果 川贝 花槟榔 陈皮 红花



童 大疟日久,小愈复作,寒热虽轻,其根不断。根者何?水饮痰涎是也。欲治其根,必温中土,用四兽饮加减。


六君子汤加乌梅、草果、蜀漆炭。



尤 久疟之后,脾虚木郁,痰阻气滞,胸闷恶心,头眩心嘈,经事不调。拟舒木郁,兼以化痰。


柴胡 石决明 半夏 陈皮 当归 炙甘草 茯苓 丹皮 砂仁 薄荷


又 投逍遥合二陈法,木郁稍舒,痰气稍化。今从前法加减。


柴胡 炙甘草 杏仁 冬术 陈皮 半夏 焦山栀 茯神 砂仁



吴 疟不离乎少阳,即兼阳明、太阳,亦必使其还返少阳而后已。今预于疟发之前,先用柴胡引入少阳之界,则邪气从枢转出矣。


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知母、草果、陈皮。


渊按∶仲景小柴胡治伤寒往来寒热,非治风疟往来寒热。风疟与伤寒判若天渊,后人往往借用,积习深矣。风疟早用柴胡,必纠缠难愈,须中焦湿热半化,或秋深邪深乃合。


又 疟脉自弦,弦大者为阳,其邪易达。今疟来热势稍轻而短,邪有退机矣。仍从前法。


照前方加沙参、茯苓、通草。


又 疟势渐衰,当和中气,以化痰浊、养心阴,合病体标本而施治也。


沙参 陈皮 麦冬 炙甘草 冬术 半夏 扁豆 枣仁 茯苓 生姜


渊按∶疟病最忌扁豆,想未知之耳。



奚 三疟变为日作,延来两月有余。今则热发于夜,口干汗少,邪恋营分,其阴已亏。而又胃弱纳少,怀孕半身,恐其正虚不克支持。姑拟和胃、扶正、达邪。


党参 制首乌 冬术 茯苓 川朴 天花粉 柴胡 防风 陈皮 淡芩



丁 三疟久延,营卫两伤,复因产后,下焦八脉空虚。今病将九月,而疟仍未止,腹中结块偏左,此疟邪阻于血络,聚于肝募,是属疟母。淹缠不已,虑成疟劳。夏至在迩,乃阴阳剥复之际,瘦人久病,最怕阴伤。趁此图维,迎机导窍,和阳以生阴,从产后立法。稍佐搜络,以杜疟邪之根。


制首乌 冬术 白芍 杞子 当归 地骨皮 青皮 川芎 香附 乌梅 另鳖甲煎丸,每日服十粒用四物去地,换首乌,从产后血分立脚。


渊按∶产后阴血固属虚耗,然久疟而至结块,必湿热痰涎,伏膜原未化,此方宜斟酌之。


又 三疟日久,腹中结癖。夏至前和阳生阴,通调营卫,参入搜络方法。节后三疟仍来,但热势已减,癖块略小,然口干心跳,营阴大亏,情怀郁勃,多令化火伤阴。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疟来多沃酸水,盖肝木郁热,挟胃中之宿饮上泛使然。夫养营阴须求肝润,理肝郁必用苦辛。久疟堪截,癖块宜消。惟是体虚胃弱,诸宜加谨为上。


党参 冬术 鳖甲(醋炒) 当归 茯神 枣仁 香附 三棱(醋炒) 川连(吴萸炒) 牡蛎 陈皮


渊按∶膜原所伏之邪见矣。


又 丸方。


川贝 半夏 知母


共研细末,姜汁、醋各半泛丸。每朝三钱,开水送。



曹 劳疟,因劳碌而发。寒热似疟,淹缠不已,虑变疟劳。舌苔白而干燥,胃燥气伤也。法当益气生津,用益气补中意。


党参 黄 冬术 炙甘草 麦冬 归身 陈皮 青蒿 五加皮 生熟谷芽



张 间疟,寒热,舌苔满白。用柴胡达原饮。


柴胡 黄芩 半夏 青皮 花槟榔 草果 川朴 茯苓 生姜


舌苔满白,邪伏膜原,必用槟榔、草果。若舌苔白而燥者忌用。


仁渊曰∶疟证甚多,所感不同,命名各异,《内经》言之详矣。而诸疟中风疟最多,经谓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乃暑天喜当风取凉,露卧湿地,受冷湿、热湿之邪,不使随汗泄出,秋后凉风闭其汗孔,疟始发矣。前哲云“疟不离少阳”,其实不然。


夫伏暑与疟,同一邪耳,寒热间断者为疟,不断者为伏暑。但伏暑虽重于疟,其伏较浅;疟虽轻于伏暑,其伏较深。伏暑邪在太阴、阳明,不涉膜原者多,疟疾涉膜原者多。惟邪伏膜原,所以纠缠不清。膜原二字,古人多未讲明。夫膜在脏腑之外,肌肉之里,乃肌肉之里层皮也。俗名膜壑。原乃经穴,六腑皆有之。


经谓横连膜原,言不但邪在脏腑,并横及于肌肉之里,而伏于膜壑之原,伏甚深矣。亦太阴、阳明所主。所谓少阳,亦犹伏暑之寒热往来,脾胃升降失职,木郁不达耳。惟脾胃失化,湿浊阻遏,所以疟必有痰,痰即湿饮。故疟发时能呕出黄涎苦水,其愈较易。治能开其中焦,化其湿饮,最为先着。观古人清脾,休疟,四兽等方,无不为开中化痰立法。即久而为疟母,为黄胆、中满,皆湿热痰浊纠结不化,伤其脾胃所致。即各种疟疾,所因不同,所治各异,要不离太阴、阳明--脾胃也。脾胃一病,痰湿自生。谚云“无痰不作疟”,其信然欤!


夏伤于暑秋成疟.间日连朝不少差.解表去邪须次第.再宜养胃固脾家.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谓腠理开而汗出遇风.或得于澡浴水气含于皮肤.因卫气不守.邪气并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栗.腰背俱痛.骨节烦疼.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而渴.乃阴阳二气交争.虚实更作而然.阴气独胜则阳虚.故先寒战栗.阳气独胜则阴虚.故先热.阴盛阳虚.则内外皆寒.阳盛阴虚.则内外俱热.阴阳各衰.卫气与病气相离则病愈.阴阳相搏.卫气与病气再集则病复.各随其卫气之所在.与所中邪气相合而然也.


疟疾兼呕吐肚疼者.


〖治法〗推三关 脾土 分阴阳 揉脐 运八卦



痰疟一日一发者.


〖治法〗推三关 肺经 分阴阳 八卦 按弦搓摩



久疟不退.而脾气虚弱者.


治宜补脾土(二百) 分阴阳(一百) 运八卦(二百)



邪疟至晚发者.


治宜推三关(五十) 脾土(一百) 分阴阳(三百) 八卦 六腑(二百) 天门入虎口



瘅疟.但热无寒者.


治宜推三关 脾土 分阴阳 八卦 肺经 六腑 间使内关(各一截) 天门入虎口 肘


驱疟散 治疟疾初起.寒热往来.头痛烦渴.胸膈胀满等症.


知母 羌活 前胡 黄芩 苍术 陈皮 浓朴 茯苓 藿香(各一钱) 半夏 柴胡(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研为末.每服二钱.水钟半.姜一片.煎服.


食疟.腹膨食少.或时作痛.


麦芽 神曲 槟榔 草果 柴胡 苏叶 苏梗(各一钱) 加姜一片.水煎服.


痰疟.咳嗽喘急.


川芎 柴胡 贝母 知母 橘红 黄芩 苏子(各一钱) 水煎服.


风疟.头痛骨节疼.或鼻塞气粗.


羌活 防风 苏叶 川芎 柴胡 白芷(等分) 甘草(减半) 水煎服.


惊疟.寒热发搐.


茯神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 柴胡 半夏(姜制各一钱) 甘草(二分) 水煎服.


阴疟.至晚即发.累月不已.


人参 芍药 川芎 柴胡(各一钱) 甘草(炙) 红花(各三分) 水煎服.


截疟仙枣 治小儿疟疾.三发过.以此枣截之.


大北枣二枚去核.每个内放蓖麻子仁三粒.临发日五更咽下.以白滚汤送之.


疟久久不愈.胁下有块.俗名疟母.服鳖甲丸.


鳖甲(酒炙半片) 蓬术(醋煮三两) 青皮(醋煮三两) 穿山甲(土炒二两)


上为末.用醋煮当归为膏.拌药丸如黍米大.每服二钱.用川芎芍药柴胡各一钱.人参五分.煎汤送下.



凡小儿触冒风寒暑湿,客于皮肤,积于脏腑,邪正相攻,阴阳偏胜,发则寒热往来,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寒多热少者,阴胜阳也;热多寒少者,阳胜阴也。阴阳互攻,则寒热相半。其初也,必内有痰食,致脏气不流,故发而为疟。


风疟因风得之,恶风自汗烦渴,头痛不安,风疟也,故先热后寒,初服桂枝汤,不退,再服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截之。久不退者,补中益气汤多服自愈。


寒疟因感寒得之,无汗恶寒,挛急面青,阴也。故先寒后热,宜发散寒邪,养胃汤加桂心,不退,再服平胃散加槟榔、草果截之。久不退,六君子汤加干姜、肉桂,服之自愈。


暑疟因伤暑之阴气,发则热而不寒,烦渴少睡,呕恶。宜解暑毒,用柴胡白虎汤。不止,去石膏,加贝母、常山、槟榔截之。久不退,补中益气汤服之自愈。


湿疟因冒雨湿,汗出或久坐湿地得之,身体肢节乏力,呕逆胀满。初服胃苓不止,再服平胃散加茯苓、槟榔、常山截之。久不止者,参苓白术散服之自愈。


食疟由饮食不节,饥饱有伤然也。凡食生冷鱼肉油腻之物,以致中脘停痰,皆为食疟。


其状饥不欲食,中满呕逆,腹痛,宜去食。初服四兽饮,不止,再服二陈汤加枳壳、胡椒、白芷截之。久不愈,六君子汤,谅食积气体虚实加减,服之自愈。


桂枝白术汤 治感冒而发热疟。


桂枝 青皮 广皮 茯苓 法夏 焦术(各一钱) 川芎 白芷 苏子 桔梗 槟榔(各七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水煎服,于未发前二时服之。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门。


补中益气汤 方见咳嗽门。


养胃汤 治感寒发疟。


草果 藿香叶 广皮 桂心(各一钱) 炙草(五分) 生姜(三片) 乌梅(一粒) 水煎服。


平胃散 治寒疟不止,以此治之。


苍术 紫朴 广皮 槟榔(各一钱) 草果仁(姜汁炒) 炙草(七分) 生姜(三片) 红枣(三枚) 水煎早服。


六君子汤 方见霍乱门。


柴胡白虎汤 治伤暑发疟,但热不寒。


洋参 柴胡 黄芩 法夏 石膏 知母(各一钱) 甘草(六分) 粳米(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水煎未发时早服。


参苓白术散 见泄泻门。


四兽饮 治食疟,和胃消痰。


沙参 法夏 茯苓 广皮 枳壳 焦术(各一钱) 炙草(八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乌梅(一个) 水煎服。


二陈汤 见腹痛门。


胃苓汤 见吐泻门。


小儿疟疾有四.一疟疾.二三日一发.则昏昧.原因脾土痰结.脉弦而滑宜吐之.法宜推肺经.推三关.运八卦.分阴阳.掐四横纹.揉天枢.掐内间史.猿猴摘果.拿列缺.走搓摩.二食疟.一日一发.腹胀作呕.原因脾土结食.宜下之.法宜推三关.推脾土.补肾水.运八卦.分阴阳.天门虎口 肘.揉中脘.按弦走搓摩.三 疟.夜间则发.即邪疟也.原因水边戏耍.感露风雨寒.宜取汗.法宜推三关.推肺经.掐手背指节.掐横纹.威灵穴一截.方用独蒜研饼.贴内间史.累灸一壮.四虚疟.前症至一二月后.便成虚疟.原因血气两虚.以补中益气为主.法宜推三关.补肾水.虎口 肘.二人上马一截.威灵穴一截.止疟推法秘旨.初起只在前汗方.加少商穴愈.如久.法宜推三关.推肺经.分阴阳.运八卦.补脾土.天门虎口 肘.方用祝由科神妙.


疟疾:百会经渠前谷。


温疟:中脘大椎。痎疟:腰俞。


疟疾发寒热:合谷液门商阳。


痰疟寒热:后溪合谷。


疟疾振寒:上星丘墟陷谷。


头痛:腕骨。


寒疟:三间。心烦:神门。


久疟不食:公孙内庭厉兑。


久疟:中渚商阳丘墟。


热多寒少:间使三里。


脾寒发疟:大椎间使乳根。


黄帝问曰∶刺疟奈何?岐伯对曰∶疟疾,《素问》分各经。危氏刺指,(即十宣穴也。)舌红紫,出舌下紫血筋也。


足太阳,先寒后热,腰疼头重,汗出不止∶刺委中,三分五壮。


足少阳,寒热不甚,见人心惕,汗多∶刺侠 ,二分三壮。


足阳明,寒久乃热生,汗出,喜见日光火光∶刺冲阳,三分三壮。


足太阴,寒热善呕,呕已乃衰∶刺公孙,四分三壮。


足少阴,热多寒少,呕吐,甚欲闭户∶刺大钟,二分。


足厥阴,小腹满,小便不利∶刺太冲,二分三壮。


心疟神门,肝疟中封,脾疟商邱,肺疟列缺,肾疟太 ,胃疟厉兑。


歌曰∶疟疾将针刺曲池,经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疾缠身便得离。未愈更加三间刺,五分深刺莫忧疑。又兼气痛憎寒热,间使行针莫要迟。


总括


疟疾者,多因夏伤于暑,其气含入于荣内,至秋复感寒风,则荣卫合邪,而病始成。发时阴阳相并,故或寒或热也。


乃有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气尚浅,伏藏于荣,随经络而行故也。其间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间,伏藏于冲脉故也。其昼发者,因邪在三阳之浅;夜发者因邪在三阴之深。疟将退者,亦由夜而昼,由间日而至每日。此去阴就阳,由深而浅,病将已矣。治者,须详细分明别之也。


寒疟风疟


凡疟疾,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身体无汗,此为寒疟,不须细详。如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故先热后寒,身体有汗,此为风疟,亦已详明。如寒疟,以麻黄羌活汤之剂为主;如风疟,惟桂枝羌活汤斟酌用之。


食疟


食疟者,因小儿饮食无节,复感风暑之气,以致寒热交作,胸腹胀满,面黄恶食,痞闷不通也。但食有轻重,轻者须用柴平汤之剂主之;如重而便 者,用加味大柴胡汤攻之,则积滞清,而疟渐退矣。


疟痰疟饮


小儿素有痰饮,复因外邪凝结脾胃,故多呕逆,面黄目肿,胸膈膨胀也。若疟疾已经汗下之后,表里无证,宜用清脾饮以和之。如痰盛者,用清脾饮加橘红倍半夏;饮盛者,加苍术倍茯苓;若气已虚弱,加人参以扶其正。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