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疟解---[]

经曰∶ 疟皆生于风。又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推原其故,夏伤暑,其气舍于营内,至秋后感寒风,则营卫合邪而成疟。此证发时,或寒或热者,阴阳相并也,每日发一次者,因初病邪气尚浅,伏藏于营,随经络而行故也,其间日发一次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间,伏藏于冲脉故也。又发在子后午前者,因邪在三阳,其邪尚浅,发在午后子前者,因邪在三阴,其邪已深;发在夏至后处暑前者,三阳受病犹浅,发在处暑后冬至前者,三阴之病乃深。是以疟后必有寒有热,外邪伏于半表半里,正在少阳所主之界,出与阳争,阴胜则寒;入与阴争,阳胜则热,即纯热无寒为温疟,纯寒无热为牝疟,皆自少阳而造其极偏,少谓阳而兼他经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疟不离于少阳,犹咳嗽不离于肺,温疟牝疟,亦必还返少阳之界,使阴阳协和,而后能愈。小儿脾胃素弱,故风、寒、暑、湿、食五者之邪,得以乘之。治法宜分国中末三期,初期正气未伤,宜用疏解,中期正气渐伤,宜用和解,末期正不敌邪,宜用调补。尤当以寒热多少,禀受强弱,参酌得宜,无论何疟,皆可应手而治,因作疟解。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五《疟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五,又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九《岁露论》,又见《巢氏病源》卷十一《疟病诸候》,惟编次稍异。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疟者,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何也?


□者,有云二日一发名□疟,此经但夏伤于暑至秋为病,或云□疟,或但云疟,不必日发间日以定□也,俱应四时其形有异以为□耳。因腠理开发,风入不泄,藏蓄合于四时,而发日之辰又异,其故何也?


平按:“□”《素问》、巢氏作“痎”。《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夫疟疾皆生于风,其以日作以时发何也?与此文异。《太素》同今文。”并自“□者有云”至“以为□耳”,全引杨注,惟注中“俱应四时”作“但应四时”。又注“□者下”,袁刻脱“有云”二字。巢氏作“痎疟者,夏伤于暑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者,然其蓄作有时。”


岐伯曰:疟之始发,先起于豪毛,伸欠乃作寒栗,寒栗鼓颔,腰脊痛,寒去则外内皆热,头如破,渴欲饮。


寒疟发状,凡有七别:一起豪毛谓毛立,二为伸欠,三为寒栗,四腰脊痛,五内外热,六头痛甚,七渴饮水。寒疟之状,有斯七别也。


平按:“豪毛”《素问》、《甲乙》作“毫毛”,巢氏作“毫末”。“寒栗”二字俱不重。《素问》、《甲乙》“脊”下有“俱”字。“渴欲饮”《素问》作“渴欲冷饮”,《甲乙》作“渴欲饮水”,巢氏作“头痛而渴欲饮”。


黄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请问寒疟发之所以也。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明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虚则腰脊头项痛,三阳俱虚,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寒气藏于肠胃之外,皮肤之内,舍于营气,至于春时,阴阳交争,更胜更衰,故虚实相移也。三阳俱并于阴,则三阳皆虚,虚为阴乘,故外寒。阴气强盛,盛故内寒。内外俱寒,汤火不能温也。


平按:“腰脊”《素问》、巢氏作“腰背”。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欲饮。


阴极则阳盛,阳盛则外热。阴极则阴虚,阴虚则阳乘,故内热。外内俱热,甚于慄①炭,冰水不能凉,故渴而欲饮也。


平按:“欲饮”《素问》、《甲乙》作“故欲冷饮”。


①“慄”,人卫本注曰:日抄本作“慄”,疑“懷(怀)”之误。


此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


此言其日作所由也。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脉中营气,是邪之舍也。


平按:“此得之”《素问》、《甲乙》作“此皆得之”。


此令人汗出空疏,[平按:“汗出空疏”《素问》无“出”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汗出空疏,《甲乙》、《素问》并同。”]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乃得之以浴,[平按:“乃得之以浴”《素问》“乃”作“及”,《甲乙》作“得浴”二字。]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阳,此气得阳而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


邪舍营气之中,令人汗出,开其腠理,因得秋气,复藏皮肤之内,与卫气居。卫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与卫俱行,以②日日而作也。


平按:“昼日行阳”《素问》作“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甲乙》同,惟“昼”下无“日”字。“而出”《素问》、《甲乙》作“而外出”。“是以”上,《素问》、《甲乙》有“内外相薄”四字。


②“以”,人卫本注曰:此前疑脱“是”字。


黄帝曰:其间日而作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泻,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


其邪气因卫入内,内薄于阴,共阳交争,不得日日与卫外出之阳,故间日而作也。


平按:“泻”《素问》、《甲乙》作“深”。注“入内”下,原重“内”字,袁刻脱。“交争”下,


袁刻有“不得出”三字。


黄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蚤,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者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椎,二十一日下至骶骨,


因卫气从风府日下,故作也晏晚也。骶,丁礼反,尾穷骨也。


平按:《素问》、《甲乙》“□”作“膂”;“一椎”均作“一节”。“二十一日”《素问》作“二十五日”。


二十二日入于脊内,注于伏□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日益早。


邪与卫气下二十一椎,日日作晚,至二十二日,邪与卫气注于督脉上行,气上高行,故其作也早。


平按:“二十二日”《素问》作“二十六日”;“注□之脉”作“注于伏膂之脉”。《甲乙》、巢氏“伏膂”作“伏冲”。《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太素》并同。”


其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偕出,故间日乃作。


偕,俱也。膜原,五脏皆有膜原。其邪气内著五脏之中,横连五脏膜原之输,不能与卫气日夜俱行阴阳,隔日一至,故间日作也。


平按:“膜原”《素问》、《甲乙》作“募原”,《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并同,《举痛论》亦作膜原。”又《甲乙》“卫气”作“营气”。《素问》“偕出”作“皆出”。


黄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邪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奈何?


项发际上风府之空,卫气之行,日日而至。若下二十一节,覆上方会风府,日作则不相当,通之奈何也?


平按:注“若下二十一节”,袁刻作“若其下一节”。


岐伯曰: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也,必开其腠理,气之所合,即其府高已。黄帝曰:善哉。


无常府者,言卫气发于腠理,邪气舍之,即高同风府,不必常以项发际上以为府也。故卫气发腠理,邪舍之处,其病日作也。


平按:《素问》“岐伯曰”下有“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八十八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太素》自‘此邪客于头项’至‘下则病作故’八十八字并无。”“气之所舍,即其府高已”《素问》作“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新校正云:“《甲乙》、巢元方‘则其府也’作‘其病作’。”


黄帝曰: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而疟得有休者,何也?


因腠理开,风入脏内,至时而发,名之为疟。然则风之与疟,异名同类,其疟日有休时,风府常在未愈,其意何也?


平按:“有休者”《素问》、《甲乙》作“有时而休者”。


岐伯曰:经留其处,卫气相顺,经络沉以内薄,故卫留乃作。


经络停留之处,卫气过之,经脉与卫气相顺,故经脉内薄停处,卫气亦留,卫气与风留处发动为疟,所以其风常在,疟有休作也。


平按:“经留其处”《素问》作“风气留其处”,《甲乙》作“风气常留其处”。“卫气相顺”《素问》、《甲乙》作“故常在。疟气随”六字。“沉以内薄”《甲乙》作“次而内传”。“故卫留乃作”《素问》、《甲乙》作“故卫气应乃作”。袁刻“留”作“气”。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