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疟---[]
《儿科萃精》:食疟
小儿食疟,因平时饮食无节,复受风暑之气,以致寒热交作,胸腹胀满,痞闷不通,面黄恶食诸病状,但食有轻重,须分别治之,伤食轻者,古法主柴平汤(如陈皮、姜制半夏、苍术米泔水浸炒、姜炒浓朴、黄芩、柴胡、甘草、人参,引用姜、枣),伤食重者,古法主大柴胡汤(如柴胡、黄芩、赤芍、姜制半夏、麸炒枳实、大黄,引用生姜、大枣)加槟榔、草果二味。
〔真按〕食疟一名痰疟。凡食伤生冷、鱼肉、油腻之物以致中脘停痰,皆为食疟。既系伤食生痰而发,不宜用参,方以广橘红钱半,法半夏一钱,油浓朴八分,炒枳实八分,炒白术一钱,白茯苓二钱,蓬莪术钱半,小青皮五分,引用生姜二片。
若痰消而疟减,本方加炒党参钱半,再服。
《金匮翼》:食疟
食疟,一名胃疟。饮食无节,伤胃而成。其证腹痛,中满不能食,食则呕逆,嗳腐吞酸,其脉气口独盛。戴复庵法∶平胃散加草果、砂仁,吞红丸子。(方见饮食门。)
《先醒斋笔记》,梁溪王兴甫偶食牛肉,觉不快,后遂发疟,饮食渐减,至食不下咽,已而水饮亦不下,白汤过喉间,呕出作碧色。药不受,小便一滴如赤茶,大便秘。医皆束手。仲淳忽至,视之,令仰卧,以指按至心下偏右,大叫,因询得其由。用丸药一服,至喉辄不呕,水道渐通。次日下黑物数块如铁,其病如失。丸药用矾红和平胃散作末,枣肉丸,白汤下三钱。
《时病论》:食疟
食疟者,即胃疟也。因于饮食失节,饥饱不常,谷气乖乱,营卫失和,一有不谨,则外邪冒之,遂成疟疾矣。其证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寒热交并,噫气恶食,食则吐逆,胸满腹胀,脉滑有力,或气口紧盛者,宜以楂曲平胃法,加藿香、草果治之。如脉迟滞,必兼寒也,可加干姜、白蔻。如脉缓钝者,必兼湿也,可加半夏、茯苓。食疟之证,兼寒兼湿为多,法当分治。
或问曰∶介宾之书,谓疟疾之作,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者耶?据此而论,痰食是为兼证,今先生专列痰疟、食疟之门何也?丰曰∶素来痰体,加感凉风而致疟者,以痰为本,故曰痰疟。饮食停积,加受外邪而致疟者,以食为本,故曰食疟。如前所论暑、风、寒、湿、温、瘴、瘅、牝等疟,倘有头眩呕逆脉滑者,是痰为兼证也;
噫气恶食脉紧者,是食为兼证也,遂不能以痰疟、食疟名之。本证兼证,讵可以不辨哉!
《医述》:食疟
食疟一名胃疟,因饮食失节,饥饱不常,谷气乖乱,营卫失和。其证寒热交并,恶食吐逆,胸满腹胀,食在膈上者吐之;食停未化者消之;食已消者和之。(《证治汇补》)
胃疟既云饮食饥饱伤胃而成,明是内伤,然未有不因外邪而单有食疟者也。(张景岳)
《医宗金鉴》:食疟
食疟寒热腹胀膨,面黄恶食闷不通,轻者须用柴平剂,便□加味大柴攻。
[注]
食疟者,因食而病疟者也,由小儿饮食无节,复受风暑之气,以致寒热交作,胸腹胀满,痞闷不通,面黄恶食也,但食有轻重,须当别之,轻者宜柴平汤主,重者宜大柴胡汤加槟榔草果主之,治者果能因证调理,则积滞清,而疟惭退矣。
(柴平汤)陈皮半夏姜制苍术米泔水浸炒厚朴姜炒黄芩柴胡甘草人参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柴平汤治伤食疟,陈半苍术同厚朴,黄芩柴胡草人参,姜枣作引为良药。
(大柴胡汤)方见伤寒。
《幼科心法要诀》:食疟
食疟寒热腹胀膨,面黄恶食闷不通,轻者须用柴平剂,便硬加味大柴攻。
【注】食疟者,因食而病疟者也。由小儿饮食无节,复受风暑之气,以致寒热交作,胸腹胀满,痞闷不通,面黄恶食也。但食有轻重,须当别之。轻者宜柴平汤主之,重者宜大柴胡汤加槟榔、草果主之。治者果能因证调理,则积滞清,而疟渐退矣。
柴平汤
陈皮 半夏(姜制) 苍术(米泔水浸炒) 浓朴(姜炒) 黄芩 柴胡 甘草 人参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柴平汤治伤食疟,陈半苍术同浓朴,黄芩柴胡草人参,姜枣作饮为良药。
大柴胡汤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