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身痛---[]

〔产宝〕经水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气血盛,阴阳和,则形体通。或外亏卫气之充养,内乏荣血之灌溉,血气不足,经候欲行,身体先痛也。


越痛散 治血气虚寒,身体作痛。


虎骨(五铢) 茯苓 甘草 本 防风 白芷 当归 芍药 续断 白术 附子(各三铢)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不拘时服。


身痛之症,六经皆有。三阳身痛,皆是表邪;三阴身痛,皆是里寒。太阳身痛,发热无汗,手足冷,脉浮紧,宜发汗,西北冬月麻黄汤,南方三时羌活汤;有汗脉浮缓,西北冬月桂枝汤,南方加减防风汤。如发汗后,身痛不减,若脉仍浮紧,可再发汗;若汗后身痛不减,而脉变迟者,切不可再发汗,宜桂枝人参芍药汤。若初起本不身痛,因发汗后反见身痛,此误汗亡阳身痛也,黄 建中汤。又有发热面目黄,遍身疼痛,喜忘,漱水在口,不得咽下,此上焦蓄血身痛,犀角地黄汤,加红花、赤芍药。若小腹硬满,大便或闭,或黑,此下焦蓄血痛也,桃仁承气汤主之。夏秋中暑,多汗身疼,脉反虚而口渴,人参白虎汤。风在三阳,恶风发热,支节烦疼,脉浮,无汗,宜羌活防风汤。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口不消水,脉浮而濡,北方冬令,桂枝附子汤,南方三时,防风神术汤。湿温身痛,汗多口渴,不能转侧,石膏神术汤。同一身痛不能转侧,上条言风湿,口不消渴,则里无湿热,故用防风神术温散;下条言湿温汗多口渴,则里有热矣,故用石膏神术清渗法。大凡湿痛多身重,风痛多身轻,热痛多身汗,寒痛身多青,饮痛多呕恶,暑痛多口渴,虚痛多喜按,气痛多攻注,风火则行走不定,时作时止,风寒则凝住一处,长痛不休,四肢常冷。另有不发热、脉沉迟、身痛者,此三阴经阴寒身痛也,重则四逆汤,轻则理中汤。


头痛身痛症,悉系表邪。头痛条虽有痰饮、火冲二症,亦是内有痰火,外冒表邪而痛;至身痛皆是太阳表症,家秘专以羌独汤加苏梗木通主治。更有时行暴寒雨湿,常发疫邪身痛,亦以羌独败毒散主治。如有胸满呕吐,兼用平胃二陈汤宜散胃湿邪痰饮,同发表之药,作汗外解。又有身痛恶寒,发热呕恶,下痢血水,亦用前方,宣散温毒之表邪,则痢自愈。误用寒凉抑遏,则表汗不出,表邪内陷而不治。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言太阳寒伤营之表症,故发散表邪。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交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汤、桂枝汤主之。


太阳少阳之表邪未去,故用柴胡、桂枝二方合用,详注恶寒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二便清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表症,医误下之,则下利不止,故急当救里。服后身疼痛,表邪不解,故急救表。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持,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寒湿之症也。脉虚而涩,寒涩之脉也。故用桂枝附子汤。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


此承上章寒湿身痛,而又化出近之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等症,故用甘草附子汤温经散湿。若用防风神术汤,则非矣。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


此条详注烦躁。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此章千古错解。麻黄汤主之一句,在当发其汗下看。详注衄血。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此言能食之阳明病,见小便不利,水必内停。其人骨节疼,有翕翕发热之表症,又有奄然发狂之里症,此即水谷之寒热,故必得 然汗出,则内停水谷之邪,与汗共并而解。然必得脉紧急有力,则能作汗自愈。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三阴经亦有伤寒中风,阳症脉长,有外传阳明之诊,故欲愈。若太阴病脉浮,则外传太阳,故可发汗,宜桂枝汤。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


此少阴经阴症身痛,也故用附子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此条厥阴经,里有寒而下利,表有邪而身痛也。里气虚寒,风寒得入而身疼痛,故先温其里,后攻其表。


麻黄汤 羌活汤 桂枝汤 三方见恶寒。加减法,俱详恶寒。


加减防风汤


防风 荆芥 羌活 独活 川芎 甘草 生姜 芍药 大枣


此方家秘治三时太阳经身痛头痛风湿等症。


桂枝人参芍药汤


桂枝 人参 白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此方治里气虚寒,发汗后身仍痛,邪仍在,脉沉迟,不可再发汗,故以小建中汤加人参,扶元气以逐表邪。


黄 建中汤


白芍药 甘草 桂枝 黄


此方治表虚身痛,误汗亡阳者也。前以里气虚,不能逐邪外解而痛,故用建中汤加人参。


此以表气虚,不能卫外而痛,故用建中汤加黄 。一以人参、桂枝同建功于内,逐邪于外;


一以黄 、桂枝同实表于外,固密卫阳。


四逆汤


附子 干姜 广皮 甘草


阴症身痛,四肢厥冷,以此方温里,加广皮,则阳气愈和。


理中汤 见漱水不咽。


阴症身痛,皆由中气虚寒,用理中汤,则阳气周流,表里通达。


犀角地黄汤


生犀角 山栀 生地 赤芍药 当归尾 泽兰叶 荆芥 楂肉 牡丹皮 红花


热邪不得外发,瘀热伏结血分,故发热面目皆黄,遍身疼痛。用此方清上焦之热,消上焦之血也。


桃仁承气汤 见蓄血。


人参白虎汤 见潮热。


羌活防风汤 见发黄。


防风神术汤 见头痛。


石膏神术汤


石膏 熟苍术 甘草


此湿温身痛之方。上部痛,加防风、荆芥、白芷、川芎;下部痛,加防己、秦艽、黄柏。


大青龙汤 见烦躁。


平胃发表汤 家秘治寒热胸满无汗症。


羌活 柴胡 干葛 枳朴 半夏 广皮


理肺发表汤 家秘治寒热喘咳无汗症。


羌活 柴胡 干葛 枳壳 桔梗 桑皮


上二方,家秘一以治胃主肌肉,胃家凝结,胃阳不得敷布作汗散邪;一以治肺主皮毛,肺受外邪,皮毛闭塞不得作汗。此二条不独治身痛,凡系散邪妙诀。足冷腰痛,加独活,夜间热,加升麻;汗少,加防风。



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细详。


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


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针则卧,针出血无妨,可少灸。


身痛,太阳表证也。虽曰表邪未解,而有发汗温经先后之不同。自利脉沉,为阴病。身痛,其身重者,属乎阳明,为有风也。又有阳邪内行,不荣于表,是又不可不知。


太阳身痛,脉浮紧,无汗,麻黄汤;或尺脉迟,为无血,先用小建中汤,候尺脉浮,却用麻黄汤。


下利脉沉,身痛,宜四逆汤辈。


发汗后身痛,脉沉迟,桂枝芍药人参汤。一身尽痛,发热面黄,七八日后结热在里,乃攻其表。


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霍乱后身痛不休,桂枝汤。湿家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成 ,葛根桂枝汤。


凡中湿身痛,有本条。


身痛未汗表实证,汗后身疼属表虚;桂加生姜参芍药,尺迟血少建中 ,少阴沉厥附子治,厥阴汗利四逆医,风湿尽痛难转侧,掣引烦疼桂附宜。


【注】身痛,未汗属表实证,宜麻黄汤。汗后身疼,属表虚证,宜桂枝新加汤,即桂枝汤倍生姜、芍药加人参也。曰桂加,即桂枝汤加此也。尺迟血少建中 ,谓身痛尺中脉迟,是血少营气不足也,虽未经汗,不可发汗,宜建中汤加黄 以补营血也。少阴,谓身痛见少阴沉脉,四肢厥冷也。附子治,谓宜附子汤治也。厥阴,谓身痛见厥阴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谷也。四逆医,谓以四逆汤医也。风湿,谓风湿身痛也。尽痛难转侧,是湿则令人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掣引烦疼,是风则令人筋脉牵引,烦疼不宁也。桂附宜,谓宜以桂枝附子汤也。


身痛,六经俱有之证,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风,有湿。如太阳伤寒,营血不和身痛者,宜发汗;若汗后脉沉迟,身痛者,宜温之;中 身痛者,白虎汤解之;里寒外热身痛者,当先救里,而后攻表。寒在三阴,则脉沉身痛;风在三阳,则肢节烦疼。太阳身痛,但拘急,中湿身痛,不可转侧;阴毒身痛,体如被杖。


以此为别。(《证治准绳》)


问曰∶身痛何以是太阳证?答曰∶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荣,风则伤卫,寒则伤荣。风寒客之,则荣卫不通,故身痛。经云寒甚则痛,热甚则肉消咽破。凡《内经》举痛诸证皆以寒名,未有以热而曰痛者也。故见身痛,即宜用辛甘发散,令气血流通而痛愈耳。又问曰∶身痛既为表证,诸书言里证亦有身痛,何也?答曰∶里证身痛,属直中而不属传经也寒邪直侵脏腑,阳气衰微,气血凝滞,致有身痛,宜急温之。若传经里证,则属热,热主血行,则无身痛。总之外有头痛发热,而身痛如绳束者,太阳表证也;无头痛发热而身痛如受杖者,直中寒证也。一发散,一温中,若误投之,终难取效,可不辨乎!


身体痛,内伤外感均有之。如身痛而拘急者,外感风寒也。身痛如受杖者,中寒也。身痛而重坠者,湿也。若劳力辛苦之人,一身酸软无力而痛者,虚也。治法,风则散之,香苏散。寒则温之,理中汤。湿则燥之,苍白二陈汤。虚则补之,补中益气汤。大抵身痛多属于寒,盖热主流通,寒主闭塞也。无论风湿与虚,挟寒者多,挟热者少,治者审之。


香苏散 (见太阳证。


理中汤 (见中寒。


苍术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苍术、白术,见类中。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未汗身痛属表实,宜麻黄汤。汗后身痛属表虚,宜桂枝新加汤。身痛尺脉迟,是血少营气不足,虽未经汗,亦不可发汗,宜建中汤加黄 治之。身痛见少阴沉脉,四肢厥冷,宜附子汤。身痛见厥阴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谷,宜四逆汤。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掣引烦痛,是风湿病、宜桂枝附子汤。


身痛亦太阳表证.欲发其表.宜以汗解.然阴阳表里.互有出入.在权其轻重而善治之.不能执一也.其宜汗解者.如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又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以大青龙汤发之.


此发汗之正法也.至于太阳之邪.连及少阳.则如经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专用少阳和解之法.而兼桂枝以和太阳之表.则又不纯用汗法矣.而脉必以浮为断.若脉沉者即不得治表.如经云.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又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又云.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其间治法天渊.在相其缓急.以分别先后.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仲景论中本身昭晰.不得以身痛属表证.概与发表.致召亡阳之变也.


身痛同为表证.然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此邪着于里.外舍于肌肉之间.要当温经.使自作汗而解.无径行发表之理.如经云.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又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二者.当温经则其汗自透.若大发其汗.病反不除.不呕不渴.方可温经.由此推之.则呕而且渴.又属湿热壅滞.汗法尤忌矣.故仲景又曰.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要之湿淫与热淫.皆能使身疼痛.虽宜得汗而解.而汗法不可一例施也.


霍乱下利.本属阴病.阴病转阳.往往见身疼痛之证.治宜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如理中四逆辈是也.至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此在仲景论中.有法有方.可以遵循.其有寒尽化热.转成阳明燥渴证者.则又当别论矣.


凡用汗法.宜相其人之津液.经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又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凡用汗法者其慎诸.


有身疼痛而兼体重者.有但体重而身不疼者.有身疼痛而体不重者.如伤寒脉浮紧.一身尽疼痛.必恶寒体重呕逆.又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此均当大发其汗也.至少阴病.四肢沉重.其脉则沉而不浮矣.他如风温为病.自汗出.身重多眠.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与夫太阳中 者身重而疼痛.皆申发汗之禁.总之体重亦有宜汗不宜汗之辨.可与身痛参看.


腰痛一证.其由头疼身痛而牵连及之者.同属太阳表证.表解则痛自已矣.兼湿者当察其兼证.分别寒湿与湿热.根据法施治.但太阳病与少阴相为表里.腰痛又须防肾虚之候.不可不察.四肢痉痛者.同属太阳经脉之郁.与身痛参看.痛在周身者.邪之分布也.痛在一处者.邪之专注也.专注之邪.其血脉必别有凝泣之处.须于解表药加一二引经药.方验其风寒暑湿之辨.尤必察其兼证.分别施治.庶无差忒.


6。身痛未汗表实证,汗后身疼属表虚,桂加生姜参芍药,尺迟血少建中耆,少阴沉厥附子治,厥阴汗痢四逆医,风湿尽痛难转侧,掣引烦疼桂附宜。


【注】身痛,未汗属表实证,宜麻黄汤。汗后身疼,属表虚证,宜桂枝新加汤,即桂枝汤倍生姜,芍药加人参也。曰桂加,即桂枝汤加此也。尺迟血少建中耆,谓身痛尺中脉迟,是血少营气不足也,虽未经汗,不可发汗,直建中汤加黄耆以补营血也。少阴,谓身痛见少阴沉脉,四肢厥冷也。附子治,谓宜附子汤治也。厥阴,谓身痛见厥阴厥逆,汗出不止,下痢清谷也。四逆医,谓以四逆汤医也。风湿,谓风湿身痛也。尽痛难转侧,是湿则令人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掣引烦疼,是风则令人筋脉牵引,烦疼不宁也。桂附宜,谓宜以桂枝附子汤也。


经曰。诸寒为痛。又曰。甚热则痛。又曰。诸痛为实。三说不同。各有其理。当热作之时。毒始营运。忽遇暴寒折之。毒邪壅于皮肤之间。不能宣发。此因寒而痛也。宜透肌运表。如烦躁渴甚。狂言 语。便秘溺赤。更值春暄夏炎之令。痘见干红焦紫。就火热而痛甚。就阴凉而痛衰。此因热而痛也。宜清凉化毒。若身不壮热。口不烦渴。饮食如常。二便清调。痘见尖绽红泽。至七八日浆极充满。惟觉根窠胀痛。此诸痛为实。宜平和疏养。若初出而身痛者。为发未尽。升麻汤。冬月加蜜炙麻黄二三分。既出稠密而身痛。为毒盛瘀血也。犀角消毒饮倍连翘加紫草。兼腰背痛者。肝盛血凝也。泻青丸减大黄加甘草、防风。便秘腹胀。四肢厥冷。腰痛疮色紫黑者。难治。百祥丸。若遍身如啮而色紫者。瘀毒壅滞。最危之兆。若二便秘结。喘急烦躁。栀子仁散。自利不食者。不治。若身后痛属太阳经。用羌活、防风、甘草。身前痛属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紫草。身侧痛属少阳经。用连翘、柴胡、防风。四肢痛属脾经。用防风、芍药、甘草急止之。盖恐叫号伤气。


忍痛伤血。而致变证也。若食鸡鱼酒物而致者。清胃散加生犀汁。大凡痘疮。切不可食毒物。恐作痛致伤元气。轻者反重。重者难治。然有专取毒物以攻其毒。如猪尾膏、鸡冠血、攻毒汤等方之义。不可以此碍彼也。



某(左)便解带溏,湿热虽得外泄,然遍体作痛,至暮发热。是痰湿内郁,络隧不宣,肿病之先声也。


独活 威灵仙 秦艽 丹皮 炒白薇 防己 桑寄生 萆 泽泻 生薏仁



孙(右) 体丰多湿,湿郁经络,体时酸痛。湿土化风,头作眩晕。拟祛湿和络。


白蒺藜 木猪苓 广皮 独活 制半夏 生薏仁 左秦艽 通草 白术 桑白皮 建泽泻 川萆



某(右) 身半以上,痛虽渐减,身半以下,痛未蠲除,肌肤赤疹,时起时伏。风湿留恋不解。前法再进一步。


苍术(一钱) 秦艽(一钱五分) 酒炒当归(二钱) 酒炒稀 草(三钱) 萆 (二钱)独活(一钱) 汉防己(三钱) 粉丹皮(二钱) 海桐皮(四钱) 赤白苓(各二钱)



某(左) 节骱虽仍作痛,咯吐之痰,较前稍多,痰湿有泄越之机。


独活 威灵仙 秦艽 制半夏 指迷茯苓丸 广皮 桑寄生 萆 白僵蚕 云茯苓


经云∶诸寒为痛。又云∶痛则为实,内快外痛,为外实内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今痘疮身痛者,是皮肤浓,肉理密,或为外寒相搏,或热毒内作,或血虚不能荣养,宜审而治之。沧洲翁云∶凡疮发身痛,不为外寒所折,则肉腠浓密,宜分而治之。若红点方见,为寒所折,而内体有热,宜木香参苏饮,轻者消毒饮,或葛根升麻加芍药汤。肉腠密者,宜活血散合匀气散。外寒搏者,必兼有表证,如和解汤、攻毒散去柴胡、前胡,皆可用。若兼发热头痛、恶寒咳嗽者,参苏饮主之。热毒内作血瘀而痛者,先用活命饮(疮疡),次用消毒救苦汤(痘大法)。血虚而瘀,因作痛者,四物汤之类。遍身如啮,色黑者,毒瓦斯壅滞而血凝也,乃是危证,若二便秘结、喘急烦躁,用栀子仁汤,或猪尾膏血调片脑治之。自利不食者,不治。


消毒饮


牛蒡子(三钱,炒) 荆芥(一钱) 甘草(半钱,生用) 防风(去芦,半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加生犀角尤妙。


葛根升麻加芍药汤(升麻葛根汤、倍芍药是也)


活血散(出不快)


匀气散 (即《济生方》八味顺气散、加木香也)


白术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陈皮 乌药 人参(各五钱) 甘草(炙,二分半) 木香(一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服。或细末,酒调亦可。


凡浑身走注疼痛,皆为气滞血凝,有痰勿作痰治,只行气行血,而痛自除。用人参、甘草补其气,川芎、归身行其血。无汗加麻黄;有汗加肉桂;痛加乌药、香附、木香;胀加羌活;


胸膈不宽加苏梗;大便秘多加芎、归;脾胃虚弱加脾胃药。加减虽有不同,无能外乎气血,气血周流,痛从何来?


如两手脉浮大,气血皆虚,血凝气滞,浑身肿痛者,十全大补汤加羌活、防风,通经活络;倘自汗胀痛,阳气不营于表,表极虚者,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如六脉有力,浑身胀痛,气血凝滞者,定痛散加减,或四制香附散。


定痛散


紫苏 青皮 乌药 浓朴 藿香 苍术 白芷 赤芍(各八分) 肉桂 吴茱萸 小茴(


葱、姜煎,热服。


痛在腰,加山药、破故纸、牛膝、芍药各五分;痛在胃脘,加山楂,香附、槟榔、五灵脂


香附散


香附(盐酒便醋四分制之) 乌药共细末,酒下四五分。


验案


一女患虚证五年,右手臂痛二月有余,胁痛、腹痛、腰痛、遍身疼痛,俱牵心痛欲死,气血壅滞,四物汤合和中丸不愈。此肾不纳气也,用山萸、泽泻各五分,丹皮、肉桂、茯苓各七分,山药、人参、附子各一钱,熟地二钱,沉香汁三匙。三帖效,二十帖全愈。


一女年三十,尝有气痛,走注遍身,后生产之后一日,腹痛不食,遍身俱痛,诸药不效,恶寒发热,诊脉洪大有力。方用沉香、木香、良姜、甘草、延胡、乌药、没药为末,酒服三日愈。


一人周身疼痛,面色淡黄。盖人身四肢十二节,三百六十空窍,全赖阳气流行,阴血濡润,然后运动无滞;阳气一亏,则阴血成痹,或涩,或空,或滞,诸痛生矣。则痛处虽多,而其根则一。一者,脾胃有伤也。脾胃者,气血之原也。只在理脾起胃,而使气血流行。如保元加葛根、山药,或稍用羌活、苏梗以通行之可也。身痛,古人责之肝气实,然肝之实由肺之虚;肺之虚,由脾之亏也。可用温肺汤以补脾肺。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