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
《时病论》:湿热
贾氏曰∶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若此论之,湿热之证,在长夏而不在秋,岂非与《内经》之“秋伤于湿”不合耶?细思之,斯二句书,不重夏秋二字,当重在热凉二字也。盖热蒸则湿,凉胜则燥,理固然矣。即如立秋处暑之令,炎蒸如夏,患者非秋湿,即秋暑。其实秋令之湿热,亦必夹之秋暑也。
考湿热之见证,身热有汗,苔黄而泽,烦渴溺赤,脉来洪数是也,当用通利州都法治之。如大便秘结,加栝蒌、薤白,开其上以润其下。如大便未下,脉形实大有力者,是湿热夹有积滞也,宜本法内加元明粉、制大黄治之。
或问曰∶先贤尝谓暑必夹湿,今先生谓湿热夹暑,有是说乎?答曰∶小暑之节,在于相火之后,大暑之气,在于湿土之先,故先贤有暑必夹湿之训也。丰谓湿热夹暑,专在大暑至白露而言。盖斯时湿土主气,暑气渐退,湿令方来,而湿甚于暑者,故谓之湿热夹暑也。又问曰∶章虚谷录薛生白湿温之条,加之注解,统以湿温称为湿热。今先生分门而论者何也?曰∶湿体本寒,寒湿可以温散;酝酿成热,热湿可以清通。惟湿温不热不寒,最为难治,断不可混湿温为湿热,理当分列湿热湿温为二门。又问曰∶湿热致病者多,何略而弗详乎?曰∶因湿致病者,固属不少,如肿满、黄胆、淋浊等证,诸先贤皆早详于杂证之书,是编专论时病,毋庸迭赘可耳。
《证治准绳·幼科》:湿热
五苓散(方见惊)
《小方脉论》小儿渴病,吃水太多,腹胀泄泻。此病得之心藏热,心与小肠合,小肠亦受热,小肠既热,其气上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肠,被小肠气热渗泄,不及转入大肠,如治之,先下淋药,后下凉心藏药,然后止渴,乃效。
按∶此亦五苓散证也。
《小方脉论》治渴先下淋药方郁金 滑石(各一两) 旱莲子(半两)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煎葱汤调下。急进三服凉心药。
《小方脉论》欲止渴,次凉心藏药方乌贼鱼骨 海浮石(各一两) 蒲黄(炒,半两)
上末。每半钱,用枇杷叶煎汤下。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