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痛---[]
《金匮翼》:热痛
热痛者,二便闭赤,喜冷恶热。经云∶热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也。宜寒宜下,勿遽补也。
《肘后》疗卒腹痛方
掘土作小坑,以水满中,搅取汁饮之瘥。
《统旨》清中汤
黄连 山栀(炒,各二钱) 陈皮 茯苓(各一钱半) 半夏(一钱,姜汤炮七次) 草豆蔻仁(捶、研) 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黄帝内经太素》:热痛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热者而有所痛者何也?曰:热病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在太阳□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黄帝曰:善哉。
阳明血气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阳次少,故二盛得知。次少阳最少,故一盛得知。热病为阳,太阳在头,故热病起,太阳先受。太阳受已,下入阳明,故阳明次病。阳明受已,末流少阳,故少阳有病。太阳入于少阴,阳盛阴虚,故头痛。阳盛阴虚,故腹胀也。
平按:《甲乙》“一盛”、“二盛”、“三盛”下均有“在”字。《素问》“在太阳”三字作“入阴也”三字,新校正云:“《甲乙经》无入阴也三字。”“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素问》、《甲乙》作“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
《证治准绳·幼科》:热痛
钱氏云∶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赤黄,与三黄丸(里热),人参汤下。
《婴孺》治小儿腹痛,夭纠不能哺乳。茯苓丸方茯苓 黄连(各一两)
上为末,用蜜为丸,如大豆大。饮下,量加。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