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咳嗽门---[]

有声有痰者名曰咳嗽.究病之所由成.皆由火之所致.然未始不由于外感也.是故或伤于风.或伤于寒热.种种不同.内外夹攻.其所由来者渐也.然咳嗽之名.非一名所能悉.病有数端.详载于咳嗽门矣.症虽与大人无异.而所感略有不同.大人兼七情所伤或任劳嗜酒.而小儿无是.是以不能无少异耳.药剂以轻清为佳.而服药亦不宜太骤.当逐时进之.不必尽剂.


【立方】


平肺饮 治感风邪咳嗽.痰多洒淅恶寒.


陈皮 前胡 桑皮 薄荷 防风(各五分) 栝蒌仁 苏子 桔梗(各四分) 生姜三片.


凉肺汤 治肺热咳嗽.痰盛音哑.


黄芩 贝母 天花粉 枳壳(各七分) 橘红 山栀 桔梗 麦门冬 甘草(各五分)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定嗽汤 治小儿肺有寒痰.咳嗽并作气喘.


款冬花 杏仁 橘红(各八分) 桑白皮 桔梗 枳实(各六分) 栝蒌仁 胆星(各五分)


生姜三片 不拘时煎服.


八卦部位举症图(图缺)


中央戊巳工.疏黄无辛苦.见紫黑色便是木来克.


徐叔拱曰∶咳嗽为患,所感不同,内分经络脏腑,外辨风寒暑湿燥火,冷热虚实之因。咳者声重,从丹田下起,连咳不已,为肺气伤而不清;嗽者声轻,在上焦中起,因脾湿动而为痰。咳嗽者,有痰有声,痰从声出,痰出而声方止是也。


治之当随脏腑四时,伤感之因,七情内伤,五脏相胜而辨治之。推其何因何脉,以用何药。假令脉浮缓为风,风宜发散,非麻黄、细辛、旋复花、前胡之属,金沸草散、参苏饮之类,则不能散其风邪。


脉弦紧为寒,寒宜温解,非干姜、官桂、款冬、佛耳草之属,理中汤、温肺汤之类,则不能温其寒邪。


脉虚软为暑,暑当清之,非柴胡、黄芩、地骨皮之属,六和汤中加麦冬、乌梅之类,则不清其暑毒。


脉沉涩为湿,湿当燥之,非苍术、白术辈,不换金正气散、白术散之类,则不能燥其湿。


脉弦滑,在胃中及气口则为痰,痰当利之,非白芥子、皂角、石碱、二陈汤、导痰汤之属,非半夏、南星、茯苓、陈皮之类,则不能去其痰涎。


脉浮盛在气口者,则为气,气当舒之,非紫苏、香附、枳壳、并香砂二陈汤、紫苏子汤、加减三奇汤之属,则不能升降郁结之气。脉虚弱渐细者为虚,虚宜温补,非钟乳、阿胶、黄 、人参不能补肺之虚。


虚而极,作喘急,又当暖补镇坠于下。


脉弦细数者为虚劳,劳则当滋养血气,非人参、天冬、五味子、当归之属,并黄 鳖甲散、秦艽鳖甲散之类,则不能滋养荣卫。


脉沉实有力者为气实,气实则当泄之,非葶苈、桑皮之属,以泻白散、平肺汤之类,则不能以泻肺之实。


脉濡而弱者,为肺气耗散,则宜敛之,非粟壳、诃子、乌梅酸涩之类,提金散、细辛五味汤之属,则不能收敛肺气。


中间止有散敛二法,散者为解散寒邪,敛为收敛肺气也。宜散而敛,则敛住寒邪,为害匪轻;宜敛而散,走泄正气,害亦非小。且如感风咳嗽,已经发散,表虚复感,虚邪相乘,又为喘咳,若欲散风则愈重,若收敛又滞其邪,当先清解,渐次敛之,喘嗽自止矣。


喻嘉言曰∶内伤之咳,治各不同。火甚壮水,金虚崇土,郁甚舒肝,气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


内已先伤,药不宜峻。


李士材曰∶咳虽肺病,五脏六腑皆能致之。晰其条目,经文尚有漏义;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


风寒暑湿伤其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经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欲劳情志伤于内,则脏气受伤,先由阴分,而病及上焦,此自诸脏而后传于肺也。


自表而入者,病在阳,宜辛温以散邪,则肺清而咳愈;自内而生者,病在阴,宜甘以壮水,润以养金,则肺宁而咳愈。


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流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如五脏生成篇所谓肺欲辛是也;治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如宣明五气篇所谓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是也。


然治表者虽宜动以散邪,若形病俱虚者,又当补中气而佐以和解。倘专于发散,恐肺气益弱,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治内者虽宜静以养阴,若命门火衰,不能归元,则参、 、桂、附在所必用,否则气不化水,终无补于阴也。


随所症而调治,在老人、虚人,皆以温养补脾胃为主,稍稍治标可也。


赵养葵曰∶肺为清虚之腑,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又肺为娇脏,畏热畏寒,火刑金故嗽,水冷金寒亦嗽,故咳嗽者必责之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在脾而又归重于肾。盖脾者肺之母,肾者金之子,故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子也。如外感风寒而咳嗽者,今人率以麻黄、枳壳、紫苏之类发表散邪。果系形气俱实,一汗而愈。若形气病气俱虚,宜补脾为主,而佐以解表之药。古人所以制参苏饮中必有参,桂枝汤中有芍药、甘草,解表兼实脾也。脾实则肺金有养,皮毛有卫,已入之邪易以出,后来之邪无自入矣。


又《仁斋直指》云∶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促,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当以地黄丸、安肾丸主之,毋徒从事于肺。此虚则补子之义也。


有火烁肺金而咳嗽者,宜清金降火。然清金降火之理,补北方正所以泻南方也,滋其阴即所以降火也。自王节斋论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者,不可服参 ,服之过多则死,盖恐阳旺而阴消也。


此说行,而世之治阴虚嗽者,视参 为砒毒,以知柏为灵丹。反不如能寡欲而不服药者,可绵延得活,可悲也。盖病起于房劳亏损真阴,阴虚而火上刑肺金,金不能不伤。当先以壮水之主以补真阴,使水升而火降,随以参 救肺之品,以补肾之母,使金水相生,则病易愈矣。


又有脾胃先虚,土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子来乘母而嗽者。初虽起于心火刑金,因误服寒凉,致脾土受伤,寒水挟木势而上,侵于肺胃,水冷金寒。粗工不达,尚谓痰火难除,寒凉倍进,不知此症须用六君子加炮姜以补脾肺,八味丸以补土母而引水归元,否则殆矣。


有嗽而声哑者,盖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实则清之,破则补之。又须知少阴之络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肺为之标,本虚则标弱,故声乱咽嘶,舌萎声不能前。


咳嗽治法有三、有发汗,有下泄,有清补。


如初起挟风寒外感者,轻则苏沉九宝汤,重则五虎场,一帖即效。


如咳久,身热喘急,此肺中伏火也,以葶苈丸利之。


如咳久肺虚,连绵不已,即当补肺,阿胶散主之。


如咳久连声不已,口鼻出血者,茅根汤主之。


如夏月得咳嗽者,以加味白虎汤治之。不可汗下 (方见疟门)。


如咳痰甚者,以利痰丸主之(方见惊门)。


如咳久成龟胸者,以葶苈丸主之。


如咳嗽吐血者,二陈汤加姜汁主之。


如咳嗽咽痛声嘎者。以甘桔汤主之。



卜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盖因风温袭肺,引动心包之火上逆,故治法仍宜宣散肺经风邪,参入宁心缓火之品。仲景方法,略示其端,但语焉而未详,后人未细审耳。


前胡 杏仁 象贝 桔梗 射干 远志(甘草汤制) 麦冬 沙参


小麦一两煎汤代水。(微妙在此一味。)


渊按∶非深入仲景堂奥不能道。用宣散肺金风温之方,加小麦一两,清心热,即补心虚,何等灵敏。



胡 咳嗽呕吐,痰浓头痛,风热上蕴,肺胃失降。


前胡 杏仁 苏子 橘红 款冬花 桑白皮 防风 桑叶 冬瓜子



丁 形寒饮冷则伤肺,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为咳嗽。自秋冬历春夏,每每夜甚,气升不得卧。


近来吐血数口,是伏寒化热,而阳络受伤矣。祛其伏寒,退其伏热,必兼降气化痰。


紫菀 杏仁 款冬花 橘红 川贝 茯苓 桂枝 淡黄芩 桔梗 半夏 桑白皮 枇杷叶



胡 肺有风邪则咳,胃有湿痰则满。肾虚则腰痛,肝虚则目花。既不可徒散,亦未可徒补,拟两顾法。


苏子降气汤去桂枝,加茯苓、玉竹、 豆衣、桑叶、胡桃肉、枇杷叶。



某 素有寒嗽,时发时止。上年岁底发时,寒热六七日方止。至春初,喉痛三日,声音遂哑,而咳嗽作。总因风温袭于肺部。宜宣邪降气,冀免喘急。


旋复花 荆芥 杏仁 款冬花 前胡 苏子 枳壳 川贝 川芎 桔梗 蛤壳 枇杷叶



许 寒嗽交冬则发,兼患颈项强急。


大熟地(六钱,麻黄一钱煎汁浸,炒松) 茯苓(三钱,细辛五分煎汁浸,炒)胡桃肉(四钱) 五味子(八分,淡姜一钱同炒) 陈皮(二钱,盐水炒) 半夏(钱半,炒) 川贝(三钱) 款冬花(三钱) 苡仁(四钱) 杏仁霜(三钱) 归身(三钱,酒炒) 党参(三钱,元米炒)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晨开水送下三钱。


渊按∶久嗽宜此方。若颈项强急,未免有外风袭三阳经也,何不以汤剂兼治之。



僧 咳嗽七八年,咳甚必汗出。近半年以来痰中见血两次,肺气肾阴亏损矣。虑加内热,延成劳怯。


大熟地 归身 蛤壳 北沙参 麦冬 川贝 甜杏仁 苏子 桑白皮 炙甘草 枇杷叶


又 久嗽肺肾交虚,犹幸胃气尚旺。法以金水同治,冀精气渐生。


大熟地 归身 炙甘草 潞党参 桂枝 款冬花 炮姜 麦冬 半夏 阿胶 蛤壳


此方炙甘草合麦门冬汤。病由寒伏肺底,致成咳嗽,日久伤及精气,故于滋补中兼化痰。


又 久嗽汗出,诸药不效。用宁肺散。


粟壳(一两六钱,醋炒) 炙乌梅肉(四钱)


共研末,每服三钱,下午开水调服。朝服金水六君子丸四钱,开水送下。



张 十年前三疟之后,盗汗常出,阴津大伤。去秋咳嗽气升,痰中带血。至今行动气喘,内热多汗,食少无力,脉虚细数,劳损根深。


四君子汤加五味子、熟地、焦六曲、粟壳、紫石英、熟附子、黄 、白芍、麦冬。


又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气反上逆而喘。


痰饮留中,加以汗出阳虚,咳血阴虚,内热食少,肺肾虚劳之候。


四君子汤加麦冬、紫石英、熟附子、丹皮、大熟地、半夏、白芍、沉香、五味子、粟壳、乌梅。


渊按∶夺血毋汗,夺汗毋血。血,阴也;汗,亦阴也。何以言阴虚阳虚?盖汗出为阳气失卫,咳血为阴火所迫,故有阴阳之分。


又 盗汗气喘,咳嗽脉细。精气两虚,舍补摄肺肾之外,更将何法以治!景岳云∶大虚之症即微补尚难见效,而况于不补乎?


前方加归身、牡蛎、龙骨、黄 。



姚 咳嗽将及一年,阴阳之气各造其偏。阳虚则外寒,阴虚生内热。夏令湿热用事,迩日寒暄不调,脾胃伤戕,恐致成劳,毋忽!


沙参 茯苓 五味子 麦冬 黄 川贝 苡仁 沙苑子 玉竹 枇杷叶


又 脉数未退,阴虚未复。咳嗽不止,肺气日虚。夏暑将临,病尚未稳,仍宜小心安养为要。


大生地 生洋参 麦冬 川贝 玉竹 五味子 黄 沙参 茯苓 枇杷露



唐 七旬有六之年,面色红润,脉形坚搏,外似有余,里实不足。屡患咳嗽,娇脏暗伤。本月初旬微感风温,咳嗽又作。舌苔薄白,底有裂纹,饮食略减。风温久恋,劫胃津,灼肺阴。不可再投辛散,当以甘润生津。


花粉 沙参 玉竹 麦冬 苡仁 杏仁 川贝 桑叶



李 咳嗽喉痒,痰或稀或浓,浓则腥臭。脉象右弦而滑,左弦小数。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


此痰为火郁而臭,并非肺痈可比。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


沙参 橘红 苏子 杏仁 石决明 川贝 茯苓 丹皮 蛤壳 枇杷叶 陈海蜇(漂淡) 地栗



许 咳嗽面白为金伤,脉数而洪属虚火,是脉克色而火胜金也。夏至一阴生,正属火令,为剥极则复之际。倘若剥而不复,颇有火灼金销之虑。


党参 黄 炙甘草 茯苓 怀山药 麦冬 沙参 五味子 紫菀 陈皮


此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紫菀。夫四君去术加黄 、山药、陈皮,亦名六君,在《医方集解》中。



王 暑风从背俞而内薄于肺,湿热从胃脉而上注于肺,外内合邪,其气并于胸中,气不得通,因而上逆,气升作咳。舌苔薄白,口腻不渴,治属饮家。


半夏 陈皮 枳壳 马兜铃 杏仁 射干 通草 冬瓜子 枇杷叶


渊按∶宜佐开泄暑风之药一二味,如香薷、苏梗之类。



阙 体弱素亏,频年屡患咳嗽。今春产后悲伤,咳嗽复作,背寒内热,气逆痰多,脉虚数,大便溏。延今百日,病成蓐劳。按产后血舍空虚,八脉之气先伤于下,加以悲哀伤肺,咳嗽震动,冲脉之气上逆。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阳维为病苦寒热。频进疏风清热,脾胃再伤,以致腹痛便溏,食减无味,斯皆见咳治咳之弊。越人谓上损及脾,下损过胃,俱属难治。姑拟通补奇经,镇摄冲脉,复入扶脾理肺。未能免俗,聊复尔尔。


大熟地(砂仁炒炭) 当归(小茴三分拌炒) 紫石英 白芍(桂枝三分拌炒) 白茯苓 川贝 牛膝(盐水炒)



张 稚龄形瘦色黄,痰多食少,昼日微咳,夜寐则喉中 吼有声。病已半载,性畏服药。此脾虚湿热蒸痰阻肺也。商用药枣法。


人参 炙甘草 冬术 茯苓 制川朴 苍术 宋半夏 陈皮 川贝 榧子


上药各研末,和一处。用好大枣一百枚,去核,将药末纳入枣中,以线扎好。每枣一枚大约纳药二分为准。再用甜葶苈一两,河水两大碗,用枣煮,候枣软熟,不可太烂,取出,晒干。


候饥时,将枣细嚼一枚。一日可用五、六枚。余枣汤去葶苈,将汤煎浓至一茶杯,分三次先温服。


此平胃、六君子汤加川贝、榧子也。制法极好。治脾虚湿热蒸痰阻肺,喉中痰多者,从葛可久白凤膏化出,颇有巧意。服之遂愈。


渊按∶心思巧妙,触发后学不少。



毕 劳心苦志,耗损营阴。阴虚生内热,热胜则风动,由是心悸少寐,头眩咳嗽,晡热朝凉,种种病情,相因而至。前议甘凉生津,微苦泄热,服后热减咳稀,原得小效。而或谓外感,改投辛散,杂入消导苦寒,以致咳频汗多。犹云邪未尽达,再欲发汗。大言不惭,岂非痴人说梦耶!余今仍用甘凉,窃恐见此方者,又訾议于后也。呵呵!


沙参 玉竹 麦冬 地骨皮 茯苓 川贝 豆衣 茯神 钟乳石 悉尼肉 红枣



奚 风邪袭肺,肺气失宣。一月以来咳嗽,上引头痛,乃振动肝胆之阳也。幸胃旺能食,邪未延及于中。第久恋于肺者,势必渐化为热。乃咳而喉痛、音哑,肺阴为热耗矣。宣风散热,润肺化痰,是其治法。然非数剂所能治。盖风入肺系,祛之亦不易也。


牛蒡子 马兜铃 川贝 桔梗 杏仁 生甘草 海浮石 蛤壳 阿胶 桑叶 枇杷叶


另∶蛤粉一两,青黛二钱,蝉蜕七分,共三味,研为细末。分七服,药汁调下,每日一服。


肺阴已伤,引动肝阳,咳作头痛,青蛤散颇合。皂荚子不可用,恐劫液也。



戴 五脏皆有咳,总不离乎肺。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感寒则咳,受热则咳,初起微有寒热,必夹表邪。邪恋肺虚,脉形空大。前方降气化痰,保肺涤饮,俱无少效。据云得汗则身体轻快,想由肺气虽虚,留邪未尽。补虚而兼化邪,亦一法也。用钱氏法。


牛蒡子(元米炒) 马兜铃 杏仁 阿胶(蛤粉炒) 苏子 桑白皮 款冬花 炙甘草 茯苓 桑叶 枇杷叶



沈 脉虚软而似数,内伤虚弱奚疑!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受邪,其病则实。咳嗽虽由外感,而实则因于气虚。以为风寒固不可,以为虚损未必可。玉竹饮子主之。


玉竹 杏仁 苏子 桑白皮 款冬花 旋复花 沙参(元米炒) 象贝 橘红 枇杷叶



岑 烦劳疲极则伤肝,肝伤则气逆而上迫,为胁痛,为咳嗽。


秦氏所谓先胁痛而后咳者,肝伤肺也。治法不在肺而在于肝。夏令将临,恐有失血之虞。


旋复花 桃仁炭 杏仁 川贝 苏子 冬瓜子 黑山栀 丹皮 郁金 苡仁 枇杷露



祝 咳嗽夜重,风寒伤于肺,劳碌伤于肾。肾气上逆,故重咳于夜也。


前胡 杏仁 象贝 橘红 半夏 旋复花 紫菀 茯苓 沉香 沙苑子


渊按∶治风寒则可矣,治肾虚则未也。



某 咳嗽白痰味咸,是肾虚水泛为痰也。小便黄,阴虚内热。


初起虽有风寒,日久亦从热化,而元气渐虚矣。今从肺肾图治。


沙参 玉竹 橘红 甜杏仁 茯苓 川贝 紫菀 蛤壳 金狗脊 十大功劳



平 病起伤风咳嗽,邪留肺系。久咳伤阴,火起于肾,上冲于心,心中热痒则咳甚而肤热,迨火降则热亦退而稍平。其所以发热者,由于阴虚也。惟胃纳甚少,滋阴之药不宜过,当以金土水三脏皆调。立夏在前,冀其热减为妙。


大生地(蛤粉拌捣) 阿胶(米粉拌炒) 怀山药 炙甘草 川贝 五味子 茯苓 牛蒡子 丹皮(炒焦) 橘红 紫菀 枇杷叶


仁渊曰∶咳嗽一证,最为难治。外感固不可擅用清滋,即内伤之咳,亦未可擅用冬、地,须察其病因在何脏腑而施治。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未有胃不顺而咳可愈者。经谓∶十二经皆有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言外感之咳,从感寒饮寒而起,邪由皮毛而内合于肺,或散或温或凉,从肺主治。其饮热受热者,亦可隅反。若内伤之咳,则五脏十二经皆有,断不可专治其肺。


盖咳在肺,所以致咳不在肺。五脏六腑苟有一气之逆,触动肺气,即能作咳。医经旨“聚于胃、关于肺”二语,深得咳嗽要言。夫胃有五窍,如闾里门户。水谷入胃,渣滓由下脘传小肠,水液即从旁窍而出,传布三焦,由中焦蒸化,至上焦为津液,渗下焦为便溺。今脏腑之气失顺,逆击于肺作咳,胃窍之水饮不能尽化津液,聚于上脘而为痰涎,寒则痰稀,热则痰浓。前人论脾乃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今读西国医书,谓咳痰不从肺出,即从胃脘而来。证以经文“聚于胃、关于肺”二语,始知前人所论非是。按前贤论咳嗽者甚多,至“聚于胃”三字,从未论及,岂《内经》此言漫无着落耶?今得西医剖视之书,益见《内经》之精。至何脏何腑之逆,虚实之辨,当详参脉证。经文于此尤为精细,不难按证用药。


兹集外感内伤为一编,读者宜细绎之,勿混治也。


咳嗽虽然分冷热.连声因肺感风寒.眼浮痰盛喉中响.戏水多因汗未干.


夫咳嗽者.未有不因感冒而成也.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则伤于肺.是令嗽也.乍暖脱衣.暴热遇风.汗出未干.遽尔戏水.致令伤风咳嗽.初得时面赤唇红.气粗发热.此是伤风.痰壅作嗽.若嗽日久.津液枯耗.肺经虚矣.肺为诸脏华盖.卧开而坐合.所以卧则气促.坐则稍宽.乃因攻肺下痰之过.名曰虚嗽.又当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


治宜推三关 六腑 肺经(往上一百二十) 二扇门 二人上马 五总(六转六掏) 多揉肺俞穴 掏五指节 合谷 运八卦 多揉大指根 掏精宁穴 涌泉 天门入虎口 门 痰壅气喘.掏向导穴 再掏 门痰结壅塞多运八卦 干咳.退六腑 痰咳.退肺经 推脾 清肾 运八卦 气喘掏飞经走气 并四横纹


苏陈九宝饮 治小儿咳嗽声重.自汗头疼.


苏叶 杏仁 半夏 桑白皮 陈皮 前胡(各一钱) 甘草 大腹皮 薄荷 桂枝(各七分) 渴加花粉.汗多.去紫苏.姜葱水煎服.


加味二陈汤 咳嗽有痰.气急而喘.


陈皮(五分) 半夏 胆星 枳实 杏仁(各七分) 栝蒌仁(三分) 麻黄 甘草(各二分) 石膏(八分) 火盛.加芩连.有汗.去麻黄.水二钟.姜一片.煎服.


利痰方


南星 玄明粉(各一两) 郁金 硼砂(各三钱) 白矾(五钱)


上为末.腊月黑牯牛胆拌套阴干.量病轻重.淡姜汤下.


陈孟昭先生白杏汤 定喘止嗽.


款冬(七分) 杏仁(去皮尖五粒) 桑皮(蜜炙七分) 苏子(炒七分) 陈皮(七分)北五味(三分) 麻黄(五分) 甘草(三分) 白果肉(七枚捣碎) 加姜枣煎服.


泻白散 治小儿肺实咳嗽.闷乱喘促.渴饮水浆.


桑白皮(蜜水炒一两) 地骨皮(二两) 甘草(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粳米一撮.同煎五分.食远服.


阿胶丸 肺虚而咳嗽.嗽动汗出.大便不固.此方敛之.


阿胶(蛤粉炒) 百合(各一两) 五味子 甘草(炙) 款冬花(蜜水炙) 乌梅肉(炙五钱) 粟壳(蜜炙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五更白汤下.


贝母散 治火嗽痰嗽.多日不愈.


贝母(去心一钱) 桑白皮(一钱) 五味子(十粒) 甘草(五分) 知母(二分)款冬花(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去皮尖)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服.



小儿之咳,谓有声无痰者,肺伤也。嗽则有痰无声者,肺湿也。咳嗽则有虚实、风寒、湿食、停痰、阴虚等症。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以时而言之,清晨咳者属痰火,午前嗽者属胃火,午后嗽者属阴虚,黄昏嗽者火浮于肺,二更嗽者食积滞于三焦。嗽而抱首面赤反食者,肺实也。气逆虚鸣,面白餐食者,肺虚也。痰腥而稠,身热喘满,鼻干面赤者,肺热也。嗽多清痰,面白而喘,恶风多涕者,肺寒也。感冒风寒,发热鼻塞,声重者,服参苏饮。因火痰热,咳嗽面赤,心烦咽痛,鼻血者,服清热导痰汤。伤食停痰,吐呕腹痛者,服平胃二陈汤。久咳气虚,四肢怯冷,气血不足者,服补中益气汤。


水泛为痰,五心发热,食减神昏,痰如水泡者,服八仙长寿饮。日间咳少,夜间甚者,服金水六君汤。


参苏饮 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咳嗽痰盛。


茯苓(一钱) 拣参 枳壳 法夏 前胡 苏叶 干葛 广皮 桔梗(各一钱) 炙草(五分) 生姜(三片) 葱白(三寸) 水煎温服。


人参败毒散 此方辛平升散,为咳嗽第一神方,举世少有。知者凡有咳嗽,无论内伤外感风寒,夹湿夹毒,不拘男妇、大小,胸紧气急咽痛口苦,痰不相应,即用此方升散之。或感冒重者,服此其咳愈甚,不知者以为药不相符,弃而不服。不知正是升散之力佳兆也,再服之渐次轻减。不拘剂数,只以痰为度,声响痰出,是其效也。枯燥之人,数剂之后,略加沙参、尾参、当归、白芍、生地、麦冬之类,以滋其阴,无不愈者。再有叮咛,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小,但以辛散之药为先着。俟痰应之后,渐加滋阴则得也。


拣参 川芎 枳壳 茯苓 前胡 柴胡 苏荷 芥穗 西风 连翘(各一钱) 桔梗(一钱二分) 羌活(七分) 独活 甘草(各五分) 生姜(一片) 水煎服。


清肺饮 治气逆而咳,面白有痰。


前胡 枳壳 知母 川贝 茯苓 桔梗 麦冬 井胶(各一钱) 柴胡 苏荷(各七分) 桑皮(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忌油。


葶苈丸 治乳食冲脾,伤风咳嗽,身热痰多喘嗽。


葶苈(去土,隔纸略炒) 牵牛(炒) 杏仁(去皮尖,炒黄色另研) 防己(炒)


上药等共为末,入杏仁泥和蒸,枣红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六七丸,姜汤送下,量小儿大小加减。


清宁丸 治心肺有热而令咳嗽,宜从小便利出。


桑皮(炙) 葶苈(炒) 赤苓(酒炒) 前仁(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为末,每服五分,生姜大枣汤送下。


清热导痰汤 治火咳热痰结胸。


白茯苓 陈皮 半夏 南星 枳实 桔梗 黄芩 栝蒌仁(捶去油) 甘草(各七分) 桑皮川贝(各八分) 杏仁(七粒,去皮尖)


平胃二陈汤 治伤食腹痛,停痰咳嗽。


苍术 陈皮 甘草 浓朴(姜汁炒。各一钱) 茯苓 半夏 楂肉 神曲(炒。各八分)


加减补中益气汤 治咳嗽气虚,以此升之。


蜜 人参 当归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一钱) 广皮 炙草 蜜升麻 蜜柴胡(各五分)


以上原方,虚咳者加酒芍、麦冬(各一钱),五味(七粒)。


八仙长寿饮 治肾虚水泛为痰。


熟地 枣皮 怀山药 茯苓(各一钱) 丹皮 泽泻(各七分) 五味子(七粒) 麦冬(去心,一钱)


金水六君煎 治夜咳不愈。


熟地 当归(各四钱) 茯苓(三钱) 半夏 陈皮 甘草(各一钱) 核桃(二个) 煨姜 水煎服。


桂苓五味甘草汤(金匮) 治咳逆气从小腹上冲。


桂枝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三钱) 五味子(二钱)


水煎。去滓。温分三服。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金匮)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各三钱。 呕逆。更加半夏二钱。形肿。更加杏仁二钱。面赤如醉。更加大黄三钱。


射干麻黄汤(金匮。射音夜) 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三钱。) 麻黄(去节。四钱) 细辛(一钱) 紫菀 款冬花(各三钱) 五味子(一钱。捶) 半夏(二钱。洗) 生姜(四片) 大枣(二枚。擘)


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汤成去滓。温分三服。


浓朴麻黄汤(金匮) 治咳而脉浮。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


浓朴(半两) 麻黄(去节。四钱) 石膏(鸡子大。碎) 杏仁(去皮尖。半两) 半夏(洗。半两) 干姜(二钱) 细辛(一钱) 五味子(半钱。捶) 小麦(一合)


先煮小麦。去滓纳诸药。汤成去滓。分温三服。 按此本麻杏甘石、越婢半夏及大小青龙之制。主以浓朴。辛温散气。使以小麦补肝助胃。西北二方发汗之首剂也。


泽漆汤(金匮) 治咳而脉沉。上气咽喉不利。


泽漆(一两。即大戟苗。) 白前(形如细辛而白。产徽州砂石水中。徽人药肆中觅之) 紫参(如无。紫菀代之) 半夏(洗。各钱半) 桂枝(千金。作桂心) 人参甘草 黄芩(各一钱) 生姜(四片)


上九味。先煮泽漆。去滓纳诸药。汤成去滓。温服至夜尽。


麦门冬汤(金匮)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麦门冬(去心。一两) 半夏(洗。钱半) 人参(一钱) 甘草(炙。六分) 粳米(半合)大枣(四枚。擘)


上六味。水煎。温分日三夜一服。 按此即白虎加人参汤去石膏、知母。加麦冬、半夏、大枣也。


金沸草散 治肺感风寒。咳嗽鼻塞声重。


旋复花(即金沸草) 麻黄(去节。蜜制) 前胡(各七分) 荆芥穗 半夏 甘草(炙)芍药(各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擘)


水煎。去滓滤清。温服。


消风散(局方) 治风热咳嗽。遍身疥瘰。小儿疮疹余热。


川芎 羌活 防风 荆芥穗 藿香 人参 茯苓僵蚕 蝉蜕(等分) 甘草(炙) 陈皮 浓朴(姜制。减半)


上十二味。为散。每服三四钱。茶清调下。或用五钱。水煎去滓服。如久病头风目翳。每日三服效。 此方妙用。全在浓朴、人参。当知肌表之疾。无不由胃而发。故用浓朴清理其内。即以人参助诸风药。消解风热于外。则羌、防、荆芥辈。方始得力耳。


泻白散 治肺热咳。手足心热。桑根皮(姜汁和蜜炙。)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为散。每服四五钱。入粳米百粒。竹叶一把。水煎服。加橘红、桔梗。名加味泻白散。有热。


更加知母、黄芩。如有客邪禁用。 或问地骨皮。三焦气分药。泻白用之何义。答言三焦属肾。实则泻其子也。门人曰唯。吾道一以贯之。


芦吸散 治冷哮寒嗽。喘促痰清。但肺热者禁用。


款冬花 川贝母(去心) 肉桂 甘草(炙。各三钱) 鹅管石(五钱。 。即钟乳之最精者)


为极细末。以芦管吸少许。噙化咽之。日五七次。 此即宣明焚香透膈散之变法。彼用雄黄、佛耳。此用桂心、贝母、甘草。彼取无形之气。以散肺中之伏寒。此用有形之散。以搜肺络之伏饮。药虽相类。而用法悬殊。总取钟乳、款冬之温肺利窍也。


千金补肺汤 治肺胃虚寒咳嗽。五味子(一钱) 干姜 桂心 款冬花 麦门冬(去心。各三钱) 桑白皮(姜汁和蜜炙黄。二钱。) 大枣(三枚。擘)


水煮。温分三服。


紫菀茸汤(改定) 治伤酒凑肺。发咳痰中见血。


紫菀茸(三钱) 薇衔 白术(于潜者良。生用) 泽泻(各一钱) 牡丹皮 麦门冬(去心。各钱半) 犀角(八分) 甘草(炙。三分。生。二分) 藕汁(半杯。)


上九味。水煎食远服。 瘦人阴虚多火。忌用燥药。去白术易白芍药一钱。兼伤肉食。胸膈膨胀。去犀角、芍药加炮黑山楂肉三钱。炒枳实一钱。


紫菀散 治咳唾有血。虚劳肺痿。


紫菀茸 人参(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桔梗 茯苓 阿胶 川贝母(去心。各一两)五味子 甘草(炙。各五钱)


为散。每服四五钱。水煎去滓服。


紫菀膏 治肺热咳嗽。肌肤灼热。面赤如醉。


紫菀茸(二两) 款冬花(一两) 杏仁(泡。去皮尖。炒研) 枇杷叶(刷去毛。蜜水炙)木通 桑根皮(蜜炙) 大黄(酒蒸。各半两)


熬膏蜜收。不时噙化一二匙。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久嗽。去杏仁、大黄。煎成加童便半盏。


小青龙汤(桂枝汤下)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汤下) 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汤下)炙甘草汤(桂枝汤下) 小柴胡汤(方祖) 理中汤(方祖) 桂枝汤(方祖) 华盖散(麻黄汤下)九宝汤(麻黄汤下) 芎苏散(伤寒门) 宁嗽化痰汤(二陈汤下) 小建中汤(桂枝汤下)真武汤(术附汤下)济生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葳蕤汤(伤寒门) 越婢汤(麻黄汤下) 古今录验续命汤(方祖)凉膈散(方祖)加减葱白香豉汤(伤寒门) 小陷胸汤(伤寒门)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下) 二陈汤(方祖)千缗汤(二陈汤下)千金麦门冬汤(燥门) 千金五味子汤(燥门) 桔梗汤(方祖) 地黄煎(燥门) 千金生地黄煎(燥门)生脉散(方祖) 二冬膏(方祖) 麻杏甘石汤(麻黄汤下) 保元汤(方祖) 苏子降气汤(七气汤下)四七汤(二陈汤下) 归脾汤(保元汤下) 逍遥散(虚损门) 加味逍遥散(虚损门)加味导痰汤(二陈汤下)枳壳煮散(桔梗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都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犀角地黄汤(伤寒门) 平胃散(方祖)越鞠丸(郁门) 四乌 骨一芦茹丸(虚损门) 百劳丸(虚损门) 温肺汤(七气汤下)半夏温肺汤(七气汤下) 参苏温肺汤(七气汤下) 黄 建中汤(桂枝汤下) 琼玉膏(虚损门)加减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济生鹿茸丸(虚损门) 门冬清肺汤(生脉散下) 三拗汤(麻黄汤下)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下) 五苓散(方祖)局方七气汤(方祖) 瑞金丹(虚损门) 童真丸(虚损门) 乌骨鸡丸(虚损门) 大温经汤(四物汤下)


咳嗽之症.必因感冒而成.盖皮毛者.肺之合也.先皮毛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则伤于肺.故令嗽也.乍暖脱衣.暴热遇风.汗出未干.遽尔戏水.致令伤风咳嗽.初得时面赤唇红.气粗发热.此是伤风.痰壅作嗽.嗽久.津液枯耗.肺经虚矣.肺为诸脏华盖.卧则开.坐则合.坐则稍宽.卧则气促.乃因攻肺下痰之过.名曰虚嗽.又当补脾土.而益肺气.运土入水.借土气以生金.则咳自愈.


总括


《病机式要》云∶肺病则咳嗽,谓有痰有声,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若只有声而无痰,是咳之名,肺气伤而不清也。有痰而无声,谓之嗽,脾湿动而为痰也。二者虽俱属肺之为病。然又有肺寒肺热之分,食积风寒之别,医者宜详辨之。


肺寒咳嗽


寒嗽者,因平素肺虚喜饮生冷,以致寒邪伤肺,发为咳嗽。其证面色 白,痰多鼻涕清稀。初宜圣惠橘皮散为主之药;若日久而嗽不愈者,须用补肺阿胶散治之,则顺气化痰而嗽宁矣。


肺热咳嗽


火嗽一证,乃火热熏扰肺金,遂致频频咳嗽,面赤,咽喉干燥,痰黄气秽,多带稠粘也。便软者加味泻白散主之,便硬,加味凉膈散煎服,则热退气清,而嗽自止矣。


食积咳嗽


食积者,因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咳嗽频频也。如便溏者,以曲麦二陈汤治之。便燥者,以苏亭滚痰丸攻下之。


风寒咳嗽


小儿脱衣,偶为风寒所乘,肺先受邪,使气上逆,冲塞咽喉,发为咳嗽。如常嚏喷流涕,鼻塞声重,多唾痰涎,先宣疏解风邪,以参苏饮主之,后清其痰嗽,用金沸汤主之。若寒邪壅当散其寒,以加味华盖散治之,则风邪解,而气道通,气道通而咳嗽痊矣。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