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颐---[]
《广瘟疫论》:发颐
时疫愈后有发颐者,乃余热留于营血也,速以解毒、清热、活血、疏散为主,误则成脓不出,而牙关不开,咽喉不利,多不能食而死,毒内陷而复舌燥、神昏亦死,出脓后气虚血脱亦死,故宜早治也。古方以普济消毒饮为主∶发在耳后,以柴胡、川芎为君;在项下,以葛根为君,在项后或巅顶,加羌、防。此证不可轻补于未溃之先,补早必成脓,尤不可纯用寒凉于将发之际,恐闭遏而毒不得发,故必兼疏散为要。外治,以葱水时时浴之。
《回春录》:发颐
朱小辉太守令嫒,骤患颐肿,连及唇鼻,乃至口不能开,舌不得出。孟英视之,曰∶此温毒也。用∶射干 山豆根 马勃 羚羊(角) 薄荷 银花 贝母 花粉 杏仁 竺黄为剂,并以紫雪(丹)搽于唇内,锡类散吹入咽喉,外将橄榄核磨涂肿处,果吐韧涎而肿渐消,诘朝即啜稀粥,数日而愈。
《外科心法要诀》:发颐
发颐肿痛结核般,经属阳明身热寒,伤寒疹毒汗失表,肿至咽喉调治难。
【注】此证又名汗毒,发于颐颔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初起身发寒热,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如桃如李,疼痛倍增,由伤寒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壅积而成。初起宜荆防败毒散汗之,外以二味拔毒散敷之即消。如消之不应者,肿痛日增,势必溃脓,宜服托里透脓汤,溃后按痈疽溃疡门治法。
若此证失于调治,或误投寒凉克伐之药,毒必内陷,肿至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咽者逆。
发颐图(图缺)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医效秘传》:发颐
伤寒汗不下彻,邪结在耳后一寸二分,或两耳下俱肿硬者,名曰发颐。此皆余邪热毒不清,速宜消散,缓则肿溃矣,宜连翘败毒散。
《医宗金鉴》:发颐
【方歌】发颐肿痛结核般,经属阳明身热寒,伤寒疹毒汗失表,肿至咽喉调治难。
【注】此证又名汗毒,发于颐颔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初起身发寒热,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如桃如李,疼痛倍增,由伤寒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壅积而成。初起宜荆防败毒散汗之,外以二味拔毒散敷之即消。如消之不应者,肿痛日增,势必溃脓,宜服托里透脓汤,溃后按痈疽溃疡门治法。若此证失于调治,或误投寒凉克伐之药,毒必内陷,肿至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咽者逆。
方剂: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