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
《丹台玉案》:发热门
世间发热数种.治各不同.而外感内伤乃大关键.然外感之热与内伤之热.又有虚实之分.
医者不可不辨.如伤感发热是实邪入卫.与阳气交争而为外热.其脉紧而有力.此发于正冬之时也.类伤寒发热.冬伤寒不即病.至春变温.至夏变热.又有一种天行瘟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阁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疫气.时令不正.乍寒乍热之感也.病有发喘者.热则息粗.而气不循序也.病有发呕者.胃中有热而火炎上也.有鼻窒者.热客阳明.而鼻胀也.又有一种冬瘟之病.治之非其时.而有其气.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而热也.又有一种时行寒疫.却在冬温之时.此亦天时不正.阴气返逆而热也.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内伤.与伤寒大异盖寒伤形.寒邪客表.有余之症.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其脉虚迟而无力不足之症.又有因时暑热.而过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冷风.以伤其外.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若夫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其热昼夜兼发.或昼重夜轻.口中无味.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于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内伤色欲发热午后发热至半夜止.口中有味.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阴阳两伤昼夜发热.烦渴不止.鼻干者有内伤饮食.类伤寒初症.但右手脉气口紧盛.身体不痛为异.有内伤思虑.神昏恍惚.眼烧而发热者.有内伤生冷.郁遏阳气而发热者.有因服金石炙爆夜卧火坑.或火烘衣服.久则蕴积热毒.脉浮大此属实热.有因销砾肾水.相火炎上.口燥烦渴.精神短少.脉细小.此属虚热.有气分实热.血分实热.血气俱实热.有气分虚热.血分虚热.血气俱虚热有骨蒸热.有心热.热在血脉.日中甚面赤心烦喜哭.疮疡自汗.掌中热口舌干是也.有肺热.热在皮毛.日西甚.上气喘急.咳嗽咽痛.肩背痛.鼻流血是也.有脾热.热在肌肉.遇夜犹甚.怠惰嗜卧.面黄腹胀.口甜流涎.易饥体重是也有肝热.热在肌肉之下.骨之上.寅卯尤甚.胁疼目痛泪出颊肿.头旋筋急.多怒是也.有肾热.热在骨间.夹子时甚.两足手心如火多睡.溺涩口干.足肿是也.有五心烦热.乃阴虚火盛也.有胸中烦热.头昏口燥.乃心内烦躁.无外热仍分虚实.若因汗吐下后.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者.皆属虚也.若不因汗吐下后而得者是实.
有潮热.若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症.其余当审其虚实.如前有面独热.是阳明经气盛有余.或风热上升也.然积病最能发热.多夜分腹肚热甚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风热.痰热.湿热.三者尤百病之根本.宜详审之.如风热头目肿痛.眩晕眼昏.目赤耳聋.鼻塞口燥舌干.斑疹之类.皆风热炎上之所为也.如痰热.咽痛喉闭.膈噎胸痞颠狂惊悸之类.皆痰火凝滞中焦之所为也.如湿热泄泻下痢.水肿鼓胀.黄胆遗精白浊.疝痛香港脚.腰膝痛皆湿热下流之所为也.治者于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收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内热者下之.外热者发之.虚者补之.庶无误矣.
【脉云】
六脉洪数而长.热病也.其寸口实者.热在脾肺其关上滑数者.热在胃中.至尺实者.
热在遍体.尺脉见数.热在脐下.
【立方】
柴苓清热汤 治虚损手心足心发热.
茯苓 柴胡 知母 人参(各一钱) 天花粉(八分) 甘草(五分) 白芍 黄芩(各一钱二分)加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清心汤 治心血不足.发热无时.两颊忽赤.口苦作渴.
黄连(一钱二分) 五味子(九粒) 麦门冬 当归 生地 犀角(各一钱)
加龙眼肉七枚.煎服.
补元散热饮 治元气虚弱.口干发热小便短赤.
人参 黄 白术(各五分) 柴胡 黄芩 甘草 白芍 车前子 当归(各一钱二分)加灯心三十茎.煎服.
鳖甲饮 治病后劳复.邪热未除.房劳虚损.一切骨蒸.
当归 秦艽 柴胡(各一钱) 鳖甲(三钱羊酥炙) 地骨皮 枳实 知母 乌药(各八分)
加灯心三十茎.煎七分空心服.
导赤散 治心经发热.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 淡竹叶(二十片) 犀角 薄荷 连翘(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泻白散 治肺经发热.
桑白皮(炒黄) 地骨皮(各二钱) 五味子(二十一个) 甘草 贝母(去心)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各一钱去心)
水煎服.
泻黄散 治脾经发热.
山栀 藿香 石膏 甘草 防风(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泻青丸 治肝经发热.
羌活 大黄 川芎 山栀 龙胆草 当归 防风 柴胡 白芍(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淡竹叶煎汤调下.
滋肾丸 治肾虚发热.
黄柏 知母(各四两俱盐水炒) 肉桂(四钱) 山茱萸 生地 丹皮(各三两炒)
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盐汤空心送下六十丸.
人中白散 治五心烦热.
人中白(二两) 黄柏 知母 青黛 甘草(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滚白汤调下.
升犀汤 治面独热.
升麻(五分) 干葛 白芷 甘草 芍药 黄连 黄芩(各一钱五分) 玄参 荆芥 薄荷犀角(各八分)
加灯心三十茎.煎服.
地仙饮 治潮热.
地骨皮(三钱) 防风(一钱五分) 薄荷 甘草(各一钱) 乌梅肉(八分)
水煎服.
如柴胡泻肝热.须以片芩佐之.片芩泻肺热.须以桑皮佐之.黄芩又泻大肠之热.须以枳壳之.知母泻肾热.又泻膀胱之热.须以黄柏佐之.栀子泻三焦之热.须以泽泻佐之.人中白非独泻肝热.又能泻三焦及膀胱之热.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发热门
小儿凡病有热,症既不同,治亦多异,须分虚实,不可妄用汗下也。
伤风发热,其症汗出,身热,呵欠,目赤涩,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脱受风所致。宜疏风解肌退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热退之时,再服凉惊丸,以防内热。
伤寒发热。其症无汗,身热,呵欠,烦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解脱受寒所致。宜发散寒邪,退热镇惊,先服惺惺散,发去寒邪,后用凉惊丸,以防内热。
以上二症,如小儿禀赋原实者(7),可用凉惊丸,若虚祛者,不如只用胃苓丸,甚效。
如伤风寒发热,又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睡怯也。只以五苓散吞理中丸,甚效。
伤热发热,多得于夏,其症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已热,包裹太厚,重受其热也。先以白虎汤调益元散,以解其热;次服调元生脉散,以补正气。
伤暑发热,亦多得于夏,其症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阴室中贪凉大过所致。服调元生脉散,补其元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之病。
如夏月汗出当风,以致身热,浑身自汗不止者,此名暑风。
四君子汤加麻黄根、黄祈以去风,次以益元散以去热。
伤食发热,其症手心、肚腹尤热,噎气吐乳,大便酸臭,或腹疼多啼,饱胀喘急,不思乳食。此因饮食过度所伤,宜先用利药去其积,用丁香脾积丸,复以集圣丸调之。
如伤食己久,日渐黄瘦,无时作热者,不可下之,轻者保和丸,重者集圣丸,百无一失。
痘疹发热,其症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热乍凉,咳嗽喷嚏,手足指冷,惊怖多睡。此由时行痘疹,各相传染,宜清热解毒。惟痘疹宜参苏饮加木香,麻痘宜用荆防败毒散,不可妄施汗下,恐生变症。若变蒸发热,此小儿常症,不须服药 (见本门)。
潮热者,当分二症,有时间发热,过时即退 ,来日根据时复发,其状如疟,此肺热也;有早晚发热,每日两度,如潮水之应期者,此胃热也。盖因感触邪气,以致血脉凝滞,不得流通,若不治之,变为惊疳者多矣。肺热地骨皮散主之,胃热三黄丸下之。
如虚热者,用集圣丸调之。
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颠叫恍惚;此心热也。以凉惊丸退热,安神丸定心。
夜热者,但夜发昼退,此血虚症也。以人参当归散治之,更兼抱龙丸,以防作搐。
余热者,伤寒汗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寒凉之药,古人戒之。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其热自退,人参苍术主之。甚者,四君子汤加炒干姜,即效。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脚小。此多得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饱失饥,用集圣丸调理。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薰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发惊痈。先以导赤散,泄青丸以治其热;后以抱龙丸镇其惊。如实热,大小便秘(8)者,三黄丸下之。
烦热者,心躁不安,五心烦热,四肢温壮,小便赤色。宜导赤散加麦冬、山栀仁治之,再以凉惊丸,撤其余邪。
积热者,颊赤口疮,大小便赤涩,此表里俱实。或内伤酒面,煎传热药峻补;外因厚绵炉火所侵,皆能生热,此内外蕴积之热也,非食积。先以三黄丸下之,后以凉惊丸调之。
虚热者,或因汗下太过,津液虚耗;或因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症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嘘气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血俱虚,气虚两发厥,血虚则发热也。四君子汤加炒干姜,甚者加熟附子一片,待热少退,以凉惊丸调之。
客热者,阳邪干于心也。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则恐。此由五气虚而邪气胜,故与之交争。发热无时,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先以导赤散去其邪,后以凉惊丸调之。
癖热者,由乳食不消。伏结于中,致成癖块,以生内热,薰灼于外。集圣丸主之。
疟热者,寒热往来。有头痛汗出者,有呕吐不食,憎寒壮热作浊者,有遍身疼痛者或吐泻者。症既百出,病非一端。头疼汗出及遍身疼者,小柴胡汤加苍术、羌活治之;腹痛者,脾积丸下之;作渴者,白术散治之;吐泻者,理中汤治之。后用平疟养脾丸调之。
血热者,每日巳午时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者导赤散,重者四顺饮治之。
(7) 原实者: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厚实者"。
(8) 便秘: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便闭"。下同。
《幼科切要》:发热门
小儿发热非一端,或因食积或因寒,有实有虚有积热,说与医人仔细看。
发热面红,气粗口渴,啼哭烦躁,唇红,小便赤色,解表即退。宜服∶黄芩 紫苏 苏荷 防风 柴胡 虫蜕 连翘 木通 车前 荆芥(各五分) 灯芯为引。
发热面白,眼青气微,神倦,温补即退。宜服∶洋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虫蜕 骨地 广皮 天麻(姜炒) 甘草(各五分)
发热面赤,气促,两鼻扇动,汗多,此肺窍不通,肺火有余。宜服∶牛蒡子(炒) 枳壳 苏子 北芥 莱菔子 钩藤 茯苓 苏荷 桔梗 云皮 广香 蒲黄(各一钱) 北辛 牙皂(各二分)
微热面白,气促,两鼻扇动,体虚者。宜服∶党参(二钱) 云苓 陈皮 半夏(各一钱) 肉桂(五分) 炙草 黑姜(各六分) 当归(一钱) 大红枣(二枚为引)
虚热日久,手足心热,下午益甚,时热时退,虚烦口渴,宜服∶生地 枣皮 怀山药 茯苓 当归 地骨皮 熟地 丹皮 泽泻 麦冬(去心。各一钱)
北味(七粒) 乌梅 红枣(各一枚) 为引。
疳积发热,肌瘦,大便艰涩,汗下不能,积热也。宜服∶郁金 胆星 熟军 使君(去壳) 红曲(各二钱) 共为末,红糖水调服。
发热咳嗽,鼻塞声重,宜服∶前胡 桑皮 苏荷 桔梗 干葛 紫苏 知母(各一钱) 北辛(三分) 杏霜(去油,一钱) 水煎服。
久热,面目浮肿,鼻流清涕,此体虚复冒风寒,宜服∶黄 白术 当归 升麻 柴胡 陈皮 党参 桂枝 防风(各一钱) 甘草(三分) 姜、枣为引。
发热,鼻中出血,宜服∶桑皮 杏仁 丹皮 白芍 骨皮 侧柏叶(炒) 甘草 荆芥(各一钱) 不用引,水煎服。
小儿夜啼 用灯花五朵研烂,涂娘乳上,令小儿食乳自安。一方青黛研水服之。一方五倍子研末水调,填脐上即安。
《幼科指南》:发热门
总括
小儿身体发热,有表里虚实之异。治亦有汗、下、补、泻之殊,宜分别焉。须当观形察色,辨其因由,审证切脉,临证无遗缺也。
表热
小儿表热之证,因外感寒邪,脉浮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而无汗出,此表热也。宜十神汤主之,兼内热者,用双解通圣散为先。
里热
小儿里热之证,因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遍身蒸蒸发热,小便涩红,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失以调胃承气汤下之;不愈用白虎汤,或黄连解毒汤清之。
虚热
虚热者,因小儿病后,营卫虚弱,气血未调之故。其证神倦气乏,宜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若口渴引饮而呕,用竹叶石膏汤治之。又有阴盛格阳,外浮发热者,其面色虽赤,而尿清白,四肢厥冷,宜用白通汤收敛阳气,热退自愈。
实热
小儿实热者,乃有余积热,以致午后潮热,蒸蒸有汗,肚腹胀满,尿红大便难,烦渴啼叫,口舌生疮,腮颊红赤,脉洪数有力。法宜清热通利,时时热者,用凉膈散主之。午后潮热者,大柴胡汤主之,其效通仙也。
赞助(淘宝)
赞助(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