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呃逆

此症乃水气凌心包也,心包为水气所凌,呃逆不止,号召五脏之气, 救水气之犯心也,治法当利湿分水,方用


茯神 薏仁( 各壹两) 苍朮 白朮 人参( 各叁钱) 芡实 丁香( 各伍钱) 法制半夏陈皮( 各壹钱) 吴萸( 三分)


水煎服,二剂愈。


壶仙翁治乡进士许崇志病呃逆.医以雄黄烟熏其鼻.倏然目暗.热剧甚.翁诊之曰.此由恼怒伤肝.肝气上逆而呃.经云.木郁达之.投以涌剂.更为之疏肝平气.数服而愈.所以知崇志病者.其脉左关沉而弦.右寸微而数.沉弦为郁.微数为热.郁不行.故指为怒气朱丹溪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浓.暑月因大怒而呃逆.每作一声.则举身跳动.神昏.凡三五息一作.脉不可诊.视其形气实.以人参芦二两煎饮.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又一老人.素浓味.有久喘病.作止不常.新秋患痢.食大减.数日呃作.脉豁大.朱以其形瘦可治.用参术汤下大补丸.至七日而安.


虞天民治一人伤寒.前医以补药治之而发呃逆.十日后.邀虞诊之.其脉长而实大.此阳明内实.误补所致.与大承气下之.热退而呃止.


震按此条呃已十日.脉长实大.犹易辨也.前条之脉豁大.而用参、术.何又以黄柏佐之.岂因其形瘦素浓味为有郁热耶.至如女子因怒至呃.脉不可诊.止凭形气之实以施治.何不用他涌剂.而用参芦至二两.又岂因其脉未得.而用涌剂中之补剂.为稳着耶.


又一人得伤寒证.七日热退而呃大作.举家彷徨.虞诊其脉.皆沉细无力.人倦甚.以补中益气汤大剂加姜、附.一日三帖.兼灸气海乳根.当日呃止.脉亦充而平安.


吕元膺治余姚州守郭文煜呃十余日.医以丁、附等疗之.益甚.吕切其脉.阳明大而长右口之阳数而躁.乃曰.此由胃热致呃.又以热药助其热.误矣.用竹茹汤.旋愈.


震按上条之宜用温补及灸法.人所共能.次条之服热药而益甚.合以脉之长大数躁.宜用大剂白虎.有下证者.宜佐以承气.若竹茹汤.恐不济事.


戴同父治一人.元气素虚.胃口有蓄血.每食椒姜热汤.则呃一二声.以人参、生白术各一两.切片.用 虫醉死绞浆制为末.入干漆灰七分.以米饮丸弹子大.早暮陈酒细嚼一


震按此证较前诸证为难辨.此方较前诸方为更佳.


时疫呃逆与伤寒不同∶伤寒呃逆,虚、实、寒、热俱有;时疫呃逆,惟热结下焦而已。凡见呃逆,即当下之,下之不止,按其脐腹有硬痛拒按处,仍当下之,有下至十数次方止者。总之逐尽结热,肠胃通达,其呃自止。慎不可用丁香柿蒂汤,治呃而遗结热,致成危证也。


朱浦香,年五十六,幼患童劳,继以吐血。三十外,即绝欲,得延至此。而平素便如羊矢,其血分之亏如是。


今秋,陡患呃忒,连服滋、镇、温、纳之药,势濒于危。延孟英诊视,脉至弦滑搏数,苔黄浓而腻,口苦溺赤。主大剂凉润,如∶雪羹 蒌仁 竹沥 枇杷叶 苇茎 元参 紫菀 射干 兜铃 菖蒲等,多剂,连下赤矢始瘳。


如此衰年虚体,尚因痰热致呃,故虚寒之呃,殊不多见。


虚寒呃逆 乳香 硫黄 艾叶(各三钱) 为末。好酒(一钟),煎数沸。乘热使病患鼻嗅其气,再用捣姜渣擦胸前亦好。(《医宗说约》)


灸期门法 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动脉是穴。男女乳小者,以手一指为率,陷中动脉是穴。男左女右,灸三七壮,再不正者,灸脐下丹田二三十壮,间有活者。(《证治汇补》)


呃逆不止 黄蜡烧烟,熏二三次即止。(《医方摘要》)


呃逆欲死 或以纸捻鼻嚏而止,或以诈冤盗贼而止,或鼻闻食香调气而止,皆抑之,骇之,而使气下也。此救呃逆要法,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古今医鉴》)


经义


《口问篇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


《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杂病篇》曰∶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之复,呕吐咳哕。太阳之复,唾出清水,及为哕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宝命全角论》曰∶病深者,其声哕。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小甚为善哕。


《三部九候论》曰∶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论证(共三条)


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于义亦妥。观《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及气息迎引、大惊之类,是皆治呃之法,此哕本呃逆,无待辩也。自孙真人云∶遍寻方论无此名,遂以咳逆为哕,因致后世讹传,乃以咳逆、干呕、噫气之类互相肴乱,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正也。


咳逆之名,原出《内经》,本以咳嗽气逆者为言。如《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甚则喘咳逆气。此因喘咳以致气逆,故云咳逆气也。又曰∶咳逆甚而血溢。正以咳逆不止,而血随气溢,则病之常也,未闻以呃逆而见血者也。即如《六元正纪大论》云∶金郁之发,民病咳逆者,亦是此意,此咳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而今后世诸公,乃悉以哕为咳逆,岂皆未之详察耶?及观丹溪之言,在《纂要》则曰∶孙真人误以哕为咳逆。是谓哕非咳逆也。


在《心法·附录》则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此又谓哕即咳逆也。在呕吐门则又曰∶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此又以干呕为哕也。前后不一,何其自谬若此。再如海藏、河间诸公,有以哕为干呕者,有以咳逆为噫者,总皆谬矣。盖呕即吐之类,但吐而无物者曰呕,呕而有物者曰吐,腹胀嗳气者曰噫,逆气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辩自有正名,顾可纷纷若是乎?兹余析而判之曰∶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呃逆证,有伤寒之呃逆,有杂证之呃逆。其在古人则悉以虚寒为言,惟丹溪引《内经》之言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病患见此,似为死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余向见此说,疑其与古人相左,不以为然,盖亦谓此证必属虚寒,何有实热,兹及晚年历验,始有定见,乃知丹溪此言为不诬也。虽其中寒热虚实亦有不同,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欲得其象,不见雨中之雷,水中之 乎。夫阳为阴蔽,所以为雷,而轰轰不已者,此火为雷之本,而火即气也。气为水覆,所以为 而 不已者,此气为 之本,而气即阳也。然病在气分,非本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而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其或免者,亦万幸矣。凡诸治法,当辩如下。


论治(共九条)


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元气大有亏竭而然。然实呃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寒滞为呃者,或以风寒,或以生冷,或其脏气本寒,偶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皮汤、《三因》丁香散,或二陈汤加生姜五七片,或佐关煎,或甘草干姜汤、橘皮干姜汤之类,皆可酌用。若寒之甚者,浆水散,或四逆汤。


胃火为呃者,其证极多,但察其脉见滑实而形气不虚,胸膈有滞,或大便坚实或不行者,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饮为最妙。余尝治愈多人,皆此证也。


气逆为哕而兼胀闷者,宜加减二陈汤加乌药,或《宝鉴》丁香柿蒂散,或羌活附子汤,或神香散。


食滞而呃者,宜加减二陈加山楂、白芥子、乌药之属,或用大和中饮加干姜、木香。


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者,宜理中加丁香汤,或温胃饮加丁香。若因劳倦内伤而致呃逆者,宜补中益气汤加丁香。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气虚而然,盖脾胃不虚则寒亦不甚,故治寒者,当以脾气为主。若吐痢后胃气微虚,或兼膈热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汤;无热者,宜生姜、半夏、丁香、柿蒂、白术、肉桂之类,皆可酌用。


下焦虚寒者,其肝肾生气之原不能畅达,故凡虚弱之人多见呃逆,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而然。此呃逆之本,多在肾中,故余制归气饮主之甚效,或用理阴煎加丁香以疏气,妙亦如之。


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察其中虚,速宜补脾;察其阴虚,速宜补肾,如前二条固其法矣,然犹恐不及,则惟大补元煎及右归饮之类,斯其庶几者也。


呃逆证,凡声强气盛而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息微而脉见微弱者,多宜温补。


伤寒呃逆(共六条)


凡伤寒之呃,亦无非气逆之病,其有与杂证不同者,如仲景所言则其类也,然犹有未悉及治有未备者,谨略如下∶一、伤寒胃中虚冷等证,大约与前杂证相似,悉宜如前以温中等剂治之。或如仲景所言胃中虚冷及饮水则哕等证,当以后条仲景法治之。


伤寒邪在表者,与里无涉,故无哕证。惟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寒热往来,气为邪抑而哕逆者有之矣,宜柴陈煎主之,有寒者加丁香,有火者加黄芩;或小柴胡汤亦可。


伤寒失下,邪入正阳明,内热之极,三焦干格,阴道不行而上冲作呃者,必宜去火去闭,斯逆气得降而哕乃可愈。然必察邪之微甚,如无坚实胀满等证,而但以干涸燥热者,宜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或泻心汤凉解之。若果有燥粪,大便闭结,胀满实坚俱全者,宜三承气汤下之。


伤寒邪有未解,而用温补太过者,则其中焦气逆,最能为哕,惟安胃饮为最妙。若气逆无火者,宜橘皮汤。若兼表邪未解者,宜柴陈煎。


伤寒误攻,或吐或下,或误用寒凉,以致脾肾胃气大虚大寒而发哕者,大为危候,速当以前杂证温胃、理阴等法调治之,恐迟则无济于事也。


述古(共三条)


仲景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按以上四条,皆言胃之虚寒也。虚寒者既不可攻,亦不可与水,则寒凉之药亦当忌用可知。


论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按此一条,即言哕之实邪也。盖便有不利,则气有不达,下不达则上逆而出。故小便不利者,当利其水;大便不通者,当通其便。


《要略》曰∶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干呕哕,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张子和《吐式篇》云∶凡病在上者皆宜吐,然自胸以上大满大实,痰如胶漆,微汤微散皆儿戏耳,若非吐法,病安能除?曾见病之在上者,诸医用药尽其技而不效,余以涌剂少少用之,辄获微效,可见吐法必可用于上,宜乎其效之速也。按此吐法亦可治哕者,以其气得伸而郁得散也,故凡气实而郁者,在子和之法亦所宜用。


简易方


一方治呃逆久不愈,连连四五十声者,用生姜捣汁一合,加蜜一匙,温热服。


一嗅法 治呃逆服药不效者,用硫黄、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嗅之效。一方用雄黄一味,煎酒嗅。


灸法


两乳穴,治呃逆立止。取穴法∶妇人以乳间垂下到处是穴,男子不可垂者,以乳头下一指为率,与乳头相直骨间陷中是穴。男左女右,灸一处,艾炷如小麦大,着火即止,灸三壮,不止者不可治。


膻中、中脘、气海、三里。


呃逆论列方


二陈汤(和一) 橘皮汤(热五六) 四逆汤(热十四) 安胃饮(新寒十一) 温胃饮(新热五) 归气饮(新热十四) 理阴煎(新热三) 右归饮(新补三) 佐关煎(新热十) 浆水散(热一四七) 柴陈煎(新散九) 白虎汤(寒二) 神香散(新和二十) 大补元煎(新补一) 泻心汤(寒二七) 大和中饮(新和七) 小和中饮(新和八) 小柴胡汤(散十九) 大承气汤(攻一)小承气汤(攻二) 加减二陈汤(和二) 橘皮干姜汤(热五五) 甘草干姜汤(热五四) 生姜半夏汤(热五二) 橘皮竹茹汤(热五八) 《三因》丁香散(热六十)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羌活附子汤(热三五) 理中加丁香汤(热四) 竹叶石膏汤(寒五) 《宝鉴》丁香柿蒂散(热六五)


论外备用方


参附汤(补三七) 柿蒂汤(热六六) 丁香温中汤(热十一 和胃) 养正丹(热一八八气逆) 丁香柿蒂散(热六四 胃寒)


产后气血皆伤,风冷搏于气分,则气逆而上为呃,又脾胃虚冷,因食热物,冷热之气相冲击,使气不顺而呃逆。


胃气虚寒,丁香、干姜、肉桂。


胃中伏热,干柿、竹茹。


脾胃虚热,人参、附子。


中气大虚,阴火上冲。八味丸。(补四十六)


此症,乃伤寒失下症有之,今产妇脾胃虚,或食热物,冷热相抟亦有之,或寒凝于中。寒者用丁香、肉桂,热者橘皮竹茹汤加柿蒂主之,或灸期门穴自止也。


橘皮竹茹汤


广皮(二钱) 竹茹(一钱) 甘草(五分)


姜枣引煎服,或香附一钱。


《伤寒论》有哕无呃。按《灵枢》治哕篇,以草刺鼻作嚏,嚏已无息,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已。推之即今外治呃逆之法。方书以干呕与哕,妄拟咳逆。夫咳逆者,以咳嗽气逆立名。呃者,胃气不和,上冲作声,听声命名,故曰呃逆。呃逆之症,若身发寒热,呕逆作呃,此表邪传少阳也。若见左脉浮紧,身热无汗,羌活柴胡汤主之。若有汗,脉数,小柴胡合清胆汤。若内热口渴,呃声作止,时时汗出,唇焦便结,右脉沉数,此阳明里热上冲也,干葛竹茹汤,竹茹清胃汤。若里热便闭,六脉数大者,用泻心汤,凉膈散。有下症者,承气汤。若胃热兼虚者,人参橘皮竹茹汤。若中脘多痰,右脉滑大者,二陈竹茹加枳桔。有痰有火,脉沉而数者,栀连二陈汤加葛根、竹茹,或导痰汤下之。若食滞中焦,气口脉滑者,平胃保和散。若误服寒凉,六脉沉迟,中焦凝滞者,宜大顺饮温中保和散。若阴火上冲而呃逆者。知柏四物汤。另有初起不发热,口不渴,二便清利,六脉沉迟而见呃逆,此阴症寒呃也,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丁香柿蒂汤主治。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脉弦,少阳也。脉浮大,太阳也,腹满胁下及心痛,少阳症也。鼻干不得汗,嗜卧,面目悉黄,有潮热,时时哕者,阳明症也。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则用小柴胡汤,引阳明之邪,从少阳而出。脉但浮无余症者,则以麻黄汤。


引阳明之邪,从少阳而出,如法治之。若原不尿,腹满反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热必哕。


阳明不能食,有寒热二条∶胃热不能食,攻其热则愈∶胃寒不能食,攻其热必哕呃。下文申明二条。


又云∶脉浮而迟者,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水饮则哕。


言阳明里寒不能食,不但寒凉而哕,即饮水亦哕。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言阳明胃实,哕而腹满,当视前后何窍不利,以利之。


羌活柴胡汤


羌活 柴胡 防风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寒热呕苦,耳聋胁痛而呃,当治少阳。见恶寒头痛,即为少阳太阳,故以此方兼治太阳。


小柴胡汤 见寒热。


少阳太阳呃逆,以前方发散。若无太阳表邪,竟以此方加竹茹、浓朴,即合清胆汤。


承气汤 见大便结。


泻心汤 见痞满。


中焦有痰火,寒凉抑遏,每多呃逆。此方以黄连、干姜同用,调其里气,佐以半夏,辛散痰涎。兼见呕吐者,加竹茹、藿香;气逆阻滞者,加枳壳、浓朴。


凉膈散 见发狂。


诸逆上冲,皆属于火。故阳症呃逆,热而无滞,则以此方清之。若见下症,加玄明粉。


人参橘皮竹茹汤


橘皮 竹茹 生姜 浓朴 半夏 甘草 人参 藿香


呃逆见表症,散表;呃逆有痰火,用栀连竹茹汤、栀连二陈汤;冷热不调,用半夏泻心汤。今因表邪已解,里无实热,惟是胃虚呃逆,故以此方补胃和中。


二陈竹茹汤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竹茹 枳壳 桔梗


胃热呃逆,用凉膈散;冷热不调,泻心汤;胃虚呃逆,人参橘皮汤。今以痰凝气窒,故以二陈汤加竹茹、枳、桔。栀连二陈汤,加干葛、竹茹。


呕吐呃逆,胃家痰火,故以栀连二陈汤,加竹茹清胆火,干葛宣扬胃热,不惟治呃逆,且治呕吐。


平胃散 见谵语。


胃家湿郁食滞,亦发呃逆。大抵右脉实大不数,即为食满呃逆,不可妄用寒凉。胃实者,此方加枳实、莱菔子、青皮;呕吐,加半夏、藿香。


保和散 见胸满。


湿郁食滞,用前方平胃散,必合保和散则功愈专。然必详审所伤何物,加对病之药,更效。


大顺饮 见腹痛。


痰火呃逆,用栀连二陈,然皆胃无停滞者方可。若有食滞,又被寒冷抑遏,当用缩砂、草蔻温燥,以开寒凝,浓朴青皮辛散,以散滞气,然后再合平胃保和。


温中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豆蔻、砂仁。


此方即大顺饮,加苍术去青皮。平胃散加砂仁、豆蔻,善治胃家凝结停滞,然内无燥热可用。


理中汤 见腹痛。


阳症呃逆,则用栀连二陈汤;阴症呃逆,则用理中汤。虚阳上浮,加黄连以向导。


四逆汤 见厥冷。


阴症呃逆,四肢厥冷,急用此汤。


知柏四物汤


阴火呃逆,以此方敛而降之,此即滋阴降火法也。


丁香柿蒂汤


丁香 柿蒂 人参 生姜


此治寒呃之方。今人以此治阳症呃逆,大谬。


大全云∶夫五脏六腑俱禀气于胃,而肺为主气之总司,若产后致伤气血,则脏腑气损,而风冷搏之,肺因气逆而上则呃逆矣。又脾虚气冷,胃中伏寒,因食热物、冷热相击,气厥而不顺,则呃逆也(言聚冷内因也,然又有痰热虚呃之不同,并宜详辨)。脾者主中焦,为三焦之关,五脏之仓廪,贮积水谷,若阴阳气虚,使荣卫气厥逆,则致生斯病也。经云∶呃噫者,胃寒所生。服药无效者,灸期门(期门在乳下)三壮必愈。期门穴乃胃之大络。


薛氏曰∶前证属胃气虚寒之恶候,如用后方未应,急投参附汤,亦有复生者。


丁香散 治产后心烦,咳噫不止。


丁香 白豆蔻(各半两) 伏龙肝(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煎桃仁吴茱萸汤调下,如人行五里再服。(此治咳逆也,而何又有心烦焉,阅此方咳逆是虚寒气滞,心烦是败血瘀留,不然何以用桃仁同吴萸为汤也,当识之)


姜桂散 治产后咳逆,三日不止欲死。


肉桂(五钱) 姜汁(三合)


上锉,同煎,服三合,以大火炙手,摩令背热,时时涂药汁尽,妙。(此治寒自背入而咳逆也,摩背法极妙,其曰时时涂药汁尽,则既服之外,又以药涂手摩之也)


羌活散 治呃逆。


羌活 附子(炮) 茴香(炒,各半两) 木香 白姜(炮,各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盐一捻,煎十数沸,热服,一服止。(治下元虚;中气弱,而又为外感寒邪者设也,妙在用盐)


一方 治产后呃逆。


干柿一个切碎,以水一盏煎六分,热呷。(吃逆症俱用柿蒂,而此用干柿,意自有别)


一方 治产后呃逆三五日不止。


陈壁窠三五个,水煎呷,瘥。(即蜂子窠,壁窠土蜂窠也)


补遗 治产后呃逆,橘皮汤及大小橘皮汤皆效。


上诸方当审寒热虚实用之,如寒者宜丁香、姜、桂,热者宜干柿、竹茹,实者宜香附、橘皮,虚者宜人参,甚则附子佐之,误施则噬脐之悔,慎之。


脉浮而缓者。易治。弦急。按之而不鼓者。难治。脉急。或促或微。皆可治。脉代者危右关脉弦者。木乘土位。难治。发呃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一名呃逆。因气逆奔急上行作呃发声。有数者不同。不可不辨。有胃虚膈热者。宜桔皮竹茹汤。有胃虚寒者。宜丁香柿蒂汤。有肾气虚损。阴火上冲者。宜六味地黄丸。有中气不足者。脉虚数。气不相续而发呃者。宜补中益气汤加生姜、炒黄柏以降虚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阳明内实。失下而发呃者。宜六一顺气汤下之。有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又发呃者。宜小陷胸汤。或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治水寒相搏发呃。大妙。有传经伤寒热症。误用姜、桂等药料。


助起火邪。痰火相搏而呃逆者。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及竹沥之类治之。


一论呃逆。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橘皮竹茹汤


陈皮(去白三分)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炙) 竹茹(一钱) 柿蒂(一钱) 丁香(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温服。身热发渴。加柴胡、黄芩。去丁香。


一论吐利后大病后。胃中虚寒。呃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柿蒂汤


人参(二钱) 白茯苓(二钱) 陈皮(二钱) 良姜(二钱) 丁香(二钱) 柿蒂(二钱) 甘草(五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呃逆而无脉者。用


人参复脉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去芦) 麦门冬(去心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五味子(四分)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竹茹(四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人因饱食后得气。发呃逆。连声不止者。宜


顺气消滞汤


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丁香(三分) 柿蒂(二个) 黄连(姜炒二分) 神曲(炒二钱) 香附(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竹茹(四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服。


一论肾气虚损。虚火上冲而作呃逆者。(自脐下上冲直出于口者难治)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根据本方作汤。加柿蒂二个。沉香八分。木香一钱。砂仁八分。


一论中气不足。脉虚微。气不相接续而作呃逆者。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二钱。五味子四分。黄柏酒炒三钱。少加附子六分制。


一论伤寒阳明内实失下。而作呃逆者。用六一顺气汤。(方见伤寒)


一论伤寒发热而作呃逆者。用蔓荆子炒。不拘多少。水煎服。


一论伤寒发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发呃者。用


小陷胸汤


黄连(三钱) 半夏(姜炒二钱) 栝蒌实(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伤寒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咳逆。又治受寒喘嗽。宜以


小青龙汤


桂枝(八分) 干姜(八分) 细辛(八分) 半夏(二钱) 芍药(二钱) 五味子(四分) 麻黄(八分)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服。


一论伤寒阳症呃逆。潮热。小柴胡汤加生姜二片。竹茹四钱。橘皮二钱。


一论有传经伤寒。误用姜、桂等热药。助起痰火。而作呃逆者。用黄连解毒汤。(方见感冒)白虎汤。(方见伤寒)


一论因服攻病药。致伤胃气。下陷而元气将离。以致胃气共丹田之气疲敝。或久病患而至于呃者。乃三焦元气。与胃气惫矣。乃危急之兆也。宜用


大补元汤


嫩黄 (蜜水炒一钱半) 参(去芦一钱五分) 白术(炒二钱) 怀山药(一钱) 广陈皮(七分) 石斛(七分) 白豆蔻(研六分) 沉香(二分) 广木香(三分) 甘草(炙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粳米一撮。水煎。不拘时温服。


一论一切呃逆。用柿蒂烧存性为末。酒调服。立止。一方。每服用柿蒂七个。焙为末。


用黄酒调下。


一 法。治呃逆服药无效者。用硫黄、乳香各等分为末。以酒煎。急令患人 之。


一方。用雄黄二钱。酒一盏。煎七分。急令患人 其热气。即止。


一灸呃逆法(见灸法)


一治哕逆欲死者。其肺脉弱者不治。用半夏、生姜各一两。每服五钱。水煎服。


一治咳逆。连咳四五十声者。用姜汁半合。蜜一匙。共煎令熟。温服。如此三服瘥。


脉∶呃逆甚危,浮缓乃宜;弦急必死,结代促微。


发呃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呃,一名咳逆。若胃火上冲而逆,随口应起于上膈,病者知之易治也;自脐下上冲,直出于口者,阴火上冲,难治。俗名谓之打呃是也。



胃口虚寒、手足冷、脉沉细,是寒呃也。


丁香柿蒂汤


丁香 柿蒂 良姜 官桂 半夏(姜汁炒) 陈皮 木香(另磨) 沉香(另磨) 茴香 藿香 浓朴(姜汁炒) 砂仁(各等分) 甘草(减半) 乳香(为末)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磨沉、木香,调乳香末同服。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干姜,去良姜、官桂。



发热烦渴脉数者,是热呃也。


小柴胡汤 治身热、烦渴、发呃。


柴胡 黄芩 山栀 柿蒂 陈皮 砂仁 半夏(姜汁炒) 竹茹(各一钱) 藿香(八分) 沉香 木香(各三分) 茴香(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乌梅一个,水煎,磨沉、木香温服。


一切发呃,用柿蒂、沉香、木香、乳香、砂仁为细末。每服一钱,淡姜汤调服最效。如口燥渴、身热不可服。



胃中痰火发呃者。


黄连竹茹汤 治胃中痰火发呃。


黄连 竹茹 麦门冬(去心) 山栀 陈皮 半夏(各一钱) 砂仁 沉香 木香 茴香(各五分) 苏子(八分)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乌梅一个,水煎,磨沉香、木香调服。



水寒停胃发呃者。


茯苓半夏汤 治水寒停胃发呃。


茯苓 半夏(姜汁炒) 浓朴(姜汁炒。各一钱) 干姜(炒) 丁香 官桂 砂仁(各五分) 陈皮(一钱)藿香(八分) 柿蒂(一钱) 茴香(七分) 沉香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脐下气上升发呃者,阴火也。滋阴降火汤,治阴火上升发呃。(方见虚症。)根据本方加砂仁、茴香、沉香、木香、山栀、柿蒂、辰砂。


中气不足,脉虚微,气不相续而发呃者,补中益气汤加生脉散、黄柏,以降阴火,或少加附子。(方见内伤。)


阳明内实失下而发呃者,六一顺气汤下之。(方见伤寒。)


伤寒传经热症,医者误用姜桂等热药助其火邪,痰火相搏而为咳逆者,黄连解毒、白虎汤及竹沥之类治之。(方见伤寒。)


凡泻痢发呃与伤寒结胸发黄又发呃者,俱难治也。


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


咳逆丸 花椒微炒出汗,去目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醋汤下。


伤寒发热而呃逆者,用黄荆子不拘多少,炒,水煎服,立止。


嗅法 治咳逆服药无效者。


硫黄 乳香上各等分,为细末,以酒煎,急令患人嗅之即止。


又方


用雄黄二钱、酒一盏煎七分,急令患人嗅之愈。


灸咳逆法


乳根二穴,直乳一寸六分,妇人在乳房下起肉处陷中灸七壮,效如神。


又方 灸气海三五壮亦效。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仲景所谓哕.盖脐下气逆.冲上退场门作声.素问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阳证】


不虚不实而呃逆者.治用小柴胡汤.(方见前)或用橘皮竹茹汤.或用丁香柿蒂汤加人参.


【活人书橘皮竹茹汤】


橘皮(一斤) 青竹茹(一升半) 甘草(炙.二两) 人参(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丁香柿蒂汤加人参】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人参(各等分)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


身热.脉虽数而呃逆者.治用人参三白汤加竹茹.(方见前)


○或用八物汤加竹茹.或用丁香柿蒂汤加人参.(方见前)


【八物汤加竹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竹茹白芍药(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温服.


【阴证】


身冷手足或冷而呃逆者.治用四逆汤加人参.(方见前)


○如病后无他证.独见呃逆者.治用人参三白汤加当归.


人参 白术 茯苓 芍药当归(各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阳证】


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 大黄(二两) 山栀子(十四枚)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以水三升.先煮茵陈至二升.纳二味.煮取一升.去渣服.


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用茵陈五苓散.


泽泻 白术 猪苓 赤茯苓(各一两半)官桂(一两) 茵陈(三两)


上锉.水煎.温服.


身热.大小便如常而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柏皮(二两) 茵陈(六两)


上锉.水煎.温服.


【阴证】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一枚.去皮.破八片)茵陈(六两)


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


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


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满.小便涩.关尺脉沉迟细而发黄者.治法先用茵陈茯苓汤以利其小便.次用茵陈四逆汤.(方见前)更加当归.木通.


【茵陈茯苓汤】


茯苓 官桂(各一两) 猪苓(七钱半) 滑石(一两半)茵陈(一两半) 当归(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阳证】


斑斑如锦纹.或面部、或胸背.或四肢红赤者、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赤者、五死一生.


治用玄参升麻汤.重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见前)


【三因玄参升麻汤】


玄参(炒) 升麻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


【阴证】


斑如蚊蚤咬.痕稀少而微红.此下元阴火失守.聚在胃中.上熏于肺.肺主皮毛.故胸背皮肤发此斑也.治用大建中汤.


桂心 芍药 黄 (各二钱) 人参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附子(炮.半两) 生姜(五钱)半夏(二钱半)


上九味锉.每服酌量多少.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阳证】


发狂.烦躁.面赤.脉实.治用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阴证】


发狂.如肌表虽或热.以手按之则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数点.脉弦沉细.治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方见前)


朱丹溪治超越陈氏,二十余岁,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三月。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月而愈。


一人病后呃逆不止,声闻邻家,或令取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瘥,盖取其下气归元而逆自止也。(《本草纲目》。)


邃 治一人伤寒,阳明内实,地道不通发呃,其脉长而实,以大承气汤下之而愈。


一人伤寒,七日热退而呃声不绝,六脉沉细无力,倦甚,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日进三服而安。


一人酒色过伤,医作外感治,发汗过多,绝食日久,致血气两虚,相火冲上,呃逆五六日不止。治以半夏、黄连以泻逆气,归、芍、生地、知母以养阴,炒柏以泻冲火,二三剂而愈。


陈三农治一人,患温热病十余日,身热面红,舌燥黑,呃逆日夜不止者三日。众医以脉迟无力,欲用丁附回阳热剂。陈以手按其胸腹,痛不可近,曰∶脉微迟非元气虚,由邪热内实,壅滞其脉而然也。用解毒承气汤,入甘遂末三分,下咽而燥热,片时去黑粪三四升,热退呃止而安。


一人患温热病,大便不通,用下药粪去而呃大作。众尤下药之过。曰∶此燥粪在肠胃,遏气于下,粪去而郁气暴升,故奔迫而作呃耳。以枳壳饮之而安。


一人呃逆连声,脉来有力。正邪相争,肝木受邪。自思金能克木,用铁二斤,烧红水淬饮之即愈。


一妇患时疫,饮水过多,心下坚痞,咳逆倚息,短气不卧,诸药无效。作停饮治之,进以五苓散一剂而安。(以上皆《大还》。)


卢不远治陈孟抒室人,因怒发呃三日夜。召诊,以来迟意甚不怿。脉之曰∶固来迟,然效极速。果一剂而愈。此盖肝郁甚怒弗畅,气将入胃而不能,故发呃。今不治呃,用柴胡等条达木郁,郁解即止,暴病气全,故易愈也。


吴孚先治袁氏女,陡发呃症。有用丁香、柿蒂者,有补之泻之,有灸之者,俱不效。乃与柴胡、桔梗等味开提之,不三剂而愈。良由郁怒,肝木不舒,上乘于胃,故作呃,经曰木郁则达之谓也。


喻嘉言治王岵翁,有脾约症,得苁蓉、胡麻、首乌、山药等润剂即解。冬尽偶饱食,当风而吐,胃气大伤,微似发热,左关脉甚大。自云初觉中脘不舒,今则气反攻左,初饮梨汁不投,今服蔗汁稍定。喻曰∶此虚风之候也,以胃中空虚若谷,风自内生,左投肝木,而从其类,是以气攻左,而左脉即为之大且劲。经云∶风淫于内,治以甘寒。梨蔗皆甘寒,而一效一不效者,乃胃中气虚已极,不奈梨性之达下,而喜蔗性之和中也。遂以甘寒定方,人参、竹沥、麦冬、生地之属。众议除参不用,服后腹内呱呱有声,呕出黄痰少许,胸中遂快,次早大便亦通,症似向安。然本胃经受病,而胃脉反和,惟心肾肝肺之脉不安,其故口中味淡,汤饮不肯下行。此中央气弱,不能四迄转达也。宜急用四君子汤之理胃气,则中央之枢转有力,而四畔之机关尽利,喉管之水气不逆,而口中之淡味亦除矣。不信,别召二医,一谓中风,一谓伤寒。微用表剂,即汗出沾濡,气高神荡,呃逆不休矣。再投黄连一剂,则脉乱如沸羹,频转频歇,神昏身强,年寿黑滞,气出顺而入必哕,昼夜万三千五百息,即哕亦如之。二医卸祸,谓喻前议四君,今始可用。喻曰∶气已出而不入,再加参、术之腻阻,气立断矣,惟仲景旋复代赭一方,可收神功于百一。进一剂而哕势稍减,二剂加代赭至五钱,哕遂大减,连连进粥,神清色亮,脉复体轻。再用参、苓、麦冬、木瓜、甘草,平调二日,康复如初。


张三锡治一老人,偶伤饮食,消导未减。或误与润肠丸,二服下清水,胀痛转甚。或复投巴豆丸,二服至呃逆不止。用大剂六君子汤二帖,至五帖全止,补养而愈。


一老人深秋患痢,发呃逆呕吐。黄柏炒燥研末,陈米饭为丸小菀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参、白术、茯苓三味浓煎汤下,连服三剂即愈。切不可下丁香等热药。


陈良甫治一人痢疾,呃逆不止,六脉沉弱。诸医药灼艾皆无效,乃投退阴散两服愈。又尝治许主簿,痢疾呃逆不止,诸药无效。灸期门穴,不三壮而愈。(《良方》。)


王叔权治一男子,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初不之灸,何其神也。(《资生经》。)


陈霞山治一人,咳逆上气,体重气短,胀满坐不得卧,常作水鸡声。用白前汤∶白前二两,紫菀、半夏各三两,大戟一两,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水肿大实之治。)


薛立斋治一妇人痢后呕哕,(即呃逆也。)服降火化痰等剂愈甚,脉洪大,按之虚细,作渴饮汤,诸药到口即呕。此脾胃虚寒,不能司纳,以参、术、炮姜末各一钱,以饭作丸,米饮不时送三五粒,至三两余,闻药不呕。乃以六君加炮姜,三十余剂。


一妇人患症同前,饮食少思,胸腹膨胀,大便不实。所见之症,悉属虚寒假实,遂朝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木香,夕用六君子汤送四神丸,渐愈。又用八味丸料,煎送四神丸而痊。


一妇人因怒呕哕,时或昏愦口噤,时或举体内动,其面色或青或赤。此肝火炽甚,脾土受侮,用小柴胡汤加山栀、钩藤治之渐愈。又用加味归脾、逍遥二药,调理而痊。


缪仲淳治高存之邻人卖腐者,伤寒微哕,两日夜不省人事。其子乞方,问之曰∶汝父当时曾头身热乎?曰∶然。曰∶曾服汗药乎?曰∶未也。曾吐下乎? 曰∶未也。因索伤寒书检之,其方类用干姜、柿蒂、丁香及附子等温热之药,(检方云云者,盖示人以病系阳明热呕,以上诸药均不可用,非临阵看兵书也。)末条仅载白虎汤一方。缪思之,曰∶伤寒头痛口渴身热,本属阳明热邪传里,故身凉发哕,(传里身凉,亦是金针。)未经汗吐下,邪何从而出?但其人年老多作劳,故于白虎汤中加人参三钱,二剂立愈。


马元仪治葛怀,年六旬外,下痢呃逆,两足微冷,或以痢治之转剧。诊之,两脉虚微,此中气挟寒下痢,当大剂温补,以恢复元气。时有言下痢多由湿热在胃,不行清理,而反温补恐未合。曰∶湿热伤者,其脉必实,其腹结痛,且无呃逆足冷之症。此由年高气弱,火衰于下,气虚于中,因之升降失常,而输泄无度。温补非治痢也,阳回则痢自止耳,若必俟痢止而后补之晚矣。遂与人参四两,合附桂理中汤,连投四大剂而瘥。


陆圣修年逾六旬,呃逆泄泻,面赤如妆,足冷如冰,两脉沉微。曰∶人身之中,赖元气以充养,今因泄泻而气衰于下,复因呃逆而气伤于上,上下交征,年高气弱,何以当此?所幸者犹未喘与汗,尚可挽也。与附子理中汤,大培火土,加丁香以暖胃止呃,盖一法而升降之道备焉。降者以肾中阳旺,则气不上僭,而下收崇土之功,升者以脾中阳旺,则气不下陷,而中守之营运有职,则饮食自然变化精液,而泄泻安有不愈乎?


朱氏子未第时,患腹胀食少,倦怠自汗,呃逆口干。脉之,左得弦急,右见虚微,此中虚肝盛,得之烦劳且怒也。烦劳则气分驰而脾胃损,郁怒则肝木横肆而脾胃伤,由是汗出不止,脾虚而腠理不固也。口中干燥者,脾虚而精液不升也;腹胀者,气虚而传化失常也;食少者,胃阳不化,健运失职也;呃逆者,五阳不布,阴气用事也。当用桂附理中汤,大培中土,土旺则不受制于木,且能生肺以制木也。服四剂,脉渐起,胀渐平。因停药数日,胀如故,与大剂桂附理中汤,少加沉香以和胃气而行肝气,调理一月而安。(病本多项,因呃逆为病之最,故入此。)


老仆王忠妇呕逆呃气,几无宁刻。脉之,右寸独大,余脉虚微。此中州土败,水气不行,五阳不布,浊阴上逆也。与五苓散一剂。此肝邪挟水气上逆也,五苓利水,中有桂以制肝,故速愈。服后一时许吐逆顿止,再与附桂理中汤连服之,明日两脉向和,呃逆亦止。微觉倦怠,与加桂理中汤,四五剂而安。


张意田治董友之母,年将七旬,病已八日。脉之,软缓而迟滞,发热日晡益甚,舌苔黄浓,大便不行,(便知非丁香、柿蒂症。)畏寒呃逆。阅诸方咸以老年正气虚,用丁香柿蒂与补阴之剂。夫脉来迟滞,畏寒,阳邪入里也;舌苔黄浓,日晡热盛,阳明实也。此乃表症未解,而陷里之热急,致气机逆窒而发呃,法当下之,毋以年高为虚也。与小承气,服后大便转矢气,兼有心烦不宁之状。与一剂,临晚下黑屎数枚,二更战栗壮热,四更大汗,天明又便黑矢,然后呃止神清而睡。此实呃之症也,宜审之。


朱丹溪治一中年妇人病哕,以四物汤加和白陈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饮,以防其或生虫也。与数十帖而呃逆除矣。


楼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呕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遂用黄连泻心汤加竹沥引之。此实中挟虚之症,得黄连泻心,实症除而虚症未已,故得补敛而安。若施之纯实之症则危矣。呃虽少止,滞下未安,若此十余日,(痢久故可用涩。)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涩其滑,日间用参、术、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之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


沈明生治唐玉如,夏间患血淋,数日淋止发呃,举体振动,声大且长。或与开胃消痰益剧,勺粒不入,已两日夕。又欲进丁香、柿蒂且加姜、桂、参、 。诊之,乃阴衰火炎症也。盖劳役而兼房帏,时际炎敲,水不制火,血虚而气上冲,是以胀满不食,呃逆不已。今六部脉洪数,颜如煤 ,大便六七日不行,小水滴沥不快。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先哲云∶呃满须看前后部。肾虚不能纳气归元,故呃声长大从丹田出,丁香、柿蒂可妄投耶?乃先用胆导得垢数枚,觉两足微暖,此逆气下达也。即以六味汤料稍减山药、萸肉,入黄连、栀子、车前、牛膝,薄暮煎服,不夜分呃全愈矣。明晨进粥,滞色渐清。夫呃症有寒热之分,呃声有上下之别。


今以劳剧之体,血淋后见之,是不由胃而由于肾也。六脉洪数,大小便不利,是不由于寒而由于热也。真水耗于平日,火症萃于一时,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自下焦上逆为声,非中焦热邪之比。其腰疼颜黑俱属可虞,幸得两足温,得补而哕止,乃壮水制阳光之明验,亦坎离既济之隹征也。根据方调理半月全瘳。


娄东吴大令梅顿先生弟也,丁未夏,归自烟台,炎风烈日不无感受,萑符不靖不无惊恐。舟中兼有当夕者,至中途疲 殊甚,急棹抵吴门。或谓憔悴之体,竟应投补。沈见脉数未平,气口独盛,以为虚中有实热,初用薷、芩等剂,溯其源也。继用劫利等剂,导其流也。宿垢既除,旋培元气,元气渐复,行且勿药矣。因设酬劳之宴,劳倦惫甚,其夕神昏肢倦,俄而发呃。沈曰∶劳复发呃,当施温补无疑,第虚气上逆,其势方张,恐汤药未能即降,须艾 佐之为妙。一友于期门穴一壮即缓,三壮全除,调补而瘥。


魏玉横曰∶祖姓人年近七旬,素有胃痛病。于二月间忽发呃,昼夜不绝声者十余日,胃亦痛,食入即呕。或与二陈汤加丁香、藿香等,病转剧。脉之,两手皆洪数,两寸溢而鼓,时见歇止,乃厥阴之火上冲而然。与杞子、米仁各一两,沙参五钱,麦冬三钱,酒连四分,二剂而愈。后半年病复作,以贫乏无力再药而死。此贫亦为不治之一也,哀哉!


褚(五二)脉小舌白.呃逆气冲.两脉微涩.大便滑溏.此属胃阳虚.浊阴上干.拟方候高明正.


钉头代赭 炒半夏 丁香皮 淡干姜 淡吴萸 柿蒂 茯苓 炒川椒



蔡(四六)邪去正衰.呃声异响.咽中总属不爽.据服理中无益.必得清阳舒展.乃能旷达耳.


枇杷叶(三钱) 炒川贝(二钱) 桔梗(一钱) 炒香豉(一钱五分) 栝蒌皮(一钱)川通草(一钱) 郁金(一钱) 杏仁(三钱) 紫菀(一钱)



李(二五)阅服凉解方.身热已止.口渴亦减.是邪解之象.但胃阳衰惫.致脉微汗泄.呃逆便溏.火为重候.勉拟理中汤去甘术.加丁香、吴萸、川椒、茯苓.


人参(一钱) 制川附子(一钱) 淡吴萸(八分) 淡干姜(一钱) 丁香(三厘) 炒川椒(五厘) 茯苓(三钱)


脉微弱.面亮载阳.呃逆胁痛.自利.先曾寒热下利.加以劳烦伤阳.高年岂宜反复.乃欲脱之象.三焦俱有见症.议从中治.


人参 附子 丁香皮 柿蒂 茯苓 生干姜



食伤肠胃.复病呕吐.发呃下利.诊两脉微涩.是阳气欲尽.浊阴冲逆.阅方虽有姜附之理阳.反杂入 归.呆钝牵制.后方代赭重坠.又混表药.总属不解.今事危至急.舍理阳驱阴无别法.


人参 茯苓 丁香 柿蒂 炮附子 干姜 吴萸



脉搏劲.舌干赤.嗳气不展.状如呃忒.缘频吐胃伤.诸经之气上逆.填胸聚脘.出入机逆.周行脉痹.肌肉着席而痛转加.平昔辛香燥药不受.先议治肺经.以肺主一身之气化耳.


枇杷叶汁 杏仁 桔梗 枳实


呃逆,俗谓呃忒,发声于咽喉,轧轧然连续短促不长。古谓之哕,非也。哕与干呕无异,其声浊恶而长,比之呃忒,大有径庭矣。有因胃中实热失下而作,有因胃中痰饮而作,有因服寒药过多胃中虚冷而作。其气皆从胃起,冲至胸嗌之间而为呃。如胃热失下者,承气汤下之;胃虚有热者,橘皮竹茹汤清之;有痰饮者,橘皮半夏生姜汤加茯苓、枳实和之;胃冷者,橘皮干姜汤温之。若过服凉药,胃寒呃忒者,丁附理中汤主之;若其气自脐下直冲于胸嗌间而作呃者,病不在胃,因下虚误服寒药,冷极于下,迫其相火上冲,乃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急温其下,阳回而呃乃止。(《全生集》)


世有谓哕为呃逆、吃逆、噫气者,皆非也。盖哕之声,气自胃出于口,而有哕哕之声,壮而迫急也;呃逆之声,气自脐下冲上退场门,而作格格之声,散而不续也。夫所谓呃逆者,即《论》中平脉篇所谓KT KT者,气噎结有声也。吃逆、噫气者,即今之所谓嗳气也。因饱食太急,比时作嗳,而不食臭,故名曰吃逆也;因过食伤食,过时作嗳,有食臭气,故名曰噫气也。哕、KT 、嗳、噫,俱有声无物,虽均属气之上逆,然不无虚、实、寒、热、轻、重、新、久之别也。甚至以咳逆为呃逆者,殊不知咳逆即今之喘嗽也,兹乃与呃逆混而为一,不可以不辨。(《医宗金鉴》)


呃逆气从下冲上,属火之象。古人悉以胃弱言之,殊不知胃弱者,阴弱也。滞下之久,多见此证,乃下多亡阴也。(朱丹溪)


痢疾口渴,多食生冷水果而呃者,理中汤加丁香、柿蒂。血痢呃逆而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通者,猪苓汤。白痢呃逆者,五苓散。痢后呃逆者,多属胃气败坏,最为恶候。(《张氏医通》)


产后呃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寒者宜丁香、姜、桂;热者宜柿蒂、竹茹;虚者宜人参、附子;实者宜香附、橘皮。误施则有噬脐之悔。(薛立斋)


《经》云∶病深者其声哕。哕,即呃逆也。诸病见之,皆为恶候。况产后犯此,有虚无实,有寒无热,明矣。立斋必兼热实论,殊谬。然考古方治呃逆,有兼败血蓄瘀,用丁香豆蔻散,煎桃仁吴茱萸汤下者,病机又不可不知。(萧慎斋)


呃逆,气自腹中时逆上冲,才发声于咽喉则遽止,轧轧然连续数声,其声短促不长,俗谓之呃忒。古谓之哕,非也。且其气皆从胃中起,至胸嗌之间而为呃忒也。若将呃逆紊为哕与咳逆,误人多矣。然呃逆之病,或胃中实热失下而作,或服寒凉太过,胃中虚冷而作,或胃中痰水□逆而作,或水气停畜而作,或食积壅塞而作。寒者温中以散寒,热者凉膈以逐热,水停者分利之,食积者消导之,痰逆者开豁之。俱用引而伸之,达而降之,推而逐之,由而顺之,无不愈也。


景岳曰∶呃逆症,谓其呃之连声,无不由于气逆。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寒呃者,头痛,恶寒,发热,脉紧,外寒可散。宜二陈汤倍加生姜、陈皮主之。腹痛,口中和,手足冷,脉微,内寒可温,以理中汤、四逆汤加丁香、砂仁主之,去其蔽抑之寒,而呃止矣。火呃者,口渴烦躁,三焦之火可清,以黄芩汤加半夏,竹叶石膏汤加姜汁主之。潮热狂乱,腹满便硬,阳明实火可下,以三承气汤主之;火势未甚者,只以安胃饮主之,去其冲上之火,火静则气自平而呃止矣。惟虚脱之呃,或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当察其中虚,速宜补脾,以六君子汤、理中汤加丁香、柿蒂、白豆蔻主之;察其阴虚,速宜补肾,以六味汤、八味汤加紫石英主之,归气饮最妙;虚甚者,必须大剂补元煎加丁香、白豆蔻主之。然实呃者,不难治。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更有伤寒之呃者,仍当于伤寒门阅之。张石顽曰∶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虚人用理中汤加蓬术、桃仁。痰加茯苓、半夏。呃逆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热相兼之剂,观丁香柿蒂散,可以知其义矣。


丁香柿蒂散


治呃逆通剂。


丁香 柿蒂


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开水送下。


安胃散(景岳)


治胃火上冲,呃逆不止。


陈皮 山楂 麦芽(各五分) 木通 泽泻 黄芩 石斛(各一钱)


水煎,食远服。如胃火热甚,加石膏


归气饮(景岳)


治气不顺,呃逆呕吐,或寒中脾肾等症。


熟地(三五钱) 茯苓 扁豆(各二钱) 干姜(炮) 丁香 陈皮(各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炙草(八分)


水煎服。中气寒甚,加制附子。肝肾寒者,加吴茱萸、肉桂,或加当归。


羌活附子汤


治胃冷呃逆。


附子 羌活 茴香(各一钱) 干姜(四分) 木香(二分)


为末,入盐一撮,水煎。微温服。


丁香煮散(与《局方》不同) 治胃反呕逆,呃哕泄泻。


丁香(三十七粒) 建莲肉(去心,二七粒,上二味另煎,去滓) 生姜(七片) 黄秫米(半盏)


水一碗半,煮熟。去姜药啜粥。


半夏生姜汤 (方见《金匮》) 治呃逆欲死。


刀豆子散


治病后呃逆不止。


刀豆子烧存性。滚水调服二钱,即止。


元红散(各见《种福堂》)


治呃逆不止。


荔枝七个,连皮烧存性,为末。百滚汤调服,立止。


清臣曰:呃逆之证,多由胃气虚极,有寒、有热,至伤寒、瘟疫,以及久病。此证亦多,名虽相同,治法大异。胃虚,宜安宜补;寒瘟,宜清宜下;肝木乘脾,咽喉气滞,又宜平肝补土,开滞逐瘀。


胃热,沙参、茯苓、花粉、枳实、陈皮、黄连、柿蒂、竹茹。或白虎汤加陈皮、竹茹。


胃寒,人参、焦术、茯苓、半夏、陈皮、白蔲、砂仁、丁香、炙草、烧姜。或加味四逆汤:附子、炮姜、吴萸、柿蒂、丁香、炙草。


脾肾虚寒,六味回阳饮加柿蒂、丁香。或理脾涤饮加故纸、益智、柿蒂、丁香。


肝肾虚寒,附子理阴煎加柿蒂、丁香、吴萸、花椒。或暖肝益肾汤:熟地、当归、枸杞、杜仲、附子、沉香、丁香、吴萸、刀豆壳炮。


痰气上逆,六君加苏子、沉香。或苏子降气汤去桂,加沉香、枇杷叶。


寒瘟失下,大承气汤。或白虎合承气汤。


瘀血凝滞,桃仁承气汤。或会厌逐瘀汤:生地、归尾、赤芍、枳实、元参、柴胡、桃仁、红花、桔梗、甘草。


久病元气亏损,大补元煎。或右归饮加人参、炮姜、柿蒂、丁香。


统用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陈皮、竹茹。因火,去丁香,加柴、芩、芍、夏。因寒,去竹茹,加桂、附、姜、术。因气,加砂、半、木香。因痰,加苓、夏、木香。因食,加曲、麥、槟榔。因停水,合四苓散。因郁结,加郁金、青皮。脉虚甚,合六君子汤。


呃逆单方,纸捻通鼻取嚏。或烧酒一杯,新汲水兑服。或姜汁和蜜热服。


又气不归元者,刀豆米,炒黑为末,开水下。


呃逆分不足有余,


不足,因内伤脾胃及大病后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软;有余,因外感胃燥及大怒、太饱,多面红,肢热,便闭。有余可治,不足者危。


不足火炎阴气虚;


火乃元气之贼。人之阴气根据胃气而养,胃土受伤,则木气侵之,阴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乃虚之甚也。膏粱湿热者,十味小柴胡汤,吞单黄柏丸,或调益元散;胃火善食者,小半夏汤加山栀、黄芩吐之;火盛者,益元散加黄连、黄柏;自利,更加参、术、白芍、陈皮。久病滞下及妇人产后,从脐下逆上,夜分转甚者,皆属阴虚,四物汤加知、柏、陈皮、竹茹。


劳役伤脾故有此,


贫苦大劳火动,浊升清陷者,补中益气汤,或合生脉散加黄柏、附子少许;挟房劳者,琼玉膏;肾气不归元者,九味安肾丸。


久病寒搏火为辜;


极是危证。脉数为火刑金,必死。凡伤寒吐下及杂病久,每呃逆者,皆火欲上行,为胃中寒邪所遏,故搏而有声,俱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汤、理中汤倍参。久者,三香散,或木瓜根煎汤呷之。中虚昏聩脉结者,炙甘草汤救之。


有余饱食(填寒胸中)失升降,二陈汤加枳壳、砂仁。


痰郁何由得泰舒?


痰闭于上,火动于下,无别证,忽然发呃从胸中起者,芩连二陈汤,或只陈皮、半夏,姜煎服,或人参芦煎汤吐之。停痰,或因怒郁瘀热者亦宜。盖参芦泻肺,肺衰气降,而火土复位矣。七情气郁者,木香匀气散,用萝卜煎汤下,苏子降气汤。


阳证失下多潮热,


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宜寒药下之,大柴胡汤。阳极脉微将脱者,宜凉膈散、解毒汤,养阴退阳,不可大小。


汗吐下后(胃)热未除;


小柴胡加橘皮、竹茹,或橘皮竹茹汤、单泻心汤。


有余涌(吐)泄(平人食物太速,饮水入肺,喜笑太多,亦属有余。食呃、笑呃,以纸捻鼻嚏,或久闭气可止。水呃,小陷胸汤、小青龙汤去麻黄,清之利之而已不足补。)


补有温平凉莫拘。


凡汗、吐、下、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脾胃阴火上冲者,当平补;挟热者,宜凉补。《局方》率用丁、附温暖助火,损不足而益有余,宜乎呃逆之必死也!


即KT 也,气自脐下直冲胸也。或谓咳逆即呃逆,非也,咳逆为咳嗽,与呃逆有何干涉?大法伤寒当下失下,胃火上冲而呃者,其证燥渴内热,大便闭结,大柴胡汤下之。便不结,泻心汤主之。三阴中寒,胃气欲绝而呃者,其证厥冷恶寒,下利清谷,附子理中汤,合丁香散温之。呃止则吉,不止则凶也。


胃气逆则为呃逆,吴中称为冷呃,以冷为名,遂指为胃寒,不知寒热皆令呃逆,且不以本证相参,专执俗语为寒,遂投丁、茱、姜、桂,误人不少,此与执辞害义者,尤为不典。


治法各从其本证而消息之,如见白虎证则投白虎,见承气证则投承气,膈间痰闭,则宜导痰,如果胃寒,丁香柿蒂散宜之,然不若四逆汤功效殊捷。要之,但治本证,呃自止,其他可以类推矣。


即《内经》所谓哕,气自下冲上而呃呃作声也。《经》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然必有所闭遏乃然,有为寒气所闭者,有为热气所闭者,有为水饮痰食及血,诸有形之物所闭者。景岳譬之雨中之雷,(阳为阴蔽,奋出于地而有声也。)水中之 ,(气为水覆,上出为 , 作声。)深得其理。予尝吸烟入喉,胃口乍闭,每每作呃,故知热气亦能闭也。丹溪治陈超越,因饱食后奔走,(络伤血内溢矣。)患呃逆。但食物则呃百余声,(食物质浊,血之属也。)半日不止,饮酒与汤则不作,(酒、水质清,气之属也。)至晚发热,(血属阴,血病故夜发。)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犹云血覆气上。)用桃仁承气汤(见血)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而愈。又治一女子,大吐顽痰而愈。故知血食痰,皆能闭也。有发于中焦者,脾胃之气被闭也;有发于下焦者,肝肾之气被闭也。气为阳,阳属火,治须撤闭散火,而有实火虚火之分。实者利之、清之、散之;虚者补之。无病而呃者,不必治也。即治不过用《内经》刺鼻取嚏,或闭息不令出入,或惊之之法,皆可立已。若有病而呃者,形气壮实,别无恶候,审其致闭之邪去之,亦即已。惟病重得此,多为气脱。凡见其呃自丹田而上,久久乃一声,(密频相连者为实,久久一声者为虚。)通身振动者,即是危候,恐难治矣。(此先天命门真火欲脱,多不救。)与黑锡丹,灸关元。伤寒吐汗下后,与泻利日久误服寒凉者,理中汤(见中寒。)产后,丁香散。伤寒热病,便燥脉数,承气汤(见大便不通。)气为寒闭,未郁成热者,柿钱散、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汤。


气逆而虚者,陈皮竹茹汤。痰饮者,二陈汤、导痰汤(并见痰)加姜汁、竹沥。阳虚自汗者,参附汤。阴虚火炎者,参附煎汤,下大补阴丸。偶然呃一二日不止者,木香调气散(见中气)。灸法∶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甚者二七壮。


沉香 葫芦巴(酒浸,炒) 附子(炮) 阳起石(研细,水飞,各一两) 肉桂(半两) 破故纸 舶茴香(炒) 肉豆蔻(面裹煨) 木香 金铃子(蒸,去皮核,各一两) 硫黄 黑锡(去滓秤,各二两) 上用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细末,和匀。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梧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四十丸,空心盐、姜汤或枣汤下,女人艾枣汤下。



丁香 白豆蔻(各半两) 伏龙肝(一两) 上为末,煎桃仁、吴茱萸汤调下一钱。



柿钱 丁香 人参(各等分)上为细末,水煎,食后服。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



羌活 附子(炮) 木香 茴香(炒,各五钱) 干姜(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盐一撮,煎二十沸,和滓热服。



陈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五服。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姜、枣水煎,徐徐服。



黄柏(盐、酒拌,新瓦上炒褐色) 知母(去皮,酒拌湿炒,各四两) 熟地黄(怀庆肥大沉水者,酒洗,焙干用) 败龟板(酥炙黄,各六两) 上为细末,以猪脊髓加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按呃逆一条,有阳虚、阴虚、元气将绝之别,不可不知也。


因阳虚者,由中宫之阳不足,以致阴邪隔据于中,阻其呼吸往来接续之机,其人定见无神,安静,不食不渴。法宜温中降逆为主,如理中汤加吴萸、半夏之类。


因阴虚者,盖以阴虚由于火烧火旺,火邪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气。其人定见躁暴,饮冷恶热,精神不衰,二便不利。法宜苦寒降逆为主,如大小承气汤之类。


因元气将绝而致者,盖以元阳将绝,群阴顿起,阻其升降交接之机,其人或大汗自汗出,或气喘唇青,或腹痛囊缩,或爪甲青黑,或头痛如劈,目皆欲裂,耳肿喉痛,种种病情,皆宜大剂回阳降逆,十中亦可救二三,如吴萸四逆汤,白通汤之类。[眉批]钦安论此一条,不在证名上论治,专在所因上谈法,是一段聪明文字,是此证聪明治法,学者能识此聪明之理法,便是良医。


近来市习,一见呃逆,阴阳不分,一味以橘皮、半夏、竹茹、丁香、柿蒂等药治之,亦有见效,终不若辩明阴阳治之为当也。


呃逆来饮水即止者,胃火上冲也(宜大承气汤主之)。呃逆来而欲极热饮者,阴邪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大意


内经有咳逆而无呃逆.大率由痰闭于上.火动于下.上注于肺.直冲清道而作声也.有阴阳之分.虚实之别.寒热之异.不可一概混治.要知胃实则噫.胃虚则哕.(汇补)


内因


有久病胃虚者.有伤寒失下者.有痰结于上.火起于下.痰火相搏者.有胃弱阴虚.木挟火势.上凌胃土者.


有过服寒凉.胃寒而得者.有水停食郁.气逆而得者.有恚怒郁热者.有单衣着寒者.(汇补)


外候


火呃.呃声大响.乍发乍止.燥渴便难.脉数有力.寒呃.朝宽暮急.连续不已.手足清冷.脉迟无力.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声.脉滑有力.虚呃.气不接续.呃气转大.脉虚无力.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脉芤沉涩.(汇补)


呃逆上下


中焦呃逆.其声轻而短.水谷为病也.下焦呃逆.其声恶而长.虚邪相搏也.(子昆)


呃逆虚实


不足因内伤脾胃.及大病后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软.有余因外感胃热.及大怒大饱.多面红肢热便闭.虚者难治.实者易愈.如寻常无别症.忽然发呃者.属气逆与痰滞.(入门)


呃逆危症


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三因)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医鉴)


脉法


浮而缓者易治.大而散者难治.结促者可治.脉代者难治.又左关弦者为木乘土.右寸数者为火刑金.俱不治.


治法


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挟热者.当凉补.(汇补)


温补宜审


局方概用丁、附、姜、桂.温暖助火.不辨寒热.其间气实痰滞.当用开导者.若执一治之.损不足而益有余.宜乎呃逆之必死也.(丹溪)


用药


主以二陈汤.平人气呃.加枳壳、莱菔子.食呃.加山楂、麦芽.痰火.加山栀、黄连.水气.加猪苓、泽泻.胃虚.加人参、白术.胃寒.加丁香、炮姜.伤寒失下.主以承气汤.顽痰可吐.主以瓜蒂散.气不归原.主以八味丸.


古方用柿蒂者.取其苦温能降滞气也.


呃逆选方


陈皮汤 治痰气作呃.


陈皮(四钱) 生姜(八钱)


水煎服.


橘皮竹茹汤 治虚热痰呃.


陈皮 竹茹(各二钱) 大枣(三枚) 生姜(八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柿钱散(洁古) 治虚寒作呃.


柿蒂 丁香 人参(各等分)


水煎.


丁香柿蒂散 治寒气作呃.


丁香 蒂 青皮 陈皮(各等分)


水煎.


木香调气散 治气郁气逆作呃.(方见反胃)


理中汤 治虚寒作呃(方见中寒)


参附汤 治大汗大吐大泻后.厥冷呃忒腹痛.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姜枣煎.


大补阴丸大补丸 治阴火上炎作呃.(二方俱见火症)


大柴胡汤(方见发热) 苏子降气汤(方见气症) 凉膈散(方见火症)


三方皆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郁为患者.


外治法 或以纸拈鼻嚏而止.或以诈冤盗贼而止.或鼻闻食香调气而止.皆抑之骇之.而使气下也.此治气逆之法.若夫虚寒呃逆.用乳香、硫黄、艾叶各三钱为末.好酒一钟.煎数沸.乘热使病患鼻嗅其气.


甚者灸期门穴于乳下动处.男左女右三七壮.再不止者.灸脐下丹田二三十壮.间有活者.


大补阴丸(丹溪) 降阴火,益肾水。


黄柏(盐酒拌,新瓦上炒褐色) 知母(去皮,酒拌湿炒,各四两) 熟地黄(怀庆肥大沉水者,酒洗,焙干用) 败龟板(酥炙黄,各六两)


上细末,猪脊髓加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大补丸(丹溪) 治肾经火,燥下焦湿。


黄柏(酒炒褐色)


为末,水丸。随证用药送下。理中汤(见霍乱。)


橘皮竹茹汤


陈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五服。


黄连泻心汤(见痞。) 小承气汤(见大便不通。) 调胃承气汤(见发热。) 桃仁承气汤(见蓄血。)


木香和中丸(见大便不通。) 二陈汤 导痰汤(并见痰饮。)


陈皮汤


陈皮(四两) 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小青龙汤(见咳嗽。)


柿钱散(洁古)


柿钱 丁香 人参(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煎,食后服。


丁香柿蒂散(《宝鉴》)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无时。


羌活附子汤(《宝鉴》)


羌活 附子(炮) 木香 茴香(炒,各五钱) 干姜(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盐一撮,煎二十沸,和滓热服。


小半夏茯苓汤(见呕吐。) 枳实半夏汤(见伤饮食。) 木香调气散(见中气。) 丁香煮散(见不能食。)


丁香散(《妇人良方》) 治心烦呃噫。


丁香 白豆蔻(各半两) 伏龙肝(一两)


上为末,煎桃仁、吴茱萸汤,每服一钱调下。


羌活散(同上) 治呃逆。


羌活 附子(炮) 茴香(炒。各半两) 木香 白姜(炮。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盐一捻,煎服。


参附汤(同上) 治阳气虚寒,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呃逆不食;或汗多发痉等症。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姜、枣,水煎,徐徐服。去人参,加黄 ,名 附汤。


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或曰成无己、许学士固以秽为呃逆,然东垣、海藏又以哕为干呕,陈无择又以哕名咳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也?曰哕义具在《内经》,顾诸家不察耳。按《灵枢》杂病篇末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若以哕为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非干呕也明矣。若以哕名咳逆,按《内经》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阴阳应象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以此论之,则咳逆为咳嗽无疑,以春夏冬三时比例自见。孙真人《千金》曰∶咳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后人不知何以将咳逆误作呃逆,失之远矣。赵以德曰∶成无己云哕者俗谓之咳逆,呃呃然有声,然引咳逆是哕非也。《内经》以哕与咳逆为两证,哕是胃病,咳逆是肺病,谓胃气逆为哕。注云∶胃为水谷之海,肾与为关,关闭不利,则气逆而上,胃以包容水谷,性喜受寒寒谷相搏,故为哕也。又谓阳明之复,咳哕。太阳之复,呕出清水及为哕噫。少阴之复,哕噫。《灵枢》亦谓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张仲景言哕者,皆在阳明证中,谓湿家下之太早则哕,而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皆因下后胃气虚而哕者也。至有风热内壅,气不能通,有潮热,时时哕者,与小柴胡汤和解之。哕而腹满,视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者,此皆可治之证。至若病极谵语,甚者至哕,又不尿腹满加哕者,皆不治。丹溪先生亦尝谓呃逆、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内经》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东垣谓是阴火上冲,而吸之气不得入,胃脉反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从四时用药法治。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


病患见此,似为危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嗟乎!圣人之言胃气逆为哕者,非由一因而逆,缘王太仆用《灵枢》之意,竟作肾寒逆上之病注之,由是后代方论,或用热剂治寒,或用辛温散气。安知脾与胃,一阴一阳也,二者不和亦逆。肾肝在下,相凌亦逆,且肾之逆,未可便谓之寒也。左肾主水,性本润下,乌能自逆,必右肾相火炎上,挟其冲逆,须观所挟多寡,分正治反治以疗之。肝木之风,从少阳相火冲克者,亦必治火,皆当如先生所言者以治。若别有其故而哕者,又必如仲景法,随其攸利而治之。刘宗浓曰∶呃逆一证,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之后,与泻利日久,及大病后、妇人产后有此者,皆脾胃气血大虚之故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气噎,或饮水喜笑错喉而气抢,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气逆痰厥,或伤寒热病失下而有此者,则皆属实也。夫水性润下,火性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虚则补之,虚中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过多,当以温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上冲,当以平补之。


挟热者,凉而补之。若夫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当以寒下之。


如痰饮停蓄,或暴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皆随其邪之所在,涌之泄之,清之利之也。胃伤阴虚,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者,宜参术汤下大补阴丸。


吐利后胃虚寒者,理中汤加附子、丁香、柿蒂。吐利后胃虚热者,橘皮竹茹汤。《三因方》云∶凡吐利后多作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或至八九声相连于气不回,至于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所谓坏病者是也。丹溪治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多怒,暑月因饥后大怒,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痢渐缓,五七日后,诊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以参术汤调益元散与之,痢亦渐收。


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守前药,然利尚未止,又以炼蜜与之,众皆尤药之未当,欲用姜附,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药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又治陈择仁年近七十,素浓味,有久嗽病,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脉皆大豁,众以为难。丹溪曰∶形瘦者尚可为,以参术汤下大补丸,七日而安。娄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呕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遂用黄连泻心汤加竹茹饮之,呃虽少止,滞下未安。若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涩其滑,日间用参、术、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之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以上吐利后补虚例。)仲景云∶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大肠结燥,脉沉数者,调胃承气汤。大便不通,哕数谵语,小承气汤。丹溪治超越陈氏二十余岁,因饱后奔走数里患哕,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右下例,有实积者宜之。)又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浓,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则举身跳动,脉不可诊,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二两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阴中之阳者也。芦则反是,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参芦善吐,痰尽则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上宣例,痰郁者宜乏。)《三因》云∶哕而心下坚痞眩悸者,膈间有痰水所为,虚不禁吐者,宜二陈汤、导痰汤加姜汁、竹沥。亦有污血而哕者,丹溪治超越陈氏用桃仁承气汤是也。虚不禁下者,于蓄血门求轻剂用之。仲景云∶哕逆者,陈皮竹茹汤主之。又云∶干呕哕,若手足厥者,陈皮汤主之。


《本事方》用枳壳五钱,木香二钱半,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孙兆方用陈皮二两去白,水煎通口服,或加枳壳一两,此皆破气之剂,气逆者宜之。唯陈皮竹茹汤,气逆而虚者宜之。水寒相搏者,小青龙汤。寒甚加附子尖炒。洁古柿钱散《宝鉴》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汤,皆热剂,唯寒呃宜之。戴复庵以热呃,唯伤寒有之。其他病发呃者,皆属寒,用半夏一两,生姜一两半,水一碗。煎半碗热服。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个切碎,白水一盏半煎。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加丁香十粒。亦有无病偶然致呃,此缘气逆而生,重者或经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半夏汤,或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乘热服,逆气用之最佳。


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汤,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二三十粒。治呃逆,于脐下关元灸七壮,立愈,累验。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甚者二七壮。


【诊】心脉小甚为哕。肺脉散者不治。哕声频密相连者为实,可治。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难治,多死在旦夕。


【产后呃逆】此恶候也。急灸期门三壮,神效。屈乳头向下尽处是穴,乳小者,乳下一指为率。男左女右,与乳正直下一指陷中动脉处是穴,炷如小豆大,穴真病立止。丁香散、羌活散,桂心五钱,姜汁三合,水煎服。参附汤。(上皆热剂。)干柿一个切碎,以水一盏,煎六分热呷。(内有热,不禁热剂者可用。)


人之阴气,赖胃以养。胃火上冲,肝胆之火亦相随助之,肺金之气不能下降,由清道而上冲喉咙,故呃而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