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壅
《续名医类案》:毒壅
(附秽浊)
徐仲光治一儿痘,紫色而不起胀,乃毒盛壅遏也。以紫草、红花、蝉蜕,煎酒,调独圣散服之,又以犀角地黄治之,红润起胀而愈。
一儿痘,六日稠密紫滞,平陷而不起胀,烦躁闷乱,亦毒盛壅遏也,但分珠脚敛可治。以人中黄,每服三分,酒调,连二服,色渐红活。又以犀角地黄汤加牛蒡、蝉蜕,痘绽突起胀而愈。
一儿痘血热重,初时纯与凉血解毒,犀角服过二两,石膏五钱一剂者,服过五剂。至十朝,略用参三分托浆。十二朝外,浆清痂薄,用助托药加棉茧带蛾者七枚,糯米一合,渴时即以麦冬、糯米、棉茧,煎汤饮之。又发水泡数个,浆疤暗长,灌烂遍身,复用茯苓、苡仁、白芍、黄连、银花、甘草、生地、骨皮、山楂、莲肉、木通、连翘、牛蒡、荆芥而愈。(清热过重,故元气不能充浆,所以善治者于清热之时,即预为异日催浆之地,庶不至打成两橛也。)
万世用云∶庚申春,家有顽童,仅十岁,患痘疮症,适仆寓乡之故卢,闻报急归,视其疾不为不急,且傍有煎炒油腻,欲避莫能,荷育溪(曾世荣也。)疗之。恰七日,疮胀而光泽,偶因舍下有动厕秽触,觉色黯而神昏,大为惊惧。育溪曰∶毋虑,吾有除秽药,投之必安。不数日,果如其言,遂拜更生。用扣其所用何剂?曰∶中和汤,即十奇散,如沉、檀等剂而已,余无他巧。(《幼幼心书》。)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