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喑
《保婴撮要》:痘喑
王海藏先生云∶痘疹初出后,声音洪亮,形病而气不病也。痘疹未发,声音不出,形不病而气病也。疮疹既发,声音不出,形气俱病也,宜用八风汤,或凉膈散去硝黄主之。窃谓前症若心火上炎,形烁肺金者,宜用人参平肺散。若津液不足,虚火熏蒸者,宜用六味地黄丸。凡小儿面素白善哭,足热腰痛,或解颅面白,黑睛淡者,出肾虚,痘面青善怒,或两头赤者,出肝脾虚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预为调补。若在乳下,尤当补其母,及慎饮食起居为善。此余之亲验者也。
一小儿仲冬出痘,呻吟烦躁, 痛作渴,音哑便实。先君谓心肺实热之症,令急与水饮之,遂恣啜始定,大便稍和,更食梨子数枚得生。夫梨者利也,能令人作渴,今食之而安,乃内有实热而应用也。
一小儿痘愈,而声喑面赤,五心发热,小便赤少,先君谓肾经虚热,用地黄汤、益气汤而愈。其时患是症者,用清热解毒之药,俱致不起。
一小儿痘愈而声喑面白,两睛多白,两足发热,作泻饮汤,脉浮数,左尺更数而无力,余谓禀肾经阴虚,朝用益气汤,夕用地黄丸加五味子,两月余声渐出,又服两月余而效。
一小儿出痘声喑,脉息如前,余用前药治之,声渐复清。又饮食过多,泄泻复喑,朝用益气汤,夕用异功散、地黄丸,声始如旧。
一小儿痘后,声喑半载,以为废人,余询之,但云头晕,其声即喑,脉浮而缓,按之不及一寸,此中气虚不能上接清阳之气耳,用补中益气汤、地黄丸俱加五味子,不半载,声音渐复。
一男子痘后患喑,恶寒体倦,劳则头晕,余谓元气虚而不能上升,不信,乃服清痰降火之药而殁。
一小儿十四岁,痘后劳而喉喑头晕,脉洪数而无力,恶寒发热,大便欲去而不去,余谓元气下陷也,宜用益气汤,不悟,乃杂用疏导之药,泄泻不止而殁。
八风散(即八风汤)
藿香(半两,去土) 白芷(一两) 前胡(去芦,一两) 黄 (二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羌活(二两) 防风(三两)
上为末,每服入薄荷少许,煎汤调服。
凉膈散(方见痘疮 裂)
人参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金而声喑。(方见顶陷心烦)
六味地黄丸 治肾虚声喑。(方见发热属阴阳)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不能上接清阳之气而喑。
五味异功散(二方见寒战切牙)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