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丹溪杂治

湿痰用二陈汤;虚者,六君子汤。


风痰头痛、发热,脉浮大,祛风丸、导痰丸。


寒痰身不热,口不渴,脉沉迟。


热痰面赤多汗,口渴眼烂,烦躁,燥结,脉数,用栀连二陈汤,或加石膏、黄芩、竹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滑瘦,六脉细数,加减四物汤,加贝母、杏仁、青黛。


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六君子汤。


精虚痰,骨蒸潮热,虚火时升,脉多细数,地黄丸、加减二冬汤、固本丸,加玄武胶,食积痰,痰味甘甜。五更咳嗽,或成疟痢,六脉沉滑,或见数大沉实,枳术丸、保和丸老痰,即结痰,顽痰,坚结胶固,吐咯难出,脉见沉牢,海石青黛丸加半夏、栝蒌、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结痰也,宜节斋化痰丸。


痰在膈上,六脉弦迟,白芥子可以引达。


痰在肠胃间,肠鸣而濯濯有声,脉见沉滑,导痰汤。


痰在皮里膜外,或结核,或麻痹,非竹沥不能通,非姜汁不能散。


滚痰丸,攻泻肠胃痰积,最为要药,然须看虚实。


肾气丸,治肾阳不足,不能纳火归源,水泛为痰者最效;肾水阴虚火旺,金水皆枯者,十枣、控涎三花、神佑诸汤 治胁痛,虚人不可妄施。


痰饮在胃,每多攻注,四肢肩背,或为麻木,软痹肿痛,指迷丸主之。


指迷丸 消胃家上结之痰,化大肠下凝之垢。


半夏(四两) 白茯苓(三两) 广皮(三两) 枳壳(一两) 元明粉(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竹沥为丸,钩藤汤送下。肝胆有火,加胆星;痰积不消,加海石。


按∶节斋化痰丸,化肺中燥痰,兼化胃痰者,今指迷丸,消胃中湿痰,兼消肠中痰者也饮因水湿,痰因火动,然就火而论,有湿火、燥火之分。肺火成痰为燥痰,胃火成痰为;治燥用润,治湿用燥,人人知之。用润而已结之痰,凝滞不化;用燥助火,则痰愈生。思得《金匮》以门冬、半夏同用,又以石膏、半夏同用;节斋化痰丸,以香附、天冬同用,凡此皆是用润以制燥,用燥以制润。方书以二陈汤,加栀连,治湿火之痰;家秘以二陈汤,加知母、石膏,兼治燥火之痰,良以用半夏,则已结之痰,从半夏而化,同石膏,则燥热之火,从石膏而清,半夏同石膏,亦能散热,石膏同半夏,亦能化痰,立此法门,用燥不犯辛燥,用润不犯凝滞。家秘治夹食伤寒,用平胃保和散恐太燥,多冲竹沥、萝卜汁,广而推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