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
《古今医鉴》:痘疹
夫痘疹之原,乃胎毒所致。婴儿在胎之时,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缘母失于节慎,纵欲恣食,感其秽毒之气,藏于肺腑之中,近自孩提,远走童年,若值寒暄不常之候,痘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稠焉。大抵初HT 之时,孩儿口内亦有余秽之毒,急用棉裹指头,拭去口中污汁,免咽入腹。事倘不及,宜以拭秽等法,并预解胎毒诸方,择便用之,亦能免痘疹诸症,真良法。然痘疹虽是素禀胎毒;未必不由诸病相传而成,其始发之时,有因伤寒伤风而得者,有因时气传染而得者,有因伤食发热,有因跌扑惊恐蓄血而得者。或为目 口噤,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腹肚疼痛,或烦躁狂闷,昏睡谵语,或自汗,或下利,或发热,或不发热,证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须以耳冷、 冷,足冷验之。盖疮疹属阳,肾脏无证,耳与 、足俱属于肾,故肾之部独冷,然疑似之间,或中或否,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为真,于此可以稽验矣。治疗之法,痘疹未出之先,预解胎毒;发热未出之际,急须微汗;已出未收之时,当用温和之剂。又曰∶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痂落以后,清凉渐进;毒已去尽,补益宜疏。大凡初起,未见红点,证与伤寒相类,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热头痛,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喘嗽痰涎等证,身热未明,疑似之间,急须表汗发散,可服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之类。其或气实烦躁热炽,大便闭结,则与犀角地黄汤、败毒散之类,或多服紫草饮,亦能利之。如小便赤涩者,分利小便,宜以四苓散、导赤散之类,则热气有所渗而出。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不起发也。盖发热之初,红点未见之前,非微汗则表不解,乃痘疮未出,表热壅实之时也;非微下则里不解,在红点未见,里热壅盛之际也。若正出未收之时,妄汗则成斑烂,妄下则成陷伏。痘疮一发,出于心肝脾肺四脏,而肾无留邪者为吉,若初发便作腰痛,见点则紫黑色者,多死,乃毒瓦斯留于肾间,而不发越故耳。向者疮随五脏,有证未发,则五脏之证悉具。已发则归于一脏,受毒多者见之。故肝脏发为水泡,色青而小;肺脏发为脓泡,色白而大;心脏发为斑色,赤血泡;脾脏发为疹色,黄小斑疮;惟归肾则变黑,青紫干陷。故疮疹属阳,本无肾证,肾在下不受秽气,阳取火也,阴取水也,以火为水所制,岂不气殆哉?大抵痘疮之法,多归重于脾肺二经,盖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为之斑烂也。其为证也,宜发越不宜郁滞;宜红活凸绽,不宜紫黑陷伏,疮出之后,医者当察色详证,以辨表里虚实用药,其吐泻不能食,为里虚;灰白色,陷顶多汗,为表虚;红活凸绽为表实。又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内虚外实。内实而补,则结壅毒∶表实而复用实表之药,则溃烂而不结痂矣。如表虚者,疮易出而难靥;表实者,疮难出而易收。里实则出快而轻,里虚则发迟而重。
表实里虚,则发慢收迟。调养之法,切不可妄用硝黄巴豆大寒大热之药。解表不致于冷,调养不致于热,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堪非常之冷,稍有偏焉,病从此生。故热药之助热者,以火济火,而热势太盛,荣卫壅遏,轻为咽喉目疾,吐衄痈疮,重则热极生风,斑烂不出;冷药之乘寒者,以水滋水,使脾胃虚寒,气血凝滞,轻为吐利腹胀,重则陷伏倒靥。又宜谨避风寒,严戒房事,禁止杂人月妇,清除秽气触忤,调节乳食,勿食过饱失饥,忌餐冷热,毋使伤脾损胃。大法活血调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二者得兼而已。又曰∶首尾宜以保元汤增损为主治焉。医斯疾者,当看时令寒热,审儿之虚实,辨痘之荣枯,参考各门方法,庶无执泥之弊。故曰∶虚者益之,实者损之,冷者温之,热者清之,是为随机应变。
若胶柱鼓瑟,则何足以妙圆神,不滞之机乎?
《急救广生集》:痘疹
简便应急 凡居穷乡村落,值婴儿痘,不能迎医者,须于微发热时,用手蘸真芝麻油,摩其背脊间,直至尻骨。
如此数遍,其热自退。(《求嗣秘书》)
浴儿免痘 除夕黄昏时,用大黑鱼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汤,密室烘暖浴儿,遍身七窍俱到,不可嫌腥,以水洗去。若不信,只留一手足不洗,遇出痘时,则未洗处偏多也。此异人所传方也。(《医方摘要》)
保婴祛痘 凡婴孩无论男女,用肥大光洁川楝子,一岁至三岁者七个。臼内捣烂(忌铁器),水一碗,新砂锅煎浓,倾入盆内。避风处,将新稀白布一方醮水,自头至足,遍身洗擦,不留余空,仍将布拭干,避风一刻。四、五岁者,用川楝子九个,水五碗。六、七岁者,用川楝子十五个,水七碗。八、九、十岁者,用川楝子二十个,水九碗。十一岁至十五岁者,用川楝子三十个,水十五碗,照前煎汤洗,非但不出痘,兼能免疮疖。凡洗须择七,个除,日洗七次。如五月至八月更妙。(《汪氏传方》)
痘初起难透 芫荽子(三两)浓煎汤,喷儿床帐数次,闻气即透。(《思诚堂刊方》)
痘七八日不发垂危 取水中浮萍,不拘多少,用青细包裹绞汁,灌儿口内,立见其效。(《夏念祖简易方》)
痘满身无皮脓水流出 茶叶要多,拣去粗梗入水,一煮即取起,再拣去梗,湿铺于床上,用粗纸隔一层,令儿卧上,则脓水自干,秘方也。(同上)
痘皮薄发痒 茅山苍术研末,卷纸内,遍处熏之。(《桂轩随 》)
神灯照(治痘痒塌之极,火到痒除) 川椒 艾叶 红枣 芫荽 茵陈 乳香 白芷稍 陈香圆 安息香 共为末,作纸燃熏照。(《叶天士方》)
白螺散(治痘抓破) 白螺蛳(不拘多少) 片脑(少许)香油调,搽患处即愈。(同上)
痘出眼睛内 新象牙磨水,滴入眼内,痘即退。(同上)
一方,用儿生母中指上,刺血一点,滴入眼内,痘即移出。(《端素斋验方》)
一方,用胭脂,鸡清调,涂眼四围,痘不入目。(《集效方》)
痘顶陷浆滞不起 用水杨枝叶,无叶用嫩枝(五斤),流水一釜,煎汤温浴,如冷添汤。良久,照见累起有晕丝者,浆行也。如不满,再浴之。虚人则洗头面手足。屡浴不起者,死。初出及痒塌者,皆不可浴。(《本草从新》)
痘疹湿烂不结痂 绿豆、赤豆,好醋浸烂捣汁。鹅翎常刷患处。或用绿豆干粉,敷之亦妙。(《经验广集》)
一方,用黑豆炒为细末,香油调搽。(《百一方》)
痘溃难靥 多年墙上烂茅草洗,焙为末掺之。取其性寒解毒,又多受霜雪,能燥湿也。水痘变疮,掺之亦效。(《陈文中方》)
痘靥浑身破烂脓水淋沥 用墙上干绿苔,研为极细末敷之。(《必效方》)
痘烂生蛆 嫩柳叶铺于席上,卧之,蛆尽出而愈。(《程氏续即得方》)
痘疮已愈复发 坑中砖洗净研末,香油调,涂即退。(《宜良李氏刊方》)
痘出不红活及顶平而色淡或不甚起发者 用胡荽煎酒,令气熏蒸。更以酒敷周身,即能明润发长矣。但不可敷头面。再以酒洒房室,又能辟秽恶。(《同寿 》)
痘中有黑色者 用针刺破,以蒲公英根上白汁点之。熬膏点之更妙。(《广利方》)
痘落痂后洗浴方 当归 苦参 甘草(各五钱) 煎汤,温温浴之。浴后不可见风。如乡僻市远,一时无药,以豆壳煎浴亦可。不拘何豆壳,皆可用。(《痘疹心法》)
痘后余毒 马齿苋(捣汁)一碗 绿豆末 赤小豆末 石膏(各五钱) 猪脂(三钱) 共和匀,净锅熬成膏搽之。(《简要济众》)
痘后有余疮塞鼻中不能睡起 木笔花研为末,加麝香少许,葱白蘸药,入鼻中,数次通。(《单方金集》)
痘毒 用鲜鲜楝树根皮,同绿豆捣烂,浓敷患处,立愈。(《种福堂方》)
痘疔 树根皮为细末,以青油调搽。(《新集良方》)
痘后牙疳牙落不生者 新人初进房,做富贵后,默令小儿坐新人所坐之处片时。此后,自然长出。(《方钞》)
一方,令新人手指摸落牙处,即出。(《曹氏经验方》)
痘后翻疤 (脓水渍蔓延) 赤石脂 寒水石(各一两) 大贝母(七钱)共为末,干掺。(同上)
珠象散 (治痘后翻疤) 珍珠(腐制) 新象牙(各三钱) 僵蚕(二钱炒断丝) 儿茶(一钱五分)
共为极细末,用油胭脂调涂。毒水如注,渐渐收口。(同上)
拔毒散 (治痘后手足肩背痘毒痈肿) 五倍子(炒) 白芨 白蔹(俱炙) 白芷(焙) 韶粉(各一两) 黄柏(七钱炒) 乳香 末药(俱令研) 大黄(炒) 黄丹(各五钱) 雄黄(三钱另研) 共为细末,蜜水调搽。(同上)
凡痘毒生在要处,恐致带疾。令其母嚼烂生黄豆,浓敷之即消。(《图经》)
灭瘢散 小儿痘疮才愈,毒瓦斯尚未全散,疮痂难落,其瘢犹黯,或凹或凸。当用韶粉(一两)、轻粉(一字)
和匀研,炼猪脂油,调膏涂之。(《求嗣秘书》)
疹隐不出 观音柳(五钱)煎汤去渣,候半温,用芫荽醮,擦即出,神效无比。洗时忌涂头面,又忌夜间洗,盖疹昼发而夜敛也。(《痘疹约言》)
疹发不出头脸肿胀气喘命在须臾者 大葱头连须捣烂,放在大铜盆内,上用木架架之,再用大被单罩盖,停留,大人抱定小儿,睡在上面,然后将滚水冲入葱盆内,热气蒸熏。俟稍温,即抱出,切不可露一丝之风,直待汗干,即全愈矣。(《奇方类编》)
十种隐疹 锻石研极细末,和醋浆水,涂疹上。(《痘科选粹》)
一切风疹 水煮芒硝汤拭之。(《梅师方》)
风疹百治不效 白矾末(五两) 酒(三盒) 童溺(一升) 煎如稀糊,以绵蘸,于上轻轻揩之。(《蔡氏秘宝》)
痧疹咽喉肿痛 (不拘初起回后) 苦参(三钱) 白僵(二钱) 共研细末吹入。(《孟氏幼科》)
疹痧 麻不出 酒煎胡荽数沸,勿令泄气,候冷去滓,微微从项以下,喷身令遍,除头面勿喷,盖覆令暖,即出。(《陶氏别 》)
闷痧 分开顶门,有红筋红瘰,挑破即出。(《保赤良方》)
痧后鼻中出血不止 韭菜煎汤,乘热熏鼻即止。(《袖珍方》)
痧后口疮牙疳 人中白(五钱 ) 寒水石(三钱,井水飞细) 僵蚕(一钱) 飞青黛(二分) 冰片(一分)
共为细末。先以苦茶拭口,随搽此药。富贵之家,加牛黄二分研入,其效更速。(《孟氏直言》)
凡出痧痘服药者,引子戒用笋尖、荔枝壳、樱桃核等物,记之,慎之。(《本草纲目》)
风 痧子 盐蒲包,烧灰,泡汤洗擦患处,三四次愈。(《新集良方》)
痘入目 鸡蛋壳烧研,入片脑少许点之。(《鸿飞集》)
疹生翳 朱砂(一钱) 粉霜(八分) 为末。少许倾入耳内。(同上)
一方,用黄丹、轻粉(各等分)为末,吹少许入耳内。左患吹右耳内,右患吹左耳内,翳自退。(《卫生备要》)
赤 如疮 瘙痒甚则杀人。羚羊角磨水摩之,数百遍为妙。(《肘后方》)
烂 黄连 黄柏 五倍子 地骨皮 甘草(各等分) 共研为末,干掺之。(《传心 》)
消 化毒 凡面目、身体生 ,或痒、或HT 子起,肿不治,能害人。羚羊角烧灰研细,以鸡子清或水和,涂极效。(《济生方》)
一方,用蚕沙煎汤洗亦妙。(《杨氏家藏方》)
痘疹禁忌 一忌外来生人、僧道尼姑、不洁妇人、孝服人、疾病患,俱不可令其辄入房内。
一忌食冷水、瓜果梅桃、鱼蚬诸鲜物、炙爆物、酸辣毒物,作燥之物。
一忌食猪、羊、鸡、兔、野味异味,盐、醋五辛等物,四十九日之后无忌。
一忌 饼糯粽、粘腻坚韧难化诸物,俱不可与食。
一忌不可过饱过暖,亦不可受寒、受客热。
一忌卧处切忌幽暗,切忌有壁风。
一忌扫房屋、致尘灰飞扑。
一忌不可动沟渠,启溷厕,出粪浇粪。俱(《传家宝》)
痘疹防触臭气 (十四) 房中淫液气 妇女经血气 孤臭漏腋气 酒醉荤腥气 微烂蒸湿气 泼粪淋尿气 烹煎油腻气 一切臊秽气 蚊烟毒药气 葱蒜韭薤五辛气 硫黄火炮火药气 误烧油发鸟兽皮毛气 炒制一切药味气 远行染带一切汗杂气 焚烧脑麝诸香气凡此臭气有触犯者,立见变异,慎之,慎之。出痘之家,必须预防其患。多用胡荽捣汁和酒,各处喷之。门户墙壁、帏帐床榻,皆令喷过,甚能辟臭气。保幼者,不可不留心也。(《医镜》参《痘疹全书》)
《景岳全书》:痘疹
保元汤:(一)治痘疮气虚塌陷者。
人参(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肉桂(五七分) 黄 (二三钱,灌脓时酒炒,回浆时蜜炙)水一钟半,加糯米一撮,煎服。此药煎熟,或加人乳,好酒各半盏和服更妙,酌宜用之。
头额不起,加川芎三五分。面部,加升麻三四分。胸腹,加桔梗三四分。腰膝,加牛膝四分。
四肢不起,加桂枝。呕恶,加丁香三四分。元气虚寒,加大附子七八分或一钱。
调元汤:(二)按∶此即保元汤无肉桂者,名为调元汤,即东垣之黄 汤也。东垣用为小儿治惊之剂,魏桂岩用以治痘多效,因美之名保元汤也。盖小儿元气未充,最易伤残,用此保全,诚幼科王道之妙方。但能因此廓充,则凡气分血分虚寒虚陷等症,皆可随症增减用之,无不可奏神效也。
内补汤:(三)治痘疮中虚等症。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川芎 甘草 茯苓 陈皮 浓朴上等分,水煎服。
托里散:(四)治痘毒元气虚弱,或妄行克伐,不能溃散,用之未成自消,已成自溃,并治痈毒内虚,不能起发。
人参 黄 (炒,各二钱) 当归(酒洗) 白术 熟地 芍药(炒) 茯苓(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
上每用三五钱,水煎服。《外科枢要》方有陈皮一钱半,无甘草。
解毒内托散:(五)治痘痈。
金银花 黄 当归 赤芍药 防风 甘草节 荆芥 连翘 木通上水煎。入酒少许服。
(陈氏)托里消毒散:(六)治痘毒瓦斯血虚弱,不能起发腐溃收敛,或发寒热,肌肉不生。
人参 黄 (炒) 当归(酒洗) 川芎 芍药(炒) 白术(炒) 茯苓 陈皮(各一钱)金银花 连翘 白芷(各七分) 炙甘草(五分)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服。《外科》方无陈皮。
参 内托散:(七)治痘疮里虚发痒,或不溃脓,或为倒靥,及疮痈脓毒不化,脓溃作痛等证。
人参 黄 (蜜炙) 当归 川芎 浓朴(姜制) 防风 桔梗(炒) 白芷 紫草官桂 木香 甘草(等分)入糯米一撮,水煎服。色淡白者,去防风、紫草、白芷,多加粘米。一方有芍药。
参 四圣散:(八) 治痘疮已出,至六七日不起发,不成脓。
人参 黄 (炒) 白术(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茯苓(各五分) 紫草防风 木通(各三分)
上用水煎服。
(陈氏)四圣散:(九)治痘疮出不快及倒靥因内实者。
紫草茸 木通 炙甘草 枳壳(麸炒) 黄 (等分)
上每服二钱,加糯米一百粒,水煎待米熟。温服。
加味四圣散:(十) 治痘疮黑陷倒陷。
人参 黄 (炙) 川芎 甘草 紫草 木通 木香(等分) 蝉蜕(十个)
上加糯米百粒,水一盏,煎服。
如圣汤:(十一)治毒盛不起。
芍药 升麻 干葛(各一钱) 甘草 紫草 木通(各三五分)水一钟,姜一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人参固肌汤:(十二) 治痘疮发表太过,致肌肉不密,或痘痂久粘者。
人参 黄 当归(酒洗) 甘草 蝉蜕(去土,等分)水一钟,入糯米一撮,煎服。
人参透肌散:(十三) 治痘疮虚而有热,虽出快而不齐,隐于肌肤间者。
人参 紫草(如无,红花代之) 当归 芍药 茯苓 甘草 木通 蝉蜕 糯米(等分)
上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半盏。徐服之。
十宣散:(十四)一名托里十补散。调气补血,内托疮毒,五日后必用之方也,亦治痈疽。
人参 黄 当归(各二钱)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芷 甘草(炙) 浓朴(各一钱)桂心(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木香汤下。
芎归汤:(十五)亦名活血散。大能养营起痘。
当归(倍用) 川芎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红花汤调服。
活血散:(十六) 治痘疹血虚血热,已出未尽,烦躁不宁,腹痛。
白芍药(酒炒)
上为末。每服一匙,糯米汤调下,或荔枝汤亦可。此汤对四君子汤加归、 ,名参归活血散。
当归活血散:(十七)治痘色淡白。
当归(酒焙) 赤芍(酒炒) 川芎 紫草 红花(各五钱) 木香(二钱) 血竭(一钱)
上为末。每五岁者服一钱,十岁以上服二钱,酒下。
养血化斑汤:(十八)治白疹白痘。
当归身 人参 生地 红花 蝉蜕(等分)水一盏,生姜一片,煎六分。温服,无时。
人参胃爱散:(十九)治痘疹已发未发,吐泻不止,不思饮食等证。
人参 茯苓 甘草 丁香 藿香 紫苏 木瓜 糯米上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二仙散:(二十) 治体寒肢冷,腹痛口气冷,阴盛阳衰,呕吐泄泻难发等证。
丁香(九粒) 干姜(炒,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七分,白汤送下,被盖片时,令脾胃温暖,阴返阳回,则痘变润矣,量大小加减与之。
(陈氏)木香散:(二一)又名十一味异功散。治小儿痘疹虚寒多滞者宜此。
木香 丁香 大腹皮 人参 桂心 炙甘草 半夏(制) 诃黎勒 赤茯苓 青皮前胡(等分)
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
《薛按》曰∶前方治痘疮已出未愈之间,其疮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五七日内泄泻作渴,或肚腹作胀,气促作喘,或身虽热而腹胀,足指冷,或惊悸,或汗出,或寒战切牙,或欲靥不靥,疮不结痂,或靥后腹胀,泄泻作渴,此皆脾胃虚寒,津液衰少,急用此药治之。
若误认为实热,用寒凉之剂,及饮蜜水、生冷瓜果之类,必不治。
(陈氏)十二味异功散:(二二)治元气虚寒,小儿痘疹色白,寒战切牙,泄泻喘嗽等证。
人参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陈皮 浓朴(各二钱半) 白术 茯苓 官桂(各二钱)当归(三钱半) 制附子 半夏(各钱半)
上咀。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服。愚按∶陈氏此上二方温性有余,补性不足,用治寒证则可,用治虚证则不及也,用者更当详酌。
(陈氏)人参麦门冬散:(二三)治痘疮微渴。
麦门冬(一两) 人参 炙甘草 白术 陈皮 浓朴(姜制,各五钱)
上每服三四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徐徐温服,量儿增减。
薛氏曰∶前方治痘疮热毒瓦斯虚宜用之,若因气虚作渴,宜人参白术散。
柴胡麦门冬散:(二四) 治痘疮壮热,经日不止,更无他证者。
柴胡(二钱半) 龙胆草(一钱) 麦门冬(三钱) 甘草(炙) 人参 玄参(各钱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不拘时徐徐温服,量大小加减。
按∶此方解表之功居六,清火之功居四,养营退热,此方最宜。
升均汤:(二五)治痘疮已出不匀,或吐泻发热作渴。
升麻 干葛 人参 白术(炒) 芍药(炒) 茯苓 甘草 紫草(如无,红花代之)
上每服三五钱,姜、水煎。
升麻葛根汤:(二六)亦名升麻汤。解发痘毒之良方。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等分)
上 咀。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万氏曰∶古人治痘以升麻葛根汤为主,后世好奇,多立方法,法愈多而治愈难矣。苟能通变,则痘疹诸证皆可增减用之,不特发表解肌而已。今以葛根汤为主治,随证立增损法于后∶初发热,解表加柴胡、羌活、白芷、桔梗、防风;口干渴,内热也,加葛粉、天花粉、麦门冬;自利,加条实黄苓;呕吐,加半夏、生姜;腹中痛,加木香、青皮、枳壳、山楂肉;腰痛,加独活,北细辛;头痛,加羌活、 本、蔓荆子;惊搐,加木通、生地黄、灯心;小便少,加木通、车前、瞿麦;大便秘,加大黄;衄血,加山栀仁、玄参、生地黄;发热三四日,热甚不减,须解其毒,加大力子、连翘、紫草;疮不出,加防风、蝉蜕、荆芥穗、红花子;目痛,加龙胆草、密蒙花、柴胡;疮出太稠密,加人参、当归、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风、桔梗;咽痛,加桔梗、连翘;疮干或带紫,或太赤者,血热也,加当归梢、生地黄、红花、地骨皮、牡丹皮;痘平陷、灰白色,气虚也,加人参、白术、防风、木香、官桂;手足疮不起,脾胃不足也,加人参、黄 、防风、官桂;泄泻者,里虚也,加人参、白术、诃子、白茯苓;疮不着痂者,湿也,加黄 、防风、官桂、白芷。
愚谓前方乃胃经发表之剂,万氏增减之法,大意已悉。但此方性味清凉,纯于疏泄,必阳明多实多热者,乃宜用之。然小儿气血体质,大都虚弱平和者十居七八,故凡痘疮初起,乍见发热,用药最贵和平,兼养营气,则庶乎尽善。若预用清凉,未免伤其胃气,全用解散,未免虚其表气,二者受伤,变患有不可测矣。故余制柴归饮为治痘之先着,所当酌宜用之。
若治麻疹,则多属火证,此方乃所宜也。
苏葛汤:(二七)初热未见点,发表之剂暂用之,分两宜酌儿大小以为增减。
苏叶(二钱) 葛根(二钱) 甘草(一钱) 白芍药(钱半)连须葱白三根,生姜三片,水钟半,煎七分。热服。原方有陈皮、砂仁各五分,此惟气滞腹痛者宜用之,否则不必。
连翘升麻汤:(二八)散毒清火。
连翘(一钱) 升麻 葛根 桔梗 甘草(各七分) 白芍药(五分) 薄荷(少许)
上加淡竹叶,灯草,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无时。
柴胡橘皮汤:(二九)柴胡 橘皮 人参 半夏 茯苓 黄芩(等分)
上加竹茹一团,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人参败毒散:(三十)方在散阵三六。治时疫斑疹。
荆防败毒散:(三一)亦名消风败毒散。发散痘疹俱可用,及时气风毒邪热。
柴胡 荆芥穗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川芎 枳壳 人参 甘草 桔梗 茯苓(等分)
上切细,加薄荷叶,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柴葛败毒散:(三二)疑似伤寒,以此解散。
柴胡 干葛 人参 羌活 防风 荆芥 桔梗 苏叶 甘草上用生姜三片,水煎服。
参苏饮:(三三) 方在散阵三四。治伤风咳嗽,伤寒痘疹。
加减参苏饮:(三四) 初热见点解利之药,但表邪未达而元气强壮者,宜暂用之,或前后感冒风寒,俱可暂用。
苏叶(一钱) 干葛(钱半) 前胡(八分) 陈皮(七分) 枳壳(六分) 桔梗 甘草(各四分)水一钟半,加生姜三片,煎服。
麻黄甘草汤:(三五)冬月痘毒炽盛,表实者宜用之。
麻黄(一二钱) 生甘草(减半)水煎服。
柴葛桂枝汤:(三六)表散痘热。
柴胡 干葛 桂枝 防风 甘草 人参 白芍药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桂枝葛根汤:(三七)解散寒邪。
桂枝 葛根 升麻 赤芍药 防风 甘草(各一钱)
上加生姜三片,淡豆豉一钱,水一钟,前七分。温服,无时。
十味羌活散:(三八)此初热见点解利之剂,若小儿身壮力强者,可用苏葛以行表,其次者宜此和解疏利之药,若虚而宜补者,必当兼顾元气,不得单用此类。
羌活 前胡 防风(各一钱) 荆芥 独活(各八分) 细辛 白芷(各三分) 柴胡炙甘草 蝉蜕(各四分)水一钟半,加薄荷三叶,煎五分。不拘时服。发搐及热盛不遏者,调入制过朱砂末服之,神效。
十三味羌活散:(三九)解热散毒,治风壅欲作痘疹者。
羌活 独活 防风 桔梗 荆芥 柴胡 前胡 地骨皮 炙甘草 蝉蜕 川芎 天花粉天麻(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入薄荷叶三片,煎四分。温服。
羌活汤:(四十)解发痘疮,兼治肝热惊狂。
羌活 川芎 防风 山栀仁 龙胆草 当归(等分) 甘草(减半) 淡竹叶 薄荷叶水煎。温服,无时。
双解散:(四一)痘疹表里俱实者,非此不解。
防风 川芎 当归 连翘 芍药 薄荷 大黄(各五分) 石膏 桔梗 黄芩(各八分)荆芥穗 白术 桂枝(各二分) 滑石(二钱四分) 甘草(二钱)水二钟,加生姜三片,煎一钟。温服,无时。此即防风通圣散减去麻黄、芒硝、栀子,外加桂枝也。
柴胡散子:(四二) 治痘疮表里俱实良方。
柴胡 防风 当归 人参 白芍药 甘草 黄芩 滑石 大黄(等分)
上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桂枝大黄汤:(四三) 治腹痛,大便不通良方。
桂枝 白芍(各二钱半) 甘草(五分) 大黄(一钱半)
上锉细,加生姜一片,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防风芍药甘草汤:(四四) 解痘毒,及阳明经痘出不快。
防风 芍药 甘草(等分)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服。
荆芥防风甘草汤:(四五) 解痘毒,及太阳经痘出不快。
荆芥 防风 甘草(等分)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
蝉蜕膏:(四六) 治痘疮虚陷不起。
蝉蜕 当归 川芎 甘草 升麻 防风 荆芥穗(等分)加人参 白芍药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消毒散:(四七) 亦名消毒饮。治痘疮六七日间,身壮热,不大便,其脉紧盛者,用此药微利之。
荆芥穗 炙甘草(各一两) 牛蒡子(四两,杵炒)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不拘时徐徐服。
四味消毒饮:(四八)治痘疮热盛,毒瓦斯壅遏,无问前后皆可服。
人参 炙甘草 黄连 牛蒡子(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加姜一片,水一盏,煎四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六味消毒饮:(四九)解痘毒。
牛蒡子 连翘 甘草 绿升麻 紫草 山豆根(等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消毒化斑汤:(五十) 消风散毒,清眼目咽喉。
升麻 柴胡 桔梗 甘草 连翘 龙胆草 牛蒡子 防风 蝉蜕 密蒙花水一钟半,加淡竹叶十片,煎服。
解毒汤:(五一)治一切热毒肿痛,或风热瘙痒。
黄连 金银花 连翘上水煎服。
真人解毒汤:(五二) 治痘母。
忍冬花(半斤) 甘草节(一两) 木通 防风 荆芥 连翘(各三钱)
上分作三剂,用水、酒各一钟煎服,以肿消痘出为度。
葛根解毒汤:(五三) 解痘毒止渴良方。
葛根 升麻(减半) 生地黄 麦门冬 天花粉(等分) 甘草(减半)
上取糯米泔水一盏,煎七分,入茅根自然汁一合服之。
实表解毒汤:(五四)人参 黄 当归梢 生地黄 甘草 白芍药 柴胡 升麻 酒片芩 玄参 地骨皮上入薄荷叶少许,淡竹叶十片,水煎服。
溯源解毒汤:(五五)解胎毒之良方。
当归身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生甘草 黄连 连翘 陈皮 木通(等分)水一盏,加淡竹叶十片,煎半盏。温服,无时。
(陈氏)解毒防风汤:(五六)治痘疮毒瓦斯炽盛。
防风 黄芩 地骨皮 白芍药(炒) 荆芥 牛蒡子上每服四五钱,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外科解毒防风汤方见本门六三。
化毒汤:(五七) 治痘未出腹痛者。
白芍药 炙甘草(各一钱) 木香 青皮 枳壳(各七分) 山楂肉 连翘 肉桂(各五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消风化毒汤:(五八)防风 黄 桂枝 荆芥穗 升麻 白芍 牛蒡子(等分) 甘草(减半)
上加薄荷叶七片,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凉血化毒汤:(五九)治痘疮初出,头焦黑。
归尾 赤芍药 生地黄 木通 连翘 牛蒡子 红花 紫草 桔梗 山豆根上水煎服。或加童便一小盏亦可。
犀角化毒丸:(六十)治诸积热,及痘疹后余毒生疮,口舌牙龈糜烂等证。
犀角屑(镑) 生地黄 当归 防风 荆芥穗(各一两) 牛蒡子(炒杵) 赤芍药 连翘桔梗(各七钱) 薄荷 黄芩(炒) 甘草(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五福化毒丹:(六一)治胎毒,及痘后头面生疮,眼目肿痛。
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玄参 熟地黄(各三两) 甘草 甜硝(各二两) 青黛(两半)
上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或薄荷汤化下。
(《外科》)五福化毒丹:(六二) 方在外科七六。治一切热毒疮疖。
犀角散:(六三) 治痘疮、痈毒、时毒热盛,烦躁多渴,小便赤涩,或赤斑。
犀角(镑) 甘草(炙,各半两) 防风 黄芩(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五分。温服,无时。
紫草化毒散:(六四)解实热毒发痘。
紫草 升麻 炙甘草(等分) 糯米(五十粒)水煎服。
紫草散:(六五) 治痘疹黑陷,气血虚弱,疮疹不起。
紫草 黄 (炙) 炙甘草 糯米(各钱半)
上水煎服。
紫草饮:(六六) 治痘疮黑陷不起。
紫草 当归 芍药 甘草 麻黄(等分)水一盏,煎。不拘时服。
紫草饮子:(六七) 治倒陷腹胀,大小便秘。
紫草 人参 枳壳 山楂 木通 穿山甲(土拌,炒) 蝉蜕(等分)水一盏,煎五分,作三四次温服。
紫草快斑汤:(六八) 一名紫草汤。治痘疹血气不足,或血热不能起发,色不红活,不灌脓等证。
紫草 人参 白术 当归 川芎 芍药 茯苓 甘草 木通(等分) 糯米上每服三五钱,水煎。
紫草木香汤:(六九) 治痘疮里虚,痒塌黑陷闷乱。
紫草 木香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糯米上每服三钱,水煎。
紫草木通汤:(七十)治痘疹出不快。
紫草 人参 茯苓 木通 甘草(减半) 糯米(等分)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紫草膏:(七一)红紫黑陷者,暂用之。
紫草茸 白附子 麻黄(去节,汤泡,去黄沫,晒干用) 甘草(炙,各半两)僵蚕(炒) 全蝎(炒,各八个)
上为细末,用白蜜一两,好酒半盏,先将紫草煎熬成膏,旋入各药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紫草煎汤化下,就用补药调理。如治惊搐,以金簿为衣,薄荷汤下。
红棉散:(七二) 亦名天麻散。治痘疹身有大热,面赤气粗,无汗而表未散者可服之。此药以麻黄、天麻发表为主,有汗者不可服。盖腠理已开,不可再发汗也。若有汗而热,则当以惺惺散为和解之剂。故仲景之治表证,有宜发汗者,有宜和解者,有宜调和营卫者。若有汗而热者,则和解为宜;虚而热者,则调和营卫为宜,如和中散寒之类是也。
麻黄(去节) 天麻 荆芥 炙甘草(各二钱) 全蝎(全者七枚)
上为末。每服一钱,以水半盏,薄荷叶二片,入酒四五滴,煎二三沸。带热服之,如疹未出,再进一服,次又一服,即伤风寒证,服亦无妨。
快斑汤:(七三)治起发迟。
人参(五分) 当归 防风 木通(各一钱) 甘草(三分) 木香 紫草 蝉蜕(各二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快斑越婢汤:(七四) 治痘疮手足不起发。
黄 (炙) 白芍药 桂枝 防风炙甘草上加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
快透散:(七五)治痘出不快。
紫草 蝉蜕 木通 芍药 炙甘草(等分)
上每服二钱,水煎。
王海藏先生云∶身后出不快,足太阳经也,用荆芥甘草防风汤。身前出不快,手阳明经也,用升麻葛根汤。
四肢出不快,足阳明经也,用防风芍药甘草汤。此皆解毒升发之药也,不可不知。
鼠粘子汤:(七六) 治痘稠身热毒盛,服此以防青干黑陷,并治斑疹稠密。
牛蒡子(炒) 归身 黄 炙甘草 柴胡 黄芩(酒炒) 连翘 地骨皮上等分,水煎。热退则止服。
射干鼠粘子汤:(七七)治痘疮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余毒所致。
鼠粘子(四两,炒杵) 甘草(炙) 升麻 射干(各一两)
上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六分。徐徐温服。
薛氏曰∶前方若痘疹初出,发热 痛,根盘赤盛,或咽喉口舌疼痛,作渴引饮者宜用。
若因胃气虚弱发热而致前症者,宜人参麦门冬散。
(钱氏)独圣散:(七八) 治痘疮倒靥陷伏。
用穿山甲取前足嘴上者,烧存性为末。每服四五分,以木香汤入少酒服之,或紫草汤亦可。
无价散:(七九)治一切痘疮倒陷,焦黑危急之症。
人牙 猪牙 狗牙 猫牙上以炭火烧去烟存性,等分为末。每服三分,热酒调下。如痒塌寒战泄泻,煎异功散调下。一方,人牙散∶只用人牙烧去烟存性,为末,酒调服。
三酥饼:(八十)治初发热用以表汗解毒稀痘,神效。
辰砂 择上好明净无砂石者,以绢囊盛之,用麻黄、升麻、紫草、荔枝壳同煮一日夜,研细,仍用前汤飞过,晒干,再研极细,用真蟾酥另调作饼子。
麻黄去节,汤泡过,晒干为极细末,亦用蟾稣另调作饼。
紫草研极细,亦用蟾酥另调作饼。
蟾酥于端午日捉蟾取酥,捻前三饼,每饼加麝香少许,微炒。
上方如遇时行痘疹,小儿发热之初,每三岁者,将三饼各取半分,热酒化下,盖覆出汗,如不能饮酒,用败毒散煎汤化下更好。若痘已出满,顶红紫色,为热毒之盛,宜煎紫草红花汤,或化毒汤,将辰砂、紫草二饼调下少许以解之,但痘出之后不可服麻黄饼也。盖辰砂能解毒,紫草凉心火,制过亦能发痘解毒,麻黄能发表发痘,蟾酥能驱脏腑中毒瓦斯从毛腠中作臭汗而出,此四药诚解毒稀痘之神方也。
神应夺命丹:(八一)治风邪倒陷及痘毒入里。
辰砂(择墙壁镜面者,以白纱囊盛之,用升麻、麻黄、紫草、连翘四味同入砂罐,以新汲水、桑柴火煮一昼夜,取出将砂研细,仍将煮砂药汁去滓飞取末,待干听用二钱)麻黄(连根节,酒蜜拌炒焦,八分) 蝉蜕(洗净去足,三分) 紫草(酒洗,五分)红花子(五分) 穿山甲(酒炒,五分) 真蟾酥(三分)
上共研细末,用FS 酒杵丸,分作千粒,周岁者半丸,二岁者一丸,服止三丸,热酒化服,浓盖取汗汗出痘随出也。择天医生气日修合。此方与三酥饼功同。
(万氏)夺命丹:(八二) 治倒陷解发痘毒。
麻黄(蜜酒炒焦) 升麻(各五钱) 山豆根 红花子 大力子 连翘(各二钱半)蝉蜕 紫草 人中黄(各三钱)
上研细末,酒、蜜和丸,辰砂为衣。薄荷叶煎汤下。
(东垣)凉膈散:(八三)解痘疹里热良方。
黄芩 连翘(为君) 甘草 栀子 薄荷 桔梗 竹叶上水煎服。
退火丹:(八四)治痘中狂妄,神方。
滑石 朱砂(飞,各一钱) 冰片(三厘)共为细末。冷水调一分服。得睡,少时神安气宁,痘转红活矣。
(陈氏)通关散:(八五)通心经,降心火,利小便良方。
山栀仁 大黄(炒,各一分) 木通 甘草(炙) 车前子(炒) 赤茯苓 人参 瞿麦滑石(各三分) 扁蓄(炒,五分)
上用水一盏,灯草十根,煎半盏。温服。
玄参地黄汤:(八六) 治痘疹衄血。
玄参 生地黄 牡丹皮 栀子仁(各钱半) 甘草 升麻(各半钱) 白芍药(一钱)蒲黄(炒,五分)水一钟,煎七分。温服。愚谓此方宜去升麻以塞上冲之源,勿谓但属阳明即宜用升麻也。
(万氏)清肺饮:(八七)治肺热喘嗽声哑。
麦门冬 桔梗(各二钱) 荆芥穗 天花粉 知母(各一钱) 石菖蒲 诃子仁(各八分)
上水煎服。此当与清肺汤参用,方在后一四五。
导赤通气散:(八八)治心虚声不扬者。
木通 生地黄 人参 麦门冬 当归身 石菖蒲 甘草上加灯心,水煎服。
甘桔清金散:(八九)治肺热咽痛,声不清。
桔梗(一两) 甘草 连翘(各半两) 诃子皮(三钱) 牛蒡子(炒,七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薄荷叶少许同前服。
加味甘桔汤:(九十)咽喉肿痛暂用。
桔梗(八分) 甘草(钱二分) 牛蒂子 射干(各六分) 防风 玄参(各四分)水一钟,煎服,或加生姜一片。热甚者,加黄芩,去防风亦可。
大如圣饮子:(九一)治疮疹痘毒攻咽嗌,肿痛热渴,或成肿毒不消等证。
桔梗 甘草 鼠粘子(炒,各一两) 麦门冬(五钱)
上每服二钱,水煎。
(万氏)橘皮汤:(九二)行滞消痰止呕吐。
橘皮(半去白,炒,二钱) 半夏(一钱) 白茯苓(钱半)
上加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匀气散:(九三) 行气化滞。
木香 青皮(各五钱) 山楂肉(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甘草汤调服。
前胡枳壳汤:(九四)治痰实壮热,胸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
前胡(一两) 枳壳 赤茯苓 甘草(炙) 大黄(各半两)
上 咀。每服三五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不拘时温服。此方宜量大小加减,如身温脉微并泻者,不可服。
薛氏曰∶前症苦属肺胃实热,气郁痰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烦渴饮冷,身热脉实者,宜用之以疏通五内,使邪无壅滞,则痘疮轻而易愈也。
当归丸:(九五) 治便坚三五日不通者。
当归(半两) 紫草(三钱) 黄连(钱半,炒) 炙甘草(一钱) 大黄(二钱半)
上以当归、紫草熬成膏,下三味研为细末,以膏和为丸,如胡椒大。三岁以下儿服十丸,七八岁儿二十丸,食前清米饮下,渐加之,以和为度。
百祥丸:(九六)治痘疮紫黑干陷,热毒便秘里实等症。红芽大戟不拘多少,用浆水煮极软,去骨,日中晒干,复内原汁中煮,汁尽焙干研末,水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芝麻汤下。
枣变百祥丸:(九七)治同前而稍缓,可代百祥丸。
红芽大戟(去骨,一两) 青州枣肉(三十个)
上用水一碗,同煎至水尽为度,去大戟不用,将枣焙干,可和作剂,或捣烂为丸。从少至多,以木香汤吞服,至利为度。
排毒散:(九八)治痘毒发痈。
大黄 当归梢(各一两) 白芷 沉香 木香(各半两) 穿山甲(七片,土炒焦)
上为细末。看虚实大小加减,长流水煎沸调服。
(钱氏)苦参丸:(九九)治痘后溃烂,疮毒疮癞。
苦参(一两) 白蒺藜 何首乌 牛蒡子 荆芥穗(各半两)
上为末,酒调面糊为丸。竹叶汤下。外科苦参丸见本门八八。
稀痘方:(百)用老鼠去皮取肉,水煮熟,量儿大小与食数次,出痘甚稀,未食荤时与食尤效,屡试屡验。
稀痘酒:(百一) 最能散毒稀痘。
麻黄(去节,泡) 紫草(各二两)
上二味,细切,布囊盛之,浸无灰酒一小坛,泥封固,凡遇天行小儿发热时,与半杯或一杯,量儿大小服之,出微汗为佳。
三痘汤:(百二) 痘发时预服之。
大黑豆 赤小豆 绿豆(等分,淘净)
上用甘草浸水去渣,以甘草水煮豆熟为度,逐日空心任意饮其汁,自然出少。此方冬月煮熟,令儿常食豆尤妙。
丝瓜汤:(百三) 解疮毒。一方无山楂。
丝瓜 升麻 芍药(酒炒) 生甘草 山楂 黑豆 赤小豆 犀角(镑、等分)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不拘时徐徐温服,量大小加减。
辰砂散:(百四) 预解痘毒。
好辰砂(一钱,飞) 老丝瓜(近蒂三寸,连子烧灰存性。此物发痘疮最好)
上研末。蜜水调服,多者可少,少者可无,或以紫草甘草汤调服尤佳。
保婴丹:(百五) 稀痘。
缠豆藤(或黄豆,或绿豆梗上缠绕细红藤是也。于八月生气日择取,阴干听用,二两)防风 荆芥穗 牛蒡子(炒) 紫草茸(去根,酒浸,一两) 新升麻(盐水炒)甘草(去皮,各五钱) 天竺黄(真者三钱) 蟾酥(真者一钱) 牛黄(真者一钱) 赤小豆黑豆 绿豆(各三十粒,略炒勿焦) 好朱砂(用麻黄、紫草、荔枝壳、升麻同煮过,复以此汁飞过,三钱)
上另用紫草二两,入水二碗,煎膏至少半碗,入沙糖一小钟,将前各药为细末,同紫草膏丸如李核大,即以朱砂为衣。于未痘之先,浓煎甘草汤每磨服一丸,大者二丸;若已发热,用生姜汤磨服,盖被睡而表之,多者可少,少者可无,大有神效。一方无紫草茸,仍有经霜老丝瓜一个,连藤蒂五寸烧存性同用。
洗肝明目散:(百六) 治痘后目疾。
当归 羌活 柴胡 密蒙花 川芎 防风 木贼 山栀仁 龙胆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淡沙糖水调服。
洗肝散:(百七) 翳膜遮睛暂用。
归尾(钱二分) 防风(八分) 大黄(八分) 羌活 川芎 薄荷(各四分) 栀子(钱半)甘草(三分)水一钟,姜一片,煎服。热盛便秘加芩、檗。
羊肝散:(百八) 治痘毒入眼,或无辜疳气入眼。
密蒙花(二钱) 青葙子 决明子 车前子(炒,各一钱)
上为末,用羊肝一大叶,薄批掺上,湿纸裹煨熟。空心食之。
蒺藜散:(百九) 治痘疮入眼肿痛。
白蒺藜 谷精草 防风 羌活 生蛤粉(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服即退。
蝉菊散:(百十)治痘疹入目,或病后生翳障。
蝉蜕(去土净) 白菊花(等分)每服一二三钱,水八分,加蜜少许,煎四分。食后温服。
秦皮散:(百十一)治大人小儿风毒赤眼,痛痒涩皱,眵泪羞明。
秦皮 滑石 黄连(等分)汤泡热洗,日二三次。
通神散:(百十二) 治痘疮入眼,生翳膜。
白菊花 谷精草 绿豆皮上为末。每服一钱,用柿饼一个,米泔水一盏同煎,候水干。只吃柿饼,每日三五次不拘,至七日效。
(钱氏)黄柏膏:(百十三) 用此护眼,可免痘毒入目。
黄柏(一两) 绿豆末(二两) 生甘草(三两)
上为细末,以麻油调成膏,用涂耳前、眼角、目下四五遍,若早涂之,痘出必稀,若既患眼,涂之必减。
痘疔散:(百十四)雄黄(一钱) 紫草(三钱)
上为细末,胭脂汁调、用银簪脚挑破黑痘,入药在内。此下二方皆治痘疔之良方也。
四圣丹:(百十五)治黑疔。
牛黄(钱二分) 儿茶(钱七分) 朱砂(八分) 珍珠(二分)
上为极细末,以棉胭脂汁或油胭脂调匀。先用银针挑破黑疔,拭去恶血,乃点药疔上。
(万氏)四圣散:(百十六) 治痘不起发,变黑而痛者,痘疔也。亦名鬼痘。
绿豆(四十九粒) 豌豆(四十九粒,各烧存性) 珍珠(一分) 油头发(烧存性,一分)
上为细末,用胭脂水调,先以簪脚拨开黑痘,以此涂之。
神效隔蒜灸法:(百十七) 治痘疔毒瓦斯炽盛,使诸痘不能起发,已起发者不能灌脓,已灌脓者不能收靥,或大痛,或麻木,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其法用大蒜头切三分浓,安痘疔上,用小艾炷于蒜上灸之,每五壮易蒜再灸,若紫血出后,肿痛不止,尤当用灸,治者审之。愚在京师,尝见治痘疔者,即以线针挑破出毒血,诸痘随即灌脓。
若挑破不痛,不出血者难治,若用此法灸之,即知痛,更用针挑破,紫血随出,诸痘随灌,亦有生者。
胡荽酒:(百十八) 辟秽气,使痘疹出快。
用胡荽一把,以好酒二盏,煎一两沸。令乳母每含一两口,喷儿遍身,或喷头面。房中须烧胡荽香以辟除秽气,能使痘疹出快。煎过胡荽悬房门上最妙。或用枣炙之,儿闻枣香,尤能开胃气,进饮食,解毒瓦斯。按∶此酒惟未出之前,及初报之时宜用之,若起胀之后,则宜避酒气,亦忌发散,皆不可用也。
茵陈熏法:(百十九)用干茵陈研末,捣枣膏和丸,如鸡子大,晒干,用烈火烧烟熏之。
水杨汤:(百二十) 治倒陷之良方。
水杨,即忍冬藤也。春冬用枝,秋夏用枝叶,生水边,细叶红梗,枝上有圆果,满果有白须散出。切断,用长流水一大釜,煎六七沸,先将三分之一置浴盆内,以手试其适可,仍先服煎药,然后浴洗,渐渐添汤,以痘起发光壮为度,不拘次数。洗毕照视,若累累然起处觉晕,晕有系,此浆影也。如浆不满,宜再浴之。
若弱者,只浴头面手足亦可。此则不厌多洗,洗后如无起势,乃气血败而津液枯,多不可治。
秘传茶叶方:(一二一) 铺床席用。
茶叶要多,楝去粗梗,入水一煮取起,再楝去梗,湿铺于床上,用草纸隔层,令儿睡上一夜,则脓水皆干。
猪髓膏:(一二二) 治痘疹不靥,及痂靥不落者,涂之即落。
猪骨髓 白蜜上二味,以火熬一二沸,退凉,用鸡翎扫上即落。
百花膏:(一二三) 治痘燥痂皮溅起作痛,或疮痂欲落不落者。
蜜不拘多少,略用汤和,时时以鹅翎润痛处,疮痂亦易落,无痕。
荞麦散:(一二四) 治痘疮溃烂,以此敷之。
荞麦一味,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绢袋盛扑,或以此衬卧尤佳。
胭脂汁:(一二五) 治黑痘之良方。
先用升麻一味,煎浓汤,去滓,却用棉胭脂浸于汤内揉出红汁,就以本棉蘸汤于疮上拭而涂之。
败草散:(一二六) 治痘疮挝搔成疮,脓血淋漓,谓之斑烂。用盖屋盖墙烂草,多年者佳,或旷野自烂者尤佳,为末搽掺之。或气血虚,热不愈而遍身患者,须多掺席铺上,令儿坐卧其上,其疮即愈。
白龙散:(一二七) 治烂痘及抓破者。
用干黄牛粪在风露中多久者,火 成灰,取中心白者为末,以薄绢囊盛裹,于疮上扑之。
救苦灭瘢散:(一二八) 治烂痘以此敷面,如误抓破者,用之敷贴最良。
密陀僧 滑石(各二两) 白芷(半两)
上为细末。湿则干掺之,或用好蜜调敷。
灭瘢散:(一二九) 治痘后面疮,以此敷之。
密陀僧 白附子 白僵蚕 白芷 鹰矢白(等分)
上研极细末,以水调搽面 ,神效。
辟邪丹:(百三十) 用烧于房中,能辟一切秽恶邪气。
苍术(以黄连代之更妙)乳香 降真香 甘松 北细辛 芸香(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豆大。每焚一丸熏之,良久又焚一丸,不可太多,只是略有香气,使之不断可也。
砭法:(一三一) 治丹瘤。
用细瓷器击碎取锋 者,以箸一根,劈开头夹定,用线缚住,两指轻捻箸梢,令瓷锋正对毒顶,悬高寸许,另用一箸轻击箸头,令毒血遇刺而出,即可解散。
蜞针法:(一三二) 治痘痈及丹瘤。
用水蛭大者五六根,放肿毒头上吮去恶血,可以消丹瘤,决痈肿。
雄黄散:(一三三) 治痘后牙龈生疳蚀疮。
雄黄(一钱) 铜绿(二钱)
上为末,干掺之。
绵茧散:(一三四) 治痘疮余毒,肢体关节生疳蚀疮,脓水不绝。
出蛾绵茧(不拘多少) 生白矾(入茧内,以炭火 枯)
上为细末,干贴疳疮口内。此总治疮毒脓水淋漓,收敛之外剂。
搽牙散:(一三五) 治痘后余毒攻牙生疳,一日烂进一分,急用此搽之。
铜绿 雄黄 五倍子 枯矾 胡黄连 北细辛 乌梅(同褐子包固,火 存性)
上等分为末搽之。
吹口丹:(一三六) 治疳。
黄连 青黛 儿茶 片脑上等分为末吹之。
生肌散:(一三七) 痘后痈毒不收口,用之神效。
枯矾(三钱) 海螵蛸 赤石脂( ,各二钱) 龙骨( ) 黄丹(飞炒) 乳香(出汗)没药(出汗,各一钱) 血竭(五分) 轻粉 麝(各二分)为细末,掺疮口内,外以太乙膏贴之。
马鸣散:(一三八) 治走马疳良方。
人中白(即尿缸底白 也。以物刮取,新瓦盛之,火 如白盐乃佳,半两) 五倍子(生者一钱,另用一钱同矾 之) 马鸣蜕(即蚕蜕纸也。火烧过,二钱半) 枯白矾(二钱。即用五倍子一钱,入矾于内 枯者)
上为极细末,先以浓米泔水浸洗疮口,以此敷之。
《审视瑶函》:痘疹
痘疹害眼.多因胎毒.或前或后.积热蕴深.或余毒攻侵.自脏达外.致成星翳膜朦.宜分虚实.但以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于热.解毒不致于凉.俟靥后治之.虽有目翳.切不可用点药.只宜活血解毒.俟五脏平和.翳当自去.若误点药.则非徒无益.而反害之.即用丸散.须小剂调服.如眼无光.过百日后血气完复.则目自明矣.海藏云.东垣先生治 后风热毒.翳膜气障遮睛.以泻青丸治之.大效.初觉易治.保命集云.非 后翳膜.亦能治之.泻青丸减大黄一半用之.
□
浊害清和.重轻非一.有病于前.有病于末.有久闭而不开.有肿痛而赤烂.有积热而内症昏蒙.或乘虚而冲风泪湿.有阴邪结星而为翳.有阳邪烁膏而成疾.当因症而详源.毋偏泥而拗执.
此症专指痘疹以致目疾之谓.夫痘疹为毒最重.自禀受以来.蕴积恶毒深久之故.若痘疹发.则诸经百脉清纯太和之气.皆被搅扰.正气大虚.则邪乘虚而入.各因其犯而为病.目窍于肝胆.肝胆乃清净之府.邪正理不并立.今受浊邪熏灼.失发生长养之源.故病亦易侵.皆由乎人不能救.而且害之之故也.或于病中食物发之太过.怀藏大暖.误投热药.多食甘酸而致病者.或于病后之虚弱未复.恣食辛辣燥腻.竭视劳瞻.炙衣烘火.冲冒风沙烟障而致病者.有为昏蒙流泪.成内障者.有为赤烂星障.成外症者.有余邪蕴积蒸燥.肝胆热郁之极.清气受伤.延及瞳神.而成凝脂黄膜花翳蟹睛等症之重而目HT凸者.有余邪流为赤丝羞明微星薄翳等症之轻而病自消者.轻重深浅.各随人之所受.所患亦不一.业斯道者.宜致思明辨.以免不用刃而杀人.取罪冥冥.祸延子孙之报.当细验其症.审其经而投治之.不可执泥概治.恐有激变之祸.盖痘疹之后.正气虚而血脉伤.邪得易乘.非常人可比.大凡痘症目疾.惟瞳神未损.亦有可治之理.但宜早治.则易退而无变乱之患.迟则气血凝定.虽无变乱.其退亦甚迟矣.宜服∶
谷精草汤
谷精草(六分) 白芍 荆芥穗 玄参 牛蒡子 连翘 草决明 菊花 龙胆草(各五分) 桔梗(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灯心十段.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服.
退翳散(治内外翳障.或疮疹后余毒不散.)
真蛤粉(另研) 谷精草(生研为末各一两)
上研匀.每服二钱.用猪肝三指大一片.批开.掺药在上卷定.再用麻线扎之.浓米泔水一碗.煮肝熟为度.取出放冷.食后临睡细嚼.却用原汁送下.忌一切毒物.如斋素用白柿同煎.令干.去药食柿.(孙盈重云.凡痘疮不可食鸡鸭子.必生翳膜.钱季华之女年数岁.痘疮后两目皆生翳.只服此药.各退白膜三重.瞳子方了然也.)
望月丸(治痘入眼.致生翳膜.)
望月砂(四两焙干) 石决明(醋 ) 防风 白芍 谷精草 草决明 木贼(各一两) 当归(五钱)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小儿量其大小.或用一钱.或五分一丸.荆芥汤化下.
疏风汤(治痘后患眼.其珠不红.眼皮弦生一小颗.数日有脓.俗谓狗翳.发后又发.甚至眼毛上发一白泡.服此.)
荆芥穗 蝉蜕 桔梗 归尾 甘草梢(各五分) 防风 白芷(各四分) 石膏( 一钱二分)白芍药(七分) 茯苓 连翘 苍术(泔水制各六分)
共为剂.葱白一段.大米一撮.白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通窍散(治痘后眼生星翳)
辰砂(三钱) 珍珠 琥珀(各二钱) 麝香(一钱) 玛瑙(一钱五分) 冰片(五分)
上研如细粉.若翳在右目.吹左耳.翳在左目.吹右耳.若两目有翳.即吹两耳.盖以吹耳能通心肺二窍之故也.
胎兔丸(治小儿痘后余毒.攻致一目或两目.黑珠凸出.翳膜瞒睛.红赤肿痛.眵泪交作.服此获效.)
胎兔(去毛洗净用阴阳瓦焙干为末每用一两二钱) 蔓荆子(去膜晒干为末) 菊花(去梗叶晒干为末各加一两)
上末共为一处.炼真川蜜为丸.量孩童大小.不拘钱分.俱白滚汤化下.
愚按兔、礼记谓之明视.言其目不瞬而了然也.且得金气之全.性寒而解胎中热毒.能泻肝热.盖肝开窍于目.热甚则昏蒙生翳.热极则珠胀突出.今痘后生翳.睛珠凸出者.皆胎毒盛极之所致也.方用胎兔为君者.取二兽之精血所成.可以解胎毒也.草木之性.难以取效.故借血气之属耳.臣以蔓荆微寒.取其能凉诸经之血.且能搜治肝风.及太阳头疼.目痛目赤泪出.利九窍而明目.性又轻浮.上行而散.更佐之以菊花者.取菊得金水之精英.补益金水二脏也.夫补水可以制火.益金可以平木.木平则风自息.火降则热自除.其药虽简.用意最深.是方于婴儿也.安有不愈者乎.(此方乃广陵甘棠镇王海明子.痘后睛HT 突出.偶一客见之.告曰.此目有一药可治.但不知能得否.询之.乃胎兔也.其父遍觅得之.按方炮制.药尽而目收.余推幼幼之心.故广其传.)
凡痘后近视略言小儿受胎毒.感风寒而发痘疹.痘发则正气虚.邪气乘虚而入.调理失宜.则胎为害.邪气入于肝胆二经.兼真元未复.故发目疾.盖目窍于肝.专仗肾水.经云.目得血而能视.肝藏血.邪热余毒.蒸灼肝经.肝属木.木被火克.而灼损胆汁.又肾属肝之母.肝被火克而胆汁涸.以致障生.神光不清.水不能滋其子也.经云.不能远视者.责其有火是也.日渐深者.嗜欲日开.食物过辛.真元日不足耳.治法宜先清解肝经积热之毒.次补真元.水升而火自降.火降而邪气自除.目自明矣.
清解散(早服)
谷精草(一两) 石决明( 八钱) 白菊花(去蒂酒洗七钱) 绿豆壳(六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用大陈柿饼一个.去蒂核.米泔水钟半.煎半干.空心食柿饼.原汁汤并服.
补元散(晚服)
夜明砂(淘净一两为末) 真蛤粉(五钱为末)
上共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用公猪肝一大片.将肝披开.搽药在内.米泔水煮熟.任意食之.以原汁汤嚼下.每日早晚服.过一七.再服.
加味地黄丸
怀生地(竹刀切片酒洗焙干四两) 山萸肉(酒洗焙) 山药 白茯苓(各二两) 泽泻 牡丹皮(各两半)菊花(去梗叶) 麦冬肉(焙干) 当归(焙各一两) 五味子(五钱)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空心淡盐汤化下.量小儿大小为丸.如少年火旺.加黄柏、知母各五钱.俱用盐水制.如目生翳.服前药不退.可用点药.
退云散
红珊瑚 珍珠 辰砂 硼砂(各等分)
俱生用.共研极细无声.每日点二次.
接痘后余毒.则必见云翳遮睛外障等症者多.如两目清白.外无翳障.止艰于视者.皆禀受天真虚弱.肝肾二经不足.故神光淡白色.瞳神或开大.不必用点丹.不必服退翳等药.但服固本之剂.则精生气.气生神.非独益于目.更能绵延寿算.
固本丸
熟地黄 生地 菟丝子(各一两) 当归 五味子 枸杞(各八钱) 麦门冬(去心)牛膝 天门冬(各七钱) 茯神 地骨皮(各五钱) 远志(四钱)
以上各味.俱要法制.秤足分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晚服.
茶酒任意送下.可以久服.
按设前后之二论并方.谓眼珠清白而无翳障.不知瞳子既有淡白色.既非外之障翳.乃内之障气也.但气翳二字.要辨明白.宜主孰治.不可错治.庶不误终身之患矣.
《医效秘传》:痘疹
凡幼?之儿,并长成之辈,忽然发热憎寒,头疼身痛,唇红脸赤,嚏欠呕吐,状类伤寒,不可遽施汗下,须问其曾否出痘。如未出,当验其尻骨耳尖并足心皆冷者,再观耳后有红脉赤缕,即令专门调治之。
《医学正传》:痘疹
论
《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夫小儿痘疹之证,最为酷疾,不日之间,死生反掌。盖因胎毒藏于命门,遇岁火太过,热毒流行之年,则痘毒因之而发作矣。一发则出于心肝脾肺四脏而肾无留邪者,为吉。若初发便作腰痛,见点则紫黑者多死,盖毒瓦斯留于肾间而不发越故耳。钱氏虽有百祥丸大下之法,然活者十无一二。大抵痘疮之法,多归重于脾肺二经,盖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为之斑斓也。其为证也,宜发越不宜郁滞,宜红活凸绽,不宜紫黑陷伏。
疮出之后,医者当察色详证,以辨表里虚实用药。其吐泻不能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灰白色陷顶多汗为表虚,红活凸绽无汗为表实,又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内虚外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表实而复用实表之药,则溃烂不结痂也。如表虚者,疮易出而难靥;表实者,疮难出而易收;里实,则出快而轻;里虚,则发迟而重;表实里虚,则陷伏倒靥;里实表虚,则发慢收迟。治之之法,三日以前未见红点,必用升麻汤、参苏饮之类以发其表,务令微汗为度。若未汗,如表犹未解,虽略见红点隐约于肌肉间,而升散开发之剂尚未可除。凡见出迟发慢者,根窠欠红冷者,盒饭忧虑调摄,切勿袖手待毙。夫古人用药,寒热迥别,主意不同。医者再宜臆度寒暄,推详运气而治。如陈文中之木香散、异功散,用丁、附、姜、桂等峻热之药,而与内经病机不合,丹溪特发挥其误,亦有用得其当者,屡获捷效。若刘河间、张子和辈,悉用芩、连、大黄等寒凉之剂,丹溪亦曰酒炒芩、连各解痘毒,根据法用之而获安者,亦不少也。今之医者往往不同,根据陈氏而行者多用热药,宗刘张而治者多用凉剂,是故不偏于热则偏于寒,此刻舟求剑之道也。
愚按《内经》有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陈氏用从治之法,权也;刘张用正治之法,常也。然皆不外乎参、术、 、草、芎、归、茯苓、芍药等补气血药为主治焉,亦当看时令寒热,缓急施治,固不可执一见也。杨氏曰∶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决无陷伏之患。汤氏曰∶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其松耳。沧洲翁吕复,折衷众说,着方立论适中,用药寒热攻补,斟酌时宜,未尝执一治也,学人能遵守其法而行之,庶无一偏之患矣。
方法
夫小儿痘疮,大抵与伤寒相似,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痛头疼,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喘嗽痰涎。始发之时,有因伤风伤寒而得,有时气传染而得,有因伤食发热呕吐而得,有因跌扑惊恐蓄血而得。或为目窜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烦躁狂闷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发热,或不发热,证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须以耳冷尻冷验之。
盖疡疹属阳,肾脏无证,其耳与尻俱属肾,故肾之所部独冷,又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为之真,如此可以稽验矣。治疗之法。首尾俱不可妄下,但温凉之剂兼而济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虚者益之,实者损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是为权度。昔人有喻云∶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其松耳。盖毒发于表,如苟妄汗,则荣卫益虚,重令开泄,转增疮烂,由是风邪乘间,变证者多矣。毒根于里,如苟妄下,则内气益虚,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胜水,变黑归肾,身体振寒,耳尻反热,眼合肚胀,其疮黑陷,十无一生。汗下二说,古人深戒。以此观疮疹证状,虽与伤寒相似,而其治法实异,伤寒从表入里,疮疹从里出表故也。解肌之法,葛根、升麻、紫、苏之类可也。其或气实烦躁,热炽大便秘结,则与犀角地黄汤或人参败毒散,又或紫草饮多服亦能利之。故虽云大便不通者,少与大黄,尤宜仔细斟酌,不可妄用猛浪。
如小便赤涩者,分利小便,则热气有所渗而出。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不能发也。
凡痘疹春夏为顺,秋冬为逆。
凡痘疹分人清浊,就形气上取勇怯。
凡痘疹,但觉身热,证似伤寒,疑似未明,盒饭先与惺惺散或参苏饮。热甚者,升麻葛根汤、人参败毒散。若见红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凡痘疮初欲出时,身发热,耳尻冷,呵欠咳嗽面赤,必是出痘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汤加山楂、大力子,其疮出必稀少而易愈。
凡痘疮初出时,或未出时,宜服后药,多者可少,少者可无,重者可令轻也。一方用苦丝瓜(俗名天萝)近蒂三寸,连皮子烧存性,细研,砂糖拌,干吃,入朱砂尤妙。又方,以朱砂一味为细末,看儿大小,或半钱或一钱,蜜水调服。
亦云多者可少,少者可无。
凡痘疮发热之时,更以恶实子为末,蜜调贴囟门,免眼障之患。
凡痘疮初出之际,须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服消毒饮加山楂、黄芩、酒洗紫草。减食者,加人参。
凡痘疮初出之时色白者,盒饭大补气血,参、术、 、芎、升麻、干葛、甘草、木香、丁香、酒当归、白芍药。如大便泄,加诃子、肉豆蔻。
凡痘疮初起发时,自汗不妨,盖湿热熏蒸故也。甚者,当以参 等实表之药,以防其难靥也。
凡痘疮初起发时,烦躁谵语,狂渴引饮,若饮水则后来靥不齐,急以凉药解其标,如益元散之类。
凡痘疮已出,可少与化毒汤。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紫草木香汤、快斑散、丝瓜汤之类。
凡痘疮出稠密甚者,人参败毒散、犀角地黄汤。
凡痘疮疏则毒少,密则毒甚,宜以清凉之药解之,酒炒芩、连之类,虽数服亦不妨,庶无害眼之患。
凡痘疮炉灰色白净者,作寒者。紫黑色者,齐涌者,烦躁者,作热者。黑属血热,凉血为主。白属气虚,补气为主。
中黑陷而外白、起得迟者,则相兼而治。
凡痘疮当分表里虚实,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陷伏倒靥灰白色者为表虚,红活凸绽者为表实,表实而复实其表,则溃烂不结痂也。表虚不起发者,或用烧人屎验。
凡痘疮须分气虚血虚,用补药。气虚者,人参、白术加解毒药。血虚者,四物汤加解毒药。酒炒芩、连各解毒。盖芩、连为疮家之要药,加酒炒以制其峻寒之性,独存清凉解毒之能,是故痘疮之症,当用以杀其毒耳。
凡痘疮虽分气血虚实,大抵多属气血不足,然当于不足中以别其优劣,而以补气血药中分轻重为用,以平为期耳。
有挟外邪而实者,少加防风等药。
大法,活血调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兼而治之,此平治之法也。温如黄 、当归、木香辈,凉如前胡、干葛、升麻辈,佐之以川芎、白芍药、枳壳、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属,则可以调适矣。
黑陷二种,因气虚而毒瓦斯不能尽出者,酒炒黄 、紫草、人参等药。
凡黑陷甚者,亦用烧人屎,别用无病小儿粪烧存性,蜜水调服。一方用人、猫、猪、犬四粪,于腊月烧灰,名万金散。
痒塌者,于形色脉上分虚实,实则脉有力气壮,虚则脉无力气怯。痒以实表之剂,加凉血药。实痒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黄等寒凉之药少与之,下其结粪。气怯轻者,用淡蜜水调滑石末,以鹅翎刷疮上润之。
疮干者宜退火,止用轻清之剂,荆芥、薄荷、升麻、干葛之类。
疮湿者,肌表间有湿气也,宜泻湿药白芷、防风之类,盖风药能胜湿也。
咽喉痛者,如圣散、鼠粘子汤。
喘满气壅者,麻黄黄芩汤。
烦渴者,甘草散、乌梅汤。
下利呕逆者,木香理中汤。
颜色正者,以前法平治则安。将欲成就,脚色淡者,宜助血药,用当归、川芎、酒芍药之类、或少加红花以润血色。
将成就之际,脚色紫者属热,用凉药解其毒,升麻葛根汤炒芩、连及连翘之类。甚者必用犀角,盖犀角大解痘毒。
将靥时金白色如豆壳者,盖因初起时饮水多,其靥不齐,名曰倒靥,不好,宜服实表之药,及消息大小便何如,大便秘宜利大便,小便秘宜利小便。如小便赤涩者,大连翘汤、甘露饮。大便秘结,内烦外热者,小柴胡汤加枳壳最稳当,或少服四顺清凉饮子。
夫疮疹用药固有权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大便看所下黄黑色,其毒瓦斯已盛,不可多与热剂,但少用化毒汤可也,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有秘结,则肠胃壅遏,脉结气滞,毒瓦斯无从发泄,目闭声哑,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变矣。陷入者,加味四圣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浓敷其足,喷其床帐衣被,并以浓绵衣盖之。若未起,独圣散入木香煎服。
若其疮已黑,乃可用宣风散加青皮。钱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余知其所下者,泻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后身气温欲饮水者,可治;水谷不消或寒战者,为逆。余知其脾强者,土可以制水也。百祥丸恐太峻,当以宣风散代之。泻后温脾,则用人参、茯苓、白术等分,浓朴、木香、甘草各减半为妙。盖疮发肌肉,阳明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独不可消胜已泄之肾水乎?此钱氏不刊之秘旨也。
其坏疮者,一曰内虚泄泻,二曰外伤风寒,三曰变黑归肾。
近时治痘疮者,悉宗陈文中木香散、异功散,殊不知彼立方之时,必运气在寒水司天之令,及值严冬大寒,为因气郁遏,痘疮不得起发红绽,故用辛热之剂发之,其宜也。今人不分时令寒热,一 施治,误人多矣。或有虽值温热之时,山野农家贪贱之人,其或偶中一二,不可以为常法也。
□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三条)
□
愚按∶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二方,乃《素问》从治之法,又谓之热因热用者也。盖痘疮热毒怫郁于内而不得起发,故用丁、附、木香、桂心、豆蔻等辛散劫郁之剂一二服劫而开之,使向之郁于内者,尽因药气而发越乎外,故痘子陷伏灰白色者,皆翕然红活凸绽,而内无遗邪矣,切勿过剂。如一二服后劫不起者,亦不可多与,多则反助其毒,转增黑烂,咽闭声沉而死。近世儒医,悉引内经病机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语,以正陈氏之失,此知常而不知权之论也。
故使后学狐疑不决,当用而不敢用,是以袖手待毙,哀哉!
痘疮初发时五脏形证(一)
面及腮颊赤,喷嚏,属肺。呵欠顿闷,属肝。时发惊悸,属心。乍凉乍热,手足冷,多睡,属脾。尻凉、耳凉,肾之平症。一方∶肾在腑下,不受秽浊,独无证。
痘疮五脏形色(二)
肝脏发水 。(色微青,以液为泪,故 色如水,其形小。)
肺脏发脓 。(色多白,以液为涕,故脓稠浊如涕,其形大。)
脾脏发疹。(脾为裹血,其色如浅黄,或如糠麸,其形小如斑。)
心脏发斑。(其色主血,故纯赤,其形小,次于水 。)
肾脏居下,独不受秽毒,故无候,但耳尻冷耳。若痘疮黑陷,耳及尻反热者,为逆。
斑痘所发之源(三)
夫婴儿之胚 也,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缘母失节慎,纵欲恣餐,感其秽毒之气,藏之脏腑,近自孩提,远至童稚,值寒暄不常之候,疮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稠焉,其原实保于心。一云∶相火之气所为,故入于肺则成脓 ,俗名豌豆,亦名麻豆,以相火乘金,故破肌也。入于肝则成水疹,俗名麸疮。入于脾则成瘾疹。入于心则成斑,以火处于子母之分,不伤皮毛,彰君之德也。或云∶疮发 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火也,谓之斑。色小红而行于皮肤中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杨氏曰∶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土可胜水,决无陷伏之患。
辨内外因(四)
凡疮欲出而未出,因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而内发心热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汤、木香参苏饮。
凡疮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挟宿食也,宜四君子汤加砂仁、陈皮,或和中散。如挟宿食者,用紫霜丸。
惺惺散(王氏)
白术(炒) 桔梗(去芦) 细辛 人参 茯苓 甘草 栝蒌根(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入薄荷叶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时时与之。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炙,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木香参苏饮
人参(三分) 苏叶 桔梗 干葛 前胡(各四分) 陈皮 茯苓(各五分)
枳壳(炒,三分半) 木香(一分半) 半夏(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加缩砂、陈皮,名六君子汤。
和中散
甘草(三分,炙) 浓朴(姜汁制,炒,一钱) 白术(五分) 干姜(炮,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一盏,煎六分,稍热服。
紫霜丸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赤石脂(一两,另研) 巴豆(三十粒,去膜油) 代赭石( 醋淬,一两,研)
上各另研为末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三岁以下儿二、三丸,八岁以上十数丸,食前米饮或乳汁送下。
辨形气病(五)
如疮已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疮未出而声变者,气病也,宜补肺散加生黄 。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形病身温者,宜解毒防风汤。大便闭者,宜当归丸。形气俱病,小儿禀赋素弱者,宜豫服十奇散倍归、 ,少加木香,煎服。
补肺散
阿胶(一钱半,炒成珠) 牛蒡子(炒,三分) 马兜铃(五分) 甘草(二分半) 杏仁(三粒,去皮) 糯米(一钱,炒)
加生黄 (五分)
上为末,分二服,水一小盏,煎六分,食后时时与之。
解毒防风汤
防风(去芦,一钱) 地骨皮 生黄 芍药 荆芥穗 鼠粘子(炒,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或为细末,用温水调服亦可。
当归丸
当归(五钱) 黄连(炒,一钱五分) 大黄(二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一本作一两)
上先以当归熬成膏子,以下三味研为细末,以膏和为丸,如胡椒大,三岁以下儿十丸,七八岁儿二十丸,食前清米饮下,渐加至以利为度。
十奇散(即托里十补散,又名十宣散,出和剂方)。
黄 人参 当归(各二钱) 浓朴(姜制) 桔梗(去芦,各一钱) 桂心(三分) 川芎 防风(去芦) 甘草白芷(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温酒调下。细切水煎亦可。
辨三阴三阳经候(六)
太阳病,恶寒身热,小便赤涩,出不快,宜荆芥甘草防风汤。少阳病,乍寒乍热,出不快,宜连翘防风汤。阳明病,身热目赤,大便闭实,疮遍肌肉,出不快,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草。太阴病,自利,四肢逆冷,宜附子理中汤、木香散。
少阴病,疮黑陷,口舌燥,宜四物汤加紫草、红花。厥阴病,舌卷卵缩,时发厥逆,宜异功散。
三阴病法当救里,故宜以温剂助之。
荆芥甘草防风汤
荆芥 薄荷 牛蒡子 防风 甘草(炙,各六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食前稍温服。
连翘防风汤
连翘 防风 瞿麦 荆芥穗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赤芍药 白滑石 蝉蜕 黄芩 紫草茸(各三分) 甘草(炙,一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随儿大小,量数轻重与之。大小便自利者,不宜用。
升麻葛根汤(方见前辨内外因条)。每服加粳米五十粒,紫草半钱煎。
又一方升麻汤 治斑在面。
升麻(一钱) 犀角 射干 黄芩(酒浸焙干) 人参 甘草(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理中汤
人参 甘草(炙) 干姜(炮,各八分) 白术(八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炮附子三分,甚者五分,量儿大小加减,水煎,食前稍热服。
木香散
木香 大腹皮(酒洗净) 人参 桂心 青皮 赤茯苓 前胡 诃子(煨去核) 半夏(姜制) 丁香 甘草(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量儿大小,加减分数与之。
异功散
木香 当归(酒洗去芦) 桂心 白术(麸炒) 茯苓 陈皮 浓朴(姜制) 人参 肉果(面裹煨) 丁香 半夏(汤炮七次) 附子(泡,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辨三阳证治(七)
(凡痘疹春夏为顺,当纯阳之时也,古人治法与伤寒同)
足胫热,两腮红,大便秘,小便涩,渴不止,上气急,脉洪数。
以上七证,不宜服热药。
若痘疹一发,有密如蚕种布,或如糠秕者,合清表,宜连翘升麻汤。或未出而先发搐,是兼外感风寒之邪,宜茶汤下解毒丸及犀角地黄汤。疮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当微发散,升麻葛根汤。若疮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滞,是热蓄于内,宜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若表大热者,不可下。黑陷甚者,百祥丸。
若疮已发稠密,微喘,渴欲饮水,宜微下之,当归丸及庞氏地黄膏,外以黄柏膏涂面,佳。
值盛夏暑热正炽,适疮大发,烦渴大便实者,宜玉露散及甘露饮子。或昏冒不知人,时作搐搦,疮倒靥黑陷者,宜猪心龙脑膏。
连翘升麻汤(即升麻葛根汤加连翘一分是也。)
犀角地黄汤
犀角(镑) 生地黄 牡丹皮 赤芍药(各等分)
上细切,水煎服。
解毒丸
寒水石(研) 石膏(研,各一两) 青黛(五钱)
上以二石细研如粉,入青黛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细嚼姜水下亦可,三岁儿服半丸,量岁数加减服之。
宣风散
槟榔(二枚) 陈皮 甘草(各五钱) 黑丑(四两,取头末一两)
上为末,量儿大小,以蜜汤调服。
百祥丸
红牙大戟(不拘多少,阴干,浆水煮极软,去骨,日中曝干,复纳汁中,煮汁尽,焙干为末)
上一味,以汤浸蒸饼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研碎,升麻汤下,量儿大小加减丸数与之。
地黄膏(庞氏)
生地黄(四两) 豆豉(半升) 雄黄(一钱) 麝香(五分)
上以猪膏一斤和匀,露一宿,煎五六沸,令三分去一,绞去渣,下雄黄、麝香搅匀,稍稍饮之,毒从皮肤中出,即愈。
黄柏膏
黄柏(一两,去粗皮,酒炒) 绿豆(一两,去壳) 甘草(四两)
上为细末,以生芝麻油调,从耳前至眼眶并浓涂之,日三二次。如用早,能令疮不至面,纵有亦稀少。
玉露散(方见前吐泻门。)
王海藏云∶非肾热相火盛者,不宜服,此药利北方。
甘露饮子
生地黄 熟地黄(并用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枇杷叶(炙,去毛) 枳壳(麸炒黄色) 黄芩 石斛(去根子) 山茵陈 甘草(各等分,炙)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食后温服。
猪心龙脑膏
梅花脑子(一字,研)
上取新宰 猪心血一个,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或半丸,量儿大小与之,紫苏汤下,或井花水化下亦可。
辨三阴证治(八)
(凡疮发于秋冬为逆,当纯阴之时也)
足胫冷,腹虚胀,粪青色,面 白,呕乳食,目睛青,脉沉微。
以上七证,不宜服寒药。
痘疮盛出,四肢逆冷,或自利,系在太阴脾经,宜急温之,用异功散、附子理中汤、调中丸。痘疮平塌,灰白色不泽,此是正气不足,宜十补托里散倍黄 ,加熟附子。或四肢厥逆,时作搐搦,系在厥阴,宜温之,异功散加防风、青皮,或和中散去干葛、藿香,加附子、肉桂心。
调中丸
白术(五钱,炒) 人参(五钱) 甘草(炙,五钱) 干姜(炮,四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多不过二十丸,温水食前送下。
辨形气不足(九)
肺主气,气不足则致后三证∶自汗声不出,疮顶陷塌,不绽肥。
并宜十奇散(自汗倍黄 ,声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则致后三证∶灰白色,根窠不红,不光泽。
并宜芎归汤加芍药、紫草、红花,良验。
芎归汤
川归 川芎(各二钱半)
上细切,水煎服。
辨表里虚实(十)
表里俱实,其疮难出而易靥。
表里俱虚,其疮易出而难靥。
诸痛为实。(内快外痛,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
诸寒为痛。(凡疮发身痛,不为外寒所折,则肉腠浓密,宜分而治之。若红点方见,为寒所折,而肉体有热,宜木香参苏饮。轻者,消毒饮或葛根升麻加芍药汤。肉腠密者,宜活血散、匀气散。)
诸痒为虚。(凡血气不足多痒,此证所谓诸痒为虚也,宜十补托里散,及木香散加丁香、官桂。胃主肌肉,尤宜四君子汤加归、芎,木香、紫草煎服。或患者不能忌口,因食毒物而作痒者,二物汤、百花膏,或四君子汤加解毒药。)
消毒饮
牛蒡子(三钱,炒。一名鼠粘子,一名大力子) 荆芥(一钱) 甘草(五分,生用) 防风(去芦,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加生犀角,尤妙。
葛根升麻加芍药汤(升麻葛根汤倍芍药是也。)
活血散
白芍药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止痛,用酒调下尤验。王海藏云∶四肢出不快,加防风。一方用赤芍药。
匀气散(即《济生方》八味顺气散加木香也。)
白术 白茯苓 白芷 陈皮 乌药 人参(各五分) 甘草(炙,二钱半) 木香(一分半) 青皮(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服。或细末,酒调亦可。
二物汤
蝉蜕(洗净,二十一枚) 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水煎,时时服之。
百花膏
石蜜(不拘多少,略用汤和,时时以鹅翎刷之,疮痂易落无痕)
平治诸方(十一,以平为期,万不失一)
石壁胡氏曰∶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热药太过,轻则吐利腹胀。重则陷伏倒靥,是宜温凉适中可也。仁斋杨氏曰∶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之,盖痘疮无热,则不能起发。史氏曰∶比之种豆,值天时暄暖,则易生。
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疮盛发,宜服禁方不出方∶三豆汤、油饮子、凤龙膏。
凡初觉痘疮欲发,当先解利,与伤寒相类疑似之间,兼用解表。胡氏云∶非微汗则表不解,解表当于红斑未见之时,宜用王氏惺惺散、钱氏惺惺散、张氏防风汤、升麻葛根汤、张氏四物解肌汤、参苏饮。
三豆汤
赤小豆 大黑豆 绿豆(各一升) 甘草(三两)
上以三豆淘净,用水八升,煮豆熟为度,逐日空心任意饮豆汁七日,永不出。
油饮子
真麻油(一升)
上逐日饮尽,永不出。
(以上二方,出扁鹊仓公方。)
凤龙膏
乌鸡卵(一个) 地龙(一条,活者细小者)
上以鸡卵开一小窍,入地龙在内,夹皮纸糊其窍,饭锅上蒸熟,去地龙,与儿食之。每岁立春日食一枚,终身不出痘疮。觉邻里有此症流行时,食一、二枚亦好。
惺惺散(钱氏,方见前辨内外因条,与王氏同,但一方有防风、川芎减半。)
解毒防风汤(方见前。)
四物解肌汤
白芍药 黄芩 升麻 葛根(各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不拘时。
疮出不快(十二)
活血散加防风汤(方见前辨表里虚实条。)
红花汤(庞氏)
红花子(一合)
上以水半升,煎百沸,服之。
紫草汤 治疮出不快,及大便自利。(一名紫草木香汤。)
紫草 木香 茯苓 白术(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入糯米一百粒,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服。
四圣散
紫草 木通(各一钱) 甘草 枳壳(麸炒黄色,各半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桦皮饮子
桦木皮(二两)
上用水一升,煮取半升,时时细饮。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儿调之。
一证,天时严寒,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散寒温表,冬三月寒甚,红斑初见,宜五积散、正气散,参苏饮、杨氏调解散、陈氏木香散。
五积散
白芷 川芎(各三分) 桔梗(去芦,一分半) 芍药 茯苓 甘草(炙) 川归 肉桂(去粗皮) 半夏(各二分) 陈皮(去白) 枳壳(去穣,麸炒) 麻黄(去根节,各五分) 苍术(米泔浸,一钱) 干姜(炮,四分) 浓朴(姜制,四分)
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余十三味细切,慢火炒令转色,摊冷,次入二味末令均,作一服,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正气散
甘草(炙,三分半) 陈皮 藿香(去梗) 白术(各五分) 浓朴(姜制) 半夏(姜制,各一钱半)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调解散
青皮 陈皮 枳壳(麸炒) 桔梗(去芦炒) 人参 半夏(泡七次) 川芎 木通 干葛(各四分) 甘草 紫苏(各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一方加紫草、糯米。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黄、麦门冬调服。身热甚者,小柴胡加生地黄。烦渴而便实者,白虎加人参汤。轻者人参竹叶汤加生地黄,煎服。
辰砂五苓散(五苓散加辰砂细研为末是也。)
小柴胡汤 人参白虎汤 人参竹叶汤(方俱见伤寒门。)
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宜理中汤。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陈氏异功散、木香豆蔻丸。
肉豆蔻丸
木香 砂仁 白龙骨 诃子肉(各五钱) 赤石脂 枯白矾(各七钱半) 肉豆蔻(五钱,湿面裹,煨熟)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异功散送下。
一证,或成血 ,一半尚是红点,此毒瓦斯发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用四圣散加减,及紫草木香汤、丝瓜汤、阮氏万全散、汤氏安斑汤。
四圣散 紫草木香汤(即紫草汤,方并见前。)
丝瓜汤
苦丝瓜(不拘几个,连皮子烧存性,为末)
上每服一抄,时时用米汤调服。
此物发痘疮最妙,或以紫草、甘草煎汤调服尤佳。
万全散(阮氏) 治痘疮出不红润。
防风 人参 蝉蜕(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入薄荷三叶,煎六分,温服。热而实者,加升麻。
安斑汤(汤氏)
紫草 木通(各五分) 蝉蜕 防风(各三分) 甘草(二分)
上细切,水一钟,煎五分,温服。
一证,外实之人,皮膏浓,肉腠密,毒瓦斯难以发泄,因出不快,宜消毒饮、透肌散。如大便秘实,于消毒饮内加大黄、栀子仁,煎服。疮出太稠,宜犀角地黄汤、张氏解毒防风汤。血气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汤加薄荷、枳壳。口中气热,咽痛,口舌生疮,宜甘露饮子。惊风搐搦,宜抱龙丸。烦渴,宜独参汤、黄 六一汤。
透肌散
紫草茸 绿升麻 粉甘草(各一钱)
上细切,水煎服,或与消毒饮同煎服,尤妙。
如圣汤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
一方加牛蒡子、麦门冬(各一钱)
上细切,水煎,时时服之。
抱龙丸(见惊风门)
辨外证逆顺(十三)
身体温暖者顺,寒凉者逆。能食大便实者顺,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辨外证轻重(十四)
轻者∶作三次出,大小不一,头面稀少,耳中无,根窠红活,肥满光泽。
重者∶一齐并出,如蚕种布,灰白色泻利而渴,身温腹胀,头温足冷。
辨痘疮初末形证(十五)
微者,其邪在腑,发为细疹,状如蚊喙所螫,点点赤色,俗名麸疮。甚者,其邪在脏,为痘疮。状如豌豆,根赤头白,穴出脓水,俗名 疮。二、三日始见,微微欲出,如粟如黍,或如绿豆,或如水珠,光泽明净者佳。四日,大小不等,根窠红,光泽者轻,如稠密陷顶并泻者重。六日、七日,疮形肥红光泽者轻,如身热气喘、口干腹胀、足指冷者,重。八日、九日,长足红满,疮蜡色者轻,如寒战闷乱、腹胀烦渴、气急切牙者,重之至也。十日、十一日,疮当结靥痂欲落之时,将愈。十二、十三日,当靥而不靥者为逆,身稍热,利之以防其余毒,身不壮热,或腹胀,或泻渴,用十二味异功散救之。
辨不药而愈(十六)
痘脚稀疏,根窠红绽,不泻不渴,乳食不减,四肢温和,身无大热。
以上六证,并不须服药,惟宜善加调护,须使房室温盎,屏诸秽气,忌见外人,毋犯房色,及往来妇人月水并腋臭者,皆不可近,惟宜烧大黄、苍术以辟恶气,勿宜烧沉檀、降真、乳香、脑麝。帏帐之内,宜悬胡荽,或以胡荽浸洒喷床帐,并烧木香为佳。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辨五不治证(十七)
痒塌,寒战切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喝不宁。灰白色,陷顶,腹胀。头温足冷,闷乱饮水。气促,泄泻,渴。
辨疹有阴阳二证(十八)
赤疹属阳,遇清凉而消。白疹属阴,遇温暖而减。
伤寒时气发斑附(十九)
温毒发斑,宜玄参升麻汤;重,用荆防败毒散。
胃烂斑,因阳明胃实失下,或下之太早所致,宜化斑汤、庞氏石膏汤。时气斑,宜石膏汤。阳毒斑,胃实之人误服热剂,或加以风暑,宜阳毒升麻汤。
玄参升麻汤
玄参(去苗洗) 升麻 甘草(各一钱半)
上煎服。
荆防败毒散
柴胡 甘草 人参 桔梗 川芎 茯苓 枳壳 前胡 羌活 独活 荆芥穗 防风(各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或加薄荷五叶。
化斑汤(即白虎汤加玄参也。)
石膏汤(庞氏)
香豉(一合) 葱白(五钱) 石膏(一两) 栀子(一钱) 生姜(五钱) 大青 升麻 芒硝(各一钱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升半,煮取七合,去渣,下芒硝,放温,徐徐服之。
阳毒升麻汤
升麻 犀角(镑)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辨疮后余毒(二十)
一、毒瓦斯流于太阴脾经,则痈发四肢手腕,并膝膑肿痛,宜消毒饮。重者,十六味流气饮加附子或酒浸大黄煎服,及必胜膏、蚬子水等敷之。
消毒饮(方见前。)
十六味流气饮
川芎 川归 芍药 防风 人参 木香 黄 桂心 桔梗 白芷 槟榔 浓朴 乌药 甘草 紫苏 枳壳(各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服。气血虚而自利者,加熟附子。大便实,加大黄。
必胜膏
马齿苋(杵汁) 猪膏脂 石蜜上以三味共熬为膏,涂肿处。
蚬子水
蚬子(不拘多少,活者,以水养五日,旋取此水洗手面,渐生肉,无瘢痕)
一、毒瓦斯流于太阴肺经,则 内并手腕肿,流为赤痈毒,宜消毒饮、如圣汤、五福化毒丹、雄黄解毒丸利之。气血虚者,十补汤加桔梗、枳壳、犀角煎服。咽喉不利或肿痛,宜薄荷如圣汤。
五福化毒丹(方见惊风门。)
每两分作十二丸,一岁儿,一丸分作四服,用薄荷水化下。疮余毒上攻,口齿,涎血臭气,以生地黄自然汁化一丸,用翎刷入口内。
如圣汤(方见前。)
雄黄解毒丸
郁金 雄黄(研飞,各一钱半) 巴豆(去皮膜油,四十粒)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熟茶清下,量儿大小与之。
一、毒瓦斯流入大肠,则便脓血,或下肠垢,或大便秘结,宜犀角地黄汤。身烦热渴,宜黄连解毒汤。热势盛者,小承气汤。下利者,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丸、驻车丸。
黄连阿胶丸
黄连(三两) 阿胶(炒成珠子,一两) 茯苓(去皮,二两)
上以黄连、茯苓同为细末,水调阿胶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送下。
驻车丸
阿胶(炒成珠,醋煮膏) 当归(去芦,各十五两) 黄连(三十两) 干姜(炮,十两)
上为末,以阿胶膏和成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清米饮下,日三服。小儿,丸如麻子大,量儿大小加减。
一、痘疮入眼,宜决明散、密蒙花散、拨云散、蛤粉散。
决明散
草决明 赤芍药 天花粉 甘草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匕,食后茶清调下。
密蒙花散
密蒙花 青葙子 决明子 车前子上各等分,为细末,用羊肝一片,破而为三,掺药入肝内令均,却仍捣合并为一,以酒水湿纸七重包裹,于 灰中煨熟,勿令焦,焙干研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重,食后米饮调下。
拨云散
羌活 防风 甘草(炙) 柴胡(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临卧服,薄荷汁、茶清或菊花苗煎汤调皆可,忌藏盐、 酱、湿面、炙、炊气及一切发风动火之物。
蛤粉散
谷精草 海蛤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用 猪肝二两许,以竹刀批开,掺药在内卷了,外以青箭箬包裹,麻线扎缚定,用水一碗煮令熟,入小口瓶内熏眼,候温取食之,日一服,不过十服遂退。
一、热毒流于三阳之后经,则腮项结核肿痛,宜荆防败毒散、托里十补散减桂服,消毒饮倍加忍冬藤煎服。
荆防败毒散(方见前伤寒时气发斑附条。) 托里十补散(即十奇散也。方见前辨形气病条。) 消毒饮
(方见前。)
□
(祖传方)
凡痘后,不问痈毒发于何经,初起红肿时,却用黑、绿、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浆,时时以鹅翎刷之,随手退去,其效如神。
□
(医案)
一小儿痘后二十日不大便,其粪燥作痛垂死,曾用大黄、芒硝、枳壳、巴豆等药,及用蜜导法,又服香油一碗许,俱不通。愚令一人以真麻油含口内,用小竹筒一个,纳谷道中、吹油入肠内,须臾即通,真良方也。
古人拯治痘疮要法(二十一)
王氏《指迷》云∶痘疮亦时气之一端,一人受症,传染其余。又云∶疮疹有热则易出,一出遍及于肌肤。
张氏焕曰∶痘子气均则出快,盖血随气行,气逆则血滞。
王氏曰∶疹者脾所生,脾虚肝旺乘之,木能胜土,热动心神而生惊。
钱氏曰∶肝风心火,二脏交争而致搐。又曰∶痘症未形而先搐,大忌凉心。盖疮属心,心主血,心寒则血不能行,痘欲出而不可得也,切须慎之。大抵治惊惟平肝、利小便、均气最妙。
仁斋杨氏曰∶大热当利小便,宜五苓散、导赤散。小热当解毒,宜消毒饮、四圣散。
陷伏倒靥黑陷∶一证,变坏归肾黑陷,宜钱氏百祥丸、宣风散。
一证,外感风寒所致,冬时宜五积散减麻黄,加桂心、紫草。春时,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白芷、防风,或风邪所袭,宜消风散加紫草,兼服。
一证,乳食所伤,内气壅遏,宜杨氏调解散,或四君子汤加缩砂、木香、川芎、紫草。大便自利,宜附子理中汤。
一证,或因父母不谨犯房事、月水及乳母腋气秽浊诸忤所致,宜阮氏辟秽丹焚而熏之,仍以胡荽酒 帏帐,及悬胡荽于床帐中,甚者以胡荽汤化下苏合香丸,兼涂熏亦妙,圣制再苏散神效。
一证,毒瓦斯入里黑陷,宜猪尾膏神验。
不换金正气散
浓朴(姜制) 藿香(去梗) 甘草(炙)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苍术(米泔浸) 陈皮(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服。
辟秽丹
苍术 北细辛 甘松 川芎 乳香(另研) 降真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烈火焚之。今世俗例以黄茶烧烟熏之,最好。
再苏散 治痘疮触犯毒瓦斯入内。
明白矾 地龙(去土炒,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半钱,用猪尾血一橡斗许,用新汲水少许调下,不拘时。
猪尾膏 即前龙脑膏,钱氏用小 猪尾取血研用之。
凡痘疮脓汁不干,盖疮出太盛,表虚难靥,以致脓水粘衣着席,湿痛不能转侧,宜白龙散、败草散等敷之。
白龙散
黄牛粪日干,火 成灰,取心中白者为末,帛裹敷之。
败草败
用盖屋及墙背上远年腐草,洗净焙干为细末,帛裹敷之,及铺床席上,佳。
天花散(冯氏) 治痘后失音。
天花粉 桔梗 白茯苓(去皮) 诃子肉 石菖蒲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用水调半匙在碗内,外以小竹七茎,黄荆七条,缚作一束,点火在碗内煎,临卧服。
凡孕妇身发痘疮,宜冯氏罩胎散。若胎动不安,宜独圣散、安胎饮。身热甚,宜木香参苏饮。或疮稠密,宜十齐散倍芍药、当归,减桂,加香附、乌药。如胎已五月,则半夏、桂心之属,俱不必禁。
罩胎散
赤茯苓 白术 川归 白芍药 赤芍药 北柴胡 干葛 人参桔梗 条芩 防风 陈皮 荆芥 枳壳 紫草 阿胶 糯米白芷 甘草 川芎 缩砂 大热加郁金(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干柿蒂七个,野苎根七寸,甜瓜蒂一个,用银器煎,以荷叶盖定,熬至八分去渣,仍用荷叶盖复,空心温服。
独圣散 用连壳缩砂,慢火炒去壳,为末,每服半匙,热酒调下。胎动则服,服后觉胎热则安矣。
安胎散
大腹皮(酒洗极净,焙干,再用乌豆汁洗) 人参 陈皮 白术 白芍药川归 川芎 香附米(童子尿浸) 砂仁 紫苏 茯苓 甘草(各半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灯草七茎,糯米一 ,煎一盏,食前温服。
沧州翁先生跋云∶凡乳婴之与童草,当歧为两途以治之。乳婴当兼治乳母,俾其气血清和,饮食有节,投以调气通茶之剂以酿其乳,使儿饮之,则其疮心肥满光泽,无陷伏之忧。童草之子,必当备切其脉,审其表里虚实以汗下之。苟不实不虚,则但保其冲和,使脾气流畅,则肺金籍母之助,易于灌脓,速于成痂,无倒塌之患。或至壮盛而肤腠浓密,尤须预为汗解。或大便结与溲涩者,尤宜下之利之,庶无患也。余证则当于药内倍其分两,百无一失,学人宜致思焉。
《周慎斋遗书》:痘疹
盖痘本先天之气,感父母受胎时火毒而藏于左肾者也。轻者其发缓,其流远,故心、脾、肺生之意;后宜清凉,象秋冬之气,所以符其收藏之义也。此其大略。其间有时令、禀气、轻重、水火、寒温、阴阳之不同,宜温矣而反凉之,宜凉也反当温之。其人禀赋本强,清之可发;本弱者扶之可兴。时炎也,非清不流;
时寒也,非温不行。火盛凉之,水盛温之。发于阳者,清以和之;发于阴者,温以畅之。最忌者,知发而不知收,盖发之易而收之难,收而不收者,发而过伤者也。最喜者,扶而不重,顾其归路,保其真元也。故非大风大寒固结其腠理者,毒不可轻服也,非大虚大弱者,补不重剂也。治在温凉寒热之间,调其出入,无过不及,则得过半矣。初热疑似之间,而辨法有四∶一看脉,二看耳,三视目,四辨指。总以时气决之,遇火多疹,遇木多痘。一看脉者,盖痘出于左肾,疹出于右肾,如左肾尺部脉气动,疾正逢痘发之候,则二三月前可知矣。
变动而甚则近,微则尚远,总之与伤寒一样,但伤寒起于膀胱腑而表,痘起于肾而里,伤寒与痘俱先看尺,但有表里脏腑之别耳,未用此脉不变动以行其兆者。此看脉也。二看耳者,肾通窍于耳,其初发必先动于少阳胆经,木主动,胆与肝为表里,肝主筋,故耳边必有青筋见于耳叶及廓者,盛则启发近,微者浅而远,倘微而发近,则痘必轻。此看耳也。三视目,目者五脏精华外见之所也,瞳子属肾,肾气欲发,必有浮光见于目,肾主水,目中有水气,是肾气动而欲痘也,其远近轻重,亦以色之浅深验之。此视目之法也。四辨指者,三焦亦少阳也,三焦之脉,贯五脏六腑之经,三焦少阳属手,其气动必见于五指。寒者,水之气也,故发热而五指独寒者,乃肾气见于三焦而痘之候也。此四者再以时令合之,无不验矣。痘证养阳救阴,盖二阳之病发心脾也。六日之前,清凉解毒;六日之后,当作虚证治之。五日之前,消毒解咽喉;五日之后,宜补。
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即天气,天气升则地气方化而后万物生长。痘初出于阳而后传于阴,左肾足,胃亦足,木行旺地,是真阴也,气血冲和,邪从何来?黑陷乃胃欠真气,邪化于火,心以血养,血被火涸,心神失守,故病归肾。邪深因虚而起,有余易治,不足难扶,肾防受邪,初出宜滋阴解毒,不使火土干涸,一出暗昧,神昏气促,带白腰痛,非肾而何?何从救解?若解而不散,阳陷于阴分,血之阳无上升耳。宜养阳为主,不可再攻,攻则正空而邪反实,损伤胃气,不救一也。
二阳之病发于心脾,痘以二阳为主,已出未出,自汗吐下,虽急不可过用寒凉,过寒则真气受伤矣。肝肾有益,脾胃受害,再勿汗、吐、下焉。盖肝气即胃气,喜湿热以养。升麻,麻疹不宜用,防咽喉痛也;痘证恐灌脓之时,泄而倒塌,故用之也。小便赤而渴者,升麻葛根汤加木瓜、连翘之类。泻而小便清,食伤腹痛不渴,五苓、神曲、木香之类。或吐下无汗,不可妄投发表,待神至自和。已出者,宜养芽,不使枯槁,宜保元汤加芎、归;一半未出者,加前胡、桔梗、羌活之类。火盛仍热,去保元,用消毒饮退火。如吐泻先已伤脾矣,过用出一二日,大便闭结,是血枯肾无以济也。又恐灌浆时喉痛而泄,痘不起发,宜早行清凉,重用芎、归并消毒饮。痰涎壅塞甚,狂言,加石膏;便闭燥热,用大黄。若早用补法,必成或外有斑疹,是表实而风热郁于血分也。宜苏葛汤,重用前胡、桔梗、羌活、防风、连翘、三五日,其痘红紫,四物汤并解毒。疏痘全在前胡。热盛必用沙参。如尽用寒凉,反逼四五日,赖胃助生发之气,非善食即无滋润也。如无他证,用保元、芎、归,仍热甚,用消用寒凉,陷胃无生发之气,至八九日灰白痒塌,喉痛呕恶,非胃病而何?不救六也。
六七日阴中之阴,尽付于外,而内则空虚,如锅中甑内之气,妙不可言,阳长一分,阴长一分。用芍药使血归护,保元加芎、归、肉桂,再用白芷、木香行滞,不可太用热药,恐涸而八九日气血尽归于外,则内虚无疑。如脓黄蜡色,不须治之。若疮嫩淡白,保元、白芷养阴丹。靥后干燥,发热渴盛,宜救津液,恐津涸阴绝,不救八也。
九十日上体真结痂,下体不至则泻,不必忧之,阳复内回,气血下达,不比六七日起灌之时可惧也。保元、四君子之类。反用寒凉止塞,致不思饮食,不救九也。
十二三日邪已结完,宜气平回阳。面上真痂下多水泡,四君、山楂利之。面上湿疤,遍体发毒,保元合四物加银花、连翘之属。或血泡,或旧疮成坑不收,更加发热,胃无生生之气,凡小儿痘证发热,苏葛散一剂,令其表和;见点,消毒饮。血药随证加减。
凡痘初热之时,即宜葛根汤。盖痘发于阴分,从阳引阴,此为至当也。
痘因表药太过,遂至不发,用理中汤一吐,其痘尽出。
凡痘唇口破裂,口干不渴,的系血燥,用芎归汤加连翘,或四物加莲子之类。大便闭,痘起灌脓,饮食不进者,紫苏汤磨山豆根,服之即开。外痂薄宜滋润之。泄泻寒战切牙麻初出于阴而传于阳。人之一身,惟火甚速。肺金居上,畏火者也;脾土居中,畏木者也。
火炎上则肺有亏矣。火宜发之。疏通血脉、滋润皮毛而肺无伤,则左肾足,木得其润泽,肝血润则脾血藏,脾阴又何伤乎?脾通血脉,胃主四肢,胃气上升,肺津乃降,滋生元气,万物生长,心之神化,脾得其真火,化从何起?盖火是邪,邪从虚起,有余易去,不足难扶。
未出之先,肺先受邪,当发其表,邪从汗散。假如救汗不至,或汗多,疹或隐或见凶,皆是元气不足,脾虚不统故也。当补脾阴之不足,血药之中,少加参、桂,亦无害也。庸医未见其理,谓麻宜清凉,痘宜温补;痘有先清后补之别,则麻无有温之之意。求汗不至,不可再攻,攻则化而为火,肺热无救,一也。未出或已出,自汗吐下,真气已伤,脾肺先受害也。
麻以二脏为主,切宜斟酌,再无汗、吐、下也。胃喜湿热而上升,清气下陷,小便赤而渴者,葛根、前胡、桔梗、甘草、牛蒡、连翘、木通之类;或饮食所伤,腹痛泄泻,小便清而不渴,属寒,五苓加神曲,山楂、砂仁之类;或吐下无汗,不可再攻,宜缓候,待养得神至自和,不可不察。元气虚弱,照根据常例行之,医死而不悔者多矣。自经汗、吐、下者十余日不退,久病无阳,宜阳生阴长,四物加参可也。热甚加沙参,不可过用寒凉,过用则脾气绝,二也。出作两次而不齐者,已出者宜养芽,不使枯槁,用芎、归、赤芍、木通;未出者宜表,苏葛加前胡、桔梗、牛蒡,喉痛加元参;或血经妄行,宜犀角地黄汤,或升麻葛根汤加沉香、栀子、连翘之属,切莫忘阴而攻表,以成阴血动,三也。麻不宜发绽,绽者凶;亦不宜隐,隐而不现无神者毙。出未至足,便作出尽,不行消毒,纯用寒凉,使里血凝滞而阴不发越,热传于血室,或吐或下,或热郁于内,变成疳劳,或一月、二月而安,或传而至死,四也。已出三四日而不没者,内有热也,四物加芩、连、栀子、木通;七八日后有热,内虚而邪盛不散,当扶正以却邪,宜养阴以滋脾肺,使无克胜,黄芩、白芍、灯心、人参、沙参、天冬、麦冬、当归、山药、莲子,烦加竹叶、枣仁,看轻重加减治之,不养阴而误滋阴,五也。痰涎涌甚,谵语发渴,属里,宜救阴,宜白虎汤;若用消毒饮疏散正气,肺绝而亡,六也。大便闭,经血燥,宜用芎归汤加红花、麻仁,因血虚不能养肝,胃气不能上升故也;而反用柴胡,泻肝血致肾绝,七也。出一二日,满口细疮,全无空地,火郁宜发之,消毒散加甘草、桔梗、牛蒡、木通、连翘;如反纯用寒凉,逼毒内攻,八也。靥后口内黑点疮者凶,恐胃烂不治,或一月、半月余热不退,发渴属虚,宜生脉散兼四物汤,调养气血,不致干涸,但久病无阳,莫根据常例治之,致脾虚不食,或四五六日口舌硬疮,变成疳疾,或致胃烂,宜消毒,甘桔加元参、沙参、炮姜;如反用白虎,损伤胃气,九也。麻后痢,只因脾虚不醒,宜用芎、归,白痢煨生姜,赤痢香连丸,切莫大下,泻痢不愈,宜大补气血;若大下则泄尽元气,黄胀而死,十也。
发表一节,冬用麻黄、羌活、白芷,并消毒饮;春、夏用苏葛根加连翘、甘草、桔梗,喉痛用之。呕用陈皮、贝母、姜汁、竹茹。前后咳嗽,乃风寒所感,宜表中却邪。过于清者绝胃家生发之气,过于补者动胃火,二者皆非疹之正治。惟补阳中之阴,随证施治,莫偏于寒,莫偏于热,则元气足,易起易发;若元气衰则毒郁于表,表热而火土涸,真阴绝而不救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