瘅疟
《金匮翼》:瘅疟
瘅,单也,言独热而无寒也。经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此以阳脏而病阳证,与诸疟证亦不同,其治之之法有三∶一者热气内蓄,而表有客寒,则当散以辛凉。一者客邪已解,而蕴热独盛,则当清以苦寒或甘寒。一者邪火虽盛,而气血已衰,真阴已耗急,急宜壮水固原也。
《备急》竹叶常山汤 治瘅疟及温疟。
常山(三两) 淡竹叶(一握) 小麦(一升)
水五升,煮一宿,明旦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凌临灵方》:瘅疟
孟右(六月)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疟自阴来,但热无寒者谓之瘅疟,脉弦数,治宜银胡清骨饮。
北沙参 知母 粉丹皮 朱茯神 银胡 青蒿子 纯嫩钩 青荷梗 淡鳖甲 地骨皮 玫瑰花
《圣济总录》:瘅疟
论曰瘅疟之状,内经所谓但热不寒,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是也。得之邪热留于身中,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不及于阴,故但热不寒,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肌肉,名之曰瘅疟,以单阳无阴故也。
治瘅疟发作有时,但热不寒,头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肠秘结,小便黄赤。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 山栀子(去皮) 柴胡(去苗) 黄芩(去黑心) 桔梗(炒) 牡丹皮 贝母(去心) 荆芥穗(去梗) 升麻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切焙) 羌活(去芦头) 独活(去芦头) 麻黄(去根节煎去沫焙各半两) 细辛(去苗叶一分)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二片,煎一沸急泻出,临发热头痛时,去滓热服,仍须食后,但此疟止发热并初发时先壮热者,可服。
治瘅疟上焦热,身重目黄。茵陈枳壳汤方
茵陈蒿(取叶)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 桔梗(锉炒三分) 大黄(锉微炒) 甘草(炙令黄各半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瘅疟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脉微其候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但热而不寒,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肌肉。白虎加桂汤方
石膏(碎一两六钱) 知母(六钱) 甘草(炙二钱) 粳米(半合)
上四味除粳米外, 咀拌匀,以水一升,煮药五钱匕,以米烂为度,去滓加桂末三钱匕,煎取四合,作一服,复令汗,先寒发热汗出者愈。
治瘅疟但热不寒,呕逆不下食。香豉饮方
豉(半合) 葱白(七茎切) 常山(三分) 升麻(一两) 鳖甲(醋炙令黄去裙 )知母(焙) 生地黄(各
上八味。锉如麻豆,每以十钱匕,以水三盏,于星月下浸一夜,横刀一口,安在药上,早晨煎取一盏半,去滓空腹分为二服,重者不过两剂瘥。
治瘅疟积热痰盛,寒少热多,但热不寒,烦躁引饮。大青饮方
大青(一两茎叶紫者是不紫即是远志不可用也如无真者以青黛代之) 大黄(醋炒) 赤芍药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气盛热多,宜服得利,或热稍退即止,人素有冷疾,年四十以上者,虽有热证,不宜多服。
治瘅疟发热不止。常山散方
常山(锉一两) 升麻(三分) 鳖甲(去裙 锉生用) 山栀子(去皮各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未发前,用温水调下,取吐即瘥。
治瘅疟。豉心饮方
豉心(一合) 雄鼠粪(末炒二两匕) 童子小便(三升五合) 甘草(炙半两) 鳖甲(醋炙去裙 ) 柴胡(去苗各一两一分) 山栀子(去皮三分) 乌梅(七枚去核) 桃心(一握) 柳心(一握) 生地黄汁(二合) 生姜(一分)
上一十二味。除鼠粪地黄汁小便外,余并细锉,入小便中浸一宿,明日煎取八合,去滓下鼠粪并地黄汁,分为三服,空心一服,食后再服。
治瘅疟热甚不瘥。栀子汤方
栀子仁(一两) 常山(锉三分) 车前叶(炙干半两) 粳米(四十九粒)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未发前一服,临发一服,以吐利为度,利若不止,以冷饭止之。
治瘅疟。石膏汤方
石膏(碎二两) 白秫米(五十粒) 常山(锉三分)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淡竹叶七片细锉,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温饮一服,欲发时一服,正发时一服,三服讫,净室中卧,勿与人语,过发时后,即得洗手面及饮食,七日内禁房室及酒面,久疟不过再剂,一方加乌梅肉二七枚。
治瘅疟。麻黄丸方
麻黄(去根节一两) 常山(锉) 知母(锉焙干) 甘草(炙) 大黄(生锉各半两)
上五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温水下。未发前服,日二服,不瘥稍增之。
治瘅疟壮热不止,渴欲饮水。车前草汤方
车前草 常山(锉) 升麻 豉炒 甘草(生各半两) 白粳米(半合)
上六味。粗捣筛,每五钱匕,以水二盏浸药,于星月下露一宿,横一小刀于药上,入五更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及未发前,各一服,良久即吐,吐定,食少浆粥。
治瘅疟但热不寒,烦渴不止。常山饮方
常山(锉炒半两) 甘草(锉炒一分) 乌梅(七枚椎碎去核焙) 青蒿(焙一分)
上四味。粗捣筛,即以小便一盏,水一盏,酒一盏,煎至一盏去滓,当发日空心服。
《时病论》:瘅疟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金匮》云∶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丰按∶《素问》谓肺素有热;又谓气内藏于心。《金匮》亦谓邪气内藏于心而未及肺。合而论之,似异而实同也。盖肺心皆居膈上,主乎阳位,阳气盛,故但热而不恶寒。石顽注《金匮》云∶少气烦冤者,肺主气,肺受火邪也。手足热者,阳主四肢,阳盛则四肢热也。欲呕者,火邪上冲,胃气逆也。内藏于心者,阳盛则邪气内藏,而外舍分肉之间也。消烁肌肉者,火盛则肌肉烁也。治瘅疟惟宜白虎,盖白虎专于退热,其分肉四肢,内属于胃,非切于所舍者乎?又泻肺火,非救其烦冤者乎?据此而观,不但病在肺心,亦且兼之胃病。嘉言意用甘寒,亦属非谬,真所谓智谋之士,所见略同。窃思阳气盛则阴益伤,拟用甘寒生津法,庶几针芥。
《医述》:瘅疟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肌肉。(《金匮》)
瘅疟一证,在《内经》曰∶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故致销铄肌肉者,命曰瘅疟,自与诸疟不同。治法有三∶如热邪内蓄而表邪未解者,则当散以辛凉;如热因邪致,表虽解而火独盛者,则当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余也。若邪火虽盛,而气血已衰,真阴自耗者,急宜壮水固元,若但知泻火,则阴日亡,必致不救。(《景岳全书》)
《症因脉治》:瘅疟
(《内经》名瘅疟仲景名温疟)
【瘅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沉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阳明瘅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
【瘅疟之因】夏秋暑热之令,热气伤人,《内经》云∶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此暑热伤于阳经,阳独用事,毫无阴寒,故名曰瘅热疟也。
【瘅疟之脉】六脉弦数,少阳有热。若见洪长,阳明有邪。若见沉数,里有热结。
【瘅疟之治】仲景以脉平者,用白虎加桂枝汤,治太阳阳明。家秘用桂枝黄芩汤,兼治少阳阳明。《准绳》于风邪疟中,补出三阳和解汤。余于瘅疟中,亦补立三阳和解法也。
白虎加桂枝汤 治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之疟。
知母 甘草 石膏 粳米 桂枝
桂枝黄芩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石膏 知母 桂枝 陈皮
南方热令,多用羌活以易桂枝。
按∶此二方,以但热,故用知母、石膏。以骨节烦疼,不得不用桂枝和营卫通其表里,此治阳明经之疟。又借太阳经之桂枝,以治骨节烦疼。以桂枝与石膏同用,则桂枝藉石膏之凉,不碍里热;石膏藉桂枝之辛温,亦不碍表寒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