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调理脾胃

常人身体康健.气血充足.皆由脾胃调和.饮食有节.若怀胎妇人.脾胃尤为紧要.盖胎元全赖气血以养.气血又藉脾胃饮食而生.若饮食不节.脾胃必然受亏.更或七情内伤.气血因而渐耗.则痰火发炽.恶阻痫症等病起矣.所以明医.一见孕妇脾胃不和.急先调理.虽有他症.以末治之.但怀孕至二三月.六七月.饮食多不甘美.不妨少进香美.扶助胃气.凡新米新面.粘硬难消之物.极伤胎元.切宜谨戒.至于食不可顿饱.应吃得十分者.只食六七分.频频多顿.乃调理脾胃之要法.


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少进 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盐汤点服。一方加陈皮、缩砂。


治胃虚气逆,吮乳不食 用人参一钱,丁香、藿香叶各半钱。水半盏,煎熟入乳汁少许煎服。


治胃弱吐逆,手足心热,不进饮食 用陈红曲三钱半,白术一钱半麸炒,甘草炙二钱,为末。每服半钱,枣汤米饮下。


治脾胃不和,呕逆恶心,乳食不进 用浓朴姜制一钱,白术半钱,干姜炮、甘草炙各三分。水一盏,姜二片煎,空心热服。


治宿食伤脾、消食快膈 用缩砂仁、橘皮、三棱、莪术、神曲、麦芽各半两,香附子一两,各炒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汤下,随大小加减丸数。


万物五行皆藉土,人身脾胃是根基,


四时调理和为贵,胃气常存怕损亏。


《内经》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源也。万物借土而生。故古人以调理脾胃为医中王道,厥有旨哉。胃主纳谷,脾主消谷,皆谷气之本也,谷多则伤胃,谷少则伤脾,全谷则昌,绝谷则亡。故人身之中,谷为主焉。然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所以调理脾胃者,节其饮食,适其寒温,为中和之道也。苟能饮食有节,寒温适宜,则脾胃强实,外邪不能侵,内邪无由起,何病之有哉?若饮食无节。寒暑不适,则脾胃虚弱,百病生矣。况小儿脾常不足,非大人可比。幼小无知,口腹是贪,父母娇爱,纵其所欲,是以脾臂之病,视大人犹多也。益调理脾胃,必资于药。五气属天,五味属地,味气之中,惟甘平者。土之性也。古人立法,必四气浑合,五味相济,所以“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今幼科方中,多用丁香、豆蔻、益智仁、砂仁之例,一切辛燥者,集群成剂,温养脾胃,耗散阳气,熬煎阴血,甚非所宜也。益调理脾胃之法固难,而变通之法尤难,热则消于肌肉,寒则减于饮食。吾有家秘养脾丸,以和中进饮食之伤①,肥儿丸以补脾胃之弱,又加黄芪闻元汤,钱氏异功散、参苓白术散,皆调理脾胃之要药也。兹于其间,又取古方可用者,以补其未尽之法于下。


加减异功散:调理脾胃。


伤食不消,炒神曲、麦芽、山楂肉。


伤食呕吐,加半夏、藿香、干姜(炒);如吞酸水,再加黄连(将吴茱萸同炒,去萸)


伤食、胸膈痞闷,加半夏、枳实、黄连(姜汁炒),去白术。


伤食腹痛,加木香、砂仁;常觉气逆,去人参、白术,加半夏、枳壳、桔梗、香附。


伤食泄泻酸臭者,加木香、黄连、泽泻,细末,姜枣汤调服。


①以和中进饮食之伤:忠信堂本作“以和中治其饮食之伤”。


加味理中丸:治脾胃虚寒,不进饮食,呕吐泻泄,或服寒药太过。用:白术,四钱。人参、白茯苓、神曲,各一钱。砂仁、干姜(煨)、麦芽(炒),各二钱。炙甘草,钱半。炼蜜丸,姜汤嚼下。


加味平胃散:治胃脾不和,不思饮食,用:平胃散,一两。加人参,一钱。白茯苓,一钱半。枣肉和丸,姜汤下。


健脾丸:养脾进食,调理胃气,和养荣卫。即:


前胃苓丸方内,加山药、莲肉各二钱。


木香,砂仁,八分。白术,钱半。当归、麦芽(炒)、神曲(炒),各一钱。


枣肉和丸,米饮下。


人参白术散:治脾胃虚弱,肌肤瘦怯,欲成疳症者。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山药,莲肉(去心),各一两。山楂肉,七钱。当归,麦芽(炒),泽泻,各五钱。


末,炼蜜丸,龙眼大,每服—丸,米饮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