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后余毒
《奇效简便良方》:痘后余毒
马齿苋晒干(不拘多少),生绿豆、赤小豆、石膏各五钱,共细末,猪油调搽。
《寿世保元》:痘后余毒
小儿痘疹余毒。轻则肌表津淫瘙痒。重则肢节壅肿作痛。若发热而大便闭结者。消毒饮发热而大便调和者。清热消毒散。大便调和而渴者。麦门冬饮肿痛发热而渴者。仙方活命饮。
大凡根赤而作痒者。血虚也。四物汤加牡丹皮。色白而作痒者。气虚也。四君加当归、芍药色赤而作痛者。血热也。四物汤加连翘、金银花。色白而不 痛者。血气虚也。托里散不成脓或不腐。血气俱虚也。八珍汤。脓既溃而不敛。脾气虚也。六君子汤。按之随指复起者。内有脓也。即刺之。勿使内攻。脓出儿安。不必服药。如脓稀清。或反作痛。或倦怠热渴。或作痛等症。皆因气血虚甚。急以参、 、犀、术之类补之。若虚中见恶症者。不可救。实中无恶症者。多自愈。
活命饮 托里散(方见痈症)
一论痘后余毒。或先服附子。热毒未解。聚而不散。以致头顶胸背手足腹节。赤肿或痈毒者。宜消毒饮。或五福化毒丹。
消毒饮
鼠粘子(炒) 荆芥穗 甘草 防风(各五分) 犀角(镑末一分) 金银花(三分)
上锉。水煎服。
一论痘后余毒未解。头面身体。多生疮疖。上焦热壅。唇口肿破生疮。牙龈出血。口臭咽喉肿痛。口渴等症。
五福化毒丹
犀角(镑三钱) 桔梗(一两) 生地黄 赤茯苓 牛蒡子(各五钱) 连翘(六钱) 玄参(三钱) 青黛(二钱) 朴硝 粉草(各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兼有惊。朱砂为衣。
一论痘后不问痘毒发于何经。初起红肿时。却用黑、绿、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浆。时时以鸡翎刷之。随手退去。其效如神。
一论一切痈疽阳症。肿痛发热作渴。
清热消毒散
连翘 山栀 黄连 当归(各五分) 川芎 芍药(炒) 生地黄(各六分) 金银花(二钱)甘草(一分)
上锉一剂。煎服。
一论痘毒发热。作渴咽痛。
麦门冬饮
麦门冬(去心四分) 黄芩(三分) 甘草(五分) 人参 玄参(各三分) 金银花(五分)
上锉。水煎服。咽痛。加桔梗五分。
一论痘后失音不出。
天花粉 桔梗 白茯苓(去皮) 诃子肉 石菖蒲 甘草
上为末。水调半匙在碗内。外以小竹七茎。黄荆七条。缚作一束。点火在碗内煎。临卧时服。
一论痘疮愈后。疮痂虽落。其瘢犹黯。或凸凹。用白蜜涂于疮上。其痂易落。且无痘痕亦不臭秽。
一论痘疮后。身体及肢节生疳蚀疮。脓水不干。用出蚕蛾绵茧。不拘多少。用白矾研碎塞于茧内令满。以炭火炙之。令矾汁干取出。研入麝香少许。每用。干贴疮上。若不早治。则溃难消。
一痘入眼成翳。用蝉蜕为细末。羊肝煎。调化。食后服。
一疹后眼生翳膜。凡痘疮不可食鸡鸭卵。实时盲瞳子。其应如神不可不戒。
拨云丹
兔粪(芒花芦花色者佳) 蝉蜕 木通 白蒺藜(各一两) 炙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汤下。日进三服。以愈为度一论痘后余毒。眼生翳障。
通明散
当归 川芎 芍药 生地黄 防风 干葛 菊花 蝉蜕 天花粉(各等分) 谷精草(倍)
上锉散。水煎服。眼赤肿。加黄连、栀子。翳浓。加木贼。
秘方
黄丹 轻粉(各一钱)
上为末。用鹅管吹。如左眼患。吹入右耳。右眼患。吹入左耳。一日吹三次。兼服通明散。或用雌雄槟榔磨水。服之效。
一治痘疹伤眼有白翳。用青果核磨水点之。立去。
一论痘余毒在脾肺者。则发咳嗽。宜服
清金散
陈皮(中) 半夏(姜制中) 贝母(上) 天花粉(上) 麦门冬(去心上) 桔梗(上) 栀子(炒) 黄芩(各等分) 甘草(生下)
上锉。水煎。食远服。
一论小儿痘后咳嗽。不拘远年近日者。有此失治。乃贻终身患也。
白砒(一分) 雄黄 枯矾 鹅管石 石膏 寒水石(火 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绿豆粉打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丸。临卧。井水送下。忌热物。一夜无妨
《医述》:痘后余毒
夫痘顺证,其痘疏,其毒微,自然易出易 ,而无余毒;险证,其痘密,其毒盛,自然难出难 ,而有余毒;逆证,或陷伏,或倒 ,幸赖脾胃强,调治早,证虽得痊,余毒未尽,发而为病,多犯疥痈目赤,痘毒藉此消除。故凡痂落而口不渴,身无热,二便通调,腹无痛楚,精神渐壮,饮食渐加,痂疤红润者,此无余毒也。若身热而渴,谵语惊搐,六脉浮洪,腹痛吐泻,或二便秘涩,精神昏愦,痂疤赤紫,肢倦食少者,此有余毒也。审其表里虚实而治之。然至痘后则内外俱虚,最要避寒暑以养其表,节饮食以养其里。倘表里失调,营卫气逆,皆可成痈成疽,未可专以毒论。毒者,阴阳偏胜所致,岂真有形恶劣之谓欤?又不可因虚而概用温补,盖 后原宜清解余毒。但不宜太用寒凉,盖气血大虚之后,寒多真寒,热多假热,热去而寒易起也。至于痘未 痂未落之际,尤不可过用寒凉,盖未 之痘,不藉烧疤,何自而 ?未落之痂,不藉阳和,何自而落?(冯楚瞻)
痘疮既 之后,或发痈肿,人固知为余毒矣。不知气高而喘息作声,掀胸抬肚者,余毒之在肺也;痰涎稠粘,切牙戛齿,泄泻口臭者,余毒之在脾胃也;盗汗出于胸前,向午热渴者,余毒之在心包也;睡中多惊,身常发热者,余毒之在肝也,耳叶与尻常热者,余毒之在肾也;眼合不开,身肿不消,壮热不清,郁郁不乐者,诸经皆有余毒也。(翁仲仁)
痘后三大证者∶牙疳、鬼肿、目疾是也。牙疳十救五、六;鬼肿十死二、三;目疾虽非死证,防有终身之患,故称大证。
○牙疳,一日龈黑,二日齿动,三日齿落,其来最速,故谓之走马。
○牙疳有失下者,有失清者。
大便实,少腹坚,不思食者为失下;能食而便调者为失清。失下者,胃有燥矢,仍须去之;失清者,轻则竹叶石膏汤,重则犀角地黄汤。
○牙疳在门牙者唇肿,在坐牙者腮肿。洗去臭秽,吹以敷药,肿消牙不落者易愈,牙落肿不消者不治。
○牙落无血,牙床如膻猪油者,用羊毛笔洗见鲜血,然后吹药。
○吹药用人中白、孩儿茶二味,箍住牙床,不使展开,自能固齿,硼砂化瘀消肿,冰片领诸药透骨。虽名家各有秘传,总不离此四味。
○牙疳与鬼肿,或与目疾齐发,先治牙疳,莫急于牙疳也。
○鬼肿者,曲池漫肿,或在手,或在足,或手足齐肿,或左右但肿一边,与他处发肿不同。未 之前发者,一面消肿,一面攻痘,令其瘟疤,则肿可消。若发于 后,毒无从出,安有消理?故溃者十之八、九,间有一、二消者,犹是毒结之轻也。欲行消散之法,须是身热体壮,按之坚而无头方可,内服散结汤,外用敷药。若体虚肿熟,即宜参、 内托,外贴膏药。
○鬼肿与痈疽同,色红而痛者,虽不能消,溃亦易收敛,色白而不痛者,最主淹缠。
○溃一处者易治;溃二处者难治;手足齐溃,脓出不收,不可为矣。
○书云∶毒留于肝则为目疾。亦不尽然。有痘在目珠,擦破而成障翳者;有目开迟,闭郁而成障翳者;有失解遗热者;有胞肿而目珠无恙者。皆宜一一分治,不必早用点药。
○痘在目,其灌与 ,亦犹在肤。在肤擦破则为瘟疤,四旁红肿,须以时日,多服解毒之药,自能 脱而愈。目中擦破,亦犹在肤,其红肿有似障翳,非障翳也,亦宜清解剂中加羚羊角,须以时日,自能解散。点洗之品,皆非所宜。
○红肿障翳,痛涩羞明,先宜荆、防、羌活,火郁发之,不愈,然后服羚角、龙胆。
○赤涩久不愈者,宜滋肝肾,盖目得血而能视也。
○痘后潮热,最为可嫌。
热退人静脉平,热来脉浮弦数大,有似标邪,实非外感,惟于养阴药中兼调胃气,可望渐平。若反复变乱,胃气益伤,阴不能复,人渐枯瘦,有类疳劳,不可治矣。
○痘后便血,瘀者宜清,鲜者宜养。不急治,下多则有暴脱之患。
○痘后浮肿,与风湿同治,则余毒自散,不可早用补剂。痘后鼻痒,用黄芩、山栀以清肺;齿痒,用犀角、石膏以清胃;痘后发落,热伤血也,宜养阴;痘后无故齿落,而非牙疳者,肾虚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后发痈者,何也?盖痘毒之出尽归疮窠,脓化而毒解,断无发痈之理。设当脓成毒化之时,不知松肌透肌之法,或过用寒凉,毒凝肌肉之内,或纯用温补,热遏肤腠之间,至收 时,其儿元气壮,不得内攻,聚于腠理,结而为痈也。脓未成者散结汤,脓已成者内托散。看其部分,以加引经。(《橡村痘诀》)
痂后病目,俗谓目中出痘。果痘也?胡不见根点成脓而遂结痂?古云∶热壅于肝则病目。确论也。(《慈幼筏》)
痘后余热不除,量其轻重而治之。大热则利小便,小热则解毒。盖利其小水,使心火有所导引,而余热自无容留矣;小热宜解毒者,盖小热不解,恐大热渐至矣。利小水宜导赤散,解毒宜犀角地黄汤。(徐东皋)
解余毒药,全以不伤胃气为主,平淡无奇,断不败事,如三豆饮之属。若金银花一味,本草称其解毒不寒,余见脾胃虚弱者多服即泻,伍氏用连翘饮子,亦取平和。(叶天士)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