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补血汤
- 《冯氏锦囊秘录》:当归补血汤
- 《内外伤辨》:当归补血汤
- 《删补名医方论》:当归补血汤
- 《外科理例》:当归补血汤
- 《医学心悟》:当归补血汤
- 《时方歌括》:当归补血汤
- 《医方考》:当归补血汤
- 《医方论》:当归补血汤
- 《医宗金鉴》:当归补血汤
- 《正体类要》:当归补血汤
《冯氏锦囊秘录》:当归补血汤
治气血虚热,面赤烦渴,脉大而虚。
黄 (炙,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水煎,空心服之。
东垣曰∶《经》云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此多得于饥饱劳役,症类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黄 乃甘温补气之剂,此本血虚,何反用之为君耶?《经》曰∶治病必求于本;又曰∶阳生阴长,故血虚补气,治其本也。佐以当归之润,正与阴血相投,二物并行,则上下表里,无处不到,故名补血汤。
《内外伤辨》: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黄 (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删补名医方论》:当归补血汤
治男妇血虚似白虎证,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则微。
当归(二钱) 黄 (一两)
水煎服。
【集注】吴琨曰∶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诸证生焉。此证纯象白虎,但脉大而虚,非大而实为辨耳。《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
五味之中,惟甘能补,当归味甘而浓,味浓则补血;黄 味甘而薄,味薄则补气,今黄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经言∶阳生阴长,是之谓耳。
《外科理例》:当归补血汤
治疮溃后气血俱虚。肌热。躁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脉虚血虚也。若误服白虎汤必死。
黄 (炙六钱) 当归(酒拌一钱)
水钟半。煎六分。服。
《医学心悟》:当归补血汤
治血虚燥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不治。
黄 (八钱) 当归(二钱) 大枣(五枚
水煎服。
《时方歌括》:当归补血汤
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 归一分.(分.去声.黄 一两.当归二钱五分.水煎服.)真阴濡布主之阳.
陈修园曰.凡轻清之药.皆属气分.味甘之药.皆能补中.黄 质轻而味微甘.故略能补益.神农本草经.以为主治大风.可知其性矣.此方主以当归之益血.倍用黄 之轻清走表者为导.俾血虚发热.郁于皮毛而不解者.仍从微汗泄之.故症象白虎.不再剂而热即如失也.元人未读本经.此方因善悟暗合.其效无比.究之天之仁爱斯民特出此方.而假手于元人.非元人识力所可到也.吴鹤皋以阳生阴长为解.亦是庸见.故特详之.
《医方考》:当归补血汤
当归(二钱) 黄 (一两)
男、妇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者,此方主之。
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肌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此证纯象伤寒家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尔。《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当归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 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 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曰∶阳生阴长,是
《医方论》:当归补血汤
黄 (炙)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空心服。
当归补血汤,黄 多于当归五倍,以之专治气分,尚恐满中。若云养血,则轻重尚宜斟酌
《医宗金鉴》:当归补血汤
治男妇血虚似白虎证,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则微。
当归二钱 黄耆一两水煎服。
【集注】吴琨曰: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诸证为生焉。此证纯象白虎,但脉大而虚,非大而实为辨耳。『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五味之中,惟甘能补,当归味甘而厚,味厚则补血;黄耆味甘而薄,味薄则补气。今黄耆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经言:阳生阴长,是之谓耳。
《正体类要》:当归补血汤
治杖疮金疮等症,血气损伤,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病多得于饥渴劳役者,若误用白虎汤,必死。
黄 (炙,一两) 当归(二钱,酒制)
用水煎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