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大肠燥

大肠受燥热,则脏阴枯槁,肠胃不通,大便秘结,清燥润肠汤主之。


清燥润肠汤(自制)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当归(二钱) 麻仁(三钱) 蒌仁(四钱)郁李仁(二钱) 石斛(三钱) 枳壳(一钱蜜水炒) 青皮(一钱五分蜜水炒) 金橘饼(一枚)


此方以二地、三仁为主药,生津润燥,开结之力颇速。再加当归养血,石斛养胃,青皮、枳壳皆蜜水炒,协金橘饼流通肺胃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补其脏必兼疏其腑,泻其腑必兼顾其脏,此脏腑相连,不可分割之定理也。祖怡注。


或问脾胃大小肠,何以不立燥凉方?答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秋感燥凉,不畏其燥。且《金匮》云,大肠有寒者多 溏,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其毋庸立燥凉方宜矣。本门方用红枣十枚者,有肝燥热、燥凉,脾燥热、肾燥凉,共四方。祖怡又注。


滋燥养营汤 治皮肤皴揭,筋燥爪干。


当归(二钱) 生地(一钱五分) 熟地(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秦艽(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大补地黄丸 治精血枯涸燥热。


黄柏(四两) 熟地(四两) 当归(三两) 山药(三两) 知母(四两)枸杞(三两) 萸肉(二两) 白芍(二两) 生地(二两五钱) 肉苁蓉(一两五钱)元参(一两五钱) 研细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润肠丸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结不通,全不思食。


麻仁(五钱) 桃仁(五钱) 羌活(五钱) 归尾(五钱) 大黄(五钱)


皂角仁(五钱) 秦艽(五钱) 研细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


导滞通幽汤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不得下。


当归(一钱) 升麻(一钱) 桃仁(一钱) 生地(五分) 熟地(五分)红花(三分) 甘草(三分) 水煎,调槟榔末五分服。


清凉饮子 治上焦积热,口舌咽鼻干燥。


黄芩(二钱) 黄连(五分) 薄荷(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煎服。


元戎四物汤 治脏结秘涩者。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桃仁 大黄(各等分) 水煎服。


大补丸 降阴火,补肾水,治阴虚燥热。


黄柏(四两) 知母(四两) 地黄(六两) 龟版(六两) 共研末,加猪脊髓和炼蜜丸,每服七十丸。


清燥救肺汤 治诸气 郁,诸痿喘呕。


桑叶(二钱) 石膏(二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七分) 麻仁(一钱)阿胶(八分) 麦冬(一钱二分) 杏仁(七分) 枇杷叶(一片) 水煎服。痰多加贝母、栝蒌。


血枯加生地。热甚加羚羊角。


琼玉膏 治肺燥,咽干而咳。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瓷罐,隔汤煮一炷香,白汤化服。又方加琥珀、沉香各五钱。


麦门冬汤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麦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一升。


活血润燥生津汤 治内燥津液枯少。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熟地(四钱)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栝蒌(三钱) 桃仁(八分) 红花(五分) 水煎服。


黄 汤 治心中烦,不生津液,不思饮食,黄 (三两) 熟地(三两) 白芍(三两) 天冬(三两) 麦冬(三两)茯苓(一两) 人参(三钱) 五味子(三钱) 甘草(三钱) 共研末,每服三钱,加乌梅、姜、枣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