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 《本草备要》:黄
- 《本草便读》:黄
- 《本草乘雅半偈》:黄
- 《本草崇原》:黄
- 《本草从新》:黄
- 《本草分经》:黄
- 《本草分经》:黄
- 《本草分经》:黄
- 《本草分经》:黄
- 《本草撮要》:黄
- 《本草经集注》:黄
- 《本草经解》:黄
- 《本草求真》:黄
- 《本草思辨录》:黄
- 《本草图经》:黄
- 《本草择要纲目》:黄
- 《本经逢原》:黄
- 《得配本草》:黄
- 《顾松园医镜》:黄
- 《冯氏锦囊秘录》:黄
- 《雷公炮炙论》:黄
- 《外科全生集》:黄
- 《医学纲目》:黄
- 《医学入门》:黄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黄
- 《新修本草》:黄
- 《药鉴》:黄
- 《药征》:黄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黄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黄
- 《证类本草》:黄
《本草备要》:黄
补气,固表,泻火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云∶黄 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亨,号丹溪,着《本草补遗》)。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经曰∶血生肉),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瓦斯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气衰也,痘症亦然)。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新安汪机治痘症虚寒不起,用四君子汤加黄 、紫草多效,间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药之不精,思之至忘寝食,忽悟曰∶白术燥湿,茯苓渗水,宜痘浆之不行也。乃减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王好古曰∶黄 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华谓∶其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加当归,因势寡,功被参、 所据;补血汤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黄 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矣。汪机,号石山,着《本草会编》。王好古,号海藏,着《汤液本草》。甄权,着《药性论》。日华,着《大明本草》。陈嘉谟,着《本草蒙筌》)。为补药之长,故名耆(俗作 )。
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昂按∶此说非也。前症用黄 ,非欲抑黄 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带浊崩淋自止。即日华∶气盛自无陷下之忧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此类是也)。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东垣曰∶黄 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李东垣,着《用药法篆》)。
《本草便读》:黄
黄 (图缺)
固卫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宜生乃效.补中州以资脾肺.阳虚血脱.当炙为良.味甘性温.色黄气浓.(黄 一作耆者老也.为补药之长.故名.生者虽补中而善行卫分.能益气固表.得防风则补而不滞.行而不泄.其功愈大.同当归则和营达卫.炙用则大补中气.有阳生阴长之理.黄 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
《本草乘雅半偈》:黄
(本经上品)
扶疏处正显整密。整密处正见扶疏。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
【核】曰∶出蜀郡汉中,今不复采。唯白水、原州、华原山谷者最胜,宜、宁二州者亦佳。春生苗,独茎丛生,去地二三寸。作叶扶疏,状似羊齿,七月开黄紫色花,结小尖角,长寸许。八月采根,长二三尺,紧实若箭干,皮色黄褐,折之柔韧如绵,肉理中黄外白,嚼之甘美可口。若坚脆味苦者,即苜蓿根也。勿误用木耆草,形类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根横耳。修治去头上皱皮,蒸半日,劈作细条,槐砧锉用。茯苓为之使,恶龟甲、先人云∶黄 一名戴糁,戴椹,百本。戴在首,如卫气出目行头,自上而下,从外而内,百矣。
【 】曰∶黄中色,通志云∶始生为黄, ,耆宿也。指使不从力役,如人胃居中,营卫气血,筋脉齿发之属,莫不始生于胃,而卫气之 吸,营血之濡运,筋脉之展摇,齿发之生长,亦莫不从胃指挥宣布。所谓外者中之使也,营血筋脉悉属有形,统御节制,唯一卫气,所谓卫者气之帅也。痈疽久败、大风癞疾、五痔鼠 ,咸无卫气卫外,故肌肉腐烂。黄 味甘气温,肉似肌腠,皮折如绵,宛若卫气之卫外而固者也。故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唯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肉者宜之。倘涉六淫,毒热炽盛,又当谢之,未可谬用。
补虚者,补卫气之虚,小儿阴常有余,气常不足,故百病咸宜也。
(涉六淫毒炽盛,亦非禁止不行,惟在颐指气使者何如耳。耆宿,则更事久历,事能尽知,乃可颐指气使,不从力役。设非主张于内者,安能固护于外耶。)
《本草崇原》:黄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
(黄 生于西北,得水泽之精,其色黄白,紧实如箭竿,折之柔韧如绵,以出山西之绵上者为良,故世俗谓之绵黄,或者只以坚韧如绵解之,非是。)
黄 色黄,味甘,微温。禀火土相生之气化。土主肌肉,火主经脉,故主治肌肉之痈,经脉之疽也。痈疽日久,正气衰微,致三焦之气不温肌肉,则为久败疮。黄 助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故可治也。痈疽未溃,化血为脓,痛不可忍,黄 补气助阳,阳气化血而排脓,脓排则痛止。大风癞疾,谓之疠疡,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癞者是也。五痔者,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是热邪淫于下也;鼠 者,肾脏水毒,上淫于脉,致颈项溃肿,或空或凸,是寒邪客于上也。夫癞疾、五痔、鼠 ,乃邪在经脉,而证见于肌肉皮肤。黄 内资经脉,外资肌肉,是以三证咸宜。又曰补虚者,乃补正气之虚,而经脉调和,肌肉充足也。小儿经脉未盛,肌肉未盈,血气皆微,故治小儿百病。
《本草从新》:黄
补气固表、生亦泻火、生阴血.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曰∶黄 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温分肉.实腠理.补肺气.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气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气衰也、痘证亦然.)
痘证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合人参、甘草、生姜为保元汤、治痘虚不起、或加芎 、官桂、糯米助之、王好古汤液本草曰∶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华大明本草谓其止崩带者、气旺则无陷下之患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用当归、因势寡、功被参 所据、补血汤黄 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补血汤、黄一两、当归二钱、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为补药之长、故名耆.)形如箭竿者佳.绵软而嫩.无丫枝.(故又名绵 、切片、外白中黄、金井玉兰.五台、口 、皆不堪入药、入补中药.)捶扁,蜜炙.如欲其稍降.盐水炒.(有谓补肾及崩带淋浊药、宜盐水炒、汪 庵曰∶此说非也、前证用黄 、非欲抑黄 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崩带淋浊之病自愈也、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此类是酒炒亦可.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畏防风.(东垣曰∶黄 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按黄 极滞胃口.胸胃不宽者勿用.实表.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多怒则肝气不和.亦禁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
而里愈虚尔.(用盐水炒、以制其升性、亦得.)熬膏良.
《本草分经》:黄
甘温升浮,补肺气温三焦,壮脾胃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气虚难汗者可发,表疏多汗者可止,生用泻火,炙用补中,为内托疮痈要药,但滞胃尔。
《本草分经》:黄
见肺补。
《本草分经》:黄
见肺补。
《本草分经》:黄
见肺补。
《本草撮要》:黄
味甘微温.入手足太阴经.功专益气.得当归、活血.得白术、补气.得防风其功益大.得滑石、白糖煎服.治洞泄完谷不化神效.合人参、甘草、生姜为保元汤.治痘虚不起.或加芎 、官桂糯米助之.生凉炙温.生用或酒炒达表.蜜炙补中.盐水炒补肾.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畏防风.气旺者禁用.阴虚者宜少用.
《本草经集注》:黄
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治渴及筋挛,痈肿,疽疮。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恶龟甲。)
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世方多用,道家不须。(《大观》卷七,《政和》一七八页)
《本草经解》:黄
气微温.味甘.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黄 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 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肠 为痔.肠者手阳明经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者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 行而痔愈也.鼠 者瘰 也.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 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 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 入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制方】
黄 同桂枝、白芍、甘草、姜、枣、饴.名黄 建中汤.治脾阴虚.同桂枝、白芍、甘草、防风.治表虚自汗.同茅术、生地等分.牛膝、黄柏减半.丸.治湿毒 疮久不愈.用盐水炒五钱.白茯一两.末.治气虚白浊.同甘草.治虚渴.同麻仁、陈皮、白蜜.治老人虚闭.同川莲.治肠风下血.同川芎、糯米.治胎不安.同生地、熟地、黄柏、黄连、黄芩、归身、枣仁.治阴虚盗汗.同生地、熟地、归身、人参、枣仁、北味.治表虚自汗.同人参、甘草.名保元汤.治阳虚及虚痘症.同白芷、白芨、甘草、金银花、皂刺.排脓止痛.
《本草求真》:黄
(山草)补肺气实腠理
黄 (专入肺。兼入脾)。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故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且着其功曰。生用则能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收。是明指其表实则邪可逐。故见无汗能发。表固则气不外泄。故见有汗能止耳。又着其功曰。熟则生血生肌。排脓内托。是盖指其气足。则血与肉皆生。毒化脓成。而为疮疡圣药矣。至于痘疮不起。阳虚无热。(机曰。保元汤用黄 。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此加减治痘。以其内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脓水。其症虽异。其理则同。故去白芍加生姜。改名曰保元汤。炙黄 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书言于耆最宜。皆是取其质轻达表。功专实卫。色黄入脾。色白入肺。而能升气于表。又言力能补肾。以治崩带淋浊。是盖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崩带淋浊自止。然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阳兼有阴。耆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盖一宜于中虚。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一更宜于表虚。而自汗亡阳溃疡不起可治。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之为异耳。黄 书言性畏防风。其功益大。盖谓能以助耆达表。相畏而更相依。是以如斯。若使阳盛阴虚。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肝气不和。肺脉洪大者。则并戒其勿用矣。出山西黎城。大而肥润箭直良。瘦小色黑坚硬不软者。服之令人胸满。(震亨曰。宜服三拗汤以泻。)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血虚肺燥。捶扁蜜炙。发表生用。气虚肺寒。酒炒。肾虚气薄。盐汤蒸润。切片用。
《本草思辨录》:黄
营气始手太阴而出于中焦,卫气始足太阳而出于下焦。营奉胃中水谷之精气以行于经隧,卫举胃中水谷之悍气以行于肌表。黄 中央黄,次层白,外皮褐,北产体虚松而有孔,味甘微温,叶则状似羊齿,明系由胃达肺,向外而不中守。有外皮以格之,却又不泄出。独茎直上,根长二三尺,故能由极下以至极上。凡其所历皆营卫与足太阳手太阴经行之境,论其致用,则未易一二明也。
刘潜江疏黄 ,以治阳不足而阴亦不利之病,不治阳有余而阴不足之病,与阳不得正其治于上,阴即不能顺其化于下四语,最为扼要。其解内经阳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而起亟,虽稍落宽廓而理固如是。乃邹氏以阳不胜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与卫外起亟,强为牵合。不知卫生总微论,以黄 一味治小便不利,乃提阳于上而阴自利于下也。即经所谓起亟,刘氏所谓顺其化于下也。五脏气争之九窍不通,则是阴之争而非阴之不利,与此盖毫厘之差耳。
黄 与牛膝,皆根长二三尺,别录皆言利阴气。惟牛膝一茎直下而味苦酸平,黄 一茎直上而味甘微温。故牛膝利阴气,是下利其阴气。黄 利阴气,是从阴中曳阳而上而阴以利。牛膝有降无升,黄 有升无降,皆屡验不爽。刘氏谓黄 先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邹氏谓黄 能升而降,能降而升。此盖黄 疏营卫之后,营卫则然,黄 无此狡狯也。
凡药之用宏而不专主于一者,辨之不精,即致贻误。如黄 补表而不实表,不实表故不能止汗。如人参之属,疏表而不解表,不解表故不能发汗。如麻黄之属,其亦能止汗、发汗者,则借黄 疏通营卫、调和阴阳之力也。金匮方黄 无不生用,后世多以蜜炙。然遇中虚之证缪仲醇谓黄 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岂知黄 惟不实表,故表邪亦有用之者。如本经之排脓止痛,金匮之治风湿、风水、黄汗,皆堪为不实表之据。若伤寒之邪,宜从表泄,黄虽不实表,而亦无解表之长,且有补虚羁邪之患,断非所宜也。
足太阳脉上额交巅,黄 入太阳经,故能上至于头。膀胱与肾为表里,故亦能益肾气以化阴而上升。凡方书治尿血等证皆是。汪 庵云∶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斯言得之矣。
试以金匮用黄 诸方言之∶小建中汤尤在泾诠解之精,实胜诸家。惟黄 建中汤加黄两半,第视为充虚塞空,则失之泛矣。诸不足三字所该者广。营卫二气,岂能升降无愆。芍药用至六两,意在敛里破脾结。加黄 则为疏营卫之气,俾胃中津液,得输于营卫而无阻。
核之黄 桂枝五物汤,黄 与生姜俱较此加倍,且减芍药去甘草,显为宣通血痹而然。岂建中加黄 ,是徒取补塞乎。桂枝加黄 汤之黄 ,则尤非徒补之谓矣。黄汗与中风汗自出之汗,同为邪汗,同宜化邪汗为正汗,桂枝汤正的对之方。然黄汗由于阳虚,与桂枝证之但须泄邪者,瘥有不同,故减少桂芍而加疏表补虚之黄 ,以泄邪而化气。至腰 痛,身重,小便不利,则由阳不下通,尤非黄 不能下疏其卫。黄瘅脉浮亦用之者,正以黄 为太阳药也。然则 芍桂酒汤,何为抑之以苦酒哉。盖黄汗同而身肿不同,渴亦不同。肿则阳微表虚,不任汗解,渴则水气郁于三焦,肾阴不得上朝,自当以通阳化气泻水为亟。 芍桂枝取以通阳而化气。苦酒则泄热泻水而下达,三物得之,由三焦一气直下也。去生姜者,不使横扩也。去甘枣者,恐其中停也。用黄 特多,则因其虚。以补剂驱邪,故须六七日乃解,无速效也。防己黄 汤治汗出恶风,而不以桂枝汤加减者,以彼无湿此有湿也。风水亦用此方,以与风湿无异也。风湿例用麻桂,而此不用者,盖彼为身痛,此则身重,身痛者风盛而喜动,身重者湿盛而喜静。脉浮则邪仍在表,表可不解乎,然汗已出而虚虚可虑。湿可不驱乎,然湿即去而风必愈淫。惟防己解肌表之风湿,直泄而不横泄。黄 宣营卫之壅蔽,疏表而亦补表。脾土强则能胜湿,故佐以术甘。姜枣多则妨身重,故减其分数。又以后坐被上,被绕腰下,助下焦温化之气,而邪得以微汗而解。视夫徒知发汗利水补虚,而不能与病机相赴者,真有霄壤之别。
皮下例宜发汗,而防己茯苓汤,虽水气在皮肤中而脉不言浮,四肢则聂聂动而肿。经云∶肉蠕动名曰微风。是水浸其脾,脾阳不能达于四肢,而又为微风所搏,故动而肿。动而不痛,脉不浮,则发汗非宜。防己为风水要药,偶以茯苓,使直泄于小便。病在皮肤,非黄不能汗出表虚而宜止汗之证,而四逆加人参与茯苓四逆诸汤,仲圣用人参不用黄 ,以参能实表, 不实表也。感伤风寒而宜发汗之证,如桂枝与麻黄诸汤,仲圣绝不加 ,以表有邪,非表之虚也。表有邪而挟虚者,则参不宜而 为宜。然 能直疏不能横解,且性味甘温,驱邪岂其所胜。故风湿、风水、黄汗等证,仲圣用黄 ,亦只为防己茯苓之辅而已。惟补虚通痹,则 之专司。故黄 建中汤、黄 桂枝五物汤,皆以黄 统率全方。仲圣之辨药,可谓精矣。后世用黄 为表剂而至当者,无如唐书许允宗之治柳太后病风,以黄 防风煮数十斛,于床下蒸之,药入腠理,一周而瘥。此必尚有外证可凭,故开手即以解散风邪为治。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大气一转,邪风乃散。夫补虚散邪,法亦多端,而黄 防风收效若是之捷者,何也?病者脉沉口噤,自属经络机窍为风邪所中,阳虚而阴壅,大可想见。黄 非风药,而补阳利阴,通其气道,厥有专长。防风得之,乃克由阳明达表,大驱其风。此其得诀,在认定脉沉可任黄 ,否则遇中风脉浮汗出而用之,不愈助其虐乎。宋人许叔微医学至深,而其用黄 ,则似不如允宗之当。本事方载邱生病伤寒尺脉迟弱,叔微谓未可发汗,而以黄 建中加当归,先调其营血,极为有见。然尺弱宜兼益肾阴,而用由太阳上升之黄陆定圃冷庐医话,载许辛木部曹谓其嫂吴氏,患子死腹中,浑身肿胀,气喘身直。其兄珊林观察,检名人医案得一方,以黄 四两,糯米一酒钟,水煎与服。即便通肿消,已烂之胎,成十数块逐渐而下,一无苦楚。又山阴王某患肿胀,自顶至踵皆遍,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许亦告以前方,煎一大碗,服尽而喘平,小便大通,肿亦随消。继加祛湿平胃之品,至两月后,独脚面有钱大一块不消。更医痛诋前方,迭进驱湿猛剂,竟至危殆。仍以前方挽回,用黄 至数斤,脚肿全消而愈。黄 治肿胀有此大效,得不诧为异事。然此亦仲圣早有以示人者,金匮凡水湿之证,身重身肿,皆不禁用黄 ,皆使水湿下行。许氏所治亦是水肿。内经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腑,黄 从三焦直升至肺,鼓其阳气,疏其壅滞。肺得以通调水道,阴气大利,此实黄 之长技。其脚面之不易消,与用 至数斤,盖由仅仗此一味,而制方之
《本草图经》:黄
黄 (图缺),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作丛生,枝秆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 。然有数种,有白水 ,有赤水 ,有木,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 。木 ,短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 ,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根坚而脆,黄 至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唐·许裔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 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使善医者,知所取法焉。
《本草择要纲目》:黄
【气味】
甘微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命门之剂.
【主治】
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去肌热疮疡.排脓止痛.壮脾胃.去诸经之痛.除虚热.得防风其功愈大.护周身皮毛腠理间虚.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敛之.为表药.补三焦.实胃气.治伤寒尺脉不至为里药.故凡内伤其饮食.脾胃胀满.发热恶寒.吐泻怠卧.神短脉微者.当以人参为君.黄 为臣.表虚自汗.亡阳溃疡.痘疹阴疮.则当以黄 为君.人参为臣.
【恶】(白藓皮 鳖甲)
《本经逢原》:黄
甘温,无毒。入益气药炙用。入解表及托里药生用。肥润而软者良,坚细而枯者,食之令人胸满。
《本经》主痈疽久败,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
发明 黄 甘温,气薄味浓,升少降多,阴中阳也。能补五脏诸虚,入手足太阴,手阳明少阳。而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 ,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拟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黄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又黄 性专实卫,温补下元,而当归补血汤,曷不用地黄之属,反用此三倍于归,其义何居?盖阴血之虚而发热,明系阳从阴亢,自必峻用阴中之阳药为君,兼当归引入血分,自然阳生阴长,阴邪退听,而亢热除矣。若用纯阴滋腻,徒资胶滞,热无由而散也,是须黄 固护其营,不使重夺其汗,而阴自守,热自除矣。昔人言,无汗不得用黄 ,服之令人胸满,此指表实形瘦色苍,胸中气盛者而言。若卫气虚衰之人感寒,虽用表药,多不能作汗,须用黄 建中之属始得汗解,不可拘于俗见而废圣法也。唐·许胤宗治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乃造黄 防风汤数斤置于床下,气如烟雾,一夕便得语也。此义惟玉屏风散得之。黄 性畏防风,然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也。
《得配本草》:黄
茯苓为之使。恶白藓皮、龟甲。
甘,微温。入手太阴经,兼入足太阴气分。助气补血。固腠理,益脾胃,托疮疡,止盗汗。(固气之功。)得枣仁,止自汗。配干姜,暖三焦。配川连,治肠风下血。配茯苓,治气虚白浊。配川芎、糯米,治胎动、腹痛、下黄汁。佐当归,补血。使升、柴,发汗。
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
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恐滞气,加桑白皮数分。血枯(助气生火,血愈枯也。)中风,(阳气升,风益疾,痰益盛。)火动生痰,五内虚甚,(升气于表也。)上热下寒,(气升,上益热,下益寒。)痘色不润,(助气,血愈枯。)肝气不和,(黄耆能动三焦之火。)皆禁用。
怪症∶四肢节脱,但有皮连,不能举动,此筋解也。用黄耆三两,酒浸一宿,焙研,酒下二钱,至愈而止。
黄 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耆。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 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余,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不谙其道而混治之,是犹盲人之不见黑白也。
《顾松园医镜》:黄
〔甘微温,入肺、脾二经。恶防风,得防风其功愈大。补气药中,蜜水炙,疮疡药中,盐水炒。〕补肺气而实皮毛,敛汗如神;益胃气而去肌热,止泻有效。〔劳倦则发热,甘温能除大热也。止泻者,补中气之功也。〕肠风崩带俱用,〔益气补虚,则得统摄而血止矣。〕止渴除喘亦宜。〔气主煦之,故益气则津生,虚气则喘,故补肺则喘除。〕能托疮而生肌肉,〔未溃能同败毒药而托出走表,已溃能同补脾药以生肌长肉。〕治风疠而理痘疮。〔治风疠者,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充于外,邪无所容矣。痘疮因阳分表虚气不足者宜之,血热者则大忌也。〕功能实表,有表邪者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补阳,阴虚者勿用;多怒则肝气不和,亦禁用之。
《冯氏锦囊秘录》:黄
禀天之阳气,地之冲气以生,故味甘微温,无毒。气浓于味,可升可降阳也,入手阳明太阴经。甘乃土之正味,故能解毒;阳能达表,故能运毒走表。甘能益血,脾主肌肉,主久败疮疡排脓止痛,定择绵软色嫩者佳。生用则托表排脓,蜜炙则调补虚损。
黄 ,生治痈疽,炙补虚损,五劳七伤气耗血虚,益元阳泻阴火,温肉分充皮肤,密腠理,固盗汗自汗,排脓托毒止痛。长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补脾胃,功专实表,性畏防风,得之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也。但阳盛阴虚者,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病人多怒;肝气不和及肺脉洪大者,并戒之。
主治(痘疹合参)专主益肺气,补托排脓,实腠理补气虚,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阴毒不起,泄利消渴,腹痛虚汗,宜灌浆时用。但血热痘症,外有红紫斑点者,并肺热咽痛喘嗽者,及血滞血枯,痘色燥槁不润者,禁用。若浆足后,不可过多,恐胖甚难于收靥。过补则生痈毒。且人参、黄 ,皆补气助火之剂,凡痘色白陷者最宜,若痘色红紫壮实者,轻用之则血愈热,而毒愈炽,红紫者转为黑枯,不救之症矣。
按∶黄 为补表要药,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入此二经,得防风其功愈大,为其助达表分,有邪气力实者勿用。
《雷公炮炙论》:黄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耆草,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
凡修事,先须去头上皱皮,了,蒸半日,出,后用手擘令细,于槐砧上锉用。
《外科全生集》:黄
去心,蜜水润炙。如入补肾药,以盐水润炙切片。炙为补气药,生有托毒功。
《医学纲目》:黄
(王叔和原入阳明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当发身黄。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腑秽当去故也。
□
〔海〕色如烟熏黄,乃湿病也,一身尽痛。色如橘子黄,乃黄病也,一身不痛。
□
〔成〕湿家之黄也,身黄似熏黄,虽黄而色暗不明也。热家之黄也,身黄似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着衣,正黄如黄柏,是其正黄色也。色如熏黄,一身尽痛,发热者为湿痹,若脉沉缓,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五苓散。若脉大头痛鼻塞者,纳药鼻中则愈矣。(论见体痛。)
□
〔许〕一人病身体痛,面黄,喘满,头痛,自能饮食,大小便如常。予诊之脉大而虚,鼻塞而烦。予曰∶非湿热宿谷相搏,此乃头中寒湿,非茵陈五苓不可行也。仲景云∶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初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攻鼻故塞,纳药鼻中则愈。仲景无药方,此方见《外台》。
《删繁》症云∶治天行热病,盖通贯脏腑,寒湿沉于骨髓之间,或为黄胆,宜瓜蒂散,即此方也。(瓜蒂散方见后黄续条。)
又有一舟梢,病伤寒发黄,鼻酸痛,身与目如金色,小便赤而数,大便如常。或者欲用茵陈五苓。予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今眼睛鼻 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华盖肺之经也,若下大黄,则必腹胀为逆。亦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鼻中黄水尽乃愈。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汤主之。阳明胃家实,身无汗,但头汗出,小便不利,饮水浆发黄,亦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嫩者,一两) 大黄(半两) 山栀(二钱)
上 咀,用水三大盏,先煎茵陈减半,纳二味,煎熟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如皂荚汁状,色正赤。过一宿,腹满减,黄从小便中去也。
身黄胁痛,小便难,未下者宜柴胡,下后者忌柴胡。(二法俱见胸胁痛门。)
伤寒发汗后而身目俱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法不可下,当于寒湿中求之。(与熏法同。)
太阳病,脉浮数,为表未解,医反下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论见结胸。《活人》云∶茵陈汤主之。)阳明病,面赤,攻之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论见胃实。)阳明病,黄而腹满,脉迟,饱则头眩,小便难者,虽下之,腹满如故。(论见腹满。)下后不能食,胁下满痛,颈项强,小便难而身黄者,与柴胡汤必下重。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风温脉浮汗出,身重多眠,若被火则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论见风温。)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论见头汗。)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发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宜抵当汤。(论见蓄血。)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黄柏皮汤主之。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汤主之。
麻黄(泡,去节) 连翘根 生姜 甘草(各一两) 赤小豆 梓白皮(生。各半升) 杏仁(二十粒)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用潦水一盏半煎,温服。(麻黄、杏仁、生姜、甘草、大枣五味甘辛发散表邪,为阳也。赤小豆、连翘、梓皮酸苦泄里为阴也,潦水味薄不助阴气也。)
上身黄小便自利,小腹硬而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则宜抵当汤下之。若小腹不硬,其人不狂,大便不黑者,虽小便利,非蓄血也。其为症有三。一者栀子柏皮汤,二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皆治身黄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谓干黄是也。三者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皆治身黄小便利,而一身尽痛者,《活人》所谓中湿是也。
汗下烧针后,心下痞而胸烦者,面色青,肤 ,难治。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治。(论见痞。)身黄禁忌。(见前汗后身黄、下后身黄条。)
《医学入门》:黄
黄 甘温性无毒,补益三焦呼羊肉,内托痈疽外敛汗,生津退热效尤速。
黄,色; ,老也,服之延年。又名 者,底也,补下元也。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阳,手足太阴经。东垣云∶温肉分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盖补肺,皮毛自实。治上焦虚喘短气者,泻肺中火也;中焦脾胃虚弱,脉弦,血脉不行,羸瘦,腹痛;下焦久泻痢,肠风,崩带,月事不匀,胎前产后诸虚疾,小儿百病。补三焦、肾、命门不足,呼为羊肉。又云∶内托阴症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治痈疽久败,排脓、止痛、生肌收口。逐五脏恶血,大风癞疾,五痔鼠 。肺痈已溃者,用此从里托出。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则汗。兼止渴生津,生血补中。泻阴火,退虚热之圣药也。惟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气。阴虚者亦宜少用,用之以升气于表,则内反虚耗矣。皮微黄,肉白柔软。出绵上者,服之长肉。疮疡生用,肺虚蜜炙,下虚盐水炒。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风能制 , 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黄
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除肌肉中之热毒。大风癞疾,去肌肉中之风毒。五痔,鼠 ,去肌肉中之湿毒。补虚,补脾胃之虚。小儿百病。小儿当补后天。后天者,肌肉之本也。
黄 甘淡而温,得土之正味、正性,故其功专补脾胃。味又微辛,故能驱脾胃中诸邪。
其皮最浓,故亦能补皮肉,为外科生肌长肉之圣药也。
《新修本草》:黄
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恶龟甲。 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新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谨案〕此物,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
《药鉴》:黄
气薄味甘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症之疮痍,外固表虚之盗汗。如痈疽已溃者多用,从里托毒而出。又能生肌收口,补表故也。大都表邪旺者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气。就阴气弱者论之,亦宜少用,若用之以升元气于表,则内反虚耗矣。又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之自汗。此药大益胃气,能解肌热,故人参黄 甘草三味,退虚热之圣药也。入手少阳足太阴少阴肾命门之剂。蜜炙用之,大能止汗,生用又能发汗。人参非此则不能补,故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也。用之于痘家,与前参同,但实热之症,比参尤加谨焉。恶鳖甲。
《药征》:黄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
【考证】
芍桂枝苦酒汤证曰∶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又云∶汗沾衣、色正黄加 汁;防己黄汤证曰∶身重、汗出恶风。
以上二方,黄 皆五两。
防己茯苓汤证曰∶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二方,黄 皆三两。
桂枝加黄 汤证曰∶身常暮盗汗出者。又云∶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
以上一方,黄 二两。
黄 建中汤证,不具也。
以上一方,黄 一两半。
上历观此诸方,黄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能治身体肿或不仁者,是肿与不仁,亦皆肌表之水也。
【互考】
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同治黄汗也。而 芍桂枝苦酒汤证曰∶汗沾衣,是汗甚多也。桂枝加黄 汤证曰∶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是汗少也。以此考之,汗之多少,即用黄 多少,则其功的然可知矣。
防己黄 汤、防己茯苓汤。同治肌肤水肿也。而黄 有多少。防己黄 汤证曰∶身重汗出。防己茯苓汤证曰∶水气在皮肤中,此随水气多少,而黄 亦有多少。则黄 治肌表之水明矣。故 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随汗之多少,而用黄 亦有多少也。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为则按∶仲景之治不仁,虽随其所在,处方不同。而历观其药,皆是治水也。然则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便,则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学人思诸。
防己黄 汤,《金匮要略》载其分量与《外台秘要》异。为则夷考其得失,《外台秘要》古,而《金匮要略》不古矣。故今从其古者也。
【辨误】
余尝读本草载黄 之功。陶弘景曰∶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甄权曰∶主虚喘,肾衰耳聋,内补。嘉谟曰∶人参补中,黄 实表也。余亦尝读《金匮要略》,审仲景之处方,皆以黄 治皮肤水气,未尝言补虚实表也。为则尝闻之,周分置医,职四焉∶曰食医、曰疾医、曰疡医、曰兽医。夫张仲景者,盖古疾医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动言疾病,而弘景动论养气,谈延命,未尝论疾病。后世之喜医方者,皆眩其俊杰,而不知其有害于疾医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岂不亦悲哉?夫逐奔兽者,不见大山。嗜欲在外,则聪明所蔽。故其见物同,而用物之异。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也;仲景以黄 治水气,弘景以之补虚。夫药者,毒也。毒药何补之为,是以不补而为补,以不补而为补,是其聪明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语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夫古所谓虚实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无者,今则有之,则是实也。昔者常有者,今则无之,则是虚也。邪者,常无者也;精者,常有者也。故古所谓实者,病也。而虚者,精也。因病而虚,则毒药以解其病毒而复其故也。非病而虚,则非毒药之所治也,以谷肉养之。故曰攻病以毒药,养精以谷肉果菜。今试论之。天寒肌肤粟起,当此时服黄 而不已也。以衣衾则已,以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已,无他。是非病而精虚也。若乃手足拘急恶寒,是与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不已也,与毒药而已也。无他,是邪实也。呜呼?仲景氏哉?信而有征,此孔子所以非法言不敢道也,甄权、嘉谟不言疾医之法言也,抑亦弘景祸之矣。言必以仙方,必以阴阳,此 功之所以不着也。
【品考】
黄 汉土、朝鲜、本邦皆产也。汉土出绵上者,以为上品,其他皆下品也。其出朝鲜、本邦者,亦皆下品也。今华舶之所载而来者,多是下品,不可不择也。凡黄 之品,柔软、肉中白色,润泽味甘,是为上品也,锉用。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黄
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疗渴及筋挛,痈疽疮肿。《药性论》云∶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日华子云∶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治瘰 ,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药中补益呼为羊肉。又云∶赤水 ,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凉,无毒。治烦,排脓,力微于黄 ,遇缺即倍用之。恶∶龟甲。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黄
恶龟甲白藓皮蜜炒用。
黄 ,味甘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肉分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
《证类本草》:黄
(黄 _图缺)
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恶龟甲。)
陶隐居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唐本注云∶此物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
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羊齿草,独茎,枝扶疏,紫花,根如甘草,皮黄肉白,长二、三尺许。今原州者好,宜州、宁州亦佳。药性论云∶黄 ,一名王孙。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热用之。萧炳云∶出原州华原谷子山,花黄。日华子云∶黄 ,恶白藓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 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药中补益,呼为羊肉。又云白水 ,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 。赤水 ,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 ,凉,无毒。治烦,排脓。力微于黄 ,遇阙即倍用之。
图经曰∶黄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作丛生,枝秆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 。然有数种∶有白水 、有赤水 、有木 ,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 。木 短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 ,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根坚而脆,黄 至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唐·许裔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使善医者,知所取法焉。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 ,草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先须去头上皱皮了,蒸半日,出后,用手擘令细,于槐砧上锉用。圣惠方∶治肺壅得吐。以黄 二两,杵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又方∶治缓疽。以一两杵散,不计时候,温水调下二钱匕。外台秘要∶主甲疽疮,肿烂生脚指甲边,赤肉出,时瘥时发者。以黄 二两, 茹三两,苦酒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三合,绞去滓,以封疮上,日三、两度,其肉即消。肘后方∶治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黄二两,木兰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梅师方∶补肺排脓。以黄 六两,锉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初虞世治陷甲生入肉,常有血,疼痛。黄 、当归等分为末,贴疮上。若有恶肉,更研少硫黄末同贴。孙用和∶治肠风泻血。黄 、黄连等分,右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席延赏∶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干,又不可服凉药。好黄 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别说云∶谨按黄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 。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 ,然黄 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
衍义曰∶防风、黄 ,世多相须而用。唐许嗣(嗣本羊晋切,犯庙讳,今改为嗣)宗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告术穷。嗣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 、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重薄之,是夕语。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