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
《本草分经》:狗肉
黄狗益脾,黑狗补肾,酸咸温,暖脾益胃而补腰肾,疗虚寒助阳事,两肾阴茎尤胜,孕妇食之令子哑。狗宝结成狗腹中者攻反胃理疔疽。屎中粟米起痘治噎。屎中骨治小儿惊痫。
《本草分经》:狗肉
见脾补。
《滇南本草》:狗肉
狗(图缺)肉,味酸、咸,性温。无毒。微臊。安五脏,补纯阳,轻身益气,补益肾胃,壮阳道,补腰膝,益气力,治五劳七伤,补血脉而浓肠胃,补下焦而填精髓。和五味煮,空心食之。蹄,气味酸,性平。治癫狂病。血,气味咸,补五脏。心,治忧恚气,除邪。肾,气味平。治妇人产后疟疾。性反商陆、大蒜、杏仁,用者记之。
──务本卷一下
《服食导饵》:狗肉
性味 甘咸,温。
功能 补中益肺,固肾助阳,填精髓,强腰脊。
效用 滋补强壮,可补脾胃,养气血。凡久病气虚、脾胃虚寒、胸腹胀满、水臌、浮肿及寒疟、疮溃不收者,皆可服用。狗肉,补肾气、强腰膝、温肾助阳、暖下元虚寒,可用于各种肾虚下冷、腰膝酸软、少腹冷 积、阳痿、遗精。健康无病者也可服用,以增强体力,强健身体。
现代研究发现,狗肉含有脂肪,蛋白质,钾、钠等营养成分。
《雷公炮制药性解》:狗肉
味咸酸,性热无毒,入命门经。主壮元阳,补绝伤,安五脏,益气力。其阴茎最助房事,及治妇人带漏十二疾,血主补阴辟邪。疗癫狗,忌蒜。
按∶狗亦咸热之品,命门之所由归也,助火最速,有热症者所以深戒。炙而食之,令人发渴不止。九月食之伤神,孕妇食之,生子缺唇且无声。丹溪曰∶人之虚,皆阴虚也,阴虚则阳必亢,用狗为补,宁不炽其火以甚其病也。世人信其补虚,以为指阳虚也。不知凡虚属阴,若果阳虚,死亡立至,仓扁复生,无能措手。岂此之能补乎?虽然,丹溪生平主意,只是滋阴,故有此论,而温补之功,诸家具道。当非虚语?惟命门脉弱,素无火症者,殊为相宜。不然则未获其功,先尝其祸矣。
《医学入门》:狗肉
狗肉咸温最补阳,阴虚孕妇岂宜尝,茎治男痿并女带,血医横产及癫狂,乳点青盲经十载,头骨壮阳敷诸疮。
狗,叩也,叩声吠以守也。肉咸、酸,有毒。壮阳道,补下元,益气血,暖脾胃,浓肠脏。食近腰连肾者佳。黄色牡狗为上,黑白次之。血极香美,去血食之不益人。狂犬及自死者不可食。阴虚人食之发热难治,孕妇食之令儿无声,又不可与大蒜同食,九月食之伤神。古云∶山药凉而能补,犬肉暖而不补。阴茎,咸,平,无毒。六月上伏日取,阴干百日用。治劳伤阴痿不起,令强大有子。除女人带下十二病。白狗血,咸,温,无毒。主临产横生,血上抢心,若孕时服之,令生子不出。又治癫疾发作及鬼击腹痛,失血。取热血饮之并涂身上,卒得妒疮,常对在两脚,涂之立愈。乳汁,主十年青盲。取白犬生子目未开时乳汁,注目中,狗仔眼开即愈。头骨,平。补虚壮阳,治头风眩。主崩中带下,血痢,烧灰酒下;金疮止血生肌,诸疮 妒乳痈肿,烧灰敷之;附骨疽及鱼眼疮烧烟熏之。余骨主补虚,止小儿客忤惊痫,令妇人有子,黄色者佳,火 研用。脑髓,主头风痹,下部 疮,鼻中 肉。胆,苦,平,小毒。主明目,鼻 ,鼻中 肉。去肠中脓水。又治扑损刀箭疮,热酒调服,瘀血尽下,涂诸恶疮痂疡有效,又胆中黄,谓之狗宝。治肺经风毒痰火,痈疽恶疮。犬夜吠月发狂者多有之,然必自采乃得其真。入药用干豆腐HT 一窍,入黄于中间合定,水煮半日,细研用。心,主忧恚。肝,主香港脚冲心。肾,主肾冷。齿,主癫痫,痘疹。四脚蹄,煮饮之下乳汁。山狗,形如家狗,脚微短,好食鲜果,肉味甘美,皮可为裘,在处有之,蜀中出者名天狗。
《饮食须知》:狗肉
味酸咸,性温。服食人忌食。九月食犬伤神。反商陆。同生葱蒜食,损人。同菱食,生癫。白犬合海 食,必得恶病。勿炙食,令消渴。妊妇食之,令子无声,且生虫。疫证及热病后食之,杀人。勿同鲤鱼, 鱼、牛肠食,令人多病。
春末夏初多 犬,宜忌食。瘦犬、有病、发狂、暴死、无故自死者,有毒杀人。悬蹄犬伤人赤股而躁者、气躁犬目赤者,并不可食。白狗血和白鸡肉、乌鸡肉、白鸡肝、白羊肉、蒲子羹等食,皆病患。白犬乳酒服,能断酒。犬肾微毒,《内则》云∶食犬去肾,不利人也。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喙善守。白犬虎纹、黑犬白耳,畜之家富贵。纯白者主凶,斑青者识盗而咬。凡食犬肉伤,用杏仁二三两,带皮研细,热汤二三盏拌匀,三次服。能使肉尽消。犬智甚巧,力能护家,食之无益,何必嗜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