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
- 《本草纲目》:骨碎补
- 《本草备要》:骨碎补
- 《本草便读》:骨碎补
- 《本草乘雅半偈》:骨碎补
- 《本草从新》:骨碎补
- 《本草撮要》:骨碎补
- 《本草蒙筌》:骨碎补
- 《本草求真》:骨碎补
- 《本草思辨录》:骨碎补
- 《本草图经》:骨碎补
- 《本草衍义》:骨碎补
- 《本草择要纲目》:骨碎补
- 《本经逢原》:骨碎补
- 《得配本草》:骨碎补
- 《冯氏锦囊秘录》:骨碎补
- 《雷公炮制药性解》:骨碎补
- 《雷公炮炙论》:骨碎补
- 《医学入门》:骨碎补
- 《药笼小品》:骨碎补
- 《药性切用》:骨碎补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骨碎补
- 《证类本草》:骨碎补
《本草纲目》:骨碎补
「释名」猴姜、猢狲姜、石毛姜、石奄间。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
1、虚气攻牙,齿痛血出。用骨碎补二两,锉细,慢火炒黑,研为末,常以擦齿,有口津,吐出或咽下均可。
2、耳鸣耳闭。用骨碎补削作细条,炮过,乘热寒耳中。
3、屙血。用骨碎补(烧存性)五钱,酒或米汤送下。
4、长久泄痢。用骨碎补研为末,放入猪肾中煨熟吃下,即止。
《本草备要》:骨碎补
补肾,治折伤
苦温补肾,故治耳鸣(耳鸣必由肾虚),及肾虚久泻(研末,入猪肾煨熟,空心食之。
肾主二便,久泻多属肾虚,不可专责脾胃也)。肾主骨,故治折伤(以功命名,粥和敷伤处。
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前阴利水,后阴利谷),牙痛(炒黑为末,擦牙,咽下亦良)。又入厥阴(心包,肝),能破血止血(入血行伤,故治折伤,粥和末裹伤处)。
根似姜而扁长,去毛用,或蜜拌蒸。
《本草便读》:骨碎补
骨碎补(图缺)
苦能坚肾.温可补虚.行瘀血以理劳伤.长须发并除风气.(骨碎补一名毛姜.入肾补虚.肾主骨.故名.其苦温之性.又能破瘀血.续绝伤.所以治风气者.亦因肾虚痹着于骨也.浸水刷头能长发.)
《本草乘雅半偈》:骨碎补
(宋开宝)
渐而烈,则渐中有顿,顿而圆,则顿中有渐,理应顿悟事以渐消,则么生理会。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核】曰∶出岭南虔、吉州,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皆有。寄生石上,或木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白赤毛,及短叶附之。又抽大叶成枝。叶长有缺,颇似贯众,面色青绿,有青黄点;背色青白,有赤紫点。每一大叶,两旁各有小叶叉牙,两两相对。至春作叶,冬则干黄无花实。根扁而长,略似姜形。《拾遗》呼为猴姜;江右人呼为胡狲姜;
日华呼为石毛姜。皆形相似也。修事其根,用铜刀刮去黄赤毛,细切,蜜润,柳木甑蒸一日夜,晒干。急用只焙干,不蒸亦得也。
先人云∶味苦走骨,气温暖骨,有火性者,恐生懊 。
【 】曰∶骨碎可补,功胜补骨脂矣。不唯胜负有别,即顿渐有殊,形脏亦有宜忌也。
补骨脂渐而烈,骨碎补顿而圆,左右平均,转无峻暴之失矣。故温归于右,此生气之本也。
协苦性以走骨,自内及外而皮毛。皮毛者,肺之合。自外及内而两肾,功力到时,莫不森荣,互为变化,则五脏之劳可充,五形之极可裨。毋虑气血之不流,伤折之难续,与上热下冷之藏宛形槁,不充不裨者矣。
《本草从新》:骨碎补
一名猴姜.坚肾行血、治折伤.
苦坚肾.故治耳鸣,及肾虚久泻、牙疼.(以上三证、俱研末、入猪肾中煨熟、空心食之、炒黑为末、擦牙咽下、亦良.)温行血.(又能止血.)补伤折.(以功命名、粥和末、敷伤处.)疗骨痿.(戴原礼常用之、有效.)经疏云.勿与风燥药同用.根似姜而扁长.铜刀刮去黄赤毛.细切.蜜拌蒸晒.(病后发落、同野蔷薇枝煎汁刷.)
《本草撮要》:骨碎补
味苦.入足少阴经.功专疗闪折筋骨损伤.得猪肾治久泻不止.得独活、寄生、虎骨治痿痹.蜜拌蒸.
《本草蒙筌》:骨碎补
味苦,气温。无毒。阴湿山谷,生长最多。根着树石上有毛,叶附两小叶相对。(每一大叶边附小叶,槎牙两两相对。)不结花实,至冬干黄。入药采根,刮去毛用。补骨节伤碎,疗风血积疼。破血有功,止血亦效。本名曰故孙姜,唐明皇以其主折伤甚验,故易名骨碎补也。
《本草求真》:骨碎补
(石草)破瘀逐血补骨
骨碎补(专入肾。兼入心)。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耳属肾。)久泻。(肾司开合之权。久泻多责于肾。)跌仆损伤骨痛。牙痛血出。无不用此调治。(泄泻。研末入猪肾煨食。牙痛。炒黑为末擦牙。折伤。粥和末裹伤处。)俾其肾补骨坚。破瘀生新。而病即除。至命其名曰骨碎补。以其骨碎能补骨故耳。虽与补骨脂相似。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而无逐瘀破血之治也。去毛。蜜拌蒸用。
《本草思辨录》:骨碎补
骨碎补,开宝主破血、止血、补伤折。其所破之血,乃伤折之瘀血;所止之血,乃伤折之好伤在皮肤曰伤破,在筋脉曰伤断,在骨曰伤折。骨碎补寄生树上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其根有黄赤毛,所抽之叶,则有青绿黄白赤紫各点,宛似效力于骨碎之处而调其血脉。又寸寸折之,寸寸皆生。处处折之,处处有汁。气味苦温,故能入肾坚肾补伤折。且无花无实,力专而不分也。
李氏谓以骨碎补研末入猪肾中煨熟空心食,治久泄顿住。其补肾之功,自不可没。则他方书
《本草图经》:骨碎补
骨碎补(图缺),生江南,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本名胡孙姜,唐明皇以其主折伤有奇效,故作此名。蜀人治闪折筋骨伤损,取根捣筛,煮黄米粥和之,裹伤处良。又用治耳聋,削作细条,火炮,乘热塞耳。亦入妇人血气药用。又名石毛姜。
《本草衍义》:骨碎补
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余如经。
《本草择要纲目》:骨碎补
【气味】
苦平温无毒.入足少阴经.
【主治】
破血止血.补伤折骨中毒瓦斯.耳鸣及肾虚久泄.兼疗牙疼.
《本经逢原》:骨碎补
俗名猴姜
苦温,无毒。蜜水焙用。
发明 骨碎补,足少阴药也。骨伤碎者能疗之,故名。主骨中毒瓦斯,风气,耳鸣,牙疼,骨痛,破血止血,折伤接骨。又治肾虚久泻,以之为末,入猪肾中煨熟食之。戴元礼治痢后骨痿,入虎骨四斤,丸用之有效。但其性降收,不可与风燥药同用。
《得配本草》:骨碎补
一名猴姜
忌羊肉、羊血、芸苔菜。
辛、苦、温。入足少阴经。坚肾固齿。治耳鸣久泻,痿痹折伤,去骨中毒风。佐六味煎服,疗齿痛。入猪肾煨食,治久泻。烧炭存性,米饮或酒服,治肠风失血。瓦锅慢火炒黑为末,擦齿痛出血神效。去毛,蜜拌蒸晒。擦齿,炒黑。敷伤处,粥调。
《冯氏锦囊秘录》:骨碎补
又名猴姜。得金气兼得石气而生,味苦辛气温。好生阴处,故得阴气为多,入足少阴而主骨。凡骨中毒瓦斯,风血疼痛,五劳六积,手足麻木,上热下冷,肾虚齿痛,耳鸣痢风足软,坚骨固齿,皆入肾主骨之验也。凡采得铜刀刮去黄赤毛,细切蜜拌蒸晒用。
骨碎补,补骨节伤碎,疗风血积痛,破血有功,止血亦效。专入肾经,故治肾泄骨痿耳响牙疼诸骨肾症。昔魏刺吏子,久泄垂危,诸药不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食之;即愈。盖肾主二阴,而司禁固,久泄乃属肾虚、不可专责脾胃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骨碎补
味苦,性温无毒,入肾经。主折伤,补骨碎,去毒风疼痛,固齿牙,疗蚀疮,杀诸虫。
去毛细锉,蜜拌蒸,晒干用。
按∶骨碎补温而下行,专入肾家,以理骨病。齿者骨之余也,故能固之。又能杀虫者,盖以虫生于湿,今能去毒风,而虫之巢穴捣矣,岂能生耶?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曝干用,又干宁。记云∶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照前曝干捣一用炮猪肾空心吃,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
《雷公炮炙论》:骨碎补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曝干用。
又《干宁记》云∶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准前曝干,捣末用。
炮猪肾,空心吃,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
《医学入门》:骨碎补
骨碎补苦温无毒,破血止血折伤续,劳极骨内血风疼,下虚齿痛耳鸣促。
本名胡孙姜,唐明皇以其主折伤有功,故名。主破血止血,补伤折骨碎,疗骨中毒瓦斯,血风疼痛,五劳六极,右手不收,上热下冷。亦入妇人血气药用。兼治下虚齿痛耳鸣及恶疮蚀烂肉,杀虫。生树石上,五月采根,铜刀削去毛,细切,蜜水蒸,晒干。
《药笼小品》:骨碎补
苦坚肾,温行血,补伤折,疗骨痿,蜜拌蒸晒。
《药性切用》:骨碎补
性味苦温,坚肾活血,为折伤损骨专药。酒炒或蜜炒用。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骨碎补
味苦,温,无毒。主破血,止血,补伤折。《药性论》云∶使。主骨中毒瓦斯,风血五,口手不收,上热下冷。陈脏器云∶亦名猴姜,主伤折,补骨碎。日华子云∶平。治恶疮,蚀烂肉,杀虫。一云∶治耳聋。《灵苑方》∶治虚气攻牙,齿痛、血出、牙
《证类本草》:骨碎补
(骨碎补_图缺)
味苦,温,无毒。主破血止血,补伤折。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庵 。
江西人呼为胡孙姜。一名石庵 ,一名骨碎布。(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骨碎补,使。能主骨中毒瓦斯,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悉能主之。陈藏器云∶骨碎补,似石苇而一根,余叶生于木。岭南虔、吉亦有。
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作此名耳。日华子云∶猴姜,平。治恶疮蚀烂肉,杀虫。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图经曰∶骨碎补,生江南,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唯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本名胡孙姜,唐明皇以其主折伤有奇效。故作此名。蜀人治闪折筋骨伤损,取根捣筛,煮黄米粥,和之裹伤处良。
又用治耳聋。削作细条,火炮,乘热塞耳,亦入妇人血气药用。又名石毛姜。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曝干用。又《干宁记》云∶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准前曝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灵苑方∶治虚气攻牙,齿痛血出,牙龈痒痛。骨碎补二两,细锉炒令黑色,杵末。根据常盥漱后揩齿根下,良久吐之,临卧用后睡,点之无妨。
衍义曰∶骨碎补,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相对,叶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