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蕉根
- 《本草便读》:甘蕉根
- 《本草经集注》:甘蕉根
- 《本草蒙筌》:甘蕉根
- 《本草图经》:甘蕉根
- 《得配本草》:甘蕉根
- 《顾松园医镜》:甘蕉根
- 《名医别录》:甘蕉根
- 《千金翼方》:甘蕉根
- 《新修本草》:甘蕉根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蕉根
- 《证类本草》:甘蕉根
《本草便读》:甘蕉根
甘蕉根(图缺)
外敷消肿.散热毒而性属阴寒.内服清烦.止消渴以蠲除烦闷.功能走肺胃.甘可保阴津.(甘蕉根味甘大寒.一名芭蕉.即人家所种之甘芦也.主治消渴热狂.一切金石丹毒.皆可捣汁饮之.外敷痈肿结热.以及疔毒走黄.喉痹实火等证.其泻热解毒之功可想.)
《本草经集注》:甘蕉根
大寒。主治痈肿结热。
本出广州,今都下、东间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尔,根捣敷热肿,甚良,又有五叶莓。生人篱援间,作藤,世人呼为笼草。取其根捣敷痈疖,亦效。(《大观》卷十一,《政和》二七○页)
《本草蒙筌》:甘蕉根
味甘,气大寒。无毒。种类不一,地产亦殊。川蜀者作花,大萼堪观;(卷叶中抽干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闽广者结实,极美可啖。他处虽有,花实俱无。近岁都下往往种之,并系芭蕉茎叶颇同,实非其一种也。此指有子者为是,须待立秋后采根。绞汁服,主天行狂热闷烦、误服金石燥渴、产后胀闷,奇效悉臻;捣烂敷,去小儿赤游丹毒、大人发背痈疽、风疹头疮,神功立应。蕉油在于皮内,竹筒插入吸来。(如取漆法。)
烦渴饮差,须发涂黑。暗风痫闷晕欲倒,急饮下一吐便苏。子生青、熟黄,可曝干,寄远北地,以熟取仁,润心肺生津,通血脉填髓。芭蕉根性虽相类,医方内不载拯 。但吸其油,亦能黑发。
《本草图经》:甘蕉根
甘蕉根(图缺),旧不着所出州郡。陶隐居云本出广州,江东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今出二广、闽中,川蜀者有花,闽广者实极美可啖,他处虽多,而作花者亦少,近岁都下往往种之甚盛,皆芭蕉也。蕉类亦多。此云甘蕉乃是有子者,叶大抵与芭蕉相类,但其卷心中抽秆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数层,层皆作瓣,渐大则花出瓣中,极繁盛。红者如火炬,谓之红蕉;白者如蜡色,谓之水蕉,其花大类象牙,故谓之牙蕉。其实亦有青黄之别,品类亦多,食之大甘美,亦可曝干寄远,北土得之以为珍果。闽人灰理其皮令锡滑,绩以为布,如古之锡襄焉。其根极冷,捣汁以傅肿毒,蓐妇血妨亦可饮之。又芭蕉根性亦相类。俚医以治时疾、狂热,及消渴、金石发动躁热,并可饮其汁。又芭蕉油治暗风痫病涎作,晕闷欲倒者,饮之得吐,便瘥,极有奇效。取之用竹筒插皮中,如取漆法。
《得配本草》:甘蕉根
即芭蕉
甘,大寒。入足阳明经。治天行热狂,除烦闷消渴,解结热痈痛,疗产后血胀。(血热而胀。)得旱莲草,治血淋涩痛。捣敷丹毒。
霜降后尤佳,取汁用。多服动冷气。胃弱脾弱,肿毒系阴分者,禁用。
《顾松园医镜》:甘蕉根
〔甘大寒,入胃经。宜捣汁入药用。〕治时疾热狂烦闷,〔甘寒清解阳明邪热之功。
〕疗小便血淋涩痛,〔凉血除热之效。〕止消渴而除黄胆,〔亦取其甘寒清胃也。〕消肿毒而涂赤游。〔同硝、黄涂一切痈肿,小儿赤游,其效如神〕。
痈肿阴症,不 肿,不发热者忌用。。
《名医别录》:甘蕉根
大寒.主治痈肿、结热.
《千金翼方》:甘蕉根
大寒。主痈肿结热。
《新修本草》:甘蕉根
大寒。主痈肿结热。
本出广州,今都下、东间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尔,根捣敷热肿,甚良。又有五叶莓,生人篱援间,作藤,俗人呼为笼草。取其根捣敷痈疖,亦效。
〔谨案〕五叶,即为乌敛草也。其甘蕉根,味甘寒,无毒。捣汁服,主产后血胀闷,敷肿,去热毒,亦效。岭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北间但有花汁无实。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蕉根
大寒。主痈肿结热。《药性论》云∶君。捣敷一切痈肿上,干即更上,无不瘥者。
子云∶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治游风风疹,头痛,并研敷。又云∶芭蕉油,冷,无毒。治头风热,止烦渴及汤火疮。
《证类本草》:甘蕉根
(甘蕉根_图缺)
大寒。主痈肿结热。
陶隐居云∶本出广州,今都下、东间并有。根、叶无异,唯子不堪食尔,根捣敷热肿甚良。
叶即乌蔹草也。其甘蕉根,味甘,寒,无毒。捣汁服,主产后血胀闷,敷肿,去热毒亦效。岭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北间但有花汁无实。今注此药本出广州。然有数种,其子性冷,不益人,故不备载。按此花叶,与芭蕉相似而极大,子形圆长及生青熟黄。南人皆食之。
而多动气疾。其根捣敷热肿尤良。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俗为芭蕉,多生江南。叶长丈许,阔二尺余,茎虚软,根可生用,不入方药。药性论云∶甘蕉,君。捣敷一切痈肿上,干即更上,无不瘥者。日华子云∶生芭蕉根,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绫汁服,及梳头长益发,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 敷。又云芭蕉油,冷,无毒。治头风热并女人发落,止烦渴及汤火疮。
图经曰∶甘蕉根,旧不着所出州郡。陶隐居云∶本出广州,江东并有。根、叶无异,唯子不堪食。今出二广、闽中、川蜀者有花,闽、广者实极美,可啖。他处虽多,而作花者亦少,近岁都下,往往种之其盛,皆芭蕉也。蕉类亦多,此云甘蕉,乃是有子者,叶大抵与芭蕉相类,但其卷心中抽秆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数层,层皆作瓣,渐大则花出瓣中,极繁盛。红者如火炬,谓之红蕉。白者如蜡色,谓之水蕉。其花大类象牙,故谓之牙蕉。其实亦有青、黄之别,品类亦多。食之大甘美。亦可曝干寄远,北土得之,以为珍果。闽人灰理其皮,令锡滑绩,以为布,如古之锡衰焉。其根极冷,捣汁以敷肿毒,蓐妇血妨,亦可饮之。又芭蕉根,性亦相类,俚医以治时疾,狂热及消渴,金石发动躁热,并可饮其汁。又芭蕉油治暗风痫病,涎作晕闷欲倒者,饮之复吐便瘥,极有奇效。取之用竹筒插皮中,如取漆法。
食疗主黄胆。子,生食大寒。止渴润肺,发冷病。蒸熟曝之令口开,春取仁食之。性寒,通血脉,填骨髓。百一方∶发背欲死,芭蕉捣根涂上。子母秘录治小儿赤游,行于上下,至心即死。捣芭蕉根汁煎,涂之。
衍义曰∶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茎只一花,全如莲花。叶亦相似,但其色微黄绿,从下脱叶。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莲样,然未尝见其花心,剖而视之亦无蕊,悉是叶,但花头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开,直到中秋后方尽。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北地惜其种,人故少用。缕其苗为布。取汁,妇人涂发令黑。余说如《经》。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