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 《本草纲目》:甘蔗
- 《本草备要》:甘蔗
- 《本草便读》:甘蔗
- 《本草从新》:甘蔗
- 《本草分经》:甘蔗
- 《本草分经》:甘蔗
- 《本草撮要》:甘蔗
- 《本草蒙筌》:甘蔗
- 《本草衍义》:甘蔗
- 《本经逢原》:甘蔗
- 《得配本草》:甘蔗
- 《滇南本草》:甘蔗
- 《顾松园医镜》:甘蔗
- 《名医别录》:甘蔗
- 《千金翼方》:甘蔗
- 《外科全生集》:甘蔗
- 《食疗本草》:甘蔗
- 《新修本草》:甘蔗
- 《药性切用》:甘蔗
- 《饮食须知》:甘蔗
- 《玉楸药解》:甘蔗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蔗
《本草纲目》:甘蔗
「释名」名竿蔗、遮。
「气味」(蔗)甘、平、涩、无毒。
「主治」
1、发热口干、小便赤涩。取甘蔗去皮,嚼汁咽下。饮浆亦可。
2、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匀,每日细细饮服。
3、干呕不息。有蔗汁温服半升,每日三次。加姜汁更好。
4、虚热咳嗽,口干涕唾。用甘蔗汁一程序半、青粱米四合,煮粥吃。每日二次。极润心肺。
《本草备要》:甘蔗
补脾,润燥
甘寒。和中助脾,除热润燥,止渴(治消渴)消痰,解酒毒,利二便(《外台方》∶嚼咽或捣汁,治发热口干便涩)。治呕哕反胃(《梅师方》∶蔗汁、姜汁和服),大便燥结(蔗汁熬之,名石蜜,即白霜糖。唐大历间,有邹和尚始传造法,性味甘温,补脾缓肝,润肺和中,消痰治嗽,多食助热损齿生虫。紫沙糖功用略同)。
《本草便读》:甘蔗
甘蔗(图缺)
润上部以清金.止渴解酲能导下.入中焦而和胃.消痰滋燥性甘寒.赤沙糖系蔗汁煎成.能和血而性温稍异.(甘蔗甘平入脾胃.微寒.清肺.润燥.化痰.和中.散逆.为解渴止酲之品.但多食能滑大肠.以蔗浆冷食.则热去寒生也.
○赤沙糖系蔗浆煎炼而成.其色变赤.其性转温.虽主治与甘蔗相同.而此能入血分.和血脉.然多食最能助湿热.损齿生虫耳.)
《本草从新》:甘蔗
和中润燥.
甘微寒.和中助脾.除热润燥.消痰止渴.解酒毒.利二便.治呕哕噎膈反胃.(和姜汁服.)大便燥结.(外台方、嚼咽或捣汁、治发热口干便涩.)胃寒呕吐.中满滑泻勿食.捣汁.(虚耗咳嗽、口干涕唾、用蔗浆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
《本草分经》:甘蔗
见胃寒。
《本草分经》:甘蔗
甘微寒,和中助脾,除热润燥消痰,能令胃气下行,利二便。
《本草撮要》:甘蔗
味甘.入足太阴阳明经.功专润肺生津.得姜汁治反胃.得麦冬、生地治春温液涸.以皮晒干生研.麻油调涂秃疮良.中满滑泻者勿食.
《本草蒙筌》:甘蔗
味甘,气平。无毒。多生闽蜀,种有二般。一种似竹粗长,名曰竹蔗;一种类荻细短,荻蔗为云。凡入药中,捣碎绞汁。丹溪医案,每每用之。助脾气和中,解酒毒止渴。
利大小肠益气,驱天行热定狂。腊月窖诸粪坑,夏取汁服尤妙。勿共酒食,令人发痰。
又有砂糖,系汁熬出。杀疳虫润肺,除寒热凉心。共笋食则成血症,同葵食则生沉 。小儿多食,损齿消肌。
《本草衍义》:甘蔗
今川、广、湖南北、二浙、江东西皆有。自八九月已堪食,收至三四月,方酸坏。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惟川浙者为胜。
《本经逢原》:甘蔗
甘平无毒。
发明 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也。蔗浆消渴解酒,自古称之。而孟诜乃为共酒食发痰者,岂不知其有解酒除热之功耶。《日华子》又为砂糖能解酒毒,则不知既经煎炼便能助酒为热,与蔗子性异矣。即如甘草遇火则热,麻油遇火则冷,此物性之异,医者当知。近世用以捣汁治痢,服之有效,以其甘寒养胃而清湿热也。
《得配本草》:甘蔗
甘,寒。入足太阴经。润燥生津,和中助脾。除热止渴,解酒消痰,止呕哕,利二便。
配生地、麦冬,治春温液涸。和生姜汁,治反胃干呕。和芦根汁、藕汁、人乳、童便、竹沥,治胃脘干枯。
《滇南本草》:甘蔗
甘蔗(图缺),味甘、酸。治一切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中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头发黑晕,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
──务本卷一下
甘蔗,气味甘,性微寒,无毒。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小肠,止渴,解酒。
治呕吐反胃。同姜汁服之,可解河豚毒。同酒食之生痰。不可多食,多食发虚热之症。
──模板卷九
《顾松园医镜》:甘蔗
〔甘寒,入肺、脾、胃三经。入药捣烂绞汁用。〕止干呕而治吐治噎,〔以其有和中助脾,下逆气,泻火热之能〕消热痰而止咳止渴,〔亦下气除热,生津润燥之功。〕除烦热而宽胸膈,〔胸膈烦热既除,则自宽舒,甘寒泻火之力也。〕解酒毒而利大肠。〔故润大便,下燥结有神。〕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忌之。。
《名医别录》: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补脾气,利大肠.
《千金翼方》: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
《外科全生集》:甘蔗
甜寒,绞汁,可疗小儿衣多罨热之病。
《食疗本草》:甘蔗
主补气,兼下气。不可共酒食,发痰。〔证〕
《新修本草》: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补脾气,利大肠。
今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取汁以为沙糖,甚而细,亦可啖也。
《药性切用》:甘蔗
性味甘寒,清热润燥,和中止渴。生嚼可以发越热邪。捣汁能止火逆呕哕。若阴虚火气分无热者非宜。青皮蔗∶性更清烈,功力不甚相远,而有入肝之用。
《饮食须知》:甘蔗
味甘性微寒。多食发虚热,动衄血。同酒过食发痰。同榧子食则渣软,烧蔗渣烟最昏目,宜避之。
《玉楸药解》:甘蔗
味甘,微寒,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泻热除烦。
蔗浆甘寒,解酒清肺,故《汉书》有蔗浆折朝酲,王维有大官还有蔗浆寒之语。土燥者最宜,阳衰湿旺者,服之亦能寒中下利。《本草》谓其下气止呕,则虽属甘缓,亦颇疏利不壅。一与白沙糖性同,功用相仿。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日华子云∶利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作沙糖润心肺,杀虫,解酒毒。石蜜∶乳糖也。味甘,寒,无毒。
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煎沙糖和牛乳为之。沙糖∶味甘,寒,无毒。功体与石蜜同。
多食令人心痛。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