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
- 《古今医案按》:嘈杂
- 《古今医鉴》:嘈杂
- 《仁术便览》:嘈杂
- 《金匮钩玄》:嘈杂
- 《景岳全书》:嘈杂
- 《女科证治准绳》:嘈杂
- 《奇方类编》:嘈杂
- 《寿世保元》:嘈杂
- 《万病回春》:嘈杂
- 《也是山人医案》:嘈杂
- 《医述》:嘈杂
- 《医学纲目》:嘈杂
- 《医学入门》:嘈杂
- 《医学心悟》:嘈杂
- 《医碥》:嘈杂
- 《杂病治例》:嘈杂
- 《证治汇补》:嘈杂
- 《证治准绳·类方》:嘈杂
- 《证治准绳·女科》:嘈杂
- 《证治准绳·杂病》:嘈杂
- 《周慎斋遗书》:嘈杂
《古今医案按》:嘈杂
孙东宿治叶润斋.年近四十.心鬲嘈杂.好啖肉.尤好鸡.一日不能缺.缺即身浮力倦神魂无措.必急得肉.见则大嚼.及入腹.腹又大痛.痛极则吐酸水稠涎然后定.稍定又思肉啖也.人疑为祟.孙诊之.六脉大小不等.观其色唇红脸黄.问之.则曰痛虽苦.尚能熬.若嘈杂则遍身淫淫苏苏.左右无可奈何.手足无所把捉.有近于死.急需肉以救命.孙曰.据色脉.乃虫证.非祟也.先予雄黄丸一服.不瘳.改以腻粉五分.使君子末一钱.用鸡子打饼.五更空心饲之.辰刻下长蛲十条.内有二大者.长尺余.下午又下小虫百余.自此不喜肉.而嘈杂良愈.
震按嘈杂证.丹溪谓是痰因火动.乃噎膈之渐.故多用黄连、山栀、苍术、半夏、白芍之类.然亦有思虑伤血者.有肾阴虚而胃火旺者.又宜用生地、阿胶、柏子仁、麦冬、石斛芦根之类.若此案乃虫蚀脂膏.嘈杂门中所未载.故特选之.昔年曾见叶天翁治一妇人胸痞心嘈.用盐水煮石决明三钱.经霜桑叶二钱.丹皮一钱.黑栀一钱.三角黑胡麻二钱.细生地三钱.四帖而愈.此又肝火郁于胃之嘈杂也.
《古今医鉴》:嘈杂
脉
右寸关紧而滑,两手弦滑,胸中有留饮;寸脉横者,膈上有横积也;右关弦急甚者,木乘土位,欲作胃反,难治。
病
夫嘈杂者,是痰因火动。其证似饥不饥,似痛非痛,如有懊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痰火之为患也。
治
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芩、连、栀子、知母之类,以降其火;苍术、白术、芍药之类,以健脾行湿,壮其本元;又当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一肥人嘈杂,二陈汤加抚芎、苍术、白术、炒栀子。
一湿痰气滞不喜食、用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
方
化痰清火汤〔批〕(按此方治痰火嘈杂之剂) 治嘈杂。
南星 半夏 陈皮 苍术 白术 白芍 黄连 黄芩 栀子 知母 石膏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煎服。
养血四物汤 治血虚嘈杂。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人参 茯苓 半夏 黄连 栀子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煎服。去人参加香附、贝母,甚效。
茯苓补心汤〔批〕(按此方治血虚嘈杂之剂) 治妇人心胸嘈杂,气盛血衰者。
即参苏饮合四物汤。
《仁术便览》:嘈杂
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姜炒黄连、炒栀子、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
一方 嘈杂,此乃食郁有热,炒栀子、黄连、枳实不可无。
一方 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抚芎、苍术、白术、栀子,姜五片,水煎服。
一方 眩晕嘈杂是火动其痰,又谓之心嘈。二陈汤加芩、连、栀子之类。
《金匮钩玄》:嘈杂
(只是痰因火动。)
戴云∶此即俗谓之心嘈也。
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栀子、黄芩为君。
南星 半夏 橘皮 热多加青黛。
肥人嘈杂,二陈汤加抚芎,用苍术、白术、炒栀子。
《景岳全书》:嘈杂
论证
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 ,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此证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者,火嘈也,宜兼清火。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无味,此以脾气虚寒,水谷不化也,宜温胃健脾。又有误用消伐等药,以致脾胃亏损,血少嘈杂,中虚则烦杂不饥,脾弱则食不运化,此宜专养脾胃。总之,嘈杂一证,多由脾气不和,或受伤脾虚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顾脾气。然古人于此,悉以痰火论治,予恐专用寒凉,则胃气虚寒不健者,反以日甚,而渐至恶心、嗳气、反胃、噎膈之类,将由此而起矣。
论治(共二条)
一、痰火嘈杂等证,如脾虚微火多痰而嘈杂者,宜和中汤,或三圣丸,或术连丸。若中焦火盛兼痰而嘈杂者,宜软石膏丸。若宿食留饮,痰滞不清而嘈杂者,宜曲术丸。若三焦火盛,湿痰气滞而嘈杂者,宜三补丸加半夏、苍术、香附之类。
脾胃虚寒嘈杂者,必多吞酸,或兼恶心,此皆脾虚不能运化滞浊而然,勿得认为火证,妄用寒凉等药。若多痰饮,或兼呕恶而嘈杂者,宜二陈汤,或二术二陈汤。若寒痰停蓄胸膈,或为胀满少食而为嘈杂者,宜和胃二陈煎,或和胃饮。若脾胃虚寒,停饮作酸嘈杂者,宜温胃饮,或六君子汤。若脾肾阴分虚寒,水泛为饮,作酸嘈杂者,宜理阴煎,或金水六君煎。
嘈杂论列方
二陈汤(和一) 和胃饮(新和五) 六君子汤(补五) 理阴煎(新热三) 和中汤(寒五八)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温胃饮(新热五) 三圣丸(寒一七一) 和胃二陈煎(新和三) 曲术丸(和百十) 术连丸(寒一七二) 二术二陈汤(和四) 三补丸(寒一六二) 软石膏丸(寒一七三)
《女科证治准绳》:嘈杂
〔大〕夫妇人心胸嘈杂,此脾胃郁火,滞痰血液泪汗而成,用猪血炒食之,乃以血导而使之归源尔。旋复花汤尤善。
〔薛〕前证若因食郁,用六君、山楂、山栀。若因胃热,用二陈、姜炒芩、连。若因六郁,用越鞠丸。(杂病郁。)若因气滞,用四七汤。(杂病气。)桔梗、枳壳。大抵此证属病气。
元气俱不足,须用六君为主,少佐以治痰之药。若以火治之,必变吞酸中满。 一妇人饮食少思,胸中嘈杂,头晕吐痰,此中气虚而有热。用六君子汤加炒黑山栀、桔梗而愈。
后因劳碌,头晕发热吐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天麻而痊。 一妇人中脘嘈杂,口中辛辣,或咳嗽吐痰发喘,面色或白或赤,此脾气虚而肺中伏火也。用六君子加山栀、桔梗、柴胡及炒黑片芩治之,寻愈。 一妇人嘈杂吞酸,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此脾气虚寒而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炮姜,渐愈。又常服人参理中丸即安。 一妇人饮食后嘈杂吞酸,此食郁为痰。用六君子汤送越鞠丸渐愈,又用加味归脾汤而痊。后因怒,两胁胀痛,中脘作酸,用四君子汤送左金丸渐安,仍用六君子汤送越鞠丸而痊。
旋复花汤 治妇人心胸嘈杂,中脘痰饮冷气,心下汪洋,口中清水自出,腹胁急胀满痛,不欲饮食。
旋复花 人参 桔梗 白芍药(各一钱) 橘皮(去白,一钱半) 赤茯苓 半夏(各二钱)官桂(去粗皮) 细辛 甘草(各半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补遗〕予尝以参苏饮二分,四物汤一分交和,每四钱,生姜七片煎服,治一妇人心胸嘈杂而愈。亦名茯苓补心汤。
《奇方类编》:嘈杂
先食猪肉一片后,以砂糖水调铅灰四钱,五更服。昔许学士有此病,用此方,下虫二条。长二尺五寸,有斑纹,为寸白虫也。
又方
猪肉一块,锻石拌一夜,次日去灰烧肉,将飞过盐少许,食之效。
《寿世保元》:嘈杂
夫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湿面鱼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饪不调。粘滑难化等物恣食无节。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宫。故为嘈杂。嗳气吞酸痞满。甚则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杂之为症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症或兼嗳气。或兼恶心。或兼痞满。渐至胃脘作痛。实痰火之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芩、连、栀子、石膏、知母之类。以降其火。苍术、白术、芍药之类。
以健脾利湿。壮其本元。又当忌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一论嘈杂。乃痰因火动也。宜
化痰清火汤
南星(姜炒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陈皮(二钱) 黄连(六分) 黄芩(二钱) 栀子(三钱)知母(一钱五分) 石膏(二钱) 苍术(一钱半米泔浸) 白术(一钱五分) 白芍(炒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嘈杂。因血虚而作者。宜
养血四物汤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炒二钱) 熟地黄(姜炒四钱) 人参(二钱)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黄连(姜炒六分) 栀子(三钱) 甘草(八分)
一方。去人参。加香附二钱。贝母二钱。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妇人心胸嘈杂。多是痰症。或云是血嘈。而用猪余血炒食之则愈。此以血导血归原耳。
此方治中脘心腹冷痰。心下嘈杂。口出清水。胁肋急。腹满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脉沉迟弦细。宜此
旋复花汤
陈皮 半夏(姜炒) 赤茯苓 旋复花(去皮) 人参 白芍(炒) 细辛 桔梗 官桂 甘草
上锉。生姜七片。水煎服。
一论妇人心胸嘈杂。用
茯苓补心汤 即四物汤。合参苏饮是也。
一治心中嘈杂。坐卧不宁。蔡完体传。
陈皮(一钱) 半夏(八分) 白茯苓(钱半) 赤茯神(八分) 酸枣仁(炒八分) 益智仁(三分)麦门冬(去心一钱) 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水煎。半空心温服。
一人多思虑。以致血虚。五更时嘈杂是也。宜以四物汤加香附、山栀、黄连、贝母。
一肥人嘈杂。宜用二陈汤。少加川芎、苍术、炒栀子。水煎服。
一论嘈杂者。痰水内动。如阻食在膈。令人不自安也。用
痰火越鞠丸
海石(研水飞三两) 胆星(二两) 栝蒌仁(三两) 山栀(炒黑三两) 青黛(水飞过八分)香附(童便浸二两) 苍术(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二两) 抚芎(二两)
上各等分。为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临卧。白汤送下。
一论嘈杂属郁火者。宜
加味三黄丸
黄芩(二两去朽酒炒) 黄连(六钱去毛姜炒) 黄柏(一两五钱去皮童便炒) 香附(二两米醋浸透炒) 苍术(一两五钱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
上各等分。为细末。打稀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卧时。清茶送下。
《万病回春》:嘈杂
嘈杂者,俗谓之心嘈也。有胃中痰因火动而嘈者,用二陈汤加减;有心血少而嘈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减;有因食郁而嘈者,用香砂平胃散治之。
□
嘈杂有痰因火动者多也。
化痰清火汤
南星(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陈皮 黄连 黄芩 栀子 知母 石膏 苍术(米泔浸) 白术(去芦)白芍(各等分) 甘草(一钱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二陈汤 治痰火而嘈。(方见痰症。)一根据本方加炒山栀、黄连、竹茹、人参、当归、白术、酸枣仁、辰砂、乌梅、大枣、生姜一片,水煎,竹沥调辰砂末同服。
□
心血虚而嘈杂者,宜养血以清火也。
当归补血汤 治心血少而嘈,兼治惊悸怔忡。
当归 芍药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三钱) 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山栀仁(炒) 陈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 辰砂(研末,临服入二分) 乌梅(一个,去核) 炒米(百粒)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温服。
食郁而作嘈者,宜消食以开郁也。香砂平胃散治食郁而嘈。(方见伤食。)根据本方加炒黄连、山栀、川芎、白芍、辰砂,去枳壳、藿香。
交泰丸 治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胸中痞闷难当,不思饮食。
黄连(一两,姜汁浸,黄土炒) 枳实(一两,麸炒) 白术(去芦,土炒,一两) 吴茱萸(汤泡微炒,二两)归尾(酒洗,一两三钱) 大黄(用当归、红花、吴茱萸、干膝各一两煎水,洗大黄一昼夜,切碎晒干,仍以酒拌晒之,九蒸九晒,用四两。)
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不拘时,白滚水送下。
消食清郁汤 治嘈杂闷乱、恶心、发热头痛。
陈皮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山楂(去核) 香附米 川芎 麦芽(炒) 枳壳(麸炒) 栀子(炒) 黄连(姜汁炒) 苍术(米泔浸) 藿香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
《也是山人医案》:嘈杂
申(三○)胃虚嘈杂.
川斛(三钱) 生地(三钱) 柏子仁(二钱) 豆皮(二钱) 麦冬(二钱) 茯神(二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炙草(五分)
□
冯(四一)经半月一至.夜嘈痛.此属肝阴久亏.肝阳化内风冲突所致.
小生地(二钱) 麦冬(二钱) 柏子仁(二钱) 清阿胶(二钱) 丹参(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牡蛎(三钱)
《医述》:嘈杂
证治总论
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 ,莫可名状。或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此证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者,火嘈也,治宜清火。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无味,此脾气虚寒,水谷不化也,治宜温胃健脾。又有误用消伐等药,脾胃亏损,血少嘈杂者,中虚则烦杂不饥,脾弱则食不运化,此宜专养脾胃。(张景岳)
有因恣食无节,蓄积痰饮,滞于中宫,而为嘈杂者,属于痰也。有因病后,每于夜分,心嘈如饥,殊难容忍者,此阴虚血少,或阳气下陷,阴火沸腾,属于气血虚而有火也。(《证治汇补》)
五更嘈者,乃思虑伤血所致。(朱丹溪)
嘈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又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盖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若脾阴一虚,则胃家饮食游溢之精气,全输于脾,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润,则胃过于燥而有火矣。故欲得食以自资,稍迟则嘈愈甚,得食则嘈暂止。失治则延成便闭、三消、噎隔等证。治当补脾阴,养营血,兼补胃阴,甘凉濡润,或稍佐微酸,此乃脾阴之虚,而致胃家之燥也。更有热病之后,胃气虽渐复,津液尚未充,亦有是证,但以饮食调之,可以自愈。此二种,乃为虚嘈证也。所谓实嘈者,年岁壮盛,脾胃生发之气,与肾阳充旺,食易消磨,多食易饥而嘈,得食即止,此非病也,不必服药。以上皆是真嘈证也。所云伪者,因胃有痰火,以致饮食输化不清,证见恶心、吞酸、微烦、眩晕、少寐、似饥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此乃痰火为患;治宜清胃,稍佐降痰,苦寒腻滞之药,不宜多用。又有胃阳衰微,积饮内聚,凄凄戚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饮食减少,此属脾胃阳虚;治宜温通,仿痰饮门治之。此二种,乃似嘈之伪证也。
俗云心嘈者,误也;心但有烦而无嘈,胃但有嘈而无烦,不可不辨明也。(《临证指南》)
脉候
嘈杂∶有痰因火动者,脉滑而数;有食郁作热者,脉数而大;有因湿痰者,脉沉而滑;有因气郁者,脉沉而涩。(《证治汇补》)
《医学纲目》:嘈杂
□
〔丹〕嘈杂只是痰因火而动,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此食郁有热,山栀、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芜芎、苍术、白术、炒栀子。心下嘈杂者,导饮丸最妙。(方见内伤饮食。)
《医学入门》:嘈杂
心嘈似饥又烦杂,
似饥非饥,似痛非痛,或兼暧气、痞满、恶心,渐至胃脘作痛,乃呃逆、翻胃之由也。
纵食多忧痰火合;
食郁者,枳术丸加山楂、麦芽;有热,更加芩、连。停饮者,曲术丸;胸满者,大安丸、保和丸。忧郁者,越曲丸、香连丹。湿痰气郁不喜食者,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索食者,三圣丸。痰因火动者,治痰为先,二陈汤加姜汁炒芩、连、山栀为君,南星、半夏为佐;热多,加青黛。火动其痰者,二陈汤加姜炒芩、连、山栀;火郁,更加抚芎、苍术。痰火俱盛者,祛痰火丸。
五更嘈者思虑伤,血分稍亏宜补接。
四物汤加香附、贝母、山栀、黄连、甘草。
《医学心悟》:嘈杂
嘈杂者,躁扰不宁之貌,得食暂已,少顷复嘈。其中有挟痰与火者,则口燥、唇焦,脉滑数也,二陈汤加山栀、黄连之类。有脾虚挟痰者,则气促食少,脉小弱也,五味异功散主之。嘈杂之症,治失其宜,变为噎塞者众矣,可不慎乎?更有元气大虚,心中扰乱不安者,名曰虚烦,此与嘈杂不同,当按其虚而重补之。夫病有兼症,各有情形,善治者宜斟酌焉
五味异功散 (见类中。
《医碥》:嘈杂
俗名心嘈。其证似饥,急欲得食,心中扰扰不宁,如酸如辣,似慌张。由肝火乘于脾胃,土虚不禁木摇,故烦扰不安。火盛则谷易消,食已则饥,得食则安,少顷又饥,又复嘈矣,此为火嘈,宜清火。若有痰饮停聚,似饥非饥,欲食而不能多食,脉滑,为痰嘈,宜化痰。若兼吞吐酸水,乃痰饮与火所为,清火去饮兼治。总以补土为主,六君子汤(见气)加减。久不愈者,养血,以火盛则血亏也。故思虑血虚五更嘈者,及妇人嘈杂,恒用四物(见血)加减。
《杂病治例》:嘈杂
多是痰、食郁。有热,姜炒黄连不可无。
《证治汇补》:嘈杂
大意
嘈杂者.痰因火动.乃噎膈反胃之渐也.(丹溪)
病因恣食无节.蓄积痰饮.滞于中宫.故为嘈杂.此嘈杂之属于痰也.若夫大病后.每于夜分.心嘈如饥.殊难容忍.此阴虚血少.或阳气下陷.阴火沸腾.此嘈杂之属于气血虚而有火也.(汇补)
外候
嘈杂者.似饥非饥.似痛非痛.有若热辣不宁之状.(医鉴)若五更嘈者.思虑伤血.(丹溪)
脉法
右寸关紧而滑.痰火内郁.两寸弦滑.胸有留饮.右关弦急.木乘土位.欲作反胃噎隔.若终岁嘈者.其寿必夭.以叹万物者火也.(汇补)
治法
治宜开郁行气.兼以清痰降火.(绳墨)血分稍亏者.宜补接真阴.不可纯用辛香燥热之剂.
治各有别
有痰因火动者.脉滑而数.治痰为先.治火次之.有食郁作热者.脉数而大.治火为先.开导次之.有因湿痰者.脉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气郁者.脉沉而涩.宜开郁.(汇补)
用药
主以二陈汤.加黄连、山栀、苍术、枳壳.久而不愈.属血虚脾弱.用当归、山药、茯苓、陈皮、甘草、黄连、生地、贝母、桔梗.平调自愈.
【附:嗳气】
病因积滞蕴蓄.冲逆于上.故嗳发大声.(绳墨)食罢嗳出腐气者实也.不因饮食而常嗳者虚也.(入门)
嘈杂选方
二陈汤 加姜炒黄连、山栀、半夏.治痰症嘈杂.(方见痰症)
三补丸 合二陈汤.加香附、抚芎.(方见火症)
越鞠丸 加枳壳、桔梗、黄连.(方见郁症)
枳术丸 加二陈汤、神曲、山楂、麦芽.(方见伤食)
逍遥散 治肝肾火郁嘈杂.(方见火症)
归脾汤 治思虑血亏嘈杂.(方见中风)
《证治准绳·类方》:嘈杂
二陈汤(见痰饮。) 六君子汤(见虚劳。)
三圣丸 治嘈杂,神效。
白术(四两) 橘红(一两) 黄连(炒,五钱)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津唾下,或姜汤下。
导饮丸(丹溪) 治水饮。
吴茱萸(三钱) 白茯苓(一两) 黄连(五钱) 苍术(一两) 独活(七钱)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服。
《证治准绳·女科》:嘈杂
〔大〕夫妇人心胸嘈杂,此脾胃郁火,滞痰血液泪汗而成,用猪血炒食之,乃以血导而使之归源尔。旋复花汤尤善。
〔薛〕前证若因食郁,用六君、山楂、山栀。若因胃热,用二陈、姜炒芩、连。若因六郁,用越鞠丸。(杂病郁。)若因气滞,用四七汤。(杂病气。)桔梗、枳壳。大抵此证属病气。
元气俱不足,须用六君为主,少佐以治痰之药。若以火治之,必变吞酸中满。 一妇人饮食少思,胸中嘈杂,头晕吐痰,此中气虚而有热。用六君子汤加炒黑山栀、桔梗而愈。
后因劳碌,头晕发热吐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天麻而痊。 一妇人中脘嘈杂,口中辛辣,或咳嗽吐痰发喘,面色或白或赤,此脾气虚而肺中伏火也。用六君子加山栀、桔梗、柴胡及炒黑片芩治之,寻愈。 一妇人嘈杂吞酸,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此脾气虚寒而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炮姜,渐愈。又常服人参理中丸即安。 一妇人饮食后嘈杂吞酸,此食郁为痰。用六君子汤送越鞠丸渐愈,又用加味归脾汤而痊。后因怒,两胁胀痛,中脘作酸,用四君子汤送左金丸渐安,仍用六君子汤送越鞠丸而痊。
旋复花汤 治妇人心胸嘈杂,中脘痰饮冷气,心下汪洋,口中清水自出,腹胁急胀满痛,不欲饮食。
旋复花 人参 桔梗 白芍药(各一钱) 橘皮(去白,一钱半) 赤茯苓 半夏(各二钱)
官桂(去粗皮) 细辛 甘草(各半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补遗〕予尝以参苏饮二分,四物汤一分交和,每四钱,生姜七片煎服,治一妇人心胸嘈杂而愈。亦名茯苓补心汤。
《证治准绳·杂病》:嘈杂
嘈杂与吞酸一类,皆由肺受火伤,不能平木,木挟相火乘肺,则脾冲和之气索矣。谷之精微不行,浊液攒聚,为痰为饮,其痰亦或从火木之成化酸,肝木摇动中土,故中土扰扰不宁,而为嘈杂如饥状,每求食以自救,苟得少食,则嘈杂亦少止,止而复作。盖土虚不禁木所摇,故治法必当补土伐木治痰饮。若不以补土为君,务攻其邪,久久而虚,必变为反胃,为泻、为痞满、为眩晕等病矣。脉洪大者火多,二陈汤加姜汁炒山栀、黄连。脉滑大者痰多,二陈汤加南星、栝蒌、黄芩、黄连、栀子。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抚芎、苍术、白术、炒栀子。脉弦细身倦怠者,六君子汤加抚芎、苍术、白术、姜汁炒栀子。有用消克药过多,饥不能食,精神渐减,四君子加白芍、陈皮、姜汁炒黄连。心悬悬如饥,欲食之时,勿与以食,只服三圣丸佳。心下嘈杂者,导饮丸最妙。
《周慎斋遗书》:嘈杂
嘈杂,是脾虚肝火得以乘聚也。在胃口,芎归芍药汤加山栀仁、沉香;在胸中,芎归芍药汤加紫苏;在中焦,白术为君,陈皮、川连佐之,或白术、山药、白芍、莲子、人参、甘草和之;在下焦,六味丸,切忌燥药。汗下吐后,胸膈不宽,而下嘈杂者,八珍汤,川芎宽胸,生地退火,不拘有病无病,但遇嘈杂,即加生地。
验案
一人脾胃虚寒,心口嘈杂,用白术一钱五分,川连一分,陈皮五分,吴萸一钱煎服;丸用白术一两,川连五分,陈皮、吴萸各二钱,神曲糊丸,白汤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