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痛
《儿科萃精》:虫痛
小儿因腹中虫动不安,故作痛。其候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切不可妄用攻下,古法主钱氏安虫散〔如炒胡粉、鹤虱、枯白矾、川楝子(去皮核)各二钱五分。共为细末〕。每服一匙,大者五分,米饮调下,痛时服。痛久不愈者,古法主加减理中汤(方见虫吐)。
〔真按〕小儿因腹中积化为虫,虫动则腹痛,发则肿聚一块。其虫为蛔虫,长至一尺,则贯胃伤心,祸不旋踵。当虫痛时,但少与花椒汤服之,其虫闻椒则伏,痛亦立止。
若欲除虫,则宜用化虫丸,方用芜荑、雷丸各二钱,槟榔、木香、炒白术、陈皮、神曲各钱半,雄黄三钱,使君子肉三钱,共为末,水为丸,如绿豆大,以米汤送下。量儿大小强弱与之。
虫已下尽,复用异功散加山药、芡实,以养脾,可免虫类再生之患。
《古今医鉴》:虫痛
方
治小儿虫积腹痛。
巴豆(一枚,去壳,槌去油) 朱砂(一粒)
同研匀,用鸡子一个,开顶微去白,入药在内,搅匀,仍将纸糊口,用秆圈坐在锅内,水煮熟,令儿食之,或以茶清送下,即打下所积虫,神效。
追虫取积散(周佐溪传) 治小儿虫积、食积、热积、气积,或肚大青筋,腹胀而痛。
雷丸 锡灰 槟榔 芜荑仁 木香 大黄(煨) 黑丑 使君子 鹤虱(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或蜜,或砂糖水调服,每二、三匙。
《寿世保元》:虫痛
一论小儿虫积痛。凡腹痛。口中出清水者。虫积也。
追虫散
使君子(去壳一钱) 槟榔(一钱)
作一剂。水煎。食远服。
使君散
使君子(去壳一钱) 槟榔(一钱) 雄黄(五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苦楝根皮煎汤调下。
一治小儿虫积腹痛。用巴豆一枚。去壳捶去油。以朱砂一粒同研匀。用鸡子一个开顶。
微去白。入药在内调匀。仍将纸糊口。用杆圈坐于锅内。水煮熟。令儿食之。或以茶清送下。
即打下所积虫。极效。
一治小儿吐蛔虫。
蛔虫退场门有三般。口鼻中来大不堪。如有白虫兼黑色。灵丹纵服病难安。
楝陈汤
苦楝根皮(二钱) 陈皮 半夏(姜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女子肚大腹胀。虫积瘦弱。用马慈一名地梨。食之。打下虫来。肚胀立消。
一治小儿冬月吐蛔虫。多是胃寒胃虚所致。
钱氏白术散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藿香 木香 干葛 甘草(各二钱) 丁香(两粒)
每服三钱。水煎服。
《小儿药证直诀》:虫痛
(虚实腹痛附)
面 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安虫散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
积痛、食痛、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者,当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证。
《医宗金鉴》:虫痛
虫痛不安腹因痛,面色乍青乍赤白,时痛时止吐清涎,安虫理中治最合。
[注]
虫痛者,因腹中虫动不安,故腹中作痛,其候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切不可妄用攻下,当以安虫为主,其痛即除,新痛者,钱氏安虫散治之,痛久不愈者,加减理中汤治之。
(钱氏安虫散)胡粉炒黄鹤虱炒黄白矾枯川楝子各二钱五分去皮核
以上为细末,每服一大匙,大者五分,米饮调下,痛时服。
(加减理中汤)方见虫吐。
《幼科心法要诀》:虫痛
虫痛不安腹因痛,面色乍青乍赤白,时痛时止吐清涎,安虫理中治最合。
【注】虫痛者,因腹中虫动不安,故腹中作痛。其候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切不可妄用攻下,当以安虫为主,其痛即除。新痛者,钱氏安虫散治之;痛久不愈者,加减理中汤治之。
钱氏安虫散
胡粉(炒黄) 鹤虱(炒黄) 白矾(枯) 川楝子(去皮尖,各二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一匙,大者五分,米饮调下,痛时服。
加减理中汤(方见虫吐)
《育婴家秘》:虫痛
个个孩儿腹有虫,胃虚蛔动痛相攻,
眼翻吐沫如惊痫,寸白为疳法不同。
古方论脏腑九虫,一日伏虫,二曰白虫,三曰肉虫,四曰肺虫,五曰胃虫,六日弱虫,七日赤央,八日[虫尧]虫,九曰蛔虫。蛔虫俗呼食虫者是也。或长一尺,或五六寸。盖国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则肿聚,病有去来,乍作乍止,呕恶吐涎,口出清沫。胃①伤心者死,自鼻出者死。先察其脉,或腹中痛者,脉常沉伏弦细,今反脉大,则是蚘痛也。盖因小儿食物太早,或伤生冷油腻之物,日而成积,积化为虫也。凡有虫者,口馋好甜,或喜食泥土、茶脚、火灰之类,宜用取虫之药,如乌梅丸、化虫丸,方见前。木香槟榔丸、虾嘛丸、万应丸、科传赛宝丹,皆可择而用之。
木香槟榔丸:杀诸虫。
鸡心槟榔,一两。木香,鹤虱,贯众,锡灰,干漆、炒尽烟,使君子肉、各半两,轻粉,二钱。雷丸、白者,巴豆肉,另研,各二钱半。
未,飞白面糊丸,麻子大,服—二十丸,五更,苦楝根白皮煎汤下。
虾嘛杀疳虫丸
大虾嘛(炙焦),一个。木香,鸡心槟榔,贯众,桃仁(水浸,去皮尖,另研)。苦楝根白皮。酸石榴皮,各三钱,芜荑,鹤虱,各二钱。巴豆肉二钱,另研。
糯米糊丸,麻子大。五更后,菖蒲下十五丸。
万应丸:不诸虫。
槟榔(末),五钱。大黄(末),八钱。黑牵牛(头末),四两。皂角、十度不蛀者,苦楝根白皮,一斤。
将前三味末和匀,用皂角捶碎,与苦楝根皮二味,水一大碗熬成膏,入药末捣丸,小豆大,用沉香、白雷丸、木香三味各研细末为衣(先用沉香衣,次用雷丸衣,后用木香衣),每三丸,五更,砂糖水送下。
秘传赛宝丹:追虫取积,神效。
黑丑、十个头末,四两。锡灰(醋炒),一两。槟榔(末)、二两。雷丸(白者末)二两。陈皮,青皮,各二两。三棱(醋),莪术(醋),鹤虱,皂角各二两。使君子肉,二两。
将各末和匀,却以各药粗渣煎汤,去渣捣丸,麻子大,每服五分至一线,四更时用冷茶清吞下,复睡至天明,不可洗手洗面吃汤物,待取下或虫或科恶毒滞气,并原药下尽,方用冷水洗面。其药未下,宁耐半时,见药下终,药食哺之②。
①胃:忠信堂本作“若”。
②药食哺之:忠信堂本作“用食哺之”。
凡欲取虫,宜在上半月,虫头向上。若下半月,虫头向下,不受其药,徒伤胃气也。取虫之时,预将清油煎肉或煎卵饼,分地嗅之,勿与食也,引虫得闻香味,皆聚而来食也,急投下虫汤药,乃中病也。
取寸白诸虫,贯众酒方。
隔夜取贯众煮酒收起,至次日五更,将炙肉一块,与儿衔口中,勿令吞下。虫闻肉香,其头向上,却取去肉,以使君子肉三个,很令香熟,与儿嚼烂,同轻粉数厘吞下,少顷以贯众酒下雄黄解毒丸三五七粒,则泄下皆虫也。
小儿病虫,多出于脾胃怯弱者,如上攻取之药,岂可常服,乃当作腹痛之时,然后用之也。
有于未发之时,常宜服肥儿丸、安虫丸,所谓防患于未然,使之不发也。
安虫丸:治蛔虫、寸白虫、[匿虫]虫,一切诸虫。
木香,鸡心槟榔,使君子肉,白芜荑仁,绿色贯众,苦楝根白皮,虾蟆(烧存性),夜明砂。
末,粳米丸,黍米大,二三十丸,蜜水下。
《证治准绳·幼科》:虫痛
虫痛面 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田氏云∶虫痛啼哭俯仰,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时大叫,面无正色,或青或黄,唇白,又目无精色,口吐涎沫,此为虫痛。钱氏云∶积痛、食痛、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者当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证用药。虫与痫相似,小儿本怯,故胃虚冷则虫动而心痛,与痫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虫散主之。曾氏云∶蛔虫动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虫,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荤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虫动作痛,其虫吐来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难,先以理中汤(吐泻)
加乌梅水煎服,使胃暖不逆,次芦荟丸(疳)、使君子丸、化虫饮主之。有儿大者,面 白而间黄色,肉食倍进,肌体消瘦,腹中时复作痛,此有血鳖、蛔虫杂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又有胃受极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以治虫,及伤胃气,固不可也。因寒而动者用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因热而动者用 咀五苓散,亦加乌梅水姜煎投。辛氏女子五岁,病虫痛。诸医以巴豆、干漆、 砂之属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俯仰,睡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面无正色,或青或黄,或白或黑,目无光而慢,唇白吐沫,至六日,胸高而卧转不安。召钱至,钱详视之,用芜荑散三服,见目不除青色,大惊曰,此病大困,若更加泻,则为逆矣。至次日,辛见钱曰夜来三更果泻,钱于泻盆中看,如药汁,以杖搅之,见有丸药,钱曰,此子肌浓,当气实,今证反虚,不可治也。辛日何以然?钱曰脾虚胃冷则虫动,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泻,知其气极虚也,而丸药随粪下,即脾胃已脱,兼形病不相应,故知死病。后五日昏笃,七日而死。
钱氏安虫散 治小儿虫痛。
胡粉(炒黄) 鹤虱(炒黄) 川楝子(去皮核) 白矾(枯,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米饮调下。痛时服。
治虫动,痛极不可忍,用干漆半两,槟榔一枚生用,窑老一块再 细研,三件一处为末。空心热酒调,良久取下虫,立愈,验。(窑老恐窑中 过泥物也。)
又方用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尽出,用新汲水入生麻油,空心调下。
钱氏安虫丸 治上中二焦虚,或胃寒虫动,及痛。
干漆(炒烟尽,二分) 雄黄(一分) 巴豆霜(一钱)
上为细末,糊丸如黍米大。量儿大小服之,取东引石榴根煎汤下,或苦楝根,或芜荑汤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发时服。
芜荑散 主治同前。凡小儿痛时便高声啼叫,人中上鼻头唇口一时黑色,脉法当沉弱而弦,今反脉大,是虫证也。
白芜荑 干漆(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钱,米饮调下,发时服。
使君子丸 治腹内诸虫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肉(薄切,屋瓦焙干) 槟榔 酸石榴根皮(东向者佳,净洗,锉焙) 大黄(半生半炮。各七钱半)
上,除槟榔锉晒不过火,余三味再焙,同槟榔为末,沙糖水煮面糊丸,麻仁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猪肉汁空心下,或鸡肉汁亦好。
化虫饮 消化虫毒在腹作痛。
槟榔 酸石榴根皮(净洗,焙干。各一两) 红丹( 过) 雷丸 贯众(如鸡头者佳) 使君子肉(薄切,焙。各二钱半) 甘草(炙) 枳壳(去瓤,麸炒微黄) 大黄(各五钱)
上为细末。用清油煎鸡子一枚如春饼样,候冷,抄药末一钱于上,摊匀,空心卷而食之。儿小者,用糯米粉水煮糊丸,粟谷大。每服十五粒至三十丸,以淡猪肉汁空心下,鸡肉汁亦好。
二圣丸 治腹内诸虫,及消谷逐水,下气去风。
槟榔(一两) 巴豆(十五粒、去壳膜心、大好者,存油)
上,槟榔锉晒为末,巴豆碎切,在乳钵内极细杵,仍入槟榔末同再杵匀,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七十七丸至九十九丸,用温茶清,五更初空心,止一投药,见虫下尽,进以稀粥自安。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