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逆
《凌临灵方》:喘逆
严左(七十二岁,八月) 喘逆未平,咯痰欠顺,丹溪谓∶上升之气,自肝而出。操劳动肝,肝气横逆扰动痰饮为患,年高病者是非宜也,脉濡滑近弦,舌苔黄腻。治拟平肝降逆理气豁痰,附方是否,以候高明酌政。
姜制西洋参(一钱五分) 真川贝(二钱) 复(一钱五分) 真紫沉水香(三分) 蛤蚧尾(一对,酒洗去鳞,焙研极细分冲) 化陈皮(一钱五分,盐水炒软) 紫石英(三钱,生打) 丝瓜络(三钱) 白杏仁(三钱) 戈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白蒺(三钱) 竹沥(一两,淡姜汁一滴和匀分冲)。
《伤寒大白》:喘逆
喘者,促促气急。《正传》云∶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河间云∶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诸经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经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呕恶者,胃也。《内经》论喘不一,皆杂症之条。若《伤寒论》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里而喘,有水气痰火而喘。若在表者,心腹不满不痛,脉浮无汗者宜发汗。冬月西北方,麻黄三拗汤;若内有热者,越婢汤;南方三时羌活汤。若热邪入里而喘者,心腹胀满,外无寒热,手足时时汗出,法当清热泻心汤、凉膈散;有表邪有下症者,大柴胡汤;有下症无表症者,三乙承气选用;水气而喘者,先渴后呕,动而有声,宜祛水饮,小半夏汤;水寒射肺,风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龙汤;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脉滑数,栀连二陈汤,加枳、桔、竹茹。总之,头痛身痛,恶寒身热而喘者,此太阳风寒表邪,宜散表。身热多汗,烦闷喘渴,静则多言,此暑热喘逆,宜清暑汤调益元散。口渴身热,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气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汤、知母石膏汤、栝蒌根汤。食滞中焦,胸前饱闷,喘满不得睡卧,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风肺热之喘,详注咳嗽门。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恶风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太阳表邪之喘,详注头痛发热门。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
胸满多带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互注胸满条。
伤寒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
详注咳嗽条。言外邪不解,内伏水饮,当散表散饮。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发热不渴,知心下有水气,故以小青龙汤。今服此汤已后见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龙。详注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汤加浓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风伤卫,当服桂枝汤。今兼喘,则加浓朴理胃气,杏仁理肺气。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汤加浓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
太阳病误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汤,当加平肺胃之药,故曰喘家用桂枝加浓朴、杏仁乃佳。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上半节,言发汗后不可再行桂枝;下半节,言下后不可再行桂枝汤。汗下虽殊,同是表邪未尽,同是汗出而喘,身无大热,故以此方双解太阳。此从太阳热结膀胱,用桂枝五苓散双解下焦表里法中,化出双解太阳上焦热结之法也。详注自汗条,宜互看。
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此条误下太阳,不成结胸,而成挟热下利,喘而汗出。详注自汗门。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麻黄汤主之。
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尚是太阳表邪。若误下之,则腹满而小便难。麻黄汤主之句,在脉浮而紧之下。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即从太阳表邪而治,不必拘执阳明病,故曰发汗则愈。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白虎汤,五苓散。
上条言脉浮而紧,当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满,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又当用白虎汤治咽燥,五苓散治脉浮而紧,腹满身重。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里虚实,久则谵语。
脉沉而喘,宜清里热,反发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滞,此表无邪里有热,故久则谵语。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仲景每以小便利,验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验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验热已入里,故可下。大便乍难乍易,大肠有火之征。故可下。时有微热,潮热互词,故可下。喘冒不得卧,阳明胃实,故可下。
伤寒吐下后,不大便,潮热。若剧,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症急,惟以脉定生死。脉弦,阴未绝,故生;脉涩,阴已竭,故死。
羌活汤 见恶寒。
羌活冲和汤
太阳纯表邪见喘,则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里热,则用此方。
泻心汤 见谵语。
凉膈散 见发狂。
里热作喘当分肺胃心三经主治。前方泻心下之热,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汤 见潮热。
三承气汤 见大便结。
小半夏汤
熟半夏 广皮 生姜喘逆,有痰火、水饮之分,此方治水饮喘逆而无火者。
小青龙汤 见咳逆。
此方治内伏水饮,外冒风寒而喘者。详注咳逆条。
栀连二陈汤
栀子 川连 半夏 广皮 白茯苓 甘草
前小半夏汤,治无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汤
川连 香薷 浓朴 甘草
香薷性温,世传清暑,不知与黄连同用,一冷一热,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滚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汤
桑叶 石膏 人参 麦门冬 枇杷叶 杏仁 阿胶 黄芩 知母
天花粉
此方以石膏、黄芩、知母、花粉,清润上焦,桑叶、杏仁、引入肺中;人参、门冬、阿胶,润肺生津。同一治热,治湿热,用苦燥;治燥热,用凉润。按燥湿分于二分,然春分应湿而未湿,至谷雨而始湿;秋分应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湿,此言时令之正也。亦有湿时反燥,燥时反湿,又当从权变而治也。
知母石膏汤
知母 石膏 半夏 竹叶 麦门冬 甘草
火喘无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夫石膏寒凉,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热,同石膏亦能清热和胃。此润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呕吐、痰火咳嗽等症。
栝蒌根汤
栝蒌根 半夏 竹茹 枳壳 桔梗
前清燥汤,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汤,治胃热喘逆者;栝蒌根汤,治肺胃二经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 见胸满。
此治食滞中焦,喘满不得卧者,用枳壳汤调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味。
此方因汗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表症已减,桂枝汤不可用,故以麻黄加入杏仁石膏
清肺汤中,双解上焦之余邪,而治喘逆。
干葛黄芩黄连汤 三味。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条。其一,以太阳汗后,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其二,以太阳下后,喘而汗出,身无大热。汗下不同。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其三,以桂枝汤症,反用承气误下,遂利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则用葛根、芩、连主治。按第一、第二条,汗下不同,以其病症同在太阳上焦,故同用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其第二与第三条,同是下后,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阳明下焦,协热下利,故用干葛芩连汤。
《续名医类案》:喘逆
张子和治吴产祥之妻,临月病喘,以凉膈散二两,四物汤二两,朴硝一两,作二服,煎令冷服,一服病减大半,次又服之病痊。张曰∶孕妇有病,当十月九月内,朴硝无碍,八月者忌之,七月却无妨,十月者已成形矣。(雄按∶朴硝究宜慎用。)
周仁斋治一孕妇痰喘,用生半夏一钱五分,肉桂、干姜各五分,五味子三分,麻黄二分。先以水煎,后下药,勿令太热,热服其喘即止。(半夏、肉桂皆孕妇所忌,宜酌用。《证治大述》。)
薛立斋治吴江庠史万湖仲子室,二十余,疫疾堕胎,时咳。服清肺解表之药,喘急不寐,此脾土虚而不能生肺金,药复损而益甚也。先与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五味、炮姜,四剂渐愈。后往视之,用八珍汤加五味、十全大补汤而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