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口
《陈氏幼科秘诀》:撮口
撮口者,面目黄肿或赤,喘急啼声不出,由胎受热气兼风热入脐,流毒于心脾,故舌强唇青,聚口撮而饮乳有妨,若口吐白沫,四肢冷,不治。或肚胀青筋,吊肠卵疝,内气引痛,皆肠胃郁结所致,十救二三,月内尤急,周岁始免。用白僵蚕直而明亮者佳二条,去丝嘴,炙脆为末,蜜调敷人中即瘥。或研牛黄一钱和竹沥抹口中亦治。(按∶牛黄要嫩黄轻虚,重叠可揭,气息微香,摩指甲竟透者。)
《慈幼新书》:撮口
撮口者,气息喘急,啼声不出,或肚上青筋,吊疝内气引痛,此胎气兼风邪入脐。治宜疏利郁结,指迷汤(见胎寒)去桂,加大黄、钩藤、僵蚕,或参以荆芥穗汤
荆芥穗汤
川黄连 荆芥穗 生地黄 生甘草
大便秘,加大黄。小便少,加木通。
《寿世保元》:撮口
一论撮口者。由胎气挟热。风邪入脐。流毒心脾之经。故令舌强唇青聚口。啼声不出者当视其齿龈之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急以温水蘸青熟棉布。裹手指。轻轻擦破。开口便安。
如甚则用牛黄三分。竹沥一蚬壳调匀。滴入口中。即愈。
《医述》:撮口
外证舌强唇青,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四肢冷者,不可救疗,其或肚胀青筋,吊卵引痛,此皆肠胃郁结不通所致,治贵疏利,宜辰砂膏。初生七日后乃免。(李仲南)
婴儿胎气挟热,亦因母有邪热传染,或生下洗浴当风,致令啼声不出,乳哺艰难,名曰撮口。病在七日之内尤甚,急风散主之。(张涣)
小儿口频撮者,气不和也。盖唇应乎脾,气出于肺,脾虚不能生肺,故口频撮。异功散补脾生肺为良。(陈飞霞)
初生小儿,鹅口、撮噤,并是出胎客风着颅、脐所致。以小艾灸三壮,及烙之,愈。(《颅囱经》)
《医学入门》:撮口
撮口聚面气喘急,胎家热毒入心脾;
撮口风∶面目黄赤,气喘、啼声不出,胎热流毒心脾,则舌强唇青,撮口聚面,饮乳有妨。用僵蚕二枚,略炒为末,蜜调敷唇中;或大利惊丸或蝎梢散(蝎梢四十九个,每个用生薄荷叶卷定,以绵扎之,砂锅内衮炒,薄荷干酥为度,再入僵蚕四十九个,脑麝少许,为末),用紫雄鸡肝二片,煎汤调服。治一切胎风及百日内撮口脐风。如胎虚冷者,加川乌;热者另用辰砂膏。有初生七日患此者,急看儿齿龈之上,有小泡如粟米状,急以青软布裹手指,蘸温水轻轻擦破,即开口便安,不用服药。
亦有脾肺虚寒者,
撮口,气不和也。肺主气,口属脾,脾虚不能荣子,故撮口气急,保命丹、益黄散主之。
口沫肢冷不可为。
口出白沫,四肢冰冷,最为恶候,一七见之必死。
《医宗金鉴》:撮口
撮如囊口吮乳难,舌强唇青吐沫痰,面色赤黄胎热极,四肢厥冷命难全,痰盛宜用僵蚕散,便柲须进紫霜丸,惊热龙胆汤极妙,抽搐撮风散自安。
[注]
撮口者,口撮如囊口也,吮乳不得,舌强唇青,面色黄赤,乃心脾之热,受自胎中而然也,其证为危候,急当随证治之,如气高痰盛者,辰砂僵蚕散主之,二便柲结者,紫霜丸主之,身热多惊者,龙胆汤主之,手足抽搐者,撮风散主之,若更口吐白沫,四肢厥冷,虽有神丹,终属无济。
(辰砂僵蚕散)辰砂五分水飞僵蚕一钱直的去系嘴炒蛇蜕皮一钱炒麝香五分以上为末,用蜜调敷唇口。
(紫霜丸)方见二便不通(龙胆汤)方见噤口。
(撮风散)赤脚蜈蚣半条炙□藤□一钱五分朱砂水飞直僵蚕焙全蝎尾各一钱麝香一字以上为末,每服一宇,竹沥调下。
《幼科释谜》:撮口
孙思邈曰.小儿初出腹.筋骨未敛.肌肉未成.血凝乃坚成肌肉耳.其血沮败.不成肌肉.则使面目绕鼻口左右悉黄.而啼闭口.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皆是血脉不敛.此多不育.宜龙胆汤.
李仲南曰.外症.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疗.其或肚胀筋青.吊肠卵疝.内气引痛.皆肠胃郁结不通致之.治法贵疏利.宜辰砂膏.初生七日后.此症可免.
《幼科心法要诀》:撮口
撮如囊口吮乳难,舌强唇青吐沫痰,面色赤黄胎热极,四肢厥冷命难全。痰盛宜用僵蚕散,便秘须进紫霜丸,惊热龙胆汤极妙,抽搐撮风散自安。
【注】撮口者,口撮如囊口也。吮乳不得,舌强唇青,面色黄赤,乃心脾之热,受自胎中而然也。其证为危候,急当随证治之。如气高痰盛者,辰砂僵蚕散主之;二便秘结者,紫霜丸主之;身热多惊者,龙胆汤主之;手足抽搐者,撮风散主之。若更口吐白沫,四肢厥冷,虽有神丹,终属无济。
辰砂僵蚕散
辰砂(水飞,五分) 僵蚕(直的去系嘴炒,一钱) 蛇蜕皮(炒,一钱) 麝香(五分)
上为末,用蜜调敷唇口。
紫霜丸(方见二便不通)
龙胆汤(方见噤口)
撮风散
赤脚蜈蚣(炙,半条) 钓藤钩(一钱五分) 朱砂(水飞) 直僵蚕(焙) 全蝎尾(各一钱) 麝香(一字)
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证治准绳·幼科》:撮口
外证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疗。其或肚胀青筋,吊肠卵疝,内气引痛,皆肠胃郁结不通致之,治法贵乎疏利(辰砂膏是也。)初生一腊乃免(七日也)。
《千金》云∶小儿初出腹,骨肉未敛,肌肉犹是血也,血凝,乃坚成肌肉耳,其血沮败,不成肌肉,则使面目绕鼻口左右悉黄而啼,闭目,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皆是血脉不敛也,多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与龙胆汤也。
龙胆汤方 治婴孩小儿胎惊,月内气盛发热,脐风撮口壮热。
龙胆草 钓藤 柴胡(去芦) 黄芩(炒) 桔梗(去芦,炒) 赤芍药(炒)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五钱) 蜣螂(二枚,去翅足,炙) 大黄(一分,纸裹煨)
上合研为极细末。用枣去核煎,或加防风去芦、麦门冬去心,以导心热,食前调服。
张涣云∶婴儿胎气挟热,亦因母有邪热传染,或生下洗浴当风,襁褓失度,致令婴儿啼声不出,乳哺艰难,名曰撮口不开,病七日之内尤甚,急风散主之。
急风散方
蛇蜕皮(微炒) 钓藤 干蝎稍(各一分,捣罗为细末) 朱砂(一分,细研、水飞) 好麝香真牛黄(各半钱,并研极细)
上件,都拌匀,再研为细末。每服一字,取竹沥一两,点同乳汁、调下。
辰砂僵蚕散 治初生撮口。
辰砂(水飞,半钱) 僵蚕(真的,去丝嘴炒,一钱) 蛇蜕皮(炒,一钱) 麝香(研,半钱)
上为极细末。少许,用蜜调敷唇口。
撮风散 治小儿撮口。
赤脚蜈蚣(半条,炙) 钓藤(二钱半) 朱砂 直僵蚕(焙) 全蝎稍(各一钱) 麝香(一字)
上为末。每服一字,取竹沥调下。竹沥解热极好。
辰砂膏
辰砂(三钱) 硼砂 马牙硝(各一钱五分) 玄明粉(二钱) 全蝎 真珠末(各一钱) 麝香(一字)
上为末,和枣同好单包起,自然成膏。每服一字,或一豆许。治诸惊,用金银薄荷汤下,潮热、甘草汤下,月内婴儿用乳汁调敷奶上,令吮下。
脐风锁口方
金头蜈蚣(一个) 蝎稍(五个) 直僵蚕(七个) 瞿麦(半钱)
上为末。每一字,吹入鼻中,啼。则可用薄荷汤调下一字,然后服《千金》龙胆汤、朱银丸。
僵蚕方
直僵蚕(二枚,去嘴,略炒,为末。调敷唇口中。)
甘草方 治小儿撮口,取吐。
甘草(一钱)
上,煎服。令吐出痰涎,即以猪乳点入口中,即瘥。
《竹林女科证治》:撮口
撮口者,唇撮聚而不开,面目青黄,啼声不出,气自喘急,口吐白沫。宜用紫苏、前胡、僵蚕各五钱,水煎频服,以口开为度,开后切弗即令吮乳。或用生地黄、生姜、葱、白萝卜子、田螺肉,共捣烂,摊贴脐上四周一指浓,用帛束住,下屁泄而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