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疔
《儿科萃精》:唇疔
小儿唇边忽生红白颗粒,此即生疔。症见头痛寒热痛痒,亦有麻木不知痛痒者。古法先看大腿弯中,如有紫筋,以银针刺出血。外用生鸡冠血点于唇上,或用活虾蟆破开,取肝贴之,或用生蚬去壳捣烂敷之,均效。
〔真按〕唇疔多至头痛心闷神昏,赶紧施治,迟则不救。内以紫花地丁、金银花、白果、桔梗、生甘草、知母,煎服。外用蛔虫捣烂敷之,如无蛔虫,以焙五谷虫一钱,研末,白矾三分,蟾酥三分,再以烧酒溶化调匀,敷疔上,少顷疔即破流毒水而愈。
附例:
小儿唇疮,无论破与未破,皆系脾蕴热毒而发。但用瓦松,生姜汁捣融,入盐少许敷之,或用蓝靛叶取汁洗之,均效。
小儿唇紧,初起即不能饮食,宜急治之。但用新白布作卷,如酒杯大,烧燃放刀口上,俟刀口汁出,取汁搽之,日搽十余次,并以青布烧灰冲酒服之,过夜即愈。
小儿唇干血出,只用生桃仁捣烂,调猪油敷之。若干燥已极,红肿难堪,时以舌 口水滋润,尚恐不及者,则以松毛煮豆腐约半日之久,取豆腐贴之,日换数次有效。
小儿唇忽翻突,形如猪嘴,此名唇菌,乃心脾热毒所致,非急救不可。须觅活地龙(又名蚯蚓、曲鳝)十条,捣烂,吴茱萸二钱研末,加灰面少许,醋调敷两脚心,用布捆住,半日一换;内服唇疔汤剂(见上)。以愈为度。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