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风
《金匮钩玄》:肠风
(独在胃与大肠出。)
黄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普济方·针灸》:肠风
治久冷五痔便血。及肠风泻血(资生经)。穴脊中。灸百壮。
资生经云。有人患此疾积年。一灸除根。因传此法。后观灸经。此穴疗小儿脱肛泻血。
盖岐伯灸小儿起也。后人因之。以灸大人肠风泻血尔。大人小儿之病。初不异故也。
治肠风下血。穴长强王氏云。肠风药多不效。何耶。本草衍义曰。肠风乃肠痔。苟知其为痔而治之。无不效矣。
若灸肠风。长强为要。血云。近李仓肠风。市医以杖量脐中。于脊骨当脐处灸即愈。因此予为人灸肠风。皆除根(陆氏方。治下血除根)。
治肠风泻血即愈(须颠倒身。方灸得)。穴脊端穷骨(脊骨尽处)。龟尾当灸中三壮。
《周慎斋遗书》:肠风
肠风泄泻,血出于脾,浓朴丸。心火乘脾,血出于心,归脾汤。因酒湿热,黄芩汤加川黄连丸。内伤劳碌,补中益气汤加地榆。阴结下血,渐渐至多,腹痛不已,地榆汤。久风入中,秦艽丸。久患肠风,十全大补汤。真肠风,风入中而化火也,地榆、槐花对证之药。肠风下血不止,白芷、乌梅二味煎服,以肝藏血,脾统血也。
浓朴丸
浓朴 生姜(各四两同捣,炒焦黄色) 白术 神曲 麦芽(各一两)共末米糊丸,空心米汤下百丸。兼治五痔下血,永不再发。
地榆汤
地榆(四两) 砂仁(七枚,炒) 甘草(三两,半生半炙)共末,每服五钱,煎服。
秦艽丸
川芎(二两) 白芍(四两) 归身(四两) 香附(四两醋炒) 秦艽(四两) 槐花(四两,炒) 蜜丸服。
验案
一人患肠风,下血不止,头目眩晕,三、四年不愈,皆云不治。予诊脉,左手沉细,右手豁大。此因内伤寒凉太过,致阳不鼓,故左脉沉细;血不归络,火浮于中,故右脉豁大。用补中益气汤十帖,再用荆芥四两、川乌一两,醋面糊丸,空心服愈。
一妇年四十八,八月患痢,所服清凉消导,以致脾胃受伤,血无所统,日下数碗,或住一二日,遇有所触,即下不止,至十月肌肉渐瘦。欲补血而脾胃寒冷,欲引血归经,而血枯待尽。只宜温养中气,阳生阴长,用理中汤一二帖,后以补中益气汤加防风三分、炮姜八分
一人大便去血盈盆,血来即晕,此饮食劳碌所伤。血脱补气,用人参、炮姜、黄 各一钱、甘草七分,腹胀加白芍,水煎服。后用补中益气汤调之。
《针灸资生经》:肠风
脊端穷骨(脊骨尽处.)一名龟尾.当中灸三壮.治肠风泻血即愈.须颠倒身方灸得.久冷五痔便血.脊中百壮.(千翼)
何教授汤簿有此疾积年.皆一灸除根.汤簿因传此法.后观灸经.此穴疗小儿脱肛泻血.盖岐伯灸小儿法也.后人因之以灸大人肠风泻血尔.盖大人小儿之病初不异故也.五痔便血失屎.(回气百壮.在脊穷骨上赤白下.)
长强、治肠风下血.(铜见痔.)
肠风药甚众.多不作效.何也.本草衍义曰、肠风乃肠痔.苟知其为痔而治之.无不效矣.
若灸肠风.长强为要穴云.近李仓肠风.市医以杖量脐中于脊骨当脐处灸.即愈.予因此为人灸肠风.皆除根.(陆氏方治下血除根.)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