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
《痘疹心法要诀》:唇
脾经脉络绕唇口,出痘始终贵润红,紫裂焦黑急宜治,葛根解毒二方从。
【注】脾经之脉络绕于唇口,故经曰∶六腑之华在唇。必津液充足,气血和畅,唇口方能红润,故出痘之始终以此为贵。不然,一为毒火所制,则毒乘于中,热炽于外,不惟不能红润,且或赤、或紫、或焦裂者,治皆不可缓也。初宜加味升麻葛根汤,起胀后,则以黄连解毒汤治之。
加味升麻葛根汤
赤芍 栀子 藿香 升麻 葛根 生甘草 防风 石膏
水煎服。
【方歌】加味升麻葛根汤,赤芍栀子与藿香,升麻葛根生甘草,防风石膏共煎尝。
黄连解毒汤(方见结痂落痂证治)
《古今医案按》:唇
高果哉治魏子一.未发时.常患嘴唇干燥.自服麦冬一两.生地四钱.元参二钱.五味一钱.甘草六分.乌梅三个.虽有小效.而病根不去.果哉云.此证宜用神水.其法以铅熔化.散浇于地.成薄片.取起.剪作长条数块.以一头钻眼.悬吊于锅.锅内置烧酒.烧酒之上.仰张一盆.与铅片相近.锅下燃火.使酒沸而气上冲于铅片.铅片上有水滴下盆内.为之神水.取服之.以此水从下而上.能升肾中之水.救上之燥干也.
震按神水亦古方所载.而得高公之释.其义始明.
《经络考》:唇
唇,属足太阴脾经(《素问》曰∶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灵枢》曰∶脾者主为胃,使之迎粮,视唇舌奸恶以知吉凶。故唇上下好者神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脾病者唇黄,脾绝者四面肿。又曰∶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曰笃,乙曰死),又属足阳明胃(《灵枢》曰∶足阳明所生病者,口 唇胗。胗,古疹字,唇疡也),又属手少阴经(《玄珠》曰∶上下唇皆赤者,心热也,上唇赤、下唇白,肾虚而心火不降也)。
又属手太阴肺(钱仲阳曰∶肺主唇。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唇白当补脾,肺盖脾者,肺之母也)。
侠口,统属冲任二脉(《灵枢》曰∶二脉皆起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而络口唇。故气血盛则生须)。上唇侠口,属手阳明大肠经;下唇侠口,属足阳明胃。
《续名医类案》:唇
李大富而极鄙吝,唇生肉须一尺长,痛不可忍。或云用刀,或云用药。邻有金先生者,曰∶我能治,须讲定谢金方医。众亲友讲以十两为谢。金用末药一匕,炉中烧烟熏之,即落去一寸。袖手索谢,李先付一两。五日已好,及讲完前约,乃坚不与矣。金笑曰∶逆知其然也,明年必发,即百金不用药。后果发,遂死焉。(扁鹊谓重财者,为六不治之一。见《续金陵琐事》。)
晋魏咏之,生而兔缺,有善相者谓之曰∶卿当富贵。年十八,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贫无行装,谓家人曰∶残丑如此,用活何为?遂 数斛米西上,以投仲堪。既至,造门自通,仲堪与语,嘉其盛意,召医视之。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咏之曰∶半生不语,而有半生,亦当疗之,况百日耶。仲堪于是处之别室,令医善疗之,遂闭口不语,惟食薄粥,百日而瘥。(《槎庵小乘》。)
薛立斋治一妇人,怀抱久郁,患茧唇。杂治消痰降火,虚症悉具,盗汗如雨。此气血虚而有热也,用当归六黄汤,内黄芩、连、柏,俱炒黑,二剂而盗汗顿止。仍用归脾汤、八珍散兼服,元气渐复。更以逍遥散加归脾汤间服,百余剂唇亦瘥。
一妇人唇裂内热二年矣,每作服寒凉之剂,时出血水,益增他症。此胃火伤血,而药伤元气也,用加味清胃散而愈。后因怒,唇口肿胀,寒热作呕。此属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山栀、茯苓、桔梗,诸症顿愈。复以加味逍遥散,调补元气而愈。
一妇人生育多胎,月经不调,两足发热。至年余而身亦热,劳则足腿酸疼。又年余,唇肿裂痛。又半年,唇裂出血,形体瘦倦,饮食无味,月水不通,唇下肿如黑枣。此肝脾血虚火盛也,彼不信,用通经药而殁。
一妇人忿怒而唇肿,或用消毒之药,唇肿出血年余矣。此肝木克脾土而血伤也,须养脾胃,滋化源为主。彼执用前药,反进蚀,状如翻花瘤而殁。
一妇人怀抱久郁,或时胃口嘈辣,胸膈不利,月水不调,晡热食少,体倦唇肿,已年余矣。此脾经郁火伤血,用归脾汤加姜汁炒黄连、山栀,少佐吴茱萸,嘈辣顿去,饮食稍进。乃去黄连,加贝母、远志,胸膈通利,饮食如常。又用加味逍遥散、归脾汤间服百余剂,月水调而唇肿愈。
州守刘克新患茧唇,时出血水,内热口干,吐痰体瘦,肾虚之症悉具,用济阴地黄丸,年许而愈。
一儒者因劳役感暑,唇生疮,或用四物汤加知、柏之类而愈。后复作,彼仍用前药益甚,腹中阴冷,乃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
一男子素善怒,唇肿胀,服清胃等药,时出血水,形体骨立。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桔梗,月余唇肿渐消,元气渐复。又以四物加柴胡、炒栀、丹皮、升麻、甘草,数剂乃去栀,加参、术而愈。
一男子内热作渴,咳唾痰涎,大便干涩,自喜壮实。此脾肾阴亏,阳旺之症,当壮水之主。不信,自服二陈、芩、连之类,次年下唇渐肿,小便赤涩。执守前药,唇出血,大便黑块,小便淋沥。再求治,曰∶大便黑结,小便淋沥,肝肾败也,唇口肿白,脾气败也。辞不赴,竟殁。
《医学纲目》:唇
(唇酸入口疮门)
六腑之华在唇。经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是也。胃脉肝脉督脉皆环唇。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又云;肝足厥阴之脉环唇。《内经》云∶督脉上颐环唇是也。冲脉任脉皆络唇。经云∶冲脉任脉别而络唇口是也。
唇反者死。经云∶唇舌肌者,肉之本也。唇反者,肉先死是也。
《医碥》:唇
脾之荣,在唇四白。胃脉环唇。肝脉环唇内。三经热盛则唇红甚,寒则青黑,气血两虚则黄白,血液虚热则干燥,燥甚则裂,风动则 。(唇动不止也。)验脏腑之寒热,莫便于此。
唇干,生地、麦冬、山药、当归、白芍、人参、蜜。冬月唇干折裂血出,用桃仁捣,猪脂调涂。唇裂,石膏、黄连、当归、生地、石斛、竹茹、生甘草、蜜。
风热者,白芷、升麻、防风、黄芩、甘草。唇 ,柴胡、防风、荆芥、山栀、生甘草、当归、赤小豆、薏苡。唇青黑,理中汤(见中风)。唇茧,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亦有唇下肿如黑枣者。亦有不肿,缩紧小,起白皮者,名紧茧。皆燥热所致,治须润燥、清火、消风,大概以养血为要。肾虚者,内热口干,吐痰体瘦,济阴地黄丸;肝火,柴胡清肝散;胃火,清胃散(见齿);脾经风湿,泻黄饮子。唇疮,虫食喉则上唇疮,声哑;食肛则下唇疮,咽干,黄连、犀角、乌梅、木香、雄黄、桃仁,煎服。亦有气郁生疮,甑上滴下汗,传之如神,白荷花瓣贴之亦效。小儿燕口疮,燕窠土擦,发灰擦,并效。大抵唇、口、舌诸疮,暴发赤肿痛者,多实热,凉膈散(见发热)、栀子金花汤可用。若日久色淡疮白,时痛时否,多属虚热,清心莲子饮(见赤白浊)、四物汤(见血)加知、柏、丹皮,少佐肉桂,补中兼清可也。若服凉药久不愈者,以七味地黄汤(见虚损)冷服,引火归元,甚则加附子。
《医碥》:唇
五味子 熟地黄(杵膏) 麦门冬 当归 肉苁蓉 山茱萸(去核) 干山药 枸杞子 甘州菊花 巴戟肉(各等分)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汤送下。
□
柴胡 黄芩(炒,各一钱) 黄连(炒) 山栀(炒,各七分) 当归(二钱) 川芎(六分) 生地黄(一钱)
升麻(八分) 牡丹皮(一钱) 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
白芷 升麻 枳壳(麸炒) 黄芩 防风(各一钱半) 半夏(姜汤泡七次,一钱) 石斛(一钱二分)
甘草(七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饭后服。
□
黄连 黄芩 黄柏栀子 大黄
《医宗金鉴》:唇
脾经脉络绕唇口,出痘始终贵润红,紫裂焦黑急宜治,葛根解毒二方从。
[注]
脾经之脉,络绕于唇口,故经曰:六府之华在唇。
必津液充足,气血和畅,唇口方能红润,故出痘之始终以此为贵,不然一为毒火所制,则毒乘于中,热炽于外,不惟不能红润,且或赤紫,或焦裂者,治皆不可缓也,初宜加味升麻葛根汤,起胀后,则以黄连解毒汤治之。
(加味升麻葛根汤)
赤芍栀子藿香升麻葛根生甘草防风石膏水煎服。
(方歌)
加味升麻葛根汤,赤芍栀子与藿香,升麻葛根生甘草,防风石膏共煎尝。
(黄连解毒汤)方见结痂落痂证治。
《证治准绳·类方》:唇
济阴地黄丸 治阴虚火燥,唇裂如茧。
五味子 熟地黄(自制杵膏) 麦门冬 当归 肉苁蓉 山茱萸(去核) 干山药 枸杞子甘州菊花 巴戟肉(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汤送下。
柴胡清肝散
柴胡 黄芩(炒。各一钱) 黄连(炒) 山栀(炒。各七分) 当归(一钱) 川芎(六分) 生地黄(一钱) 升麻(八分) 牡丹皮(一钱) 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若脾胃弱,去芩、连,加白术、茯苓。
清胃散(见齿。) 归脾汤(见健忘。)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羌活散
羌活 茯苓 薏苡仁(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钱,水煎,入竹沥一匙服。
泻黄饮子 治风热在于脾经,唇燥裂无色。
白芷 升麻 枳壳(麸炒) 黄芩 防风(各一钱) 半夏(姜汤泡七次,一钱) 石斛(一钱二分)甘草(七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五福化毒丹 治唇舌肿破,生疮烦渴。
玄参(洗焙) 桔梗(各二两) 人参(半两) 茯苓(一两半) 马牙硝(风化) 青黛(各一两) 麝香(一字)
甘草(七钱半,焙)
上为细末,研匀,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以金银箔各四十片为衣。每服一二丸,薄荷汤化下。如口臭,以生地黄汁化下,食远服。
白灯散 治紧唇。
上缠白布作大灯炷如指,安斧刃燃热,令刃汗出,拭取敷唇上,日三二度。
独活散 治唇上生恶核肿,由脾胃热壅滞。
独活 升麻 桑寄生 犀角屑 沉香 连翘 汉防己 大黄(炒。各七钱半) 炙甘草(半两)
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时温服。
升麻饮 治脾胃有热,风冷相乘,唇肿生核疼痛。
升麻 前胡 犀角(镑) 薏苡仁 炙甘草(各半两) 葛根 龙胆草 青竹皮(各二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服。
生地黄煎 治脾热唇焦枯,无润泽。
生地黄汁 生天门冬汁(各半升) 生麦门冬(去心) 葳蕤(各二两) 黄 升麻(各一两半)细辛 川芎 白术 甘草(生用。各一两)
上细锉,绵裹,酒浸一宿,以猪脂二斤,煎至药色焦,绵滤去滓,纳锅中,后下地黄、天门冬汁,熬令稠,瓷器盛。每服半匙,不拘时含咽下。
治唇生肿核方
松脂 大黄 白蔹 赤小豆 胡粉(各等分)
上为末,以鸡子清调敷。
黄柏散 治茧唇。
黄柏(一两) 五倍子(二钱) 密陀僧 甘草(各一钱)
上除黄柏外,余药为末,用水调敷于柏上,火炙三五次,将柏切成片子,临睡贴之,天明即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