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病
《证治汇补》:虫病
大意
虫得木之气乃生.得雨之气乃化.故非厥阴风木之气不生.非太阴湿土之气不化.(子和)湿热之虫.脏腑虚则侵蚀.(丹溪)
内因
诸虫皆因杂食生冷甘肥油腻.节宣不时.腐败停滞.以致中脘勿运.酿成湿热.随五行之气.变化而为诸般奇怪之形.若腐草为萤之义也.(汇补)
外候
凡虫症眼眶鼻下.必带青色.面上痿黄.或生白斑.或见赤丝.唇疮如粟.或红而肿.或缓而痛.饮食减少.肌肉不生.睡卧不安.肠鸣腹痛.口吐清水.目无睛光.甚则沉沉寒热.肚大青筋.或为鬼胎血鳖.(汇补)
虫分九种
一曰伏虫.长四寸许.为群虫之长.二曰蛔虫.长一尺许.轻则呕吐腹痛.多则贯心杀人.三曰白虫.长五寸余.母子相生.其形转大.至四五尺则杀人.四曰肉虫.状若烂杏.令人烦满.五曰肺虫.其状如蚕.令人咳嗽声嘶.六曰 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七曰弱虫.状如瓜瓣.令人多睡.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状如菜虫.形至微细.居洞肠间.令人痔痢.又有三尸虫.状如犬马尾.薄筋.根据脾而居.乃有头尾.皆长三寸.(医统)
脉法
脉洪而大.为脾家湿热.及好食茶叶生米草纸怪异等物.当困倦少食.今反饮食如常.形健不渴.悉属虫症.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类案)
治法
体实之人.虫攻脏内.心腹 痛.在上用吐法.在下用攻法.体虚之人.先宜调补元气.然后用王道药.佐以一二杀虫之品.或追虫之后.继以温补.不然则虫去而气亦随散矣.(入门)
治宜引导
虫之所居.必脏脾胃深处.药之所过.仅在中流.虫闻气而避之.安能攻取.故必用甘甜辛香之物.啖咽津液.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大抵上半月虫头向上.用药易效.下半月虫头向下.用药不应.(汇补)
用药
主以二陈汤.加槟榔、木香、鹤虱、雷丸、苦楝根、使君子等.如体实可吐者.用樟木屑煎汤吐之.可下者.追虫丸下之.体虚宜调养者.用化虫丸治之.若在上中二焦.攻痛呕吐者.所服药中.加花椒、乌梅.治之尤当.
虫病选方
秘方 治诸般痞积.面色痿黄.肌体羸瘦.四肢无力.及食生冷壁泥茶炭咸辣等物.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 香附 槟榔 藿香(各一钱) 益智(五分) 官桂(四分) 桔梗(八分) 大黄(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露一宿.五更空心温服.不得须少饮食.不然则药力减而虫不行矣.
追虫丸黑牵牛(取头末) 槟榔(各八两) 雷丸 皂角 南木香(各二两)
蜜丸.
化虫丸鹤虱 槟榔 苦楝根 胡粉(各一两) 白矾(二钱五分) 芜荑 使君子(各五分)
蜜丸服.
遇仙丹 治虫症如神.
白黑丑(头末二两) 槟榔(一两) 三棱 蓬术(各五钱) 牙皂(三钱)
为末.糖拌.小儿一钱.大人三钱.糖汤送下.空心服.是日绝食.待虫下行.然后用薄粥汤.
治寸白虫 于每月初三日前.先炙猪肉一块.置口中.咀嚼其津而勿咽.使诸虫闻香争咂.如箭攻攒.却以槟榔细末一两.取石榴东引根煎汤调服三钱.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虫病
小儿虫病,不可用下虫之药。虫乃人身肝木阳气化生而成。土湿木郁,然后虫生。虫被攻下,肝阳即败。造化之气,木生火长,金收水藏。人身生气消灭,必枯弱羸瘦,不能长命。只因医家不解人身木气自病之理,见虫即攻,攻伤木气,至死不悟。宜用《伤寒论·厥阴》乌梅丸,调理自愈。或花椒五分乌梅二枚,温调木气亦效,有人问曰:虫病服厥阴乌梅丸,虫病遂愈,虫往何处去了?要知虫往何处去,须先知虫从何处来,自有根本治法。凡病皆然也。虫病外证,腹痛面黄,舌现红点,甚则唇之内面出现小白点,脉来大小迟数不均,乌梅丸治虫的意义,详本书古方上篇。世人都不知虫理,大家下虫,哀哉!如虫病口吐涎水心痛如咬,脉洪大乃为当下之虫证。用《金匮》方:甘草二钱熟白蜜四钱铅粉一钱下之。用铅粉杀虫,须重用补中之药也。分三次服,一服效,止后服。
小儿腹痛,时痛时止,此为虫病。方用知柏地黄丸附桂地黄丸各一钱,花椒五粒,乌梅一枚,煎服,虫即自下。此方亦乌梅丸之法,如服后仍痛,可用使君子五枚下之。惟偏热之地,秋后内热生虫,小儿黄瘦,可食使君子三枚,下虫一次,下后常食黄豆为妥。忽然发热呕吐,有时烦躁,而左脉现洪急不宁之象者,亦为虫病也。或用乌梅花椒,或用使君子,临时酌用。乌梅花椒治虫病之不足,使君子治虫病之有余。先用乌梅花椒不效,然后使用使君子,便稳妥矣。
杀虫不如防虫,防虫不如使少生虫。肺热肝热,虫生之原。食糖食鸡食蛋鱼面,皆能热肺热肝。只须少食,虫便少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