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
- 《扁鹊心书》:斑疹
- 《活幼心书》:斑疹
- 《寿世保元》:斑疹
- 《万病回春》:斑疹
- 《医学集成》:斑疹
- 《医学心悟》:斑疹
- 《医学摘粹》:斑疹
- 《医学摘粹》:斑疹
- 《医学摘粹》:斑疹
- 《医学正传》:斑疹
- 《石室秘录》:斑疹
- 《证治汇补》:斑疹
《扁鹊心书》:斑疹
(即痘子)
小儿斑疹,世皆根据钱氏法治之,此不必赘。但黑泡斑及缩陷等证,古今治之,未得其法,以为火而用凉药治者,十无一生。盖此乃污血逆于皮肤,凝滞不行,久则攻心而死。黄帝正法,用霹雳汤、姜附汤。凡多死之证,但用此法,常有得生者。盖毒血死于各经,决无复还之理。唯附子健壮,峻走十二经络,故用此攻之,十中常生八九。于脐下一寸,灸五十壮,则十分无事。若以凉药凝冰其血,致遍身青黑而死,此其过也。世俗凡遇热证,辄以凉药投之,热气未去,元气又漓,此法最不良。余每遇热证,以知母五钱煎服,热即退,元气无损,此乃秘法。(钱氏之法,后世儿医咸遵守之,以五行五色而分五脏之证,以顺逆险而为难易不治之条,所用之药不过温平无奇,阳热之逆诚可救全,阴寒之逆,百无一愈。其后陈氏虽云得法,十中或救一二,不若先生之论,阐千古之秘奥,为救逆之神枢。儿医苟能奉行,自然夭枉者少矣。每见世俗一遇逆证,勿论阴阳,辄云火闭,石膏、黄连、大黄用之不厌,人皆信之,至死不悔。近时费氏《救偏琐言》一出,庸子辄又奉为典型。
在证药相合者,虽偶活其一二,而阴寒之证,亦以其法治之,冤遭毒害者,不知凡几矣。)
《活幼心书》:斑疹
斑证总言因胃热,赤生黑死分明别,忽如锦片出肌肤,温毒发时从两胁。
《寿世保元》:斑疹
脉多沉伏。或细而散。或绝无。滑伯仁曰。脉者血之波澜。故发斑者。血散于肌肤。故脉伏。脉阳浮而数。阴实而大。火盛在表。故阳脉浮数。下焦实热。故阴脉实大。
夫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随收。收则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无头粒者。当明辨之。若斑发赤红。为胃热。若紫而不赤者。为热甚。如紫黑者。为胃烂。故赤者半生半死。黑色者九死一生。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紫黑者难治。杂黑斑烂者死也。
凡斑欲出未出之际。宜先以升麻汤透其毒。脉虚。加人参。食少而大便不实。加白术。斑已出不宜再发者。斑不可汗。斑烂者不宜下。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人参化斑汤。
一论阳毒赤斑。口出狂言。吐脓血。乃热毒蕴于胸中而发斑。宜以
升麻汤
升麻(二钱) 犀牛角屑 射干 人参 生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只因内热发出。皮肤如蚊虫之啮。不宜汗下。但清热降火凉血气为要。若斑黑为不治之症。宜用
人参化斑汤
人参(三钱) 石膏(一两) 知母(二钱五分) 当归 紫草茸 白茯苓(去皮) 甘草(各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气分有热发斑者。宜用
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人参(一钱) 紫草(二钱) 黄连(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血分有热发斑者。宜
当归散
当归(三钱) 赤芍(二钱) 生地黄(三钱) 黄连(六分) 红花(八分) 石膏(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瘾疹。因风热客于肌腠。气血积阻而成也。宜
加味败毒散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当归 川芎 枳壳(去穣) 桔梗 茯苓 人参(各五分)
薄荷 甘草 白术 防风 荆芥 苍术(米泔水浸) 赤芍 生地黄(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水煎。温服。此因感冒风湿。以致发斑者。服之良验。
一论斑者。如胭脂点而不起粒者是也。红斑可治。紫斑十活其一。黑斑十无一生。如有斑见。宜服
解毒化斑汤
牡丹皮 生地黄 木通 归尾 远志(甘草汤泡去心) 犀角(以乳汁磨下一二钱) 紫草茸 知母 牛蒡子 茜根 甘草(生带梢者) 穿山甲(炒成珠研末一钱)
上用水煎药。调下山甲末并犀角汁同服。
《万病回春》:斑疹
凡斑既出,须得脉洪数有力,身温足温者易治。若脉沉小,足冷元气虚弱者难治。
发斑红赤为胃热,若紫不赤为热甚,紫黑为胃烂,故赤斑半生半死,黑斑者九死一生。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紫黑者难治,杂黑斑烂者死也。
凡斑欲出未出之际,且与升麻汤先透其毒。脉虚加人参,食少而大便不实加白术。
斑见已出,不宜再发也。斑不可汗,斑烂不宜下。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人参化斑汤,若消斑毒,犀角玄参汤。
凡发斑疹,先将红纸点灯照看病患面部、胸膛、背上、四肢,有红点起者,乃发斑也。若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谓之斑;小红靥行于皮肤不出起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先将姜汁喷于斑上,以后照阴阳虚实寒热而用药。
凡丹疹皆是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君相二火合起即发也。如遇热时,以防风通圣散辛凉之剂解之;寒月以升麻葛根汤等辛温之剂解之。凡丹疹先从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
发斑者,热毒蕴于胸中也。
升麻汤 治阳毒赤斑,出狂言吐脓血。
升麻(二钱) 犀角屑 射干 人参 生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人参化斑汤
人参(一钱) 石膏(二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上锉一剂,水煎服。斑盛加大青。
犀角玄参汤
犀角(一钱) 升麻(二钱) 香附(一钱) 黄芩(一钱半) 人参(五分) 玄参(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加大青,水煎服。
隐疹者,红点如蚤螫之状也。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
升麻葛根汤
升麻(二钱) 葛根(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犀角消毒汤
牛蒡子 荆芥穗 防风 甘草 犀角(一钱半,镑为细末,不入汤煎。)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一盏,调犀角末服。
《医学集成》:斑疹
清臣曰:伤寒斑疹,由于失表;瘟疫斑疹,由于失下。伤寒出斑最险,瘟疫出斑,亦危。色红者吉,色黑者凶;发在周身者轻,发在心窝者重。出肌肤间,如花瓣不刺手为斑;出肌肤外,如粟粒,刺手,为疹。有阴毒阳毒之分,阳毒宜举宜化,阴毒宜温宜散。
凡出斑疹,邪在经而不在胃,治以正病为主,斑疹为辅。脉洪手足温,斑点红赤且大,为阳斑;脉微手足冷,斑点淡红且隐,为阴斑。
阳斑,犀角地黄汤,加升麻、紫草。或黄连解毒汤,加犀角、元参、升麻、甘草。或消斑汤,元参、麦冬各一两、丹皮五钱、升麻、白芷各二钱、白芥、沙参各二钱。
阴斑,阳虚附子理中汤,阴虚附子理阴煎。阴阳并虚,大温中饮。
《医学心悟》:斑疹
凡发斑有四症,一曰伤寒,二曰温毒,三曰时气,四曰阴症。伤寒发斑者,盖因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妄投热药,以致热毒蕴结,发为斑疹,《千金方》云∶红赤者胃热,紫赤者热甚,紫黑者胃烂也。凡斑既出,须得脉洪大有力,身温,足暖为顺;若脉沉小,足冷,元气弱者,为逆候也。凡治斑症,不宜发汗,汗之则增斑烂。又不宜早下,下早则斑毒内陷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用三黄解毒汤,或犀角大青汤以清之。若脉弱者,加人参主之。倘昏闷、谵语、大便四五日不通,以调胃承气汤微利之。如未可下,即用前犀角大青汤,加梨汁、蜜糖以润之。大抵解胃热、胃烂之毒,必以黄连、大青、犀角、元参、升麻、真青黛、石膏、知母、黄芩、山栀、黄柏之类,要在审察病情合宜而用之。温毒发斑者,冬应寒而反温,或冬令感寒,春夏之交,发为温热之病,热毒蕴蓄,发为斑也。犀角大青汤主之。时气发斑者,天时不正之气也,人感之或憎寒壮热,发为斑疹。凡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者,谓之斑;小红点,行于皮肤之中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疹发于肺,宜用升麻葛根汤,加大力子以散之。斑出于胃,犀角大青汤以清之。若时气传染,中无实热,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元参、生地以解之。阴症发斑者,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熏于肺,致发斑点,如蚊蚤咬痕,此非斑也,与调中温胃之剂,其点自退。理中汤主之。
《医学摘粹》:斑疹
伤寒发斑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内热泛出而成。惟时气传染,感而即出,亦由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发于营分则为斑疹,营主血,故色红。肤浅者为疹,深重者为斑。斑形如豆,甚者连属成片。斑疹之色红者轻,赤者重,黑者死。若其色淡红而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阳,已成斑疹,及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冷药所致,是为阴斑、阴疹、阴痧当从阴寒主治也。如温斑出未透,宜发表者,宜防风松肌败毒汤主之。斑已透,里热重者,宜加味清毒化斑汤主之。如痧疹初起表热轻者,宜荆防透疹汤主之。重者,宜防风松肌败毒汤主之。里热太重者,宜清营解毒汤主之。
《医学摘粹》:斑疹
斑疹者,实时行之温疫也。斑由脖项中发,渐至周身,四肢光润成片,色如丹砂,细看点点稠密,其斑上皆出白痧,惟头面不出者,毒火尤盛。疹由头面上发,红点高起,颗粒有尖。斑疹初起,身中壮热,二三日周身出红点,红者轻,紫者重,黑者不救。其证神昏谵语,烦满狂乱,若不及早投以辛凉,佐以咸寒之品,则危在旦夕矣。如温斑发重,色紫神气不清,毒火太盛者,以加味清毒化斑汤主之。如壮热渐退,大伤真阴者,以养阴复液汤主之。如温疹初出,以防风松肌败毒汤主之。应温散者,宜用荆防透疹汤主之。如斑疹出后,两腮脖项作肿而疼,此乃余毒未尽,以消毒散主之。如或温病出疹,忽然周身涌出,红紫成片,鼻扇气促,壮热思凉,狂言乱语,乃毒火太重,以清营解毒汤主之。此专治温斑温疹之方,若寒斑寒疹宜另择方治之。
加味清毒化斑汤
犀角(三钱研细末冲) 薄荷(二钱) 石膏(四钱生) 知母(三钱) 大青叶(三钱) 甘草(二钱生)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金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粳米(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小儿减半服。
养阴复液汤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麦冬(三钱) 甘草(一钱生) 贝母(二钱) 沙参(三钱) 白芍(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防风松肌败毒汤
防风(三钱) 薄荷(二钱) 蝉蜕(二钱去头足) 杏仁(三钱) 白芍(三钱)丹皮(三钱) 连翘(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生) 加鲜芦根一两,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身热渐退,疹毒渐回,即去防风、薄荷、蝉蜕、杏仁,加生地三钱。服三四剂,疹回尽,自身凉而安矣。瘟疫六经方,均可用。
荆防透疹汤
芥穗(三钱) 防风(三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川芎(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应温散者,宜用此方。
消毒散
薄荷(一钱) 白芷(一钱)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生) 天花粉(三钱) 连翘(二钱) 僵蚕(二钱) 贝母(三钱捣碎) 金银花(三钱) 加竹叶十五片,水煎大半杯,温服。数剂全消。
清营解毒汤
羚羊角(三钱) 生地(五钱) 冬桑叶(三钱) 薄荷(二钱) 丹皮(三钱) 白芍(三钱) 桔梗(二钱) 连翘(三钱) 金银花(三钱) 元参(三钱) 竹叶(一钱) 防风(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服此壮热不减,仍神急狂叫,再加犀角末一钱冲入,再用金汁三四两,代茶饮。如壮热退,神清,疹渐回,去犀角、羚羊、薄荷,加麦冬,服数剂可愈矣。
《医学摘粹》:斑疹
〔斑疹提纲〕 温斑温疹病非轻,外感风邪内热生,卫气不开营血郁,法宜表里要兼清。
〔温斑提纲〕 温斑始自项中生,渐至周身片片成,色似丹砂光润透,细看更有白痧呈。
加味清毒化斑汤
(证附) 温斑色紫用何医,青叶银花草地施,知母石膏粳米入,翘荷犀角合丹皮。
养阴复液汤
(证附) 热如渐退大伤阴,参用元沙火气沉,甘草和中真入妙,贝冬地芍可清金。
〔温疹提纲〕 温疹多因毒火炎,发从头面得先瞻,色红点点皆高起,颗粒分明各有尖。
防风松肌败毒汤
(证附) 温疹初生治有方,翘荷芍药合丹防,杏甘桔梗冬桑叶,表里双清法最良。
荆防透疹汤
(证附) 痧疹如宜温散时,防风芥穗杏仁施,当归芍草芎 用,内外宣通立法奇。
清营解毒证
温证周身疹忽生,紫红成片病非轻,鼻扇气促兼狂乱,壮热思凉总要清。
清营解毒汤
薄荷发表助桑防,芍地丹翘治里良,再用银花兼竹叶,元参桔梗合羚羊。
消毒散
(证附) 斑疹回时毒未消,脖腮肿痛热偏饶,银花白芷天花粉,甘桔荷蚕共贝翘。
《医学正传》:斑疹
(附∶冷丹)
论
《内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夫少阴所至者,言君火有余,热令大行,戊子戊午之岁也。在人则心主之心火太过,则制己所胜而烧烁肺金。盖肺主皮毛,故红点如蚤之状,见于皮肤之间,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名曰瘾疹;或伤寒温热病而发斑斑如锦文者,名曰发斑,皆热毒之所致也。其证有阳毒,有阴毒,是皆冬应寒而反温,人受不正之气,故至春夏而发为斑烂,夫阳脉浮数而阴脉实大者,名为温毒。或为内外结热极深,舌卷焦黑,鼻若烟煤,狂言见鬼,面赤而斑烂者,名为阳毒。如温病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或下之太迟,热病郁积胃中,或医者误用热药过多,胃气热甚,及内伤热病,虚火燔灼肺之间,皆能成发斑也。是故发赤斑者半生半死,发黑斑者九死一生。治法用化斑汤(即人参白虎汤)、升麻葛根汤、玄参升麻汤、黑膏、黑奴丸之类,是皆正治之法也,学人宜详察而用之。
脉法
脉阳浮而数,阴实而大。(火盛在表,故阳脉浮数。下焦实热,故阴脉实大。)
脉多沉伏,或细而散,或绝无。(滑伯仁曰∶脉者,血之波澜。故发斑者,血散于肌肤,故脉伏。)
方法
丹溪曰∶发斑属气热挟痰而作,自里而发于外,通圣散中消息用,当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
戴氏曰∶有色点而无颗粒者,曰斑。一云∶发斑似伤寒,痰热之病发于外也。
有属里者,因胃热助手少阴火,入手太阴肺也,故红点如斑,生于皮毛间耳,白虎、泻心、调味承气从长选用之。
内伤发斑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所致,宜补以降之。
疹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戴氏曰∶疹,浮小有颗粒者是也,随出即没,没而又出,主乎解散,汗之即愈,通圣散中消息用之。
丹疹皆是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君相二火合起即发也。如遇热时,以通圣等辛凉之剂解之;寒月,以升麻葛根等辛温之剂解之。
凡丹疹,先从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有乳孩因胎毒两腋生疖,后腹胀发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杵汁,调原蚕沙敷之而愈。
冷丹属血风血热,用通圣散。有痰血相搏,用蝉蜕、僵蚕、荆芥、南星治之。
□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
消风散
荆芥穗 甘草(炙) 陈皮(去白) 浓朴 白僵蚕(炒) 蝉蜕(去土,炒) 人参 茯苓 防风 川芎 藿香 羌活(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二钱,煎荆芥汤或茶清调下。
葛根橘皮汤(元戎) 治肌肤斑驳,冬温治发,咳而心闷,但呕清汁。
葛根 橘红 杏仁 知母 黄芩 麻黄 甘草(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阳毒升麻汤(活人) 治伤寒一、二日间,身发斑烂,或吐下后变成阳毒,腰背疼痛,面赤狂言,下利,脉浮大咽痛。(方见伤寒门。)
玄参升麻汤(活人) 治发斑咽痛烦躁谵语。(方见伤寒门。)
阳毒栀子汤(活人) 治伤寒壮热百节烦痛,身发斑烂。
升麻 栀子仁 黄芩 芍药(各一钱) 石膏(二钱) 知母(一钱五分) 杏仁(七分半)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入姜三片,香豉一百粒,煎服。
犀角消毒饮(和剂) 治发斑瘾疹等证。
牛蒡子(四分) 荆芥穗 防风(去芦,各三钱) 甘草(一分) 犀角(一钱五分,另镑为细末,不入汤煎)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调犀角末服。
解毒防风汤(和剂) 治发斑及瘾疹痒痛。
防风(一钱五分) 地骨皮 黄 芍药 荆芥穗 枳壳 牛蒡子(炒,各七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升麻葛根汤(仲景) 治伤寒阳明实热发斑。(方见伤寒门。)
阴毒升麻鳖甲汤 治阴斑。
升麻(二钱) 当归 甘草(各一钱五分) 蜀椒(二十粒) 鳖甲(炙,一钱) 雄黄(四分,另研)
上细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调雄黄末服。
加味羌活散 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瘾疹。
羌活 前胡(各一钱) 人参 桔梗 甘草(炙) 枳壳(麸炒黄色) 川芎 天麻 茯苓(各五分) 蝉蜕 薄荷(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调中汤 治内伤外感所发阴斑。
苍术(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砂仁 藿香 芍药(煨) 甘草(炙) 桔梗(去芦) 半夏(汤泡七次) 白芷羌活 枳壳(各七分) 川芎(五分) 麻黄(去节) 桂枝(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大盏,煎七分,温服。
化斑汤(仲景) 治伤寒汗吐下后,发斑脉伏。即伤寒门白虎加人参汤也。守真《类萃》又加白术,水煎,时时服之。
黑膏(活人) 治温毒发斑。(冬月大温,人受不正之气,至春发斑如锦文,脉浮散属阳,沉伏属阴,用此以消疫毒之气。)
生地黄(半斤) 香豉(一升)
上二味细切,以猪膏二斤合煎之,取浓汁如膏,用雄黄麝香如豆大内中,搅和匀,每服用弹子大,白汤化下。
大青四物汤(活人) 治瘟疫发斑。
大青(四钱) 阿胶(炒成珠子) 甘草(炙,各二钱) 香豉(一合)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之。
□
(祖传方)
加味败毒散 治瘟疫及瘾疹等证。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归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 人参(各五分) 甘草 薄荷(各二分半)
加∶白术 防风 荆芥 苍术 芍药 生地黄(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此因虚而感冒风湿以致发斑者,服之良验。
《石室秘录》:斑疹
雷公真君曰∶人有一附身热,即便身冷,而满体生斑如疹者,乃火从外泄,而不得尽泄于皮肤,故郁而生斑。人尽以为热也,用寒凉泻火之药不效,有斑不得消而死者,亦可伤也。亦用消斑神效汤治之∶元参一两,麦冬一两,升麻三钱,白芷一钱,白芥子三钱、沙参三钱,丹皮五钱,水煎服。一剂斑势减,再剂斑纹散,三剂斑影尽消矣。此方妙在用元参、麦冬以消斑,尤妙在升麻多用,引元参、麦冬以入于皮肤,使群药易于奏功。而斑无不消也。
《证治汇补》:斑疹
大意
斑属三焦无根之火.疹属心脾湿热之火.其上侵于肺.则一也.(入门)
内因
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明理论)
外候
斑势掀发微肿.有色痕而无头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实.轻者如星布.重者如锦纹.其赤色者.胃热也.
紫黑者.胃烂也.(例略)或有青蓝色者.见则不治.要知赤斑.半死半生.黑斑.九死一生.(正传)针头稠密者凶.
喘促自汗者死.气实足暖者易治.气怯足冷者难医.自胸腹散四肢者可治.自四肢入于腹者不治.将发之先.先自吐泻者吉.既发之后.久泻不止者凶.(汇补)
外感发斑
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阳毒发斑.有温毒发斑.四症之中.温毒为重.皆因热邪在表.不当下而下之.
乘虚入胃.或热邪在里.胃热不泄.二者皆能发斑也.(三因)初起.必有头疼身热之表症.先宜辛凉彻其表.
后用寒凉清其中.(入门)
内伤发斑
内伤发斑.轻如蚊迹.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表症.(入门)乃劳役过度.胃气虚极.一身之火.游行于外.
或他症汗吐下后.中气虚乏.余邪无所归附.散于肌表.宜补宜降.不可妄行凉药.大建中汤.(指掌)
阴症发斑
阴症发斑.亦出胸背手足.但稀少而淡红.如蚊迹之状.此名阴斑.终不似阳斑之红显.因肾气太虚.阴盛于下.迫其无根之火.聚于胸中.上熏肺分而为斑.若误作热症而用凉药者.非.宜调中汤温胃.其火自降.
而斑自退.(指掌)
发疹内因
疹属热与痰在肺.发则痒 不仁.多兼风湿之殊.(心法)
发疹外候
疹有豆粒.或如粟米.或如蚊迹.或随出随没.或没而又出.红靥隐密皮肤.不透出者.为瘾疹.颗粒显透皮肤为痧疹.初起必兼鼻塞流涕.声重咳嗽.头疼胸闷.发热自汗.更有风邪拥肺.气急鼻煽.咳不能卧.先用润肺利邪之品.后变潮热.而头不疼.胸已快.惟咳嗽气急如故.此因本气素虚.肺邪虽解.而阴火乘旺也.
脉大者.宜滋阴清肺.断不可误投参、 酸敛.以致不救.(汇补)
赤白瘾疹
赤疹因热.燥气乘之.稍凉则消.白疹因寒.冷气折之.稍暖则消.似白似赤.微黄隐于肌肉之间.四肢重着.
此脾经风热挟湿也.多因沐后感风.与汗出解衣而得.(入门)
脉法
斑疹郁热.或伏或绝.或细或散.斑疹热盛.阳浮而数.阴实而大.大率洪数有力者生.沉小无力者死.
治法
疹宜凉解.斑宜清火.痒者祛风.痛者清热.(绳墨)又斑疹并出者.不可纯用风药.恐变痰嗽渴呕疮疡.(汇补)
用药
外感斑势未透.升麻玄参汤发之.已透.人参化斑汤清之.内伤发斑.调中益气汤敛之.风热发疹.消风百解散散之.疹毒未解.鼠粘子汤清之.脾家风湿发疹.用黄瓜水调伏龙肝散服.
外治法
凡斑欲出未透.用干葛、蝉蜕、苏叶煎汤揩之.或葱白擦.或姜汁喷.使斑势掀发为度.
又法 痧疹发不出.气急鼻煽者.用芫荽捣烂.同酒浆研匀.热揩头面胸背.盖暖自愈.内服西河柳.阴干.
大剂与之.名曰独胜散.
斑疹选方
人参化斑汤 治外感阳实发斑.势如锦纹.
人参(一钱) 知母(二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粳米(一撮)
水煎.
升麻玄参汤 治外感热甚发斑.隐隐未透.
升麻 玄参 干葛 甘草(等分)
水煎.
调中益气汤 治内伤胃气虚而邪火为斑.
黄 人参 甘草 当归 白术(各五分) 白芍 柴胡 升麻(各三分) 橘皮 五味(三粒)
水煎服.
调中汤 治阴斑.
苍术 陈皮 砂仁 藿香 甘草 芍药 桔梗 半夏(各八分) 白芷 羌活 川芎 麻黄 桂枝 枳壳(各七分)
水姜煎.
大建中汤 治阴虚阳气衰而浮越为斑.
黄 当归 桂心 芍药(各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半夏 附子(各五分) 生姜 枣子水煎.
消风百解散 治风热不散.郁于皮肤而为斑.
荆芥 防风 白芷 羌活 陈皮 川芎 蝉蜕 苍术 柴胡 甘草(各等分)
生姜、葱白.水煎.
鼠粘子汤 治疹发不彻.无里症者.
鼠粘子(上) 荆芥穗(中) 甘草(下) 防风(下)
防风通圣散 治瘾疹热甚.状如斑形.稠密不消.用此清表彻里.(方见火症)
【附:妊妇斑疹】
妊妇发斑.先用透解.次用清热.不可泥胎孕.执用养血.盖血药凝滞.斑毒不能外透.每致缠绵变症.若已透而内热未消.恐热侵胎元.宜护胎涂脐法.(汇补)
妊妇发疹.宜清肺透表.亦不可用血药以治疹邪.亦不可用燥药以助疹热.(汇补)
涂脐护胎法 治妊妇外感发斑已透.热未止.恐热入子宫.用此涂之.
以井底泥涂脐以下二寸余.以绵护之.良久再易.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