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
《本草纲目》:蛤蟆
「释名」惊蟆。
「气味」辛、寒、有毒。
「主治」
1、风热邪病。用蛤蟆(烧灰)、朱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极效。
2、瘰疬溃烂,用黑色蛤蟆一个,去肠,火焙,研为末,调油敷涂。
3、头上软疖。用蛤蟆剥皮贴患处,收毒即愈。
4、蝮蛇螫伤。用生蛤蟆一个,捣烂敷伤处。
《本经逢原》:蛤蟆
甘寒小毒。
《本经》主邪气,破症坚、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
发明 蟾蜍、蛤蟆同类异种。故其功用亦不甚相远,服之不患热病。即弘景治温病发困笃之意。时珍言古方多用蛤蟆,近方多用蟾蜍。盖古人通称蟾为蛤蟆,而蛤蟆不复入药矣。
《医学入门》:蛤蟆
蛤蟆味辛寒有毒,痈肿金疮可内服,破 治疳攻犬伤,生捣又堪 打扑,蟾酥乃是蟾之精,恶疮疳瘦效尤速。
即今癞蛤蟆,又名蟾蜍。形小腹大,皮上多黑点,能跳接百虫食之。时在坡泽中作呷呷声、举动极急者。
主痈疽发背,疠癞,恶疮,阴蚀,疥癣,肿毒立消。破 坚,治小儿疳气骨热,目昏,面黄瘦,狂犬咬毒。
生捣烂, 打扑损伤。丹溪云∶属土与水。本草言食之不患热病者,或炙、或干、或烧灰,和在药剂用之,非若世人煮为羹入盐味而啜其汤。此物湿化,火能发湿,久则湿以化热,戒之戒之!兼治虫蚀。下部穿肠,蛤蟆一枚,鸡骨一分,烧灰,吹下部令深,大验。又小儿月蚀疮,和猪脂涂之。凡使,端午日取东行者,去皮、爪、肠、肚,阴干,酥炙,或酒炙去骨,或烧灰用。蟾酥,即眉间白汁。取法∶翻转蟾蜍,四脚向天,勿令射眼即瞎,用手指于眉间挤出于油纸上,阴干。主痈疽疔肿瘰 ,一切恶疮顽癣,又蛀牙齿缝中出血,以纸衽蘸少许按之立止。又和牛酥,以吴萸苗汁调,摩腰眼并阴囊,治腰肾冷,助阳气。又端午日取眉酥入朱砂、麝香,为丸麻子大,空心服一丸,治小儿疳瘦;如脑疳以乳汁调,滴鼻中。蟾肪,能软玉易斫,仍解诸疮毒。蟾脑,明目,疗青盲。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