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肝生于左。引经报使,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丑时气血注于肝。


足厥阴肝脉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即三毛也。〕循跗过踝上 内,〔上 内廉。〕由股内侧入毛中,〔阴毛。〕环绕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逢,上贯膈中布胁肋,循喉颃颡目系同,〔颃颡咽颡也。目内深处为目系。〕上额至巅与督会,〔与督脉会于巅之百会穴。〕支者还从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从目系下颊。〕一支从肝膈肺通。〔复从肝贯膈注肺,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有十二,手足三阴三阳也,络有十五,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也,如泉之流。经络为脏腑之枝叶,脏腑乃经络之根本,明于经络,则应变无穷。故经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喜怒者情之常.使必有喜而无怒.则矫矣.虽然.人情贵于坦适.尤贵于安和.苟乘一时之忤.执一己之偏.则未有不悔于事后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其病善怒.毋论乖违谋虑.伤于拂郁.尤可言也.愤乱机务.败于经纬.不可言也.故古来大怒必出于大忍.则有济.轻怒必出于不忍.则多暌.任情


一往.不审从违者.妇寺之见也.从容不迫.按节而动者.大度之举也.是以器识宏远之流.见天下无可怒之事.见天下无可嫉之人.及其怒且嫉也.如天之雷霆.然偶一发焉.而天下莫不慑服者.有以畏其不测也.然则人之喜怒不常者.其亦可以自反矣.


肝者脏也。两旁二十二穴。出甲乙经。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韭叶及三毛中。足厥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于行间。行间者。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者中。足厥阴脉之所溜也。为荣。春三月宜灸之)。注于太冲。太冲者。土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者中。足厥阴脉之所注也。为输夏三月宜灸之)。行于中封。中封者。金也(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者。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指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阴脉之所入也。为合。秋三月宜灸之)。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及三毛中。灸三壮。主卒心痛。汗出阴跳。遗溺小便难而痛厥。阴上入腹中。寒疝。阴挺出。阴偏大肿。腹脐痛。胸中悒悒不乐。小儿痫 。遗清溺。虚则病诸瘕颓。实则癃闭。少腹中热。若寝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 )。


行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者中。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唾沫。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仓黑热。腹中 满。身热厥痛。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月事不利。见赤白而有身。及败阴寒腹痛上支心。心下满如癃。茎中痛。怒 不欲视。泣出。长太息。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若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嗌干渴。喉痹口 。喉咽如振状)。


大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半。或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壮。主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胸中悒悒狐疝环脐痛。阴骞两丸缩腹坚。不得卧。黄胆热中善渴。女子疝及少腹肿。溏泄。癃遗溺阴痛。面苍黑。目下 痛。暴胀。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面唇色白。时时呕血。男子精不足。女子漏血。乳难。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痹痛。嗌干。膝外廉痛。淫泺胫酸。腋下肿。马刀 。肩肿。唇伤痛。色苍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


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灸三壮。主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小便白。便难。痿厥。身体不仁。手足偏小。颓疝。阴暴缩入腹。胆疝癃。脐少腹引腰中痛。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廉内踝前痛。少气身湿女子小腹大。乳难。嗌干嗜饮。夹脐疝。也)。


蠡沟(足厥阴络。在内踝上五寸。灸三壮主女子疝。少腹肿。赤白淫时多时少。阴跳腰腹痛。实则HT 长寒。热挛暴痛遗溺偏大。虚则暴痒肿睾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状。数噫。恐悸。气不足。心中悒悒。少腹痛。喉中有热如息肉状。如着欲出。背挛不可俯仰)。


中 (一名中都。足厥阴 。在内踝上七寸。胫骨中。灸五壮。主颓疝。崩中。腹上下痛。肠僻。亦止精)。


膝关(在犊鼻下二寸陷者中。足厥阴脉气所发。灸五壮。主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是也)。


曲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乃得之。灸三壮。主女子疝。按之如汤沃两股中。少腹肿。阴挺痛。沥皆来下血。阴中肿。或痒。漉青汁若葵。血闭颓疝。阴跳痛引脐中。不得屈伸。阴痿。腹胁下支满。癃闭。少气泄利。四肢不举。实则身热头眩痛。汗不出。目KT KT 筋挛。膝不可屈伸。发狂衄血。喘呼。少腹痛引咽喉。病泄水下血)。


阴包(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足厥阴别走。灸三壮。主腰痛。少腹痛)。


五里(在阴廉下二寸。去气冲三寸。阴股中动脉。灸三壮。主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


阴廉(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灸三壮。主妇人绝产。若未会产者)。


肝气盛者.则跷健而早行立.肝气怯者.则长不能行而脚细,名曰鹤膝.肝主筋.怯则筋弱.故长不能行也.又或眉久不生.眉属肝.肝气不荣.故眉久不生也.何以知眉属肝.且五脏皆有毛.其发属心.心为火.火性炎上.故发生上枪也.须属肾.肾为水.水性润下.故须生下顺也.是以女人皆无外肾.故无须也.毛属肺.肺在五脏之上而主外.故毛生皮肤之外也.眼睫属脾.眼轮亦属脾.脾在右偏.故睫斜生眼轮之上也.眉属肝.肝在左偏.故眉斜生眼睫之上也.左为上.右为下.所以眉在上而睫在下也.


麝茸丹


治小儿从小至数岁不能行.大验.麝香(研) 茄茸(酥涂炙黄) 生干地黄(去苗土焙) 虎胫骨(酥涂炙黄) 当归(去芦洗焙) 黄(锉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羊髓二两.煮烂.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磨沉香汤送下.乳前.日三服.


羚羊角丸


治同前.羚羊角(用尖细节密者锉取末) 虎胫骨(敲破涂酥炙黄) 生干地黄(去苗土焙) 酸枣仁(去皮炒过秤)白茯苓(去黑皮各半两) 桂(去粗皮不得见火) 防风(去芦切焙) 当归(去芦切焙) 黄 (切焙各一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剂.每用一 子大.食前温水化下.日三.儿大者加之.


又方 以五加皮为末.饮服之.灸法 小儿自小至五岁.不能行者.灸两足踝各三壮.又灸法 小儿鹤膝脚细.不能行者.灸膝眼三壮.治小儿生下无眉毛.欲得生者.以七月中采乌麻花.不拘多少.阴干为末.以生乌麻油浸.每夜敷之.


赤芝散


治小儿眉毛眼睫.因癣退不生.名乳颊癣.野油花(旋复花是) 赤箭(天麻苗) 防风(去芦各等分)


上为细末.先洗癣净 干.以好油调涂之.后服乌犀丸.


乌犀丸


犀角末(一钱) 猪牙皂角末(二钱) 干蟾末(三钱) 龙脑(少许)


上为细末.熊胆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一丸.温水下.量儿大小加减.


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又曰∶肝者,干也。其性多动而少静,好干犯他脏者也。


又曰∶肝居膈下,并胃,着脊之九椎。


又曰∶其合筋也,其荣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也。


肝图(图缺)


《难经》曰∶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


滑伯仁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左胁左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也。


经曰∶足厥阴经肝。


又曰∶是经多血少气。


又曰∶丑时气血注于肝。


《黄庭经》曰∶人身神名曰肝神,龙烟字含明。


《灵枢》曰∶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 青。


经曰∶肝者,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通窍于眼,在时为春,在方为东,在色为青。


经曰∶东方木也,万物所以始生也。


又曰∶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肾水为母,心火为子,与胆为腑,克土养筋,故久行则伤筋。


司藏魂,其类草木,其畜鸡,(一作犬。)其虫为毛,其果为李,其菜为韭,其卦震,(生数三,成数八。一作巽。)其性仁,其充筋,其华爪,其谷麦(一作麻。)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角者触也,象阳气触动而生也,其数八,其病在筋,其臭臊,其声呼,在变动为握,其气嘘,其液泪,其味酸,有余怒,不足悲,外应爪甲,色青欲如青玉光泽,不欲如蓝。


《灵枢》曰∶爪浓者,胆亦浓。更肝主风,风喜伤肝,病主惊风,痘主水泡,若恚怒气逆则伤肝气,若燥气盛则病,其病候面青筋急多怒,眼痛目闭,不欲见人,或两目连札,脐左动气,若肝实则直视大叫,呵欠项急,顿闷目赤多怒,头眩痛引两胁小腹之下。若虚则目昏胸痛,切牙吹气,筋缩拘挛,恐惧如人将捕。若绝则唇腮反青,四肢多汗,然肝绝者,八日死。平脉则春旺七十二日,脉弦缓而长。然春弦者,端直之状,细弱而长,其贼脉则浮涩而短,与夫面白亦逆其危,脉弦如张弓弦。


又曰∶肝生于左。


又曰∶肝主春,其日甲乙,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灵枢》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短坚固,视目大小。


又曰∶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 ,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


又曰∶有所坠堕,恶血留内,有所大怒,气上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又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


又曰∶大怒气逆则伤肝。


又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虚则目KT 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状。


《难经》曰∶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又曰∶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涩,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内经》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肺传之肝,病名曰肝瘅。一名曰厥,胁痛出食。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又曰∶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 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注曰∶此肝之藏也。所不胜之时,谓庚辛之日也。)


《入门》曰∶人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


经曰∶病在肝,愈于愈,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又曰∶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又曰∶肝病者,平朝慧,下晡甚,夜半静。


又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宜食粳米、牛肉、枣葵。(注曰∶肝苦急,是其气有余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肝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


肝绝候。


《灵枢》曰∶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也。


故脉不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又曰∶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尿,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仲景曰∶唇吻反青,四肢 习。(伸缩也。)汗出者,此为肝绝也。


《脉经》曰∶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


怒而动血者,属肝。


自两胁逆上吐血者,属肝。


血吐水碗中,沉者,是肝也。


经曰∶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肝为牡脏,牡者,阳也。


又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


又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太乙真人曰∶莫嗔怒,养肝气。


经曰∶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


丹溪曰∶怒伤肝者,以忧(一作悲。)胜之,以恐解之。


《灵枢》曰∶两精相薄,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


经曰∶暴怒伤阴。


又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又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又曰∶怒则气上。


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矣。


(注云∶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呕血及飧泄也。)


经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又曰∶肝青象木,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阴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肝熟而复浮,故知乙当归甲也。


又曰∶木王于春,相于冬,废于夏,囚于季夏,死于秋,其王日甲乙,王时平旦日出,其困日戊己,困时食时日中,其死日庚辛,死时晡时日入。(晡音逋,申时。)


又曰∶病发惊骇。


又曰∶风气通于肝。


又曰∶精气并于肝则忧。


又曰∶肝恶风。


又曰∶久行伤筋,劳伤肝也。


又曰∶损其肝者,缓其中。


又曰∶肝俞在脊九椎旁;募在乳下期门。


又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又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又曰∶肝热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


又曰∶邪在肝则两胁痛,中寒中恶血在内, 善 ,节肘肿。( 音记,狂也。)


又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又曰∶肝水者,腹大不能自转侧,两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又曰∶肝着者,其病患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若时,但欲饮热。(着,本病也。若时,指病时也。)


又曰∶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又曰∶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又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又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


又曰∶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又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引小腹,如怀妊状。


又曰∶肝病主胸中喘,怒骂,其脉沉,胸中窒,欲令推,按之有热,鼻窒。(推,荡也,挤也。)


又曰∶凡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肝伤者,其人脱肉不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人痛。


又曰∶肝气虚则梦园苑生花草,盛则梦怒,厥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


又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胁音协,又音吸,左右胁下,胁子骨。)


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又曰∶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


又曰∶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有热而腹恶寒,四肢不举而目白身清;(清,冷也。)其脉当弦长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清而反白者,此金克木,十死不治。


又曰∶是动病则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


又曰∶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遣溺癃闭。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阴肝引经药歌∶


丑肝龙胆(草)吴(茱萸)山萸(肉),瞿麦阿胶甘草扶,代赭(石)紫(石)英(当)归白术,青皮羌活蔓荆(子)都。


又曰∶肝实,以白芍药泻之。


又曰∶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急食甘以缓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实搐力大,泻青丸。虚搐力小,地黄丸。


又曰∶心乘肝,实邪状热而搐。


又曰∶肺乘肝,贼邪气盛则前呻呵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木脏肝,地黄丸;后泻肺,泻白散。


又曰∶脾乘肝,微邪多睡体重,搐,先当定搐,泻青丸;搐止,再见后证,则别法治之。


又曰∶肾乘肝,虚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


又曰∶凡肝经得病,必先察其肺肾两脏,原其起病,然后更审肝经之虚实。然肾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贼。今肝得病,若非肾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来相攻,故须审其来在肺,先治肺,攻其鬼也;其来在肾,滋其根也;方审本脏虚实而用寒温之剂以治之。若肺克肝,既受病,先诊肺脉,若洪宜杏苏菀桔。


扁鹊曰∶脉长而弦,病出于肝。脉大而洪,病出于心。脉下坚上虚,病出于脾。脉涩而浮,病出于肺。


脉小而紧,病出于肾。


喻嘉言曰∶肝至春月之荣,不自春月始也。始于秋冬收藏之固,设冬月水脏所储者少,春月木即欲发荣,其如泉竭不足以溉苞穣何?蛰虫尚知闭户,岂君子可无居室之功耶!


《 言》曰∶肝者,干也,属木,象木枝干也。


《脉经》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经曰∶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又曰∶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


又曰∶多食辛,则筋挛急而爪枯。


又曰∶阴出之阳则怒。


《丹心》曰∶七情伤人,惟怒为甚。盖怒则肝木便克脾土,脾伤则四脏俱伤矣。


(治怒方∶香附、甘草各一两,和研细。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延寿书》柳公度曰∶但平生未尝以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耳。


先贤诗曰∶怒来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灵枢》曰∶悲哀动中则伤魂。


经曰∶肝虚而肺气并之,则为悲。


又曰∶悲则气消。


子和曰∶肝藏血,血不足则恐。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虚则善恐而不敢也。


《灵枢》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


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又曰∶诸脉者,皆属于目。


又曰∶诸筋者,皆属于节。


又曰∶故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金匮真言论》曰∶春气者,病在头,肝之应也。


《真诰》曰∶眼者,身之镜;耳者,体之牖。视多则镜昏;听众则牖闭。


又曰∶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两胁紧痛为肝水。


经曰∶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色者死。


又曰∶实则梦山林大树,虚则梦细草苔藓。


补∶木瓜、枣仁、阿胶、薏苡仁。


泻∶青皮、柴胡、笠槐队诖缈冢恍檎撸 擞 葱∮诖缈谝病足少阳胆引经药歌∶


子胆柴胡半夏宜,草龙胆剂更为奇,柴胡又走青皮下,向道功多不必疑。


《灵枢》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有苦汁,心中淡淡,恐如人将捕之,嗌中 然,数唾。


又曰∶手厥阴之脉,是动则心中淡淡,大动。


经曰∶胆虚则恐畏不能独卧,胆实则怒。


又曰∶胆实则怒而勇敢,胆虚则善恐而不敢也。


《入门》曰∶胆虚则不眠,胆实则多睡。


又曰∶痛闷,左边五肋之中血瘀,生瘿马刀。


又曰∶胆候咽门,故热壅则生疮肿痛。


又曰∶胆病多寒热。


又曰∶胆虚宜仁熟散,胆实宜半夏汤。


又曰∶小柴胡汤治寒热住来,乃少阳经主药也。水煎,澄清温服,则能入胆。


《灵枢》曰∶胆为足少阳,其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罘(音轻,直视如惊貌。)绝系,绝系者一日半死矣。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脉经》曰∶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又曰∶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口苦嗌干为胆水。


补∶木通、龙胆草。


泻∶柴胡、青皮。


温∶半夏、川芎、生姜、陈皮。


凉∶黄连、竹茹。


引经报使∶柴胡本经,川芎上行,青皮下行。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是经多血少气。其合筋也,其荣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难经》曰∶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李士材)


本氏(三四) 肝阳上冒,口苦耳聋,滋肾生肝饮。


熟地(四钱) 萸肉(一钱五分) 山药(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泽泻(一钱) 归身(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钱〕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肝病,哭叫目直视,呵欠顿闷项急。外生感风,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当发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饮水不止,当大黄丸微下之。余不可下。


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肝有风,目连札,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肝有热,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肝有风甚,身反折强直,不搐,心不受热也,当补肾治肝,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定,儿不能任,故目连札也。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 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洁古曰,肝主谋勇,热则寻衣捻物、目连札、直视不能转视,或极则身反强直折,皆风热也,目者肝之窍,属木,木性急,故如是。)肝病秋见(一作日晡,)


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肝病春见(一作早晨),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肝怯者受病也。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之。五脏相胜轻重,肝病见秋,木旺肝胜肺也,宜补肺泻肝,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娄〕五脏相胜,病随时令,乃钱氏扩充《内经》藏气法时论之旨,实发前人所未发者也,假如肝病见于春及早晨,乃肝自病于本位也,今反见于秋及日晡肺之位,知肺虚极,肝往胜之,故当补脾肺泻肝也,余仿此。


〔洁〕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急食甘以缓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主之。虚则风搐力小,地黄丸主之。心乘肝,实邪,壮热而搐,利惊丸、凉惊丸主之。肺乘肝,贼邪,气盛则前伸呵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本脏,补肝,地黄丸主之;泻肺,泻白散主之。脾乘肝,微邪,多睡体重而搐,先当定搐,泻青丸主之,搐止,再见后证,则别立法治之。肾乘肝,虚邪,增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刘〕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肾两脏,根其病之所起,然后审其肝家本脏之虚实,方可治疗,然肾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贼,今肝之得病,若非肾水之不能相生,必是肺金之鬼来相攻击,不得不详审而求之,故其来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来在肾,先补其肾,滋其根也。然后审其肝家本脏之虚实而寒温之。〔薛〕若肝经实热而外生风者,宜用大青膏散之。若既服而前证仍作,或益甚者,此邪气已去,而脾气亏损也,宜用异功散加芎、归补之。若肝经虚热,或因克伐而内生风者,宜用异功散、地黄丸补之。若风邪入脏,能食饮冷、大便秘结者,此邪气内实也,宜用大黄丸下之。若既下而食少饮汤,或腹作胀者,此脾气内虚也,宜用白术散补之。气血素弱,或因病后,或服攻伐之剂,而手寻衣领,切牙呵欠,目淡青者,乃肝经虚甚也,急用地黄丸以补肾肝。哽气,短气,长出气,乃肺经虚甚也,急用异功散以补脾肺。若申酉时叫哭直视,呵欠顿闷,项急惊悸,手足摇动,发热饮水者,此风火相搏而胜肺金也,用柴胡栀子散以治肝火,生肝血。


用异功散补脾土,生肺金。若唇白者,为脾绝不治。


〔海〕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廿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芍药。肝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虚则补其母,肾者肝之母也,以熟地、黄柏、补肾,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补之。补肝丸,四物汤内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是也。镇肝丸,即泻青丸去栀子、大黄是也。治肝虚,钱氏补肾地黄丸 肝实,以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泻青丸(钱氏) 又名泻肝丸


当归(去芦,焙) 龙胆(焙)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湿纸裹,煨) 羌活防风(去芦。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和丸,芡实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沙糖温水化下。


〔薛〕前方,足厥阴经解散肌表,疏通内热之药也,若大便秘结,烦渴饮冷,饮食如常者,属形病俱实,宜用此以泻之。若大便调和,烦渴饮冷,目淡青色,属病气实而形气虚,宜用抑肝散平之。若大便不实,作渴饮汤,饮食少思,肢体倦怠者,属形病俱虚,宜用地黄丸补之。


抑肝散 治肝经虚热发搐,或发热切牙,或惊悸寒热,或木乘土而呕吐痰涎,腹胀少食,睡卧不安。


软柴胡 甘草(各五分) 川芎(八分) 当归 白术(炒) 茯苓 钓藤钩(各一钱)


上水煎。子、母同服。如蜜丸,名抑青丸。


大青膏(方见惊搐) 大黄丸(方见腹胀) 异功散(方见吐泻) 白术散(方见渴) 柴#


胡栀子散(方见诸热) 利惊丸 凉惊丸 羌活膏(三方俱见惊搐) 洗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