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
- 《本草纲目》:蛤蚧
- 《本草备要》:蛤蚧
- 《本草便读》:蛤蚧
- 《本草从新》:蛤蚧
- 《本草分经》:蛤蚧
- 《本草分经》:蛤蚧
- 《本草撮要》:蛤蚧
- 《本草蒙筌》:蛤蚧
- 《本草求真》:蛤蚧
- 《本草衍义》:蛤蚧
- 《本草择要纲目》:蛤蚧
- 《本经逢原》:蛤蚧
- 《得配本草》:蛤蚧
- 《冯氏锦囊秘录》:蛤蚧
- 《海药本草》:蛤蚧
- 《雷公炮炙论》:蛤蚧
- 《医学入门》:蛤蚧
- 《药性切用》:蛤蚧
- 《玉楸药解》:蛤蚧
- 《证类本草》:蛤蚧
《本草纲目》:蛤蚧
「释名」蛤蟹、仙蟾。
「气味」咸、平、有小毒。
「主治」
1、久嗽肺痈(肺积虚热成痈,久嗽不愈,咳出脓血。喉中所塞,胸膈噎痛)。有蛤蚧、阿胶、鹿角胶、生犀角、羚羊角各二钱半,加水三程序,熬至半升,滤出汁,仰卧细饮。一天一次。
2、喘嗽脸肿(或兼有四肢浮肿)。用蛤蚧(头尾全者)一雌一雄,涂上酒和蜜,炙熟,加紫人参半两,共研为末,化蜡四两,和作六饼,每煮糯米稀饭一碗,投入一饼搅化,乘热细细吞服。
《本草备要》:蛤蚧
补肺润肾,定喘止嗽
咸平。补肺润肾,益精助阳。治渴通淋,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气虚、血竭者宜之(能补肺、益水源。李时珍曰∶补肺止渴,功同人参。益气扶羸,功同羊肉。《经疏》曰∶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出广南。首如蟾蜍,背绿色,斑点如绵纹。雄为蛤(鸣声亦然,因声而名),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皮细口尖,身大尾小。雌雄相呼,屡日乃交,两两相抱,捕者擘之,虽死不开。房术用之甚效,不论牝牡者,只可入杂药。口含少许,奔走不喘者真。药力在尾(见人捕之,辄自啮断其尾,尾不全者不效)。凡使去头足(雷 曰∶其毒在眼,用须去眼),洗去鳞内不净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本草便读》:蛤蚧
蛤蚧(图缺)
补肺肾以纳气归元.喘促顿平仗尾力.性咸平而益精固下.虚劳并起奏全功.(蛤蚧出山间.或树穴间.形如壁虎.首如蟾蜍.背有细鳞.尾修长.雄为蛤.雌为蚧.鸣声亦然.此物善交.常相抱负.味咸性平.有小毒.入肺肾二经.补虚劳.助阳道.能摄纳元气.下归肾部.故肺虚咳嗽.肾虚喘逆者.皆可用之.其力在尾.然毕竟有毒之品.虫虺之属.虽有功效.亦无所取也.)
《本草从新》:蛤蚧
补肺润肾、定喘止嗽.
咸温.补肺润胃.益精助阳.治渴通淋.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气虚血竭者宜之.(能补肺、益水上源、时珍曰∶补肺上渴、功同人参、益气扶羸、功同羊肉.)咳嗽由风寒外邪者勿用.出广南.首如蟾蜍.背绿色.斑点如锦纹.雄为蛤.(鸣声亦然、因声而名.)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皮细口尖.身大尾小.雌雄相呼屡日乃交.两两相抱.捕者擘之.虽死不开.房术用之甚效.不论牝牡者.只可入杂药.口含少许.奔走不喘者真.药力在尾.(见人捕之、辄自咬断其尾、尾不全者不效.)凡使.去头足.(雷 曰∶其毒在眼、须去之.)洗去鳞内砂土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喘嗽面浮、法制一对、三五钱、化蜡四两、和作六饼、每用一、化糯米薄粥内、热呷.)以上龙类.
《本草分经》:蛤蚧
咸平,补肺润肾,益精助阳,通淋定喘止嗽,气虚血竭者宜之,其力在尾,毒在眼,去头足酥炙用。
《本草分经》:蛤蚧
见肺补。
《本草撮要》:蛤蚧
味咸温.入手太阴足少阴经.功专补气益血.得人参治喘嗽劳损痿弱.咳由风寒外邪者勿用.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
《本草蒙筌》:蛤蚧
味咸,气平。有小毒。一云无毒。岭南山中有,城墙树底多。首类虾蟆,背如蚕子。
尾长身短,颜色土黄。一雌一雄,自以名唤。行走无异 蜓,时常护惜尾稍。见欲取之,辄自啮断。采须全具,入药方灵。制宗雷公,去头足鳞鬣;雌雄并用,以酥炙研成。倘或鬻诸市家,务预口含少许。奔走百步,不喘方真。主肺虚声咳无休,治肺痿血咯不已。传尸劳疰悉逐,着体邪魅咸祛。仍通月经,更利水道。
《本草求真》:蛤蚧
(龙)补命门相火温肺气喘乏
蛤蚧(专入命门。兼入肺)。绝与蛤蜊不类。生于广南。身长七八寸。首如蟾蜍。背绿色斑。头圆肉满。鳞小而浓。鸣则上下相呼。雌雄相应。情洽乃交。两相抱负。自坠于地。往捕劈之。至死不开。大助命门相火。故书载为房术要药。且色白入肺。功兼人参羊肉之用。故用能治虚损痿弱。消渴喘嗽。肺痿吐沫等症。专取交合肺肾诸气。入药去头留尾。酥炙。口含少许。虽疾走而气不喘。则知益气之功为莫大焉!但市多以龙子混冒。举世亦不深辨。如龙子则剖开而身多赤斑。皮专助阳火。虽治阳痿。性少止涩。蛤蚧则缠束多对。通身白鳞。兼温肺气。故肺虚喘乏最宜。(外感喘嗽勿用。)其药不论牝牡皆可。即非相抱时捕之。功用亦同。但其药力在尾。(见人捕之。辄自断尾。)尾不全者不效。去头足。(因毒在眼。须去其头。)洗去鳞内不净。乃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本草衍义》:蛤蚧
补肺虚劳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积虚热,久则成疮,故嗽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膈噎痛。蛤蚧、阿胶、生犀角、鹿角胶、羚羊角各一两,除胶外,皆为屑,次入胶,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于银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滤去滓,临卧微温,细细呷。其滓候服尽,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升斤,如前服。若病患久虚,不喜水,当降序水。张刑部子皋病极,由枢密况送此方,遂愈。
《本草择要纲目》:蛤蚧
(凡用须炙令黄色熟捣.口含少许.奔走不喘息者、乃为真也.可入丸散.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雄为蛤.雌为蚧.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
【气味】
咸平有小毒.
【主治】
积久咳嗽.肺痿咯血.肺痈急.通水道.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本经逢原》:蛤蚧
甘咸温小毒。生岭南城垣榕树间及粤西横州等处者,长七八寸。蜀中产者不过五寸,头圆肉满鳞小而浓,形似守宫,鸣则上下相呼,雌雄相应,情洽乃交,两相抱负自堕于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觉,以手劈之,至死不开,取以曝干,为房中要药。即寻常捕得者,功用亦相仿佛。但验其囫囵成对,卷榕树皮中者即真无疑。入药去头留尾酥炙用之。口含少许,疾走不喘者,是其益气之验也。
发明 蛤蚧味咸归肾经,性温助命门,色白补肺气,功兼人参、羊肉之用。而治虚损痿弱,消渴喘嗽,肺痿吐沫等证,专取交合肾肺之气,无以逾之。愚按∶蛤蚧、龙子性皆温补助阳,而举世药肆中皆混称不分,医者亦不辨混用。龙子则剖开如皮,身多赤斑,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蛤蚧则缠束成对,通身白鳞,专温肺气,气虚喘乏者宜之。虚则补其母也。
《得配本草》:蛤蚧
咸、平、温。有小毒。入手太阴、足少阴经血分。助阳益精,定喘止嗽。配参、蜡、糯米,治虚寒喘嗽。配人参、熟地,补阳虚痿弱。
功用在尾,其毒在眼。去眼,或去头足,洗去鳞 内不净,以酥炙,或以蜜炙,或以酒浸透,隔纸缓焙熟令黄色,研用。口含少许,奔走不喘息者为真。宜丸散中用。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冯氏锦囊秘录》:蛤蚧
得金水之气,味咸,气平,有小毒。入手太阴、足少阴经,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劳热咳嗽自除,邪物鬼气自去,且下输膀胱,则水道自通矣。出于广西横州,牝牡上下自呼累日情恰,乃交两相抱负堕地,人捕亦不知觉,以手分辟虽死不开,乃用熟稿草细缠,蒸过曝千,售之,炼为房中之药,甚效。寻常捕者不论雌雄但可为杂药用耳,其性最护昔其尾,见人欲取之,多自啮断其尾,人即舍之,故取之者须存其尾,则用之力大,其毒在眼。凡用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暖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东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去尾。
蛤蚧,雌雄并用,主肺虚声咳无休,治肺痿血咯不己,传尸劳疰悉逐,着体邪魅咸祛,仍通月经更利水道。
《海药本草》:蛤蚧
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投一获二.《岭外录》云∶首如虾蟆,背有细鳞,身短尾长。旦暮自鸣蛤蚧。俚人采之,割腹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一般,无毒。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凡用炙令黄熟后捣,口含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大观》第二十二卷,15页;《政和》447页,《纲目》1582页)
《雷公炮炙论》:蛤蚧
雷公云∶凡使,须认雄、雌。若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男服雌,女服雄。
凡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毒在眼。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干,用纸两重,于火上缓隔焙纸炙,待两重纸干,焦透后,去纸,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东舍角畔悬一宿,取用,力可十倍。
勿伤尾,效在尾也。
《医学入门》:蛤蚧
蛤蚧咸平有小毒,肺虚劳嗽交喘促,壮元阳辟传尸邪,更通月水下淋沥。
生城墙或大树间,首若蛤蟆,背有细鳞,长四五寸,尾与身等,形如大守宫,雌雄相随,常自呼其名曰蛤蚧。最护惜其尾,或见人欲取之,自啮断其尾。凡采者,须设法存其尾则力全。补肺虚劳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积虚热,久则成疮,故嗽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膈噎痛,上气喘急,辟传尸邪气鬼物,壮元阳,通月经,利水道,下石淋。去头足,酒洗去鳞鬣内不净,酥炙用。雄者口大身小,雌者口尖身大,入药亦须两用,或男用雌,女用雄。口含少许,奔走不喘者真。
《药性切用》:蛤蚧
性味咸温,补肺滋肾,止嗽定喘。虚乏久病宜之。外邪初起勿服。
《玉楸药解》:蛤蚧
味咸,气平,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敛血止嗽,利水助阳。
蛤蚧收降肺气,疏通水府,治喘嗽吐血、消渴癃淋,通经行血,起痿壮阳,及虚劳羸弱之病。去头眼鳞爪,酒浸,酥炙黄,研细。口含少许驰百步不喘,止喘宁嗽,功力甚捷。其毒在头足,其力在尾。如虫蛀其尾者,不足用。
《证类本草》:蛤蚧
(蛤蚧_图缺)
味咸,平,有小毒。主久肺痨传尸,杀鬼物邪气,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形如大守宫,一雄一雌,常自呼其名,曰蛤蚧。最护惜其尾,或见人欲取之,多自啮断其尾,人即不取之。凡采之者,须存其尾,则用之力全故也。《方言》曰∶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谓蛤蚧。盖相似也。(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岭表录异云∶蛤蚧,首如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
多巢于榕树中,端州子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旦暮则鸣,自呼蛤蚧。或云鸣一声是一年者。俚人采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尾不具者无功。日华子云∶无毒。
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又名蛤蟹,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图经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木间,今岭外亦有之。首若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色黄如土,长四、五寸,尾与身等,盖守宫、 蜓之类也。故扬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言其鸣自呼其名也。药力全在尾,人捕之,则自啮断其尾,因得释去。巢穴多根据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楼间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长柄两股铁叉,如粘黍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脑,一股着尾,故不能啮也。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药亦须两用之。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海药云∶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水中,有雌雄,状若小鼠,夜即居于榕树上,投一获二.《岭外录》云∶首如虾蟆,背有细鳞,身短尾长。旦暮自鸣蛤蚧。俚人采之,割腹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一般。无毒。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凡用,炙令黄熟,熟捣,口舍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雷公云凡使,须认雄雌。若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口尖,身大尾小。男服雌,女服雄。凡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毒在眼。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干,用纸两重,于火上缓隔焙纸炙,待两重纸干,焦透后,去纸,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东舍角畔悬一宿,取用,力可十倍。勿伤尾,效在尾也。
衍义曰蛤蚧,补肺虚痨嗽,有功,治久嗽不愈。肺间积虚热,久则成疮,故嗽出脓血,晓夕不止。喉中气塞,胸鬲噎痛,蛤蚧、阿胶、生犀角、鹿角胶、羚羊角一两;除胶外,皆为屑,次入胶,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于银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滤去滓,临卧微温细细呷,其滓候服尽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若病患久虚不喜水,当递减水。张刑部子皋病极,田枢密况送此方,遂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