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菊
《本草便读》:甘菊
甘菊(图缺)
味甘性寒.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治目祛风.禀金水之精英.益阴滋肾.(甘菊其花禀秋金之气而生.故能入肺.凡花皆散.故主疏风.风气通于肝.故又能入肝.治一切目疾.但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考菊花之性.入肝之用为长.以其甘寒能清金壮水.水壮则木有所生.金清则木有所制.故肝风可熄.肝火能平.一切肝病皆治.各随佐使之药以为用耳.)
《本草求真》:甘菊
(隰草)祛风养肺滋肾明目
甘菊(专入肝肺肾。)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得天地之清芳。(时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禀金精之正气。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其味苦。故能解热以除燥。凡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翳膜遮睛。与头眩晕恶风湿痹等症。服此甘和轻剂。以平木(补金平木。)制火。(补水制火。)养肺(肺养则木平。)滋肾。(肾滋则火制。)俾木平则风熄。火降则热除。而病无不愈矣。(金水二脏药。)是以除目翳膜。有同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以单瓣味甘者入药。(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黄入阴分。白入阳分。紫入血分。术及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使。
《雷公炮制药性解》:甘菊
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风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枸杞根、桑白皮、苍白术为使。
按∶丹溪曰,菊花属金,而有土于水,大能补阴。宜入肺肝等经,盖烦热诸证,皆由水不足而火炎,得此补阴,则水盛而火自息矣。须用味甘者佳,若苦者为苦菊,大伤胃气,慎之。
《药鉴》:甘菊
气寒,味甘,无毒。补阴气之要药也。主明目聪耳,除胸中烦热,又治头眩头痛。此数症者,皆由水不足,而风火上盛,得补阴之剂,则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肾窍通耳目,肾气胜则窍通精明,清气升则头目爽快,此烦热除而眩痛止也。又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
解冬取根,四时频服,大有奇功。但黄菊不如白菊佳,白属水,黄属土也。野菊不可入药,用之令人目昏。
《药笼小品》:甘菊
息肝风,解疔毒。
凡因肝风上冒头目,必需之品。
炒黑用。疮家勿炒。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