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流清涕
《圣济总录》:鼻流清涕
论曰五脏化液,遇热则干燥,遇寒则流衍,鼻流清涕,至于不止,以肺脏感寒,寒气上达,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且涕泗 ,皆鼻液也,以继泣则曰涕,以生于肺,则曰泗,涕甚曰,此独言涕,与宣明五气言肺为涕同意。
治鼻出清涕,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 山芋(各一两) 半夏(汤洗去滑三分) 鹿茸(酒浸一宿酥炙) 白术(米泔浸一宿锉炒各一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 牛膝(酒浸切焙) 甘草(炙锉) 槟榔(锉) 熟干地黄(焙) 干姜(炮裂各半两) 白豆蔻(去皮) 木香 丁香(各一分)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治脑冷鼻塞,时出清涕,细辛丸内鼻方
细辛(去苗叶) 桂(去粗皮) 甘遂(炒) 芎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分) 辛夷(半两)木通(锉二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拈,如枣核大,以绵裹内鼻中,勿令气泄,觉小痛,捣生姜汁和拈即愈,一方、用狗胆和丸。
治鼻多清涕,甘遂丸内鼻方
甘遂(一两) 细辛(去苗叶一两半) 附子(炮裂去皮脐) 木通(锉各一两一分) 干姜(炮裂)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 桂(去粗皮各一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拈,如枣核大,以绵裹内鼻中,仰卧即涕出,日三易之,避风,以瘥为度治鼻多清涕,细辛膏方
细辛(去苗叶)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 桂(去粗皮) 芎 吴茱萸(汤洗焙炒各三分) 皂荚(炙刮去皮并子半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
上七味细锉,以醋浸一宿,入猪脂于银器中,微火煎,候附子色黄,去滓倾入合中澄凝,以绵裹少许内鼻中,兼以摩顶上。
治鼻塞多清涕,芎 膏方
芎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 细辛(去苗叶)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 干姜(炮裂)皂荚(炙刮去皮并子各三分)
上六味细锉,以醋浸一宿,内猪脂于银器中煎,候五七沸,去滓倾入合中澄凝,以绵裹少许内鼻中。
治鼻久塞,清涕不止,杏仁膏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二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半) 细辛(去苗叶)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各一两)
上四味细锉,以醋浸一宿,用炼成猪脂一斤,银器盛,微火煎之,候附子黄色,去滓倾入合中澄凝,以绵裹少许内鼻中。
治鼻塞多年,清水出不止,灌鼻,黄连汁方
黄连(去须二两) 蒺藜苗(二握)
上二味细锉,水二升,煎至一升,取一合,灌鼻中,不过再灌,大嚏即瘥。
治鼻塞,清水久不止,灌鼻,蒺藜汁方
蒺藜苗(一握)
上一味细锉,以水三盏,煮至一盏,去滓,仰面先满口含饭,取汁一合,灌鼻中,不过再灌,嚏出息肉瘥。
《医法圆通》:鼻流清涕
按鼻流清涕一证,有从外感而致者,有从内伤而致者。
从外感而致者,感受外来之客邪,客于肺经,闭其清道,肺气不得下降,清涕是出。其人定现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等情。法宜宣散,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
从内伤而得者,由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清涕出。市人称为肺寒,称为陈寒,由其不知阳衰而阴寒即生也。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其人定无外感足征,多困倦无神,或忿嚏不休,或畏寒,或两脚冷,法宜扶阳,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阳旦汤之类。若久病之人,忽然清涕不止,又见壮热,汗,气喘唇青,脉劲浮空,乃亡阳欲脱之候,争宜回阳。缓则不救。然亦十中仅救一二。[眉批]知非氏曰:夫涕,本脏腑所生,皆阴类也。《经》曰:水宗也,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指涕泣而言。又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指平人不流始涕而言。又曰:涕泣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此指人之所以有涕而言。以外感论,客邪中其经,闭其清道,则阳气并于上而下降,阴气并于下而不升。阳并于上则火独亢也。阴并于下则脚寒,脚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鼻流清涕,盖气并于鼻,冲风涕下而不止。以内伤论,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七情所感,神志纷弛,水火不济,阴精失守,久而津液无所统摄,故清涕亦出。此神之伤,志之夺也。钦安论治,洞达本原,明晰旁流,推及渊浊二证,甚则流红,皆此物此志也,学者入理深造,譬(譬原本作“譬”,据文义改。)之射矢诸正鹄,医之正宗在此。
查近来市习,一见鼻流清涕,不分内外,一味发散,多经参苏饮、人参败毒、九味羌活、辛夷散等方,外感则则可,内伤则殆。
其中尚有鼻渊、鼻浊二证,俗云:,髓之液也。不知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然二证虽有渊渊者,流清涕,经年累月不止。浊浊者,其色如米泔,或如黄豆汁,经年累月不止。之分,缘由素禀阳虚,心肺之阳衰,而不收束津液故也。不能统摄津液,治之又一味宣散,正气愈耗而涕愈不休。清者,肺寒之征;肺阳不足也。浊者,肺热之验。但肺热者,必有热形可征,如无肺热可征,则是上焦化变之机失职,中宫之土气上升于肺,肺气大衰,而化变失权,故黄涕作。治之须有分别。予治此二证,每以四砂一两、黄柏五钱、炙草四钱,安桂、吴萸各三钱治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即甘草干姜汤,加桂尖、茯苓亦可。
又尚有鼻血一证,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地原本作“此”,据文义改。)黄汤、导赤散之类。
有元(元原本作“光”据文义改。)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邪,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学者切切不可一味见病治病,务要将内外病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眉批]医之本领,人之性命,端在于此,故于学者三致意焉。
《证治准绳·幼科》:鼻流清涕
《圣惠》夫肺气通于鼻,若其藏为风冷所伤,冷随气乘于鼻,故使液涕不收也。
夫津液涕唾,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也。
〔张涣〕菊花散 治鼻塞多涕等病。
甘菊 防风 前胡(各一两) 细辛 桂心(各半两) 甘草(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研入乳香少许,煎荆芥汤调下,乳后。
《圣惠》菊花散 治小儿脑户伤于风冷,鼻内多涕,精神昏闷。
甘菊花 白术 细辛 白茯苓 甘草(炙微赤,锉) 防风 人参(并去芦。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分减,温服。
《万全方》芎 散 治证同前。
芎 (半两) 甘菊花 白术 防风 人参 细辛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盏,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