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 《保婴撮要》:不寐
- 《顾松园医镜》:不寐
- 《古今医案按》:不寐
- 《古今医鉴》:不寐
- 《回春录》:不寐
- 《景岳全书》:不寐
- 《临证指南医案》:不寐
- 《灵素节注类编》:不寐
- 《奇效简便良方》:不寐
- 《冷庐医话》:不寐
- 《寿世保元》:不寐
- 《万病回春》:不寐
- 《也是山人医案》:不寐
- 《医述》:不寐
- 《医学集成》:不寐
- 《医学摘粹》:不寐
- 《医学摘粹》:不寐
- 《邵兰荪医案》:不寐
- 《张聿青医案》:不寐
- 《证治准绳·幼科》:不寐
《保婴撮要》:不寐
经曰∶阳明,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夫人身之卫气,昼则行于阳,夜则行于阴。阳主动,阴主静,寤则魂魄志意散于腑脏,发于耳目,动于肢体而为人身指使之用;寐则神气各归五官,而为默运之妙矣。若脾胃气盛,则脏腑调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为平和之气。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脏腑不得其所,不寐之症,由此生焉,当用四君、远志、酸枣仁。肝肾虚热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思虑过度者,归脾汤。精神短乏者,人参养荣汤。病后余热者,酸枣仁汤。胆虚不得眠者,人参竹叶汤。肝火不宁者,加味小柴胡汤。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姜、酸枣仁。夜啼惊哭不寐,各详别症,当参求之。
治验一小儿患疮溃后,饮食少思,倦怠不寐,先用四君、茯神、当归、陈皮,饮食顿加,乃佐以八珍散为末,时服钱许,渐得寐。又因惊汗出,发热不寐,用异功散加柴胡、山栀,汗热顿止;仍服四君、八珍之药得寐。后又饮食停滞,腹痛吐痰,不寐汗出,用六君、柴胡、升麻、山楂而安。
一小儿十四岁,勤于功课,彻夜不寐,饮食无味,早间用补中益气汤,午后用异功散,饮食渐有味,夜稍得寐,仍用补中益气汤、八味汤而愈。毕姻后不寐,兼遗精盗汗,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痢后,不食少寐,或兼盗汗,先用异功散加升麻、当归,饮食渐进,佐以补中益气汤,稍得寐。四年后,因用心记诵,患自汗不寐,饮食甚少,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异功散而愈。
一女子十七岁,丧母过哀不寐,发热或寒热,此脾血虚而火动也,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治之寻愈。后因饮食怒气,不寐腹痛,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痛止,仍用前二药而得寐。
仲景酸枣汤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炒,一钱) 甘草 知母(炒) 茯苓 芎 生姜(各五分)
上水煎服。
本事鳖甲丸 治胆虚不得眠,四肢无力。
鳖甲 酸枣仁(炒) 羌活 黄 (炒) 牛膝(酒炒) 人参(各一两) 五味子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下。
《圣惠》治骨蒸劳热,烦心不得眠,用酸枣仁三钱,水煎熟,下地黄汁一蛤蜊,食之。
本事真珠母丸 治肝胆二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
真珠(三分,另研细) 当归 熟地黄(各一两半) 人参 酸枣仁(炒) 柏子仁(各一两) 犀角 茯神沉香 龙齿(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日午夜卧各一服。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寐。
人参 竹叶 甘草(各二钱) 半夏 小麦 麦门冬(各一钱半)
上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
五味异功散(五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人参养荣汤(方见自汗)
加味小柴胡汤(方见痉症)
八珍散(十全大补去黄 、肉桂)
六味地黄丸(方见肾脏)
《顾松园医镜》:不寐
不寐之故,属心血不足,有热所致。故仲淳曰∶治不寐当以养阴血,清心火为要。然亦有因肝经血虚,气滞而不寐者,则当疏肝养血。有因胸膈痰壅,气逆而不寐者,则当涤痰降气。有因病后血少,或劳症阴虚而不寐者,则当滋阴养目。此尚大略,然虚实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加减补心丹
生地 白芍 丹皮 枣仁〔养血。〕麦冬〔同竹叶以清心。〕茯神 远志 石斛〔安神。〕加竹叶 圆肉调服朱砂末。有痰加竹沥,心火甚者加犀角、黄连,虚者加人参。
此方养血、清心、安神,宗仲淳法甚效,随症加减治之。
【举例】
一妇患阴虚火症,彻夜不眠者两月,饮食俱废,形体日消,皆谓不治。仲淳诊视,许以可救。盖此病虽属虚,幸脏腑无损,心经虽有火,不至灼肺。况久病脉调,身不发热,岂有他虞。多服补阴收敛之剂,自然水升火降而愈。用生脉散加茯苓、枣仁、远志、当归、生地大剂投之。因虚甚气怯,佐以琥珀、辰砂、金、银器之类,约百余剂而瘳。
《古今医案按》:不寐
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
〔附〕许学士治四明董生.卧则魂飞扬.身虽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宵不寐.群皆以为心病.医之无效.许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游魂为变.非心也.以肝有邪.魂不得归于肝.是以卧则飞扬若离体也.肝主怒.必小怒则剧.用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因有龙齿安魂虎睛定魄之说.
震按此二条.俱凭兼见之证.辨为肝胆之病.若汪案之脉细弱而缓.何以不认作阳气两虚.许案不载脉象.亦难核辨.然肝胆之不寐易治.而心之不寐难瘥.盖心藏神.肾藏精与志.寐虽由心.心赖肾之上交.精以合神.阴能包阳.水火既济.自然熟寐.内经谓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又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此是不寐要旨.非肝胆病之不寐也.如人并无外邪侵扰.亦无心事牵挂.而常彻夜不寐者.其神与精必两伤.大病将至.殊非永年之兆.虽投补心补肾之药.取效甚难.即内经秫米半夏汤.亦有效有不效.或初效继不效.而病者辗转床褥.必求其寐.愈不肯寐.更生烦恼.去寐益远.慈山先生老老恒言云.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此诚慧心妙悟.可补轩岐所不逮.
《古今医鉴》:不寐
病
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高年人阳衰不寐者;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
治
虚者,用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黄 ;痰者,用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伤寒不寐者,当求之本门。
酸枣仁炒熟,便补胆虚寒不眠;生用,便泻胆实热而多睡。
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而病益深,宜理痰气。
方
高枕无忧散(云林制) 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服此一剂如神。
人参(五钱) 软石膏(三钱) 陈皮 半夏(姜汁浸炒) 白茯苓 枳实 竹茹麦门冬 龙眼肉 甘草(各钱半) 酸枣仁(炒,一钱)
上锉,水煎服。
温胆汤(方见虚烦) 治大病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根据本方,加人参、茯神、远志尤良。
酸枣仁丸 治胆气实热,痰迷不睡。
酸枣仁(炒,二两) 柏子仁(炒,另研,三两) 远志(去心,三两) 生地黄(酒洗,五钱) 防风(三两,去芦) 枳实(五钱) 青竹茹(二钱半)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不拘时,热水下。
治劳心胆冷,夜卧不睡。
定志丸加炒酸枣仁、炒柏子仁,共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朱砂、乳香为衣。每服五十丸,枣汤送下。
《回春录》:不寐
费伯元分司,患烦躁不眠。医见其(舌)苔白也,投以温药,因而狂妄螈 ,多方不应。孟英视之,左脉弦细而数,右软滑,乃阴虚之体,心火炽,肝风动,而痰盛于中也。先以∶犀(角)、羚(羊角)、桑(叶)、菊(花)熄其风;元参、丹皮、莲心、童溲清其火;(竹)茹、贝(母)、雪羹化其痰。两剂而安。随与∶“三甲”、二至(丸)、磁朱(丸)潜其阳,甘(草)、(小)麦、大枣缓其急;地黄、麦冬养其阴。渐次康复。
□
邵竹鱼给谏,起居饮食如常,唯仅能侧眠,略难仰卧。仰而寤,无恙也。稍一合眼,则惊窜而醒,虽再侧眠,亦彻夜不得寐矣。多年莫能治。孟英以三才(汤)合枕中丹加黄连、肉桂(交泰丸)服之,良效。
《景岳全书》:不寐
经义
《邪客篇》帝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调,其卧立至。
《大惑论》帝曰∶病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矣。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口问篇》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寒热病篇》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
《卫气行篇》曰∶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行于阴,则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营卫生会篇》曰∶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壮者之气血盛,则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评热病论》曰∶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太阴阳明论》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论证(共三条)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其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则知所以治此矣。
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盖心藏神,为阳气之宅也,卫主气,司阳气之化也。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而浓茶以阴寒之性,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
凡治病者,服药即得寐,此得效之征也。正以邪居神室,卧必不宁,若药已对证,则一匕入咽,群邪顿退,盗贼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乱之机,判于顷刻,药之效否,即此可知。其有误治妄投者,反以从乱,反以助疟,必致烦恼懊 ,更增不快,知者见几,当以此预知之矣。
论治(共二条)
一、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皆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若思虑劳倦伤心脾,以致气虚精陷,而为怔忡、惊悸、不寐者,宜寿脾煎或归脾汤。若七情内伤,血气耗损,或恐畏伤肾,或惊惧伤胆,神以精亏而无根据无寐者,宜五福饮、七福饮,或三阴煎、五君子煎择而用之。若营卫俱伤,血气大坏,神魂无主而昼夜不寐者,必用大补元煎加减治之。若劳倦伤心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热不寐者,补中益气汤。若思虑过度,心虚不寐而微兼烦热者,养心汤或酸枣仁汤。若焦思过度,耗心血,动心火,而烦热干渴不寐者,天王补心丹。若心虚火盛,烦乱内热而怔忡不寐者,安神丸。若精血虚耗,兼痰气内蓄,而怔忡夜卧不安者,秘传酸枣仁汤;痰盛者,十味温胆汤。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证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暴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予治周公不寐医按,附后三消门。
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风寒之邪必宜散,如诸柴胡饮及麻黄、桂枝、紫苏、干葛之类是也。火热之邪必宜凉,如竹叶石膏汤及芩、连、栀、柏之属是也。
痰饮之邪宜化痰,如温胆汤、六安煎、导痰汤、滚痰丸之属是也。饮食之邪宜消滞,如大和中饮、平胃散之属是也。水湿之邪宜分利,如五苓散、五皮散,或加减金匮肾气丸之属是也。气逆之邪宜行气,如排气饮、四磨饮之属是也。阴寒之邪宜温中,如理阴煎、理中汤之属是也。诸如此类,亦略举大概,未悉其详,仍当于各门求法治之。
述古
徐东皋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不得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此宜用快脾解郁、清痰降火之法也。有体气素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类。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其不因病后而不寐者,虽以痰火处治,亦必佐以养血补虚之药,方为当也。
不寐论列方
半夏汤(和十四) 三阴煎(新补十一)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五福饮(新补六) 七福饮(新补七) 天王补心丹(补百八) 归脾汤(补三二) 寿脾煎(新热十六) 《金匮》肾气丸(补一二四) 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十味温胆汤(和一五三) 养心汤(补七九)排气饮(新和六) 竹叶石膏汤(寒六) 安神丸(寒一四二) 四磨饮(和五二) 五君子汤(新热六) 六安煎(新和二) 温胆汤(和一五二) 大和中饮(新和七) 平胃散(和十七) 导痰汤(和九一) 酸枣仁汤(补八四) 五苓散(和一八二) 滚痰丸(攻七七) 《秘传》酸枣仁汤(补八五) 五皮散(和六七、六八) 大补元煎(新补一)
论外备用方
远志汤(补八八 虚烦) 益营汤(补九一 心血耗伤) 茯苓补心汤(补八三 多烦) 圣愈汤(补九十 血虚) 酸枣仁汤(补八六 虚热) 琥珀多寐丸(补百十九 清心养神)
《临证指南医案》:不寐
倪 多痛阳升。阴液无以上注。舌涸赤绛。烦不成寐。当益肾水以制心火。(心火)
鲜生地 元参 麦冬 绿豆皮 银花 竹叶心
吴 少阳郁火。不寐。(胆火)
丹皮 半夏 钩藤 桑叶 茯苓 橘红
程(氏) 上昼气逆填脘。子夜寤不肯寐。乃阳气不降。议用温胆汤。温胆去枳实加金斛 滚痰丸二钱五分。
顾(四四) 须鬓已苍。面色光亮。操心烦劳。阳上升动。痰饮亦得上溢。灵枢云。阳气下交入阴。阳跷脉满。令人得寐。今气越外泄。阳不入阴。勉饮酒醴。欲其神昏假寐。非调病之法程。凡中年已后。
男子下元先损。早上宜用八味丸。晚时用半夏秫米汤。(阳跷脉虚)
某 阳不交阴。夜卧寐躁。小半夏汤。
赵(氏) 呕吐眩晕。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之。
又 接用人参温胆汤。
某(四二) 脉涩。不能充长肌肉。夜寐不适。脾营消索。无以灌溉故耳。当用归脾汤意温之。(脾营虚)
嫩黄 于术 茯神 远志 枣仁 当归 炙草 桂圆 新会皮
某 肝阳不降。夜无寐。进酸枣仁法。(胆液亏阳升虚烦)
枣仁 知母 炙草 茯神 小麦 川芎
某 不寐六十日。温胆诸药不效。呕痰不适。明系阳升不降。用金匮酸枣仁汤。
枣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炙草
陈 阴精走泄。复因洞泻。重亡津液。致阳暴升。胃逆。食入欲呕。神识不静无寐。议酸枣仁汤。
枣仁(五钱) 炙草(五分) 知母(二钱) 茯苓(二钱)
某(三三) 寤不成寐。食不甘味。 羸。脉细数涩。阴液内耗。厥阳外越。化火化风。燔燥煽动。此属阴损。
最不易治。姑与仲景酸枣仁汤。
枣仁(炒黑勿研三钱) 知母(一钱半) 云茯神(三钱) 生甘草(五分) 川芎(五分)
田 脏液内耗。心腹热灼。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令人寤不成寐。灵枢有半夏秫米法。但此病乃损及肝肾。欲求阳和。须介属之咸。佐以酸收甘缓。庶几近理。(肝肾阴亏阳浮)
龟胶 淡菜 熟地 黄柏 茯苓 萸肉 五味 远志
又 咸苦酸收已效。下焦液枯。须填实肝肾。
龟鹿胶 熟地 苁蓉 天冬 萸肉 五味 茯苓 羊内肾
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伤寒疟疾等暴发。营卫必然窒塞。升降必然失常。愁楚呻吟。日夜难安。当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若因里病而不寐者。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从补心丹。及枣仁汤法。或忧劳愤郁。而耗损心脾。宗养心汤。及归脾汤法。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合静以制动法。或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有咸补甘缓法。胃病则阳跷穴满。有灵枢半夏秫米汤法。胆热则口苦心烦。前有温胆汤。先生又用桑叶丹皮山栀等。轻清少阳法。营气伤极。人参人乳并行。阳浮不摄。七味八味可选。余如因惊宜镇。因怒宜疏。饮食痰火为实。新产病后为虚也。(邵新甫)
徐评 不寐之因不一。案中十不得一。博考方知。
《灵素节注类编》:不寐
《灵枢·邪客篇》帝曰∶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营卫流行,义理已详营卫经络门。卫气昼行于阳,如日行天,夜行于阴,如日入地,此人身阴阳应天地之阴阳而流行也。今厥逆之气客于脏腑,与卫气格拒,卫气不得入阴,则阴阳不交,而阳独盛于外,阴分之气虚,阴虚阳盛,故目不瞑也。厥气者,或因外邪,或因内伤,致阴阳厥逆不和,通名厥气。故凡内伤、外感之病,皆有不寐者,必审其因而治之,方能见效也。
帝曰∶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帝曰∶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脾胃为中土,阴阳升降之道路也。阳根于阴而主升,脾为阴而气升也,升者,由内而行外;阴根于阳而主降,胃为阳而气降也,降者,由外而内联。卫气不得入于阴,是外气不能行于内者,由胃气不得通降故也。饮以半夏汤,通降胃气,则阴阳交通,其卧立至。取长流水而又扬之万遍,取其清,炊以苇薪猛火者,用其轻扬滑利而流走,以通壅滞也。半夏通胃生津,秫米和脾生液,一举两得,故虽久者,三饮可已也。此交通阴阳之法,而从脾胃主治者,以脾胃统一身之阴阳也。
《素问·病能论》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此言卧有所不安,即不成寐也。以思虑情欲而伤脏,其精神有所之之处,执着不释,故卧不得安。如将执着之心寄放,则自安矣。但未知其所执何事,所伤何脏,如思则气结而伤脾、怒则气逆而伤肝之类,故人不能悬揣其病,必问其所因而治之也。
《奇效简便良方》:不寐
灯草煎水服,忌茶。或口含白糖卧,忌茶水。
《冷庐医话》:不寐
韩飞霞谓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顷刻,震泽毛慎夫茂才元勋,尝用之而奏效。某年四十余,因子女四人痧痘连绵,辛勤百日,交小暑后,忽然不寐,交睡则惊恐非常,如坠如脱,吁呼不宁,时悲时笑,毛诊之,谓由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乃心肾不交之症,用北沙参、生地、麦冬、当归、远志、炙草、白芍、茯神、川连二分,肉桂一分,以甘澜水(长流水扬之万遍为甘澜水。)先煮秫米一两,去渣,将汤煎药,服之全愈。毛居黎里镇,读书三十年,中岁行道,名著一时。
汪春圃《拔粹医案》亦有以黄连、肉桂治不寐症者,丁俊文每日晡后发热微渴,心胸间怔忡如筑,至晚辄生懊 ,欲骂欲哭,昼夜不能寐,诸药不效,延至一载有余,汪诊其脉,左寸浮洪,两尺沉细,知属阴亏阳盛,仿《灵枢》秫米半夏汤,如法煎成,外用肉桂三钱,另煎待冷,黄连三钱,另煎,乘热同和入内,徐徐温服,自未至戌尽剂,是夜即得酣睡,次日巳牌方醒,随用天王补心丹,加肉桂、枸杞、鹿胶、龟胶等味制丸,调理全愈。偶从杭城沈雨溥书坊购得《医学秘旨》一册,有治不睡方案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则阴阳配合之妙也。书系抄本,题曰西溪居士着,不知何许人,识以俟考。
不寐之症,由于思虑伤脾,繁冗劳心者,非专恃医药可治。《老老恒言》谓不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余谓二法之中,纵法尤妙。盖操则心犹矜持,未极恬愉之趣,不若纵之游行自在也。特恐稍涉妄想,即难奏效,尤当寓操于纵为佳。
余师归安沈鹿坪先生焯,官台州教授时,因阅文繁劳,患怔忡不寐,有人传一法云∶每夜就枕后,即收敛此心,勿萌杂念,惟游思于平素所历山水佳处,任情一往,定而能静,久而久之,心渐即于杳漠之中,则不期寐而自寐矣。如法行之获效,是其能得纵法之要者。
《寿世保元》:不寐
不寐有二种。有疾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者。有痰在胆经。神不守舍。亦令不寐。
虚者用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黄 。痰者用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伤寒不寐者。当求之本门。
一论心胆虚弱。昼夜不眠。百方无效。服此如神。
高枕无忧散
人参(五钱) 软石膏(三钱) 陈皮 半夏(姜炒)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 竹茹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炒) 甘草(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龙眼五个。水煎服。
一论劳心。痰多少睡。心神不定。
养心汤
人参 麦门冬(去心)黄连(微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木)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远志(去心) 陈皮 柏子仁 酸枣仁 甘草(等分)
上锉。莲肉五个去心。水煎。温服。
安神复睡汤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黄 益智仁 酸枣仁(炒)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山药 龙眼肉(各等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心气不足。恍惚多忘。或劳心胆冷。夜卧不睡。此药能安神定志
加味定志丸
人参(三两) 白茯神(去皮木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各二两) 酸枣仁(炒二两) 柏子仁(炒去壳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乳香为丸。每服五十丸。临卧。枣汤送下。
附睡法
睡不厌蜷。觉不厌舒。蜷者曲膝蜷腹。以左右肋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眠是也。如此则气海深满。丹田常暖。肾水易生。益人多宏。舒体而卧。则气宣而寡蓄。神散而不潜。故卧惟觉时可舒体耳。
西山蔡季通引千金方睡诀云。睡则必侧。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晦庵以为此古今未发之妙。
一论胆虚卧不安。心多惊悸。酸枣仁一两。炒令香熟。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服。竹叶汤送下。
一治心下怔忡。睡倒即大声打鼾睡。醒即不寐。余以羚羊角、乌犀角。各用水磨浓汁。
入前所用养心汤。或复睡汤内。服之立效。盖打鼾睡者。心肺之火也。
一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如人捕状。头目不清。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各三分) 柏子仁(一钱) 甘菊花 白茯苓 枸杞子(各三分) 山茱萸(五分) 熟地黄(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万病回春》:不寐
健忘惊悸、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从痰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而病益深,宜理痰气。
高枕无忧散 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
陈皮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 竹茹 麦门冬(去心) 龙眼肉 石膏(各一钱半) 人参(五钱) 甘草(一钱半)
上锉一剂。水煎服。
酸枣仁汤 治多睡及不睡。
酸枣仁(和皮微炒)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如不要睡,即热服;如要睡,即冷服。
胆虚不眠,寒也。用酸枣仁(炒),为末,竹叶煎汤调服。胆实多睡,热也。用酸枣仁(生)为末,茶、姜汁调服。
一小儿十五岁,因用心太过,少寐惊悸、怔忡恶寒。先用补中益气汤、茯苓、酸枣、远志,恶寒渐止;又用加味归脾汤,惊悸少安;又用养心汤而痊。
《也是山人医案》:不寐
□
梅(三六)昨进凉解方.身热已止.口渴亦减.是邪解之象.但呕吐妨食.寤而少寐.余邪未清于胃腑.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拟温胆汤.
鲜竹茹(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枳实(二钱) 橘红(一钱) 姜汁(冲入,一钱)川石斛(三钱)
□
车(三一)不寐多日.气逆欲呕.此属肝阳上升.阳不下交于阴所致.进酸枣仁汤.
酸枣仁(炒黑切研,三钱) 知母(四钱) 茯苓(一钱) 生甘草(三钱) 川芎(五分)
□
潘(三五)脉细面白.寤不成寐.归脾汤主之.
嫩黄 (三钱) 焦于术(二钱) 远志(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炙草(五分) 枣仁(三钱) 茯神(二钱) 龙眼肉(三钱)
□
钟(四五)痢久伤阴.痢止泻减.脉象右微.泻血一次.颇多.汗泄不寐、心、脾、肝、肾皆亏.阳气不肯下交于阴.脏病散.难奏效.深虑反复.议养荣汤去桂、芍、远志、陈皮.加枣仁.
人参(五分) 炙黄 (二钱) 炙草(五分) 炒松熟地(四钱) 五味子(三分) 当归(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枣仁(炒焦研,二钱) 甜冬术(二钱) 加桂圆肉(二钱)
又 议人参养荣汤去桂、姜、枣.
人参(五分) 绵黄 (三钱) 炙草(五分) 甜冬术(二钱) 原熟地(四钱) 当归(一钱五分) 五味子(三分) 陈皮(一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远志(去心研,四分) 加左牡蛎(二钱) 龙骨(研,一钱)
又 两颧赤色.阴火上升.口干汗泄.少寐.下纯血已止.此血由经阻三月.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三阴大亏.经断瘀阻.乃温补内托.而始下此病根也.与痢症下纯血例于不治之条迥异.然前方已臻小效.脉右微已振.左脉稍濡.腹痛忽冷忽热.踞于少腹.腹为阴是也.酸水涌溢不止.木邪何疑.当此气血交亏.无清火法.必得导火归原.方是治病法程.仍议人参养营汤去当归、姜.
人参(另煎冲,五分) 嫩黄 (三钱) 炙草(五分) 淮熟地(五钱) 五味子(三分) 炒焦白芍(一钱五分) 甜冬术(二钱) 远志(去心研,四分) 云茯神(二钱) 陈皮(一钱) 加大枣(二枚)
《医述》:不寐
产后不寐一证,由于气血大亏,阴不维阳者居多。夫卫气日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今胎下而血骤脱,阳浮于上,不入阴而常留于阳,是以达旦不寐,烦躁出汗,面赤口渴等证叠见。医家治此,法何在哉?盖壮水则火熄而神藏,益阴则血足而心安。六味归芍汤加童便、人参,无不取效。若心肾不交,神志恍惚,补心丹加减,亦为合法。倘血去而孤阳浮越,营卫偏胜,终夜不眠,宜归脾汤,或人参养营汤,方为尽善。大抵阴虚不寐,阳药不宜轻投;阳虚不寐,阴药岂宜混施?必须察脉辨证,勿泥呆法也。此外,有因血块痛而不寐者,治在血也;有兼食滞而不寐者,治在食也;有兼时疫而不寐者,治在疫也;有兼疟痢而不寐者,治在疟痢也。张景岳云∶心藏神,为阳气之宅;卫主气,司阳气之化。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会心录》)
《医学集成》:不寐
清臣曰:不寐一证,多由精血亏损,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令人不寐。治法以养血安神为主。
心虚血少,养荣汤:生地六钱、茯神五分、枣仁、麦冬各三钱、五味十粒、桂元三个、竹茹、灯心。
心虚火盛,朱砂安神丸:生地五两、当归二两、黄连两半、甘草五钱,为丸,朱砂一钱为衣、服。
心胆虚弱,高枕无忧散:潞参、茯神、陈皮、半夏、枳实、石膏、麦冬、枣仁、甘草、桂元、竹茹。
痰涎扰心,温胆汤,加枣仁、远志、五味。一加南星、枣仁。
心肾不交,上下两济丹:熟地一两、焦术五钱、枣皮三钱、人参一钱、黄连、肉桂各五分。
血虚肝燥,安睡丹:熟地一两、生地、当归、白芍各五钱、菊花三钱、枣皮、枸杞各二钱、甘草一钱。
思虑过度,养心汤:二地、当归、潞参、茯神、莲米、麦冬、枣仁、柏仁、炙草、五味、灯心。
劳伤心脾,归脾汤。
历久不愈,安睡如神汤:人参、茯苓、茯神、焦术、山药、枣仁各三钱、远志八分、炙草一钱,研,寒水石二钱,朱砂一钱,冲服。
睡诀云:睡则必侧,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晦庵以此为古今未发之妙。
《医学摘粹》:不寐
不寐之证不一,有劳病虚烦不得眠者,缘土湿胃逆,相火浮动,以扰乱神魂而不得安,以酸枣仁汤主之。又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以司昼夜之开阖。今有厥逆之气,客于五脏六腑,抗卫气于外,使之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得瞑,以半夏秫米汤主之。又有水气停滞于胸中,郁成湿痞,近而欺凌宫城,心神烦扰而不得眠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酸枣仁汤
酸枣仁(八钱生用不研) 甘草(一钱半) 知母(三钱) 茯苓(三钱) 芎 (一钱半)
水三杯,先煮酸枣仁至二杯,入诸药,再煎至八分服。
半夏秫米汤
半夏(五钱) 秫米(一茶杯) 以长流水扬数百遍,煎大半杯,温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见喘促)
《医学摘粹》:不寐
〔不寐提纲〕 无眠证起有多端,不外实虚热与寒,探得病源投妙药,一杯入口便神安。
酸枣仁汤
(证附) 知母芎 合茯苓,枣仁甘草亦通灵,神因火扰难成寐,服后安眠唤不醒。
半夏秫米汤
(证附) 长流水取要频扬,半夏和成秫米汤,快饮一杯消厥逆,管教神入黑甜乡。
小半夏加茯苓汤
(证附) 水气停留病象呈,郁成湿痞逼宫城,心神烦扰难酣睡,苓夏生姜用药精。
《邵兰荪医案》:不寐
安昌娄 阳不交阴,寤不成寐,脉数右劲,舌尖赤,咳嗽气逆,胃馁。姑宜清肺、安神、化痰。(三月七号壬寅十九日。)
北沙参(三钱) 霍石斛(三钱) 炒枣仁(三钱) 丹参(二钱) 天冬(三钱) 光杏仁(三钱)夜交藤(三钱) 生米仁(四钱) 紫菀(钱半) 茯神(四钱,辰砂拌) 橘红(一钱,盐水炒)
清煎四帖。
介按∶胃为六腑之海,其气以下行为顺。兹以阳明气逆冲肺,以致咳嗽不寐,故治以肃肺养胃而安神。
□
渔庄沈 肝阳未静,夜寐少安,脉右尚弦,左细数,呛咳,舌色如前。还宜柔肝肾以和阳为妥(杏月初四日。)
生首乌(三钱) 紫菀(钱半) 炙龟板(四钱) 南沙参(三钱) 茯神(三钱) 参贝陈皮(钱半) 光杏仁(三钱) 生米仁(四钱) 桑椹子(三钱) 生牡蛎(四钱) 炒杜仲(三钱)
清煎四帖。
介按∶(肝阴已虚,而阳不潜藏,且肝藏魂而肺藏魄。今以魂魄不安,则夜不安寐,肝逆乘肺,则为呛咳。故治以潜阳育阴,柔肝清肺为主。)
□
黄公 某 呛咳心悸,夜不安寐,脉虚细,胃钝恶心。宜温胆和胃,清肺安神。
仙半夏(钱半) 枳壳(钱半) 紫菀(钱半) 栝蒌皮(三钱) 陈皮(钱半) 炒枣仁(三钱)川贝(三钱) 炒谷芽(四钱) 茯神(四钱) 白前(钱半) 蔻壳(钱半) (引)鲜竹肉(一丸)
三帖。
介按∶罗东逸云∶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之腑,以郁久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遂其条达也。故是者首当清热及解利三焦。据是以观,则此症纯系少阳未得温和之气,以致诸证并起。此方治法,深得罗氏
□
安昌相 心惕如悬,夜寐不安,脉虚细,左关细劲。舌红,偶然语蹙,姑宜补心丹加减治之。(辛亥十二月念九日。)
丹参(三钱) 生地(四钱) 柏子仁(钱半) 甘菊(二钱) 麦冬(二钱,去心) 炒枣仁(三钱灯心(七支)
四帖。
介按∶心血不足,神志不宁,而致心惕如悬,夜不安寐,故治以补益心神为主。用生地以滋气,酸枣仁以补心,茯神、远志以安心神,钗斛滋液,甘菊养肝。又用预知子之固肾,灯心以为引导。此方诚治心虚不寐之专剂。
□
安昌王 晕眩并作,心悸少寐,脉劲,舌色透明,力怯跗肿。宜柔肝肾以安神。(四月生首乌(三钱)
炒枣仁(三钱) 炒杜仲(三钱) 生牡蛎(四钱) 杞子(三钱) 茯神(四,辰砂拌) 炒狗脊(三钱) 泽泻(三钱) 甘菊(二钱) 远志肉(八分炒) 生米仁(四钱)
清煎四帖。
又 晕眩已减,夜寐稍安,睡中汗出,脉虚,力怯,仍遵前法加减为妥。(二月念三日)
生首乌(三钱) 炒枣仁(三钱) 煨天麻(八分) 怀山药(三钱) 杞子(三钱) 茯神(四钱) 白蒺藜(三钱) 杜仲(三钱) 甘菊(钱半) 生牡蛎(四钱) 桑椹子(三钱)
清煎八帖。
介按∶肝阴已亏而不藏魂,则晕眩少寐,心神不安则心悸力怯。更兼湿热滞于下焦而致跗肿,故于补养肝肾之中,而佐牡蛎、泽泻以祛湿。用药既已双方兼顾,投剂自然得效。次诊又形寝汗,仍是阴液未固而外泄之候,但此时跗肿已除,故只以柔肝补肾而安神为治。
□
西庄沈 胃气仍钝,夜不安寐,脉濡细,舌黄滑,湿犹未罢,宜温胆汤加减。(元月十
姜半夏(钱半) 枳壳(钱半) 绵茵陈(三钱) 鸡内金(三钱) 新会皮(钱半) 枣仁(三钱) 生米仁(四钱) 炒谷芽(四钱) 茯神(四钱,辰砂拌) 通草(钱半) 蔻壳(钱半)
清煎三帖。
介按∶胆为清静之腑,兹以痰湿未清,胸膈之余热未退,而致夜寐不安,胃纳尚纯。治以温胆汤加减,兼清湿热而养胃。
□
安昌徐 湿热较减,胃纳略增,脉右弦濡,左虚细。夜寐少安,大便艰涩。宜和胃安神为妥。(六月六号乙巳二十日。)
仙半夏(钱半) 炒川连(六分) 柏子仁(三钱) 夜交藤(三钱) 新会皮(钱半) 炒枣仁(三钱) 炒远志(八分) 通草(钱半) 茯神(四钱,辰砂拌) 丹参(三钱) 谷芽(四钱)
五帖。
介按∶湿热方退,肾液已耗,未能上注于心,是以夜寐不安,胃津未复,是以大便艰涩,故治以和胃安神,补心滋肾,略佐渗湿,俾胃气得和,则卧寐自安。
《张聿青医案》:不寐
(附多寐)
□
沈(右) 便泄稍减,土中之木稍泄,而肝木究未疏和,左脉沉弦,腹仍 痛。木旺则胃土失降,胸脘窒闷。
入夜不寐,所谓胃不和则寐不安也。
杭白芍(二钱防风一钱煎汁炒) 制香附 炒透半夏曲 炒枳壳 木瓜皮 广木香 广皮 白蒺藜 辰茯神
□
邵(右) 脘腹胀满,面浮肌肿,寤难成寐。木旺脾虚,湿随气溢。拟调气运湿,宁神熄肝。
大腹皮 茯苓皮 砂仁 炒枣仁(二钱) 生薏仁(三钱) 上广皮金铃子 香附 冬瓜子(四钱炒) 炙内金(一钱五分)
又 脘腹胀满稍舒,面浮较退,而气从上冲,则神烦不寐,口渴舌燥。冲气上逆。再育阴养肝。
阿胶珠(三钱) 川雅连(三分) 磁石(三钱) 炙生地(四钱) 朱茯神(三钱) 干橘叶(一钱五分)白芍(二钱土炒) 香附(二钱醋炒) 鸡子黄(一枚调冲)
又 气火稍平,逆气上冲大减,寐亦略安,脘腹略觉宽舒。再育阴以平气火,参泄木调气。
阿胶珠(三钱) 川雅连(三分淡吴萸七粒同炒) 炙生地(四钱) 炒枣仁(二钱) 金铃子(一钱五分)香附(二钱醋炒) 白芍(一钱五分土炒) 橘叶(一钱五分) 朱茯神(三钱) 鸡子黄(一枚调冲)
□
李(左) 抱痛西河,木失条达,肝胃不协。由嗳噫泛酸而致咽中如阻,寤不成寐,心烦火升作厥。阳神扰攘。拟宁神熄肝参以化痰。
竹沥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 龙齿(三钱) 枳实(一钱) 茯苓神(各三钱) 酸枣仁(二钱川连二分煎汁炒) 竹茹(一钱) 陈胆星(七分) 黑山栀(三钱) 夜交藤(四钱) 竹沥(七钱) 姜汁(少许)
又 化痰宁神,仍难安寐,咽中如阻,气撑嗳噫,频转矢气。阳升不熄,脾胃气弱。拟扶土抑木,育阴宁神。
奎党参(三钱) 大熟地(砂仁炙四钱) 朱茯神(三钱) 龙齿(三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法半夏(一钱五分) 炙黑草(五分) 炒枣仁(二钱) 远志肉(五分) 夜交藤(三钱) 橘红(一钱)
□
翁(左) 心肾两虚,神不守舍,多梦纷纭。每至暮夜,溲数且多。宜从心肾并调。
炙龟板(五钱) 茯苓神(各二钱) 石菖蒲(二分) 党参(三钱) 龙骨(三钱) 炙螵蛸(三钱)白归身(酒炒二钱) 远志肉(五分) 炒枣仁(二钱) 柏子霜(三钱) 龙眼肉(四枚)
□
右 经云、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之阳则寤。胃有湿痰,甲木不降,肝阳暗动,将寐之际,体辄跳动,以阳入于阴,而胆阳不降,致阳欲入而不能遽入也。痰在肝胃。拟化痰通降,阳气自潜入阴中。
制半夏 炒枳实 茯苓神 白蒺藜 泽泻 橘红 陈胆星 海蛤壳 白僵蚕 姜汁
□
左 痰饮客于胆府。自汗不能眠。
制半夏 川连 干姜 炒秫米 远志肉 炒枣仁
□
右 痰火不寐。前意出入,以觇动静。
粉丹皮 炒枳实 天竺黄 上广皮 陈胆星 羚羊片 云茯苓 黑山栀 制半夏 炒竹茹
□
经莲山太守 体丰于外,气瘠于内,气弱则脾土少运,生湿生痰。痰生于脾,贮于胃,胃为中枢,升降阴阳,于此交通。心火俯宅坎中,肾水上注离内,此坎离之既济也。水火不济,不能成寐,人尽知之。不知水火之不济,非水火之不欲济也,有阻我水火相交之道者,中枢是也。肝木左升,胆木右降,两相配合。今中虚挟痰,则胃土少降,胆木不能飞渡中枢而从下行,于是肝木升多,胆木降少,肝升太过矣。太过而不生风、不鼓动阳气也得乎。胆木升浮,上为耳聋等症。病绪虽繁,不越气虚挟痰也。脉左弱缓大,右关带滑。问与切亦属相符。治法当务其要,不寐是也。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古圣于不寐之病,不曰心肾,独曰胃不和,岂无意哉。中枢之论,非臆说也。明者当能察之。
台参须 炒枳实 甜广皮 牡蛎 晚蚕砂 茯苓神 炒竹茹 炒枣仁龙齿 白蒺藜 上濂珠(三分) 西血珀(二分) 川贝母(一钱五分三味研末蜜水调服)
□
左 心、火也,居于上肾水也,居于下。火炎上,水吸之而下行。水沦下,火挈之而上溉。心肾两亏,水不能吸火下行,而纷纭多梦。火不能挈水上溉,而精辄自出。再交心肾。
朱茯苓 炒枣仁 左牡蛎(盐水炒) 柏子霜 块辰砂 龙骨 潼沙苑 珍珠母 天王补心丹(晨服三钱)
又 惊动胆木,致乙木上升,甲木不降。一身之气,升多降少,则离火不能下行,自致坎水不能上承,离不中虚,坎不中满,是为未济,未有水火不济而能安寐者。风阳既盛,所有湿痰,鼓击上行,袭入脾络,言语謇涩,以脾脉散舌下故也。前法兼化风痰。
台参须 炒枣仁 远志肉 白蒺藜 茯苓神 龙齿 大麦冬 九节菖蒲 广橘红 白僵蚕 淮小麦 金器(悬煎)
□
龙宗师 人有阳气,阴之使也。人有阴气,阳之守也。故阳气常升,水吸之而下行,阳气无炎上之忧。阴气常降,阳挈之而上升,阴气无下泄之患。心为离火,肾为坎水,离在上而坎在下,离抱坎而中虚,坎承离而中满,太过者病,不及者亦病,阴阳配合,本不得一毫偏胜于其间也。姜附过剂以耗阴气,则在下之水,不克吸阳以下行,病遂以不寐始。阳胜于阴,由此而基。夫阳乃火之属,容易化风,经谓风善行而数变,阳之性毋乃类是。阴伤不能制伏其阳,致阳气游行背部及腹,时有热气注射,而热却不甚,但觉温温液液。以阳邻于火,而究非火也,故曰背为阳,腹为阴,以阳从阳,背热宜也。而涉于腹也何居,则以阴弱而阳乘之也。惟逢得寐,其热暂平,以水火既济,阴阳相纽,足以收其散越也。若阳气久亢无制,从阳化风,恐贻痱中之忧。差喜右脉濡缓,左寸关虽弦大,左尺细微,沉候有神,乃阴气足以内守之征。历进育阴酸收之品,所见甚高。惟是花甲之年,肾经之水,能保不虚,已属不易,何易言盈。况阳之有余,即是阴之不足,以酸收之,阳虽暂敛,未必常能潜伏。兹拟前人取气不取味之法,专以水介至阴之属,吸引阳气下行,使升降各得其常,病当循愈。特春升雷且发声之际,势难遽奏全功,一阴来复,当占勿药也。
玳瑁 珍珠母 龟甲心 炙鳖甲 牡蛎 龙齿 海蛤粉 白芍 女贞子 朱茯神 泽泻
复诊 昨引阳气下行,原欲其阳伏阴中,而成既济。乃地气升发,昨为惊蛰,阳气正在勃动,晚间依然未睡,胸中不舒,稍稍咳痰,顿觉爽适,阳气两昼一夜未潜,右寸关脉顿洪大,沉取甚滑。夫以阳升之故,脉象遽随之而大,此阳系是虚阳无疑。而关部独滑,滑则为痰,盖津液为阳气所炼,凝成胶浊,胃中有痰,一定之理。心在上,肾在下,上下相交,惟胃中为交通之路,然后可以接合。今潜之而未能潜,必以交通之路,有所窒碍。拟从前意兼泄痰热,通其道以成水火既济之功。
玳瑁 龙齿 珍珠母 栝蒌皮 川贝母 胆星羚羊片 海蛤粉 夜合花 制半夏 焦秫米 竹沥
□
某 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寐少寤多,卫之气偏于阳分,不入于阴,阴虚不能恋阳,阳不下潜。
舍补阴别无他法。
黑归脾汤加龟板制半夏秫米,另服磁朱丸。
□
郁(左) 夜不成寐,脉细左关微弦右关带滑。心、离火也,肾、坎水也,离在上,坎在下,上下交通,其枢在胃,胃中为湿痰所据,则坎离相交之道路阻梗,遂致水火不能相媾,所有湿痰,悉借肝火而鼓动。欲媾阴阳,当通胃府,欲通胃府,当化湿痰,特粘腻之物,断难立予荡除,探手成功耳。
制半夏 广皮 枳实 龙齿 知母 茯苓 白蒺藜 竹茹 上徭桂(二分) 川雅连(四分二味研细饭糊为丸开水先下)
复诊 惊动胆木,甲木漂拔,乙木过升,致阳气有升无降。日久不寐,脉弦肤肿,经所谓热胜则肿也。升降乖违,而欲其水火相济也得乎。拟专降胆木,使升降各得其常。
制半夏 广皮 茯苓 枳实 竹茹 辰砂 天竹黄 珍珠母 龙齿 磁石
另濂珠二分,辰砂一分,川贝三分,三味研末调服。
□
孙(左) 脾肾两虚,饮食生痰,痰阻为喘者久。兹值春升之际,痰凭木火之势而化为热,以致竟夜不能交睫。脉左尺不藏,苔黄舌红,龙相亦动。拟潜阳和阳,参以苦泄。
川雅连(酸枣仁同炒) 制半夏 竹茹(盐水炒) 知母 茯苓神 炒枳实 上濂珠(三分) 川贝母(五分二味研末调服)
□
廉(右) 胆胃不降,水火不能交合。不寐眩晕,足膝软弱。下虚上实,图治不易。
人参须 广皮 茯苓神 炒牛膝 龙齿 炒竹茹 制半夏 枳实 煨天麻 金毛脊 夜交藤 杜仲
又 阳气时升时降,不寐时重时轻。法不外乎交合水火,熄肝化痰。
人参须 砂仁 炒枣仁 茯苓神 钩钩 炒枳实 橘皮 龙齿 制半夏 天麻 上徭桂 川连(二味研末饭丸)
□
某 体丰多湿,湿土生痰,痰盛则水火之升降被阻而为不寐也。
制半夏(三钱) 橘皮(一钱) 炒竹茹(一钱) 龙齿(三钱) 焦秫米(二钱) 枳实(一钱)茯苓神(辰砂拌各二钱) 夜合花(三钱) 远志(甘草汤拌炒五分)
□
杨(左) 肾水不足,耳常虚鸣,寤难成寐,痰多欲咳,行动气辄上逆。肾虚水火不能相济,火越于上,炼液成痰,所以痰多而欲咳也。拟升降水火,兼化痰热。
朱茯神 夜交藤 川贝母 冬瓜子 炒枣仁 龙齿 海蛤粉 天花粉 天王补心丹(五钱绢包入煎三钱开水先服)
又 寐得稍安,耳鸣腰背酸楚,稍涉劳 ,遗精复发,多思妄虑。皆由肾水不足,肝木上升太过,胆木决断无权。拟滋肾养肝,交合心肾。
生龟板(六钱) 茯神(三钱) 龙齿(三钱) 浓杜仲(三钱) 沙苑(盐水炒三钱) 豆衣(三钱)大生地(四钱) 炒枣仁(二钱) 生牡蛎(六钱) 川贝母(二钱)
又 阴虚气弱,气不运旋。阴柔之药,尚觉呆滞,宜以退为进。
大生地(砂仁炙四钱) 新会皮(一钱) 炒枣仁(二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潼沙苑(三钱) 生山药(三钱) 茯苓神(各二钱) 沉香曲(二钱炒) 浓杜仲(三钱) 生熟谷芽(檀香汤炒各一钱五分)
又 滋水宁神,脉症相安。前法扩充之。
大生地(砂仁炙四钱) 潼沙苑(盐水炒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 生牡蛎(四钱) 柏子霜(二钱) 炙龟板(四钱) 炒枣仁(二钱) 甘杞子(三钱) 浓杜仲(三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上广皮(一钱) 女贞子(三钱酒蒸)
又 神能守舍,而肺感风邪,咳虽不甚,咽痒痰出不爽。药宜以退为进。
杏仁泥(三钱) 川贝母(二钱) 池菊花(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冬瓜子(三钱) 茯苓(三钱) 桔梗(八分) 桑叶(一钱) 生梨肉(一两) 枇杷叶(四片)
□
某 大病之后,元气未复。兹以惊动肝胆,心悸少寐。脉细左弦。宜宁神以潜阳气。
人参须(另煎冲一钱) 于术炭(一钱五分) 炒枣仁(二钱) 茯苓(重辰砂拌三钱) 白归身(二钱)龙齿(三钱) 川断肉(三钱) 炒牛膝(三钱) 浓杜仲(三钱) 炒白芍(一钱五分) 橘皮络(各一钱)
□
左 身发 疹,竟夜不能交睫。此痰湿热蕴于胃中,胃不和则卧不安。
龙齿 山栀 竹茹 制半夏 僵蚕 赤白苓 地骨皮 丹皮 知母 炒枣仁 广皮
□
周(左) 肾本封藏不固,秋冬收藏之令,阴气不能收摄,辄痰多咳嗽。兹以外感湿热之后,痰多咳甚,寤难成寐。脉象弦滑。此由病后湿化为痰,痰在胃中,则胆寒肝热。拟化痰宁神。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广橘红(一钱) 夜交藤(四钱) 陈胆星(六分) 炒枳实(一钱) 炒枣仁(二钱) 炒苏子(三钱) 竹沥(七钱) 姜汁(少许)
又 化痰和中,以温胆气,寐得稍安,痰亦略少。再降胆胃而蠲痰饮。
陈胆星(四分) 炒枳实(一钱) 炒苏子(三钱) 广橘红(一钱) 云茯苓(三钱) 旋复花(二钱绢包)炒枣仁(二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远志肉(五分)
□
杨(左) 阳升不潜,介类所以潜阳,升水即以降火,投剂之后,竟能安睡。肾为封藏之本,腠理不密,动辄多汗。偶或遗泄,即发腰痛,以腰为肾府也。恶寒两足尤甚。阳甚于内,逼阴于外,自觉汗者,非真汗也。自幼头痛目疾,禀先不足。久坐尾闾作痛,尾闾为督脉起处,肾虚则空及奇脉,亦属定理。但痰湿素盛,宜从阴柔药中,参以和平蠲饮。
大熟地(八两) 粉丹皮(一两) 夜交藤(二两) 炙绵 (三两) 白茯苓(三两) 大生地(四两)潼沙苑(盐水炒二两) 浓杜仲(二两) 金毛脊(去毛切二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白归身(一两酒炒) 杭白芍(三两酒炒) 海蛤粉(三两包) 生山药(一两) 甜广皮(一两) 川贝母(一两) 生鳖甲(十两) 枣仁(炒研一两) 鸡头子(一两) 龙齿(二两) 生牡蛎(八两) 奎党参(三两) 炒于术(二两) 女贞子(一两酒炒) 甘杞子(二两)以清阿胶三两,龟板胶六两,酒化收膏。
□
黄(左) 头目昏蒙,恶心胃钝。连宵不寐阳升不平,胃土失和。治以和胃熄肝。
制半夏(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炒秫米(二钱包) 茯苓神(各二钱) 炒竹茹(一钱) 龙齿(三钱)白蒺藜(三钱) 炒枣仁(二钱) 夜交藤(四钱)
又 寤不成寐,头目昏蒙。皆由真水不足,水不济火。前法再扩充之。
炒枣仁 辰茯神 杞子 柏子霜 辰麦冬 珍珠母 辰灯心
又 寐得稍安,而水火不易交接。再参升降水火法。
朱茯神(三钱) 夜交藤(四钱) 川雅连(三分) 焦秫米(二钱) 辰灯心(三分) 炒枣仁(二钱)龙齿(三钱) 上徭桂(去粗皮研后入一分五厘) 制半夏(一钱五分)
□
李(左) 向有肝阳,兹以情志拂逆,更兼一阳来复,肝阳上升,连宵不寐。症属内因,急宜开展襟怀,以遂其肝木条达之性。
枣仁(炒研二钱) 龙齿(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石决明(四钱) 夜交藤(四钱) 朱茯神(三钱)甘草(三分) 柏子仁(三钱去油) 朱砂安神丸(三钱开水先下)
【二诊】 上升之阳渐平,寤得成寐。然肝体已虚,再从下柔养。
龟板 白芍 生熟草 黑豆衣 夜交藤 生地 茯神 女贞子 粉丹皮 谷芽
□
朱(左) 咸寒育阴,苦泄降火,连宵得寐,遗泄未来。药既应手,宜再扩充。
枣仁(胆汁炒二钱) 龙齿(四钱) 龟甲心(炙先煎六钱) 珍珠母(醋 ) 半夏(胆汁炒二钱)生牡蛎(四钱) 丹皮(二钱) 桑叶(七分) 百合心(辰砂拌四钱) 朱砂安神丸(二钱开水先下)
□
王(右) 隔宿之事,尚能记忆,神不昏也。神既不昏,而终日酣眠,呼之不应,断无如此睡状也。面青,脉左大,舌无华。此中气无权,阳气尽从上冒,则肾阴不能上交,阳气浮而少阴病矣。金匮惟少阴有但欲寐之条,兹用桂枝汤以和阳,参介类潜伏,但阴不与阳交,阳不与阴接,再进一层,即是阴阳脱离之局,可忧者在此。
桂枝(七分) 杭白芍(三钱炙甘草三分煎汁拌炒) 龙齿(三钱) 左牡蛎(七钱) 制半夏(二钱)老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二诊】 蒙昧稍清,面青较退,左脉稍敛,而仍神迷如睡,时带错语。阳气上冒未平,炼液成痰,神机愈蔽。
拟潜阳之中,参开郁化痰,必得绩效,方能许治。
桂枝(三分白芍一钱五分同炒) 左牡蛎(一两) 郁金(五分磨冲) 香附(研一钱五分) 炒范志曲(一钱五分) 茯苓(五钱) 龙骨(三钱) 炒枳实(一钱) 橘红(一钱) 淮小麦(七钱)
【三诊】 阳气稍潜,上则耳鸣大减,下则大便通行,坎离稍济,蒙昧略清,面色青晦稍退,舌稍华泽。惟中脘尚觉作痛,右关脉稍觉沉实。中虚宿垢未清,阴阳稍通,坎离仍未互抱。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仍参磨滞之品,合于胃府以通为降之旨。
人参须(另煎冲四分) 橘红(一钱) 郁金(五分磨冲) 炒范志曲(一钱五分) 枳实(五分磨冲) 生香附(一钱五分研) 牡蛎(一两) 茯苓(三钱) 制半夏(二钱) 龙骨(三钱) 孔圣枕中丹(三钱先服)
【四诊】 蒙混迷睡大退,目光渐觉灵动,面色青晦亦渐转华。其为阳气上冒,不能下交于阴,致少阴之气不能上承,确然可见。中脘拒按已化,虽属积滞下行,未始非土中之木得泄而然也。惟遍身作痛,良由营血失于涵养,肝风入于筋络。再用参归桂枝汤出入,仍参介类潜阳。
人参须(另煎冲八分) 川桂枝(三分) 橘络(红花汤拌炒一钱) 龙齿(三钱) 左秦艽(一钱五分)白芍(一钱五分) 牡蛎(八钱) 桑寄生(三钱炒) 当归(二钱炒) 孔圣枕中丹(三钱开水送下先服)
【五诊】 蒙昧已退,胃亦略起。然言语间有错杂,心中懊烦。当属阳气撼扰,再参宁神。
云茯神(三钱) 辰砂(三钱包)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枣仁(炒打二钱) 制香附(二钱) 缩砂仁(研后入七分) 石决明(四钱) 龙骨(炒打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与桂枝三分同炒) 人参须(五分) 龙眼肉(四个) 左牡蛎(五钱)
【六诊】 神气渐得如常,胃亦渐醒,浮冒之阳既得下潜,所以大便不攻自下者屡矣。但遍体作痛,是血虚风行入络。宜养血和络,所谓治风先治血也。
川桂枝(四分) 白芍(一钱五分炙甘草三分煎汁拌炒)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人参须(另煎冲七分) 桑寄生(三钱酒炒) 川断肉(三钱) 炒秦艽(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红花汤炒) 全当归(三钱酒炒) 桑枝(七钱酒炒) 丝瓜络(二钱酒炒)
【七诊】 大便甚艰,究之不攻而能畅解,肝火得以下行,面色已转神渐灵慧。惟腹中作痛,遍体酸疼。络中为风所阻,肝气亦未疏和。再养其体,勿疏其用。
白归身(三钱) 炒杞子(三钱) 香附(二钱醋炒) 潼沙苑(三钱) 火麻仁(二钱) 金铃子(一钱五分)整砂仁(七分后入) 杭白芍(二钱酒炒) 青皮(一钱醋炒) 桑寄生(三钱)
服二帖后去青皮归身,加枣仁二钱,辰茯神三钱, 龙齿四钱,夜交藤四钱。
《证治准绳·幼科》:不寐
〔薛〕经曰∶阳明,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夫人身之卫气,昼则行于阳,夜则行于阴,阳主动,阴主静,寤则魂魄志意散于腑脏,发于耳目,动于肢体,而为人身指使之用,寐则神气各归五宫,而为默运之妙矣,若脾胃气盛,则腑脏调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为平和之气,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腑脏不得其所,不寐之证,由此生焉,当用四君、远志酸枣仁。肝肾虚热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
思虑过度者,归脾汤。精神短乏者,人参养荣汤。病后余热者,酸枣仁汤。胆虚不得眠者,人参竹叶汤。肝火不宁者,加味小柴胡汤。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姜、酸枣仁。夜啼惊哭不寐,各详别证,当参求之。
仲景酸枣汤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炒,一钱) 甘草 知母(炒) 茯苓 芎 生姜(各五分)
上,水煎服。
《本事》鳖甲丸 治胆虚不得眠,四肢无力。
鳖甲 酸枣仁(炒) 羌活 黄 (炒) 牛膝(酒炒) 人参(各一两) 五味子(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下。
《圣惠》治骨蒸劳热,烦心不得眠。用酸枣仁三钱,水煎熟,下地黄汁一蛤蜊壳服之。
《本事》真珠母丸 治肝胆二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
真珠(别研细,七钱半) 当归 熟地黄(各一两半) 人参 酸枣仁(炒) 柏子仁(各一两)犀角屑 茯神 沉香 龙齿(研。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日午夜卧,各一服。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眠。
人参 竹叶 甘草(各二钱) 半夏 小麦 麦门冬(各一钱五分)
上,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见盗汗) 归脾汤(见惊悸)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