瘭疽
《圣济总录》:瘭疽
论曰∶字书凡字从票,皆有疾转之义,瘭疽为病,毒发疾转,不旋踵而害人,故其字从票,音同于飘风之飘。治之不可稍缓也。古人谓人受恶风,入于肌脉,变成斯病,盖厉气蕴伏,其痛以治瘭疽。枳实汤方
枳实(炒) 射干 升麻 生干地黄(焙) 黄芩(去黑心) 前胡(去芦头) 犀角屑大黄(锉炒) 甘草(炙锉各一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半字搅匀,空心温服,日三。
治瘭疽初觉,宜速取利。犀角丸方
犀角屑(一两半) 大黄(锉炒) 黄芩(去黑心各三分) 防风(去叉) 人参 当归黄(锉) 栀子仁 黄连(去须) 干蓝 甘草(炙锉各半两) 巴豆(十二粒去皮心研)
上十二味,除巴豆外,捣罗为末,研入巴豆令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米饮下三丸,如未利,加五七丸,以利为度。
治瘭疽。漏芦汤方
漏芦(去芦头) 白蔹 黄芩(去黑心) 麻黄(去根节) 白薇 枳实(炒) 升麻 芍药甘草(炙锉) 大黄(锉炒各一两)
上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三。
治瘭疽诸疽,十指头 赤,痛而痒。猪蹄汤方
白芷 大黄(锉炒) 芎 黄芩(去黑心) 黄连(去须) 甘草(炙) 细辛(去苗叶)本(去苗土) 当归(切焙) 藜芦 莽草(各一两)
上十一味, 咀如麻豆,每用水二斗,煮猪蹄一具,取一斗,入药三两,再煮取五升,浸淋疮处。
治瘭疽,手足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后复发。款冬花散方
款冬花(半两) 黄 (锉一两半) 升麻(一两) 赤小豆 附子(炮裂去皮脐) 苦参(各一两一分)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空心温酒调服,日再,加至二钱匕。
治瘭疽,浸淫多日,渐长大。黄连散方
黄连(去须一两) 胡粉 甘草(炙锉) 茹(各半两)
上四味,除胡粉外,捣罗为散,入胡粉令匀,涂敷疮上,日三五度。
治瘭疽。丹砂膏方
丹砂(细研) 犀角屑 射干 大黄(锉炒) 芎 黄芩(去黑心) 升麻 前胡(去芦头)沉香 木香(各一两) 猪脂(二斤半) 生地黄(二两) 麝香(半分研)
上十三味,除丹砂麝香猪脂外,锉碎,以醋半升和匀,浸一宿,先熬脂令沸,次下诸药,煎又治瘭疽炽甚。消毒散方
藜芦 大黄(锉炒) 黄柏(去粗皮) 黄连 当归 甘草(各一两)
上六味, 咀如麻豆,以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滓浸淋疮处即瘥。
治瘭疽。方
灶室尘 灶突中墨 灶釜下土(各一升)
上三味,以水九升,煮三沸取汁,以洗疮口,三四度。
又方:胡粉(二两) 青木香 滑石 龙骨(各二两半) 米粉(一两)
上五味,捣罗为细末,稍以粉疮上,日三。
治瘭疽,着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豆,剥之汁出者。方
麻子(不以多少)
上一味细研,用水煎取沫,摩于疮上即瘥。
治瘭疽溃后。皂荚散方
皂荚(二梃去皮子烧为灰)
上一味,细研为散,用盐汤洗疮令净,干掺敷,日三。
治瘭疽似痈小异,去脓明旦还满,血如小豆汁者。芸苔熨方
芸苔叶(不拘多少)
上一味,烂捣炒热,以布袋二枚盛,更互热熨之,冷即换,冬用干者,又将甘草汤洗疮令净干,以黄柏末涂敷,熨了即用,以瘥为度。
《外科心法要诀》:瘭疽
瘭疽本由烟瘴起,小如粟豆大梅李,初发红点次变黑,腐烂筋骨疼无已。
【注】此证一名蛇瘴,起川、广烟瘴地面有之,初起红点,次变黑色,其形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随处可生,疼痛应心不止,腐烂筋骨,溃破脓如豆汁,今日拭净,次日脓汁复满,愈而复发,初起宜贴蟾酥饼,寒热交作,宜服黍米寸金丹,或夺命丹亦可,红肿游走不定者,离宫锭涂之,兼神灯照熏照之。破后脾虚,食少作呕者,补中益气汤加黄连、麦冬;补而不应,或出稀水秽汁者逆。
瘭疽图(图缺)
蟾酥饼(见疔疮)
黍米寸金丹 离宫锭(俱见肿疡门)
夺命丹(见背部阴阳二气疽)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
神灯照法(见首卷)
《医宗金鉴》:瘭疽
【方歌】瘭疽本由烟瘴起,小如粟豆大梅李,初发红点次变黑,腐烂筋骨疼无已。
【注】此证一名蛇瘴,川、广烟瘴地而有之。初起红点,次变黑色,其形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随处可生,疼痛应心不止,腐烂筋骨,溃破脓如豆汗,今日拭净,净日脓汁复满,愈而复发。初起宜贴蟾酥饼,寒热交作,宜服黍米寸金丹,或夺命丹亦可。红肿游走不定者,离宫锭涂之,兼神灯照熏照之。破后脾虚,食少作呕者,补中气益汤加黄连、麦冬;补而不应,或出稀水秽汁者逆。
方剂:蟾酥饼(见疔疮)
黍米寸金丹、离宫锭(俱见肿疡门)
夺命丹(见背部阴阳二气疽)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
神灯照法(见首卷)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