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急救广生集》:病
以红纱袋盛夜明砂佩之。(《直指方》)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病
之为病∶发热腹满,口噤头摇,螈 不语,项强背直,腰身反强。或目痛,或目赤,或目闭,或反目,或足温,或妄行,其脉沉弦而迟,或带紧者,无汗曰刚 ;有汗曰柔 。通宜三一承气汤(十三)合解毒(二十一)下之。
《寿世保元》:病
。痉字之误也。强 者。坚强而劲直。颈项牵急而背反张也。此因风寒湿三者。客于太阳伤其大筋。筋牵而急。故令 也。然得之风湿者。令人有汗而不恶寒。名曰柔 。昔人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是也。得之寒湿者。令人无汗恶寒。名曰刚 。昔人以葛根汤主之是也。
小续命汤有麻黄、附子、杏仁。可以发表散寒。有桂枝、芍药。则可以解肌驱风。有防风、防己则可以驱邪胜湿。有人参、甘草。则可以益气柔筋。有川芎、黄芩。则可以和阴去热。乃附子之热。则可以温经。而亦可以去湿者也。
《外科心法要诀》:病
病 每在手背生,情势如 赤肿疼,内宜消毒外汤洗,手三阳经热毒成。
【注】此证生于手背,属手三阳经积热毒盛而成。情势如 ,高埂赤肿疼痛。初宜服黄连消毒饮,外用食盐、酒糟、香油同炒令香,淬以滚汤,淋洗患处即消。如高埂不消,再用蟾酥饼贴之,外用巴膏盖之,以腐尽埂子,次敷生肌散,仍用膏盖收敛。
病 图(图缺)
黄连消毒饮(见头部百会疽)
蟾酥饼(即蟾酥丸作饼。见疔疮门)
巴膏 生肌散(俱见溃疡门)
《万病回春》:病
脉∶ 病弦直,或沉细些;汗后欲解,脉泼如蛇;伏坚尚可,伏弦伤嗟。
病,是难治也。多是血气内虚者,风痰而成 病。头项强直、身热足寒、头面赤、独头摇、卒口噤、目脉赤、背反张、手挛急、脚如弓、脉弦紧,是 病也。开目无汗是刚 ,属阳;闭目有汗为柔 ,属阴。凡治伤寒杂症,汗吐后入风亦成 病;大发湿家汗亦成 病;发疮家汗亦成 ;产后去血过多亦成 ;有跌磕打伤,疮口未合贯风者亦成 ,此名破伤风也。若身凉手足冷、脉沉细者,名阴 ,若是眼牵嘴扯,手足战摇伸缩者,是风痰 。俱宜参归养荣汤加减。若发热喘嗽生痰,脉滑数者,名痰火 。
用栝蒌枳实汤加减,不可全用风药,以风药散气,死之速矣。若是目瞪口开,真气昏冒,不知人者,断死无医。
若小儿吐泻惊风发 者,谓之角弓反张病,与 病用药同法也。
参归养荣汤 治一切 病。
人参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白术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温服。刚 身热,面赤脉紧加防风、羌活,柴胡、黄芩、干葛,去白术;身热烦渴脉数加麦门冬、知母、柴胡、黄芩、葛粉,去川芎、白术;身热饱闷、气急生痰加苏子、栝蒌、枳实、黄芩、桔梗、柴胡、砂仁、竹沥、姜汁,去人参、熟地、白芍、川芎;身热烦渴、口噤切牙、手足挛急、卧不着席、大便不通、脉数者加枳实、大黄、柴胡、黄芩、浓朴,去白术、人参、川芎、茯苓;柔 身不热、手足冷、脉沉细加熟附子、羌活;汗多加黄芩,去川芎;风痰 加羌活、防风、栝蒌、枳实、桔梗、片黄芩、竹沥、姜汁,去人参、白术、熟地黄;破伤风 加僵蚕、全蝎、防风、羌活、南星、栝蒌、枳实、黄芩、桔梗、竹沥、姜汁,去白术、人参、熟地黄;汗吐泻多发 者,本方倍人参、黄 、当归、生地、荆芥、羌活、白术。
栝蒌枳实汤 治痰火发 。
栝蒌仁 枳实 贝母 桔梗 片芩 陈皮 山栀 麦门冬(去心) 茯苓(去皮) 人参 当归 苏子(各等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入竹沥、姜汁少许,水煎同服。
《续名医类案》:病
万密斋治一小儿,二岁,常利下绿水,形瘦如鬼。医作病疳治之不效。万曰∶此非疳也,乃胎气所害,名曰病者是也。凡人家小儿,勿与怀孕妇人抱之,如胎禀强者则无碍,怯弱者犯之即成 病,如客忤之类。治之,但补其脾胃,待彼儿生,自然安矣。肥儿丸主之。钱氏肥儿丸∶黄连、神曲、木香、槟榔、肉蔻、使君子、麦芽,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巢氏云∶小儿被 病者,妇人怀胎孕,有 神导其腹中,胎嫉妒小儿,致令此病。其状微微下利,寒热往来,毛发 ,情思不悦也。《千金》论 者,小儿鬼也。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继有胎妊,令儿渐渐羸瘦骨立,毛发稀黄不长,时作壮热,大便不匀,乃 病也,又曰继病,法当用紫霜丸下 ,以乳益散补之,(紫霜丸∶代赭 醋 七次、赤石脂各一两,杏仁五十枚,巴豆去皮油三十枚,蒸饼为丸,如粟米大。一岁五丸,百日内三丸,乳汁调下。)令小儿断乳即安。消乳丸、异功散亦妙剂也。其或他妇人有妊,而抱他人婴孩者,亦有此症,同此治法。有热者,龙胆汤。
《医述》:病
病者,其状微微下利,寒热往来,毛发狰狞,情思不悦。《千金》云∶ 者,小儿鬼也。子未能行,母又有孕,令儿羸瘦,骨立发稀,乃 病也。先用紫霜圆下其 乳,后以益黄散补之,令儿断乳即安。予谓妇人乳子,情意所关,腹既怀孕,生气注胎,虽乳何益?《淮南》有言∶男子艺兰,美而不芳; 子得乳,萎而不泽,此真透达之言。鬼神之说,无足为据,速令断乳为是。(《怡堂散记》)
小儿生后,其母又娠,令儿精神不爽,身体痿瘁,名为 病。用伏翼烧灰细研,以粥饮调下五分,日四、五次;或炙令香,热嚼哺儿,亦效。伏翼,即蝙蝠也。(《圣惠方》)
《证治汇补》:病
大意
诸痉强直.皆属于湿.(经文)湿属太阴脾土.土太过反兼风化制之.然兼化者.虚象.而实非风也.大率属气血虚弱.有火有痰.(丹溪)故身如角弓.四肢强直曰 .
内因
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筋无所养.故邪得以入之.(三因)然虽外因风寒湿气.内因六欲七情.皆必挟痰火而后发.(入门)
外候
外症身热足冷.颈项强急.恶寒面赤.手足搐搦.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经 也.若偏在左眼左手搐搦者.少阳经 也.(伤寒书)
分刚柔
发热恶寒.搐搦无汗者.刚 也.不热恶寒.厥冷汗出者.柔 也.大抵刚 .必先伤寒.而后伤湿.柔 .必先伤湿.而后伤风也.(汇补)
分阴阳
阳极则为刚.多类风 .宜清热化痰祛风.阴极则为柔.多类厥症.宜温补化痰降火.(汇补)
分风痰痰火
发时昏冒不醒.口眼歪斜.手足搐搦.左右摇动者.风痰也.若发热面赤.喘嗽生痰者.痰火也.大段由淡火内炽.风热外煽.相搏而成也.(汇补)
诸病变
太阳病.发汗过多则 .风病.下之亦 .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痛.不可汗.汗之则 .产后血虚.腠理不密.风邪搏之则 .原其所由.皆属气血两亏.不足之症.宜参、术浓煎.佐以竹沥、姜汁.时时啜之.如不应.换以十全大补汤.(汇补)
虚 非风
有绝无风邪.而筋脉挛急.角弓反张者.此气血虚极.不能养筋也.(正传)凡老年气血衰少.夜着风寒.脚腿筋急者.亦血虚也.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竹沥.或六君子汤.加黄 、附子.血虚者.四物汤.加羌、防.或大秦艽汤.
痫有别
病发身软.时醒者.为痫.身强直.角弓反张.不醒者.为 .(玉机)
死症
病口张目瞪.昏冒无知者.难治.又戴眼反折.手足螈 .汗出如油.或反张离席一掌者.死.小儿离席一指者.死.(医统)
脉法
病之脉.上下弦急紧.浮盛为风.洪滑为痰.虚濡为虚.急实者为刚 .沉细者为阴 .伏弦者危.凡 脉如雨溅出指外者.死.(汇补)
治法
惟宜补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湿.随症而用.(刘纯)暴起多属痰火.久必是血虚.
风药宜禁
病虚为本.痰为标.切不可纯用风药.故血药在所必加.盖血虚则火旺.火旺则风生.风胜则燥作.能滋其阴.则风自息.而燥自除.(入门)
补剂当施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气虚筋惕.当用参、 以补之.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血虚筋惕.
当用归、地以润之.(汇补)
用药
主以如圣饮.加竹沥、姜汁.有汗.加白术、桂枝.无汗.加苍术、麻黄.或加干葛.痰多.加贝母、栝蒌、枳实、苏子.火盛.加山栀、门冬、花粉.去羌、防、柴、芍、芷、半、乌药.如口噤切牙.大便实者.加大黄.气虚.加人参、黄 .血虚.加熟地、黄 .产后去血过多成 者.同治.养筋.加秦艽、钩藤、续断.行血.加牛膝、独活、木瓜.
病选方
如圣饮 治刚柔二 .螈 同治.
羌活(上) 黄芩(中) 川芎(中) 白芷(中) 柴胡(中) 芍药(中) 人参(中) 当归(中) 甘草(下) 半夏(下) 乌药(中)
当归补血汤 治去血过多.筋无血养.令人四肢挛急.口噤如 .
黄 (上) 当归(中) 羌活(下) 防风(下) 甘草(下)
水煎.
防风当归饮 治发汗过多.发热头摇.口噤反张.祛风养血.
防风 当归 川芎 生地等分.水煎.
举卿古拜散 治新产血虚发 .汗后中风.
荆芥穗不拘多少.微炒为末.每服三五钱.以大豆黄卷炒.以热酒汰之.去黄.用汁调下.其效如神.
《竹林女科证治》:病
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走,而母复有胎妊,使儿饮此乳,则作 病。令儿黄瘦骨立,精神不爽,身体痿瘁。宜用伏翼(即蝙幅)烧灰,研细,米饮调下五分,日四、五次。急令断乳,随制交泰丹,神机丹相间服之,以转生机。
交泰丹
干地黄(二两) 山茱萸(去核,油炒) 淮山药(各一两) 牡丹皮(酒洗) 远志肉(甘草汤泡)泽泻(酒浸一宿,晒干) 石菖蒲(桑枝拌蒸) 茯神(蒸,各七钱五分) 龙骨( ,酒淬水飞) 龟板(酒浸炙,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月内小儿服一分,逐月加一分,周岁服一钱二分,二岁服一钱五分,三岁服二钱,五岁以后服三钱,俱以开水调下,与神机丹间服。
神机丹
黄 (蜜炙,二两) 白术(蜜炙,三两) 茯苓 白扁豆(炒) 建莲肉(去心) 薏苡仁(炒)山楂肉(各一两) 炙甘草(六钱) 广陈皮(六分) 石菖蒲(九节,去毛,桑枝拌蒸一两六钱)
上为极细末,白汤调下,分量与交泰丹同递加增。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