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消渴方
《集验方》:治消渴方
治肾消渴,小便数,宣补丸方。
黄 (三两) 栝蒌(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茯神(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三两) 知母(三两) 干地黄(六两) 石膏(六两研) 菟丝(三两) 肉苁蓉(四两)
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胆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渐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外台》卷十一)
治肾气不足,虚损消渴,小便数,腰痛,宜服肾沥汤方。
羊肾一具(去脂膜切) 远志(二两去心) 人参(二两) 泽泻(二两) 干地黄(二两) 桂心(二两) 当归(二两) 龙骨(二两)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一升去心)五味子(五合) 茯苓(一两) 芎 (二两) 黄芩(一两) 生姜(六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肾取一斗二升,内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
黄连(一斤去毛) 生地黄(十斤)
上二味,捣绞地黄取汁渍黄连,出曝之燥,复内之,令汁尽,干捣之下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尽更令作,即瘥止。忌猪肉芜荑。
(《外台》卷十一)
治渴日饮一斛者方。
入地三尺取桑根白皮,炙令黄黑,细切,以水令相淹煮之,以味浓为度,热饮之,勿与盐
治消渴引饮方。
用人参、栝蒌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下,日二服,以愈为度,名玉壶丸。忌酒面炙爆。(《本草纲目》卷十二)
《是斋百一选方》:治消渴方
眉山揭颖臣长七尺,健饮啖,倜傥人也。忽得消渴疾,日饮水数斗,食倍常而数溺,消渴药服之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治棺衾,嘱其子于人。蜀有良医张肱隐之子,不记其名,为遂愈疾。今诊颖臣脾脉极热,而肾不衰,当由果实与酒过度,热在脾,所以饮食过人,而多饮水,饮屋内酿酒不熟,以木为屋,屋下亦不可酿,故以此二物为药,以去生果酒之毒也”(枳音旬里切,枸音矩)。以其实如鸟乳所能来巢,今俗讹谓之鸡矩子,亦谓之癞汉指头盖,取其似也,食之如牛乳,小儿喜食之,《本草》木部作枳 (音之矩)。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