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气
- 《博济方》:诸气
- 《古今医鉴》:诸气
- 《急救广生集》:诸气
- 《脉症治方》:诸气
- 《圣济总录》:诸气
- 《寿世保元》:诸气
- 《万病回春》:诸气
- 《卫生易简方》:诸气
- 《续名医类案》:诸气
- 《药症忌宜》:诸气
- 《医学正传》:诸气
- 《杂病治例》:诸气
- 《证治准绳·杂病》:诸气
- 《重订灵兰要览》:诸气
《博济方》:诸气
夫人之生,禀于营卫,人之本皆系于气,气若和平,邪正不能干犯,气若盛衰,百病由是生焉,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经曰∶九气七气,及言诸气者,皆不出于此也,诊其脉,寸口伏,胸中逆气,是诸气上冲胸中,故面跗肿,喘息,如脉浮大,不治,上气脉躁而喘者,属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即愈,其脉若虚,宁得伏匿者生,牢强者死,喘息低不得者,其脉滑,手足温即生。如脉涩,及手足冷死,数者亦死,谓其形损故也。至于五积六聚,症瘕癖块,皆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腑者六腑也,脏者五脏也,脏为阴,腑为阳,阳浮而动,阴沉而静。是以五脏积症发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穷,已聚,瘕者六腑所成,痛无常处,上下无所留止,盖由脏腑受邪,初未能为疾,留滞不散,乃成症瘕也。
《古今医鉴》:诸气
脉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实,气兼痰饮。又曰∶沉弦细动,皆气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
证
夫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投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病皆因于气,有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暑、惊、思、劳也。其言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夫人身之正气,与血为配。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气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百骸之内,循环无端,营运不悖,此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经云∶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若内无七情之所伤,外无六淫之所感,何气病之有哉。其不善摄生者,五志之火,无时不起;五味之偏,无时不伤。
是以酿成胶痰固积,留滞于六腑;郁火邪气,充塞乎三焦,使气血失其常候,脏腑不能传导。是故外邪得以乘虚而凑袭矣。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诸般气痛,朝辍暮作而为胶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
若夫为胁痛,为心腹痛,为周身刺痛,甚则为翻胃,为膈噎等证,即此之由也。大抵男子属阳,得气易散;女子属阴,得气易郁。是以男子之气病常少,女人之气病常多。故治妇人宜以顺气为主,而兼乎散血;治男子宜以养荣为主,而调气次之,斯得气证治法之大要也。
气之为病,非止一端,有七情气,有郁气,有怒气,有热气,有冷气,有厥气,有逆气,有痰气,有虚气,有中满气,有腹胀气,务要详究,不可雷同一例治之。
治
治诸气,须用上下分消,不可骤用《局方》金石、乌、附燥热等剂。
一、七情忧结,遂成郁气难治。必须自能知戒,庶几。
一、郁气宜开郁,如苍术、香附、川芎、青皮、竹茹、山栀子、枳壳、连翘、木香、泽泻之类。
一、枳壳破滞气,然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损真气。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紫苏散表气。浓朴泻胃气。槟榔泻至高之气,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真气。脑麝散真气。木香行中下焦气。若此之类,气实所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损泄者,用之能治气之标,而不能制气之本。
方
四七汤 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此七情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阻,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浓朴(四两) 紫苏(二两)
上锉,作十剂,生姜七片,枣一枚,水煎热服。梅核气,加桔梗、枳实。一方加槟榔。
分心气饮〔批〕(按此方治诸气平和之剂) 治男子女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忿怒伤神,或临食忧感,或事不遂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两胁痞满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恶心呕哕,目眩头晕,面色痿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四肢怠倦,日渐 羸。或大病之后,胸中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青皮(五钱) 陈皮(五钱) 半夏(三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五分) 紫苏(二两)腹皮(五钱) 肉桂(三钱五分) 赤茯苓(三钱) 桑皮(五钱) 木通(三钱五分) 羌活(五钱) 甘草(二钱五分)
上锉,分五剂,生姜三片,枣一枚,灯心十茎,水煎服。一方去芍药、羌活,加木香、槟榔,香附、枳壳、莪术、藿香、桔梗,善治忧思郁怒,诸气痞满。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黄芩。食少,加砂仁、炒神曲。
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闷,加枳实、香附。三焦不和,加乌药。气闭,加莱菔子、枳壳。气滞腰疼,加木瓜、枳壳。上焦热盛,加黄芩。下焦热盛,加黄柏。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气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车前子、木瓜、葶苈、麦门冬。气块,加三棱、莪术,槟榔、青皮。
利气丸 治一切气滞,心腹满闷疼痛,胁肋膨胀,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眩晕,并食积、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小便结滞不快,风壅积热,口苦烦躁,涕唾稠粘。此药最能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治气分之圣药也。
大黄(生用,六两) 黑丑(头末,六两)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枳壳(麸炒,一两) 香附(炒,四两) 青皮(炒,一两) 广皮(一两) 莪术(煨,一两) 黄连(一两) 黄柏(三两)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临卧以淡姜汤送下,以大便通利为度。如不利,再加丸数服,务使通利为愈。
一块气〔批〕(按此方治诸气专攻之剂) 治诸气食积,及噎膈痞满,胸胁刺痛, 瘕疝气,并皆治之。
青皮(一两) 陈皮(一两) 三棱(一两) 蓬术(一两) 香附(便制,一两) 神曲(炒,三钱) 麦芽(三钱,炒) 萝卜子(三钱,炒) 白丑(头末,三钱) 槟榔(三钱)郁金(三钱) 黄连(酒炒,三钱) 枳实(三钱) 皂荚(二钱五分) 百草霜(二钱五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每三十丸,视疾之上下,为食之先后,热酒姜汤送下。
《急救广生集》:诸气
走注风毒疼痛 芥菜子为末,以鸡蛋白调敷。(《曹氏经验方》)
走气疼痛 酸醋淬麸皮,炒热熨之。(《曹氏经验方》)
走注气痛 气痛之病,忽有一处如打扑之状,不可忍,走注不定,静时其处冷如霜雪,此皆暴寒伤之也。以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有赤点处, 去血妙。凡诸卒肿急痛,熨之皆即止。(《姚僧坦集验方》)
流火 马前子(一个),用粗碗底磨水,以鸡翎扫遍,少顷又磨又扫,一日三五次,其痛即止,三日后全消。(《经验秘方》)
一方,用生煤炭研极细末,醋调,敷患处即消。(《便易良方》)
风气痛 老姜 凤仙叶 香油 川椒末 共捣,擦痛处。或用凤仙子煎汤洗亦效。(《医学集成》)
湿气痛 凤仙草(一束) 大葱(一束) 捣烂 苍术(八两) 防风 荆芥(各五两) 煎汤入桶中。令患者坐汤内,多用旧衣服浸汤,搭其痛处,汤冷再添,不过三四次即愈。若遍身以此汤洗浴尤妙。(《医镜》)
香港脚发 足膝红肿,乃湿热留于肌肉之中,若不早治,其气上行至心即死矣。急用朴硝、大黄、寒水石、牙皂为末。
鸡子清调敷甚妙。或用人中黄为末,芭蕉汁调敷亦效。(同上)
香港脚上冲腹胀满闷 蓖麻叶蒸捣裹之,一日二三易即消。或灸风市、肩 、曲池三穴,或七壮,或五十壮,甚验。(《汇补》)
香港脚走痛 萝卜煎汤洗之,仍以萝卜晒干为末,铺袜内。(《圣济总 》)
香港脚腿肿久不瘥者 生黑附子(一个)去皮脐,为散,生姜汁调如膏涂之。药干再涂,肿消为度。(《简要济众》)
香港脚成漏 跟有一孔,深半寸许,其痛异常。用人中白 有水出,滴入疮口。(《证治要诀》)
香港脚痛不可忍以致口眼 斜、手脚如搐、不省人事、昏迷如死 黄建烟(二斤)炒热,以坐桶盛入内。将脚解光,放入烟中出汗,少冷又炒热。隔日一熏,熏七次即可除根。(《同寿 》)
疝气偏坠小肠气痛 陈锻石(炒) 五倍子 山栀子(各等分)为末,面和醋调敷,一夜即消。(《大全良方》)
一方,用棉子仁煎汤洗之。(《斗门方》)
疝气阴囊如斗 木鳖子(七个) 皂角二条(煨黄) 玄胡(五钱) 川椒(一合) 共炒为末,以烧酒调如稀粥,涂在肾囊上,外以绵纸包裹,再以布包缚,随缩随收,一时即愈。(《李愠庵方》)
疝气囊肿不消 硼砂(一分)水研,涂之即消。(《桂轩随 》)
一方,取田间青蛙皮,贴之自愈。(《袖珍方》)
肾囊风 鸡蛋炒出油, 之自效。(《奇方类编》)
燥囊散(治阴囊湿痒、搔之则汁水流珠、用此极效) 牡蛎(醋 )一两 硫黄 苦参 蛇床子 枯矾(各二钱) 雄黄(一钱)共为细末。先用苍术、椒、盐煎汤,洗湿处,后用此药掺之。(《景岳全书》)
《脉症治方》:诸气
【脉】
脉诀云∶沉脉为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沉滑兼痰.沉弦兼怒.沉数兼热.沉见之.为本经之病.临症宜详审之.下仿此.
【症】
经云∶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九气之不同也.古法治九气.以所不胜者制之.如怒则以悲胜之之类是也.
【治】
辨疑录云∶喜乐恐惊.耗散正气.怒忧思悲.郁结邪气.结者开之.木香香附之类.散者益之.人参黄 之类.世人多泥于气无补法之语.不审虚实.往往多用燥利之药.若气实者用之为当.气虚不补.邪何由行.
【方】
四君子汤 气主方.扶胃降火.补虚固本.主男子用.若女子气虚.亦宜用之.
人参(补中益气去芦一钱五分) 白术(扶胃健脾炒二钱) 白茯苓(养心利水去皮一钱) 甘草(和中降火炙四分)
上用姜一片.枣一枚.煎服.兼有他症.根据后加减.劳瘵咯血.加山药、黄 、粟米、阿胶(各等分).
吐血后虚损者.加黄 (一钱五分) 白扁豆(一钱) 麦门冬(一钱二分)
心烦口渴.加麦冬(一钱二分) 竹叶(一钱) 山栀(一钱) 五味子(九粒)
心热.加麦门冬、茯神、黄连(各八分).
潮热往来.加柴胡、地骨皮(各一钱)、黄芩(八分).
腹痛.加白芍药(一钱五分)、干姜(炒)、官桂(各七分)、浓朴(八分)、青皮(五分)
胃冷.加丁香、附子(制)、砂仁(各等分).
气痛.加木香、玄胡索(各八分)、当归(一钱).
有痰.加陈皮(去白)、贝母、半夏(姜制各一钱二分),去人参、气虚甚者.加黄 (一钱五分)、熟附子(一钱)暑月亦加.
脾胃虚弱.加陈皮、山药、当归(各一钱)、黄 (一钱二分)、遍身疼痛.加当归(一钱五分)、木香(五分)、北五加皮(一钱)、去人参.
半身右边不遂.加姜汁、竹沥(各半盏).
腹胀不思饮食.加砂仁、白豆蔻、枳实(各七分),去人参
气虚成痿.加苍术、黄柏、黄芩、木瓜(各八分).
心烦不定.加辰砂、酸枣仁、远志(各七分)、麦门冬(一钱).
咳嗽.加杏仁、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十粒)、贝母、栝蒌仁、陈皮(各八分)、去参术.
暑月病热.口渴.唇干.谵语.脉虚细而迟.加黄 、麦门冬(各一钱五分)、五味子(九粒)、川归、白芍药、附子(制熟各一钱)、气短.小便利.加黄 ,去茯苓.
中风气虚.加黄 、有痰.加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久疟.热多寒少.加黄 (一钱五分)、柴胡、知母、地骨皮(各一钱)病后虚热.加麦门冬、川归黄 (各一钱)、升麻、柴胡(各三分)、脾困气短.加砂仁、木香(各五分)、白扁豆、黄 (各八分)、盗汗不止.加黄 、陈麦曲(各一钱五分)、麦门冬、酸枣仁(各八分)当归(一钱二分).
自汗不止.加黄 (一钱五分)、当归、麦门冬、熟地黄、麻黄根(各八分).
心血虚.不眠.精神恍惚加当归、酸枣仁(各一钱)、黄 (一钱二分)、圆眼(三个去壳).
四肢懒惰.嗜卧.加白扁豆、川药、砂仁、当归、陈皮(各八分).
气血虚.眩运.加黄 、天麻、半夏、荆芥穗(各一钱).
水泻不止.加麸曲、木香、砂仁、肉豆蔻(各七分)、夏月.加黄连、扁豆(炒)、车前子、泽泻(加七分).
四肢恶寒.有热.加麻黄、桂枝、川芎、当归(各一钱)、去人参、妇人安胎.加黄芩、当归、阿胶、艾叶(减半各一钱)、枳壳(五分).
漏胎.加续断、地榆、当归、白芍药、荆芥穗、黄芩(各八分).
产后泻痢.加浓朴、苍术、白扁豆、砂仁、肉果(各八分).
产后脾胃弱.加砂仁、白扁豆、山药、连子、陈皮(各一钱).
小儿脾胃虚弱.不纳食.易泻.加山楂、肉果、砂仁、浓朴、苍术、陈皮(各八分).
小儿诸疳.加胡黄连、银柴胡、使君子肉、山楂(各一钱).
小儿慢惊.加全蝎、白附子、天麻(各七分)、薄荷叶(七片).
男妇虚劳.有热.加当归、白芍药、熟地(各一钱)、柴胡、秦艽、地骨皮、牡丹皮(各八分)、黄柏(蜜炒五分)、青蒿(三分).
男妇气虚渴.加木瓜、干葛、乌梅(各一钱).
男妇五心烦热.面色痿黄.加当归、白芍药、柴胡、麦门冬(各一钱).
小儿痘疮淡白不起者.气虚也.加黄 (八分)、官桂(五分)、木香(三分)
大人小儿夏月吐泻.加藿香、白扁豆、陈皮、浓朴、苍术、干葛(各八分)、木香(三分或五分)
中脘寒痛.或手足爪甲青.四末厥者.加干姜(一钱)、去茯苓、甚者.加附子(一钱)
久泻痢.元气下陷者.加升麻(五分)、元气脱者.去升麻,加附子(制熟一钱五分).
老人气短.小便短少.加黄 、吞滋肾丸.
思虑过伤心脾.昼则困倦.夜反不寐.加黄 、当归、麦门冬、酸枣仁、圆眼肉(各一钱)、仍服天王补心丹.
遗精白浊.气虚者.加山药莲子、芡实(各等分).
诸疮内托.加黄 、防风(各一钱)、连乔、金银花、黄柏、牛蒡子(各八分).
诸疮疡后.气血虚损者.加当归、白芍药、黄 、黄柏(各分).
诸虚眩运.眼旯黑花.加天麻、半夏、川芎、当归(各等分).
脾胃不和.加砂仁、浓朴(各七分)、陈皮、苍术(各一钱).
呕逆恶心.加半夏、生姜、陈皮(各八分)、砂仁(五分)、丁香(三分).
皮黄.加黄柏、苍术(各一钱五分).
妇人有孕恶阻.加陈皮、枳壳、砂仁(各等分).
妇人赤白带.属气虚者.加苍术(一钱)、升麻(五分)、芡实(八分)
气虚潮热.加麦门冬、地骨皮、柴胡(各八分)、黄芩(七分).
气虚恶寒.加黄 (
下元冷极.加干姜、附子(炮各等分)、去茯苓.
上四君子汤.加减方法也.须量病轻重虚实.临症斟酌方剂大小.庶无实实虚虚之误.倘收未备.惟达者正之.幸甚.
《圣济总录》:诸气
论曰内经云百病所生。生于五脏,肺之所主。独主于气,不足有余。盖由虚实。故所病不同,其澄亦异。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故气逆也,喜则气和。营卫通利,故气缓也,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恐则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而收聚也。寒则肤腠闭拒,气道不行,故气收而不散也。热则腠理开,营卫通。故汗大泄也,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形劳。则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气耗,思则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
治寒气热气愁气怒气惊气思气恚气。七气丸方
大黄(二两半) 人参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吴茱萸(汤洗微炒) 柴胡(去苗) 干姜(炮) 细辛(去苗叶) 桔梗 菖蒲(各半两) 赤茯苓(去黑皮) 芎 甘草(炙锉) 石膏 桃仁(去尖双仁炒研) 蜀
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温酒下三丸,日三,渐加至十丸,一方加桂心半两。
治诸气积聚坚牢。心腹胀痛,蜀椒丸方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 人参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菖蒲 柴胡(去苗)桂(去粗皮) 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木香 吴茱萸(汤洗微炒) 干姜(炮裂锉)细辛(去粗叶) 桔梗(锉)
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
治一切气。调胃气。化冷痰,姜魏丸方
生姜(一斤去皮切片盐淹一宿焙干) 阿魏(一钱用白面和作饼子炙黄) 青桐皮(去白焙) 甘草(炙锉) 陈橘皮(去白焙各二两) 当归 白芷 胡椒 蓬莪术(炮锉) 桂(去粗皮各一两) 丹砂(研为衣) 木香 丁香(各一钱)
上一十三味。除丹砂外,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樱桃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生姜汤嚼下。妇人醋汤下。空心食前服。
治一切虚冷气,腹胁胀满,胸膈滞闷,呕吐酸水。不思饮食,藏府滑泄,脐腹疼痛。均气丸方
木香 胡椒 干姜(炮) 乌头(炮裂去皮脐) 香子(炒) 荜澄茄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蓬莪术(煨锉) 桂(去粗皮各一两) 牵牛(拣净半斤炒捣罗取末四两余者不用)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炒生姜盐汤下,不计时候。
治一切气。饮食不消,红豆蔻丸方
红豆蔻(去皮) 木香 缩砂仁 槟榔(锉) 诃黎勒(炮用皮) 藿香叶(各一两) 陈橘皮(去? 二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以酒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食前生姜汤下。
治一切气逆,胸膈痞闷,中脘不快。痰癖留滞,呕吐恶心,肢体倦怠,不思饮食,麝香丸方
麝香(细研) 丹砂(细研) 木香 浓朴(去粗皮生姜五钱同捣炒干) 肉豆蔻(去壳各半两) 槟榔末(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别捣末各二两) 桂(去粗皮三分) 乳香(细研一分) 丁香(一分)
上一十味,除半夏末外,捣研为细末,再同研令匀,将半夏末以生姜自然汁。同煮为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以陈橘皮汤下。空心食前服。
治一切气,消食,木香丸方
木香 丹砂(研) 硫黄(研) 砂(研各一分) 槟榔(锉半两) 肉豆蔻仁(三枚) 半夏(浆水煮令透
上八味。捣研和匀,水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温枣汤下。大人小儿。以意加减。
治诸气及产后气病。桂心丸方
桂(去粗皮) 当归(锉焙) 赤白芍(炒) 延胡索(炒) 芎 生干地黄(炒各一两) 砂半两 芫
上九味,先以醋煮芫花根,三分减二。去根入 砂慢火煎。又减半,下诸药末,和如鸡头大。产后血运烦闷。童子小便,煎赤马通。磨下一丸,产后血败。腰脚肿痛,生姜童子小便磨下。血气冲心痛。薄荷汁热酒磨下。血气腹胀,及痛,生地黄汁同热酒磨下。平常血气。
葱酒磨下。
治一切滞气。引气丸方
丹砂(研) 安息香(研) 麝香(研各一分) 白芥子(三百六十粒炒) 大戟末(一钱匕) 牛黄(研半钱匕) 牵牛末(一钱匕) 五灵脂(研) 乳香(研) 没药(研各一两) 斑蝥(二十七枚去翅头足研) 巴豆(一
上一十二味,再研令匀。用红米饭为丸,如大麻子大,临时随意汤使下之。
治诸气不调,胸膈痞滞,升降不匀,藿香汤方
藿香叶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甘草(炙锉各三分)桂(去粗皮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三枚劈。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
《寿世保元》:诸气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愈。其或沉滑。气兼痰饮病也。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藉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中。以成其象。形神俱备。乃为之全人。故气阳而血阴。能溉周身。而无一毫之间断也。血则随气而行。气载乎血者也。有是气必有是血。有是血必乘乎是气。二者行则俱行。一息有间。则病矣。今之人不知忿怒惊恐悲哀而损其身。忧愁思虑以伤其气。故人之病。多从气而生。致有中满腹胀。积聚喘急。五膈五噎皆由于气也。
一论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忿怒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嗳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黄。口舌干枯。饮食减少。日渐消瘦。或大肠虚闭。或内病之后。胸中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分心气饮
青皮(去穣二钱) 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姜炒) 白茯苓(去皮二钱) 木通(二钱) 官桂(五分) 赤芍(二钱) 桑白皮(三钱) 大腹皮(三钱) 紫苏(一钱) 羌活(二钱) 甘草(八分)
上锉作剂。生姜三片。枣一枚。灯心十茎。水煎。温服。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黄芩食少。加砂仁、神曲。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闷。加枳实、香附。三焦不和加乌药。气闭加萝卜子、枳壳。气滞腰疼。加木瓜、枳壳。上焦热。加黄芩。下焦热。加栀子。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气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车前、木瓜、葶苈、麦门冬。气块。加三棱、莪术。一方。去赤芍、羌活。加枳壳、桔梗、木香、槟榔、香附、莪术、藿香。治忧思郁怒诸气。
一论七情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闷。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恶心呕吐等症。
加味四七汤
半夏(汤泡五两) 白茯苓(去皮四两) 川浓朴(姜炒三两) 紫苏(二两) 桔梗(二两)枳实(麸炒二两) 甘草(一两)
上锉作十剂。生姜七片。枣一枚。水煎。热服。一方。治梅核气。加槟榔。
一论一切气滞。心腹饱闷疼痛。胁肋胀满难消。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昏眩。并食积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小便结滞不快。风壅积热。口苦烦躁。涕唾稠粘。此药最能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破结散郁。活血通经。治气分之圣药也。宜此
利气丸
大黄(生用六两) 黑丑(头末六两)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枳壳(麸炒一两) 香附(末炒四两) 青皮(去穣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 莪术(煨一两) 黄连(一两) 黄柏(三两)
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临卧。淡姜汤送下。以利为度。如不利。加丸数。通利则愈。
瑞竹堂加黄芩、当归各一两。
一论脾胃不和。过食生冷油腻。面粉湿面。停滞不化。胸膈满闷。呕逆恶心。腹胁膨胀心脾疼痛。憎寒壮热。或面目四肢浮肿。甚至脏腑闷涩。上气喘息。卧睡不安。俱是因气所伤寒气、咽气、膈气、滞气、气痞、气癖、气块、一切气并治。用此
沉香化气丹
香附子(一斤炒内四两生用) 黑牵牛(头末八两) 苍术(米泔浸炒四两) 青皮(去穣炒五两)陈皮(五两) 山药(二两) 枳壳(麸炒二两) 枳实(麸炒二两) 川浓朴(姜汁炒一两) 三棱(煨二两) 莪术(煨二两) 紫苏(煨二两) 木香(一两) 沉香(七钱半)丁香(三两) 丁皮(二钱二分) 官桂(五钱) 干姜(一两) 砂仁(一两) 良姜(一两) 白豆蔻(去壳一两) 南星(泡一两) 半夏(泡一两) 人参(五钱) 草果(去壳一两五钱) 槟榔(一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石菖蒲(二两) 萝卜子(炒一两) 神曲(炒二两) 山楂(去子二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淡姜汤送下。膀胱疝气。空心。
盐汤下。如要大便通利。渐加至百丸。仍看老幼盛衰。增减丸数。此药蠲积聚。化滞气。逐利病原。立见神效。药性温平。不损元气。常服三五丸。疏风顺气。和胃健脾。消酒化食。宽中快膈。消磨痞块。孕妇不宜服。
一论男妇中风中气。牙关紧闭。口眼 斜。不省人事。并传尸骨蒸劳瘵。卒暴心疼。毒厉瘴疟。小儿急慢惊搐。妇人产后中风。赤白痢疾。一切急暴之症。最能顺气化痰。神效。
苏合香丸
沉香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安息香(酒熬膏各一两) 麝香(三钱) 香附末 白术(去芦)诃子肉 荜茇(各一两) 犀角(锉屑二钱) 朱砂(一两) 片脑 苏合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五钱)
上将各味切片。研为细末。入脑麝、安息香、苏合油。同药拌匀。炼蜜为丸。每丸秤过一钱用蜡包裹。每用大人一丸。小儿半丸。去蜡皮。以生姜自然汁化开。擦牙关。另用姜汤少许调药。灌下。
一人饮酒大醉后。气往外。仰头出不尽。有出气无收气。此乃气不归元。死在须臾。诸药不效。余以韭菜根捶烂。入陈酽醋炒热。绢包熨脐下。此一包冷了。又另换一包。熨至脐下温暖。气渐降而归元矣。妙不可言。
《万病回春》:诸气
脉∶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
人身之气,一身之主也,要在周流顺行而无病矣;逆则诸病生焉。男子宜养其气,以全其神,妇人宜平气,以调其经。若内伤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喜则气散,怒则气逆,忧则气陷,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怯,惊则气耗也。外感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风伤气者为疼痛,寒伤气者为战栗,暑伤气者为热闷,湿伤气者为肿满,燥伤气者为闭结。有虚气、有实气。虚者,正气虚,用四君子汤;实者,邪气实,用分心气饮。丹溪有云∶气实不宜补,气虚宜补之。虽云气无补法,若痞满壅塞实胀,似难于补;若正气虚而不补则气何由而行。
故经云∶壮者气行而愈,怯者着而成病。此气之确论也。
□
一切七情之气为病者,宜顺气饮。
分心气饮 治男子妇人诸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忿怒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遂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吞酸嗳气,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见羸瘦,或大肠虚闭,或因病之后胸中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木通 官桂 茯苓(去皮) 半夏(姜制,各三钱) 桑白皮 大腹皮(水洗) 青皮(去穣) 陈皮(各五钱) 紫苏(二两) 羌活(五钱) 甘草(二钱半) 赤芍(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灯芯一团,水煎温服。
又方 加枳壳、槟榔、香附,治气百病,最能升降阴阳,调顺三焦,屡用屡验,其功难以尽述。又随症加减法于后。一方治忧思郁闷、怒气痞满,去芍药、羌活,加枳壳、桔梗、木香、槟榔、香附、藿香、莪术;水气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车前、木瓜、葶苈、麦门冬;气块加莪术;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黄芩;食少加砂仁、神曲;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紧加枳实、香附;三焦不和加乌药;气闭加萝卜子、枳壳;气滞腰疼加木瓜、枳壳;上焦热盛加黄芩;下焦热甚加山栀;翻胃加沉香磨服。
上下分消导气汤 功胜分心气饮,常患气恼之人,可用此作丸,常服甚妙。
黄连(姜汁炒,二两) 半夏(水泡,姜汁浸炒) 栝蒌(去壳。各一两) 枳壳(麸炒) 桔梗(各二两)
桑白皮(蜜炙) 川芎 茯苓(去皮) 浓朴(姜汁炒) 青皮(去穣) 香附(童便浸炒。各二两) 泽泻木通 槟榔 麦芽(炒。各一两)、甘草(三钱)。
上锉作剂,生姜三片,水煎服。或作丸,以神曲糊为丸,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送下,淡姜汤亦可,名分消丸。
□
一切气滞食积腹胀痛者,宜消导也。
利气丸 治一切滞气,心腹胀闷疼痛、胁肋胀满难消、呕吐酸水痰涎、头目眩晕,并食积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利脓血、大小便结滞不快,气壅积热、口苦咽干,烦躁、涕唾稠粘。此药最能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败郁破结,活血通经,治气分之圣药也。
大黄(生,四两) 黑牵牛(头末,四两) 香附米(炒) 木香 槟榔 枳壳(麸炒) 青皮(去穣)陈皮 莪术(煨) 黄连(各二两) 黄柏(三两)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一百丸,临卧时淡姜汤送下,以利为度;如不利,再加丸数。
一方加黄芩,当归各一两尤妙。
神仙一块气 治诸气食积及噎塞痞满、胸胁刺痛、 瘕疝气,并皆治之。
青皮 陈皮 三棱(炒) 莪术 香附(童便炒。各一两) 神曲麦芽(炒) 萝卜子(炒) 白丑(头末) 槟榔 郁金 黄连(各五钱) 枳实(三钱) 皂角 百草霜(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视疾之上下为食之先后,热酒姜汤送下。
□
一切气虚为病者,宜补气也。
四君子汤 治气虚症。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砂仁 茯苓(去皮) 陈皮 浓朴(姜汁炒) 当归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气虚甚加黄 。
调理气郁之病者,此药虽平易而有殊效也。
交感丹 治一切诸气,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烦恼,七情所伤,不思饮食、面黄形羸,胸膈诸症极有神效。
香附米(一斤,长流水浸三日,捞起炒干,忌铁器) 白茯苓(去皮木,为净末,四两)
上二味为末搅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清晨细嚼一丸,白滚汤送下,或陈皮汤亦可,抑气汤尤妙。
【补遗秘方】
一粒金丹
鸦片(二钱半,即哑芙蓉) 阿魏(一钱) 木香(九分) 沉香(五分) 牛黄(二分半)
上将沉香、木香、牛黄为末,以鸦片放碗内滴水溶化、阿魏溶化,和蜜为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每一粒,热气痛,凉水下;冷气痛,滚水下。忌酒醋青菜,一旦夕神效。
管藩相夫人,患因气郁生火,每至夜半不睡,口干烦渴吐粘痰,必欲茶水漱口,舌上赤黑皮浓,胸闷嘈杂,饮食少思。余诊两寸脉洪数,两尺脉代虚,右气口盛,此上盛下虚、血虚气郁有火也。以四物汤加生地黄、黄连、麦门冬、知母、贝母、天花粉、玄参、栀子、桔梗、枳实、青皮、甘草,数剂奏效。又以六味地黄丸加生地黄、麦门冬、知母、玄参、天花粉、贝母、五味子、黄连,一料全安。
周宾崇亲家,患因气恼得咽喉噎塞如有所碍,胸膈痞闷,时吐痰唾,耳若蝉鸣,头目不清。予诊六脉沉数。
丹溪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以清火豁痰丸服之而安。
《卫生易简方》:诸气
治气不升降 用大附子一枚炮,作二服,水一盏煎;别用水磨沉香,临熟入药内,热服。
治气壅上 用赤小豆和通草煮,服之当下气无限。
治腹中结伏气 用杏仁、陈皮、桂心、诃梨勒皮等分,为末。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三十丸。
治伏梁,气结聚在心下不散 用桃奴即树上不落干桃三两,为末。每服空心温酒调二钱匕服。
治三焦气不顺,胸膈壅塞,头目昏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用牵牛四两、半生半熟,不
治气不接继,气短 用蓬莪术一两,金铃子去核一分,为末,入硼砂一钱炼过,研细和匀。每服二钱,盐汤或温酒下,空心服。兼治滑泄。
治膈下冷气或酒食饱满 常服用青橘皮四两,汤浸一宿去穣,入盐七钱,拌匀炒焦,为末。每服一钱半,茶末半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如不用茶,沸汤点亦妙。
治常患气 用诃梨勒三枚,湿纸裹,煨纸干,剥去核,细嚼,以生乳汁一升下,日三服。
治气结者 用郁李仁四十九粒,酒吞下,得泻尤良。
治上气急满,坐卧不得 用鳖甲炙黄一两,细捣。灯心一握,水二升,煎取五合,食前调一钱匕服;食后蜜水调一钱匕服。
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 用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入大钱二七枚,煮取二升半,壮
治食气遍身黄肿,气喘,心胸满闷,不思饮食 用皂角去皮子,涂酥炙焦为末一钱匕,巴豆七枚去油,以醋磨好墨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皮汤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
治心腹胀满,短气 用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姜汤调下半钱。
治气不升降,胸膈痞塞,喘促短气及脾胃留饮噫酸 用香附子三两去毛,甘草二两炙,缩砂一两,沉香半两,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治挫喉气不通 用冷水徐灌数口。
治挫气腰痛 用清茶滴入香油数点,顿服。
治心腹虚气郁郁膨闷不食 用茯神去皮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送下,日三服。亦治邪魅。
治心胁下虚气胀满 用陈皮为末服,或作丸服,气自消散。
又方 用紫苏子为末,随食服之,气亦散。
治上气肩息 用麻黄四两去根节,杏仁二十枚去皮尖炒,同为末。温水调下二钱匕。
治毒瓦斯游易在皮肤中流转不出 用白杨枝细锉,酒渍服之,不拘时。
治膜肉气及气块 用延胡索为末,以猪胰一具,切作块子炙熟,蘸末食之。
治走气疼 用苍术、杏仁各二两,草乌一两,俱用好醋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阴温酒送下。
又方 用粟壳一两蜜炒,虎骨酥炙、陈皮各五钱,乳香、没药、甘草各二钱半,为末。每服三钱,热酒一盏调下。在上疼食后服,在下疼食前服。
治男女多年气积、气块、气喘、气痛、肾气、香港脚、冷气、血气、走注气及诸般气疾、伤酒、伤食、心腹膨胀 用白芨、干姜各半斤,巴豆二两连壳,用斑蝥半两炒巴豆变色,却下干姜、白芨同炒,候姜微黑色取出,拣去斑蝥,将三味为末,滴热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五更,冷盐汤吞下,小儿五丸。两服除根,孕妇勿服,极效。
《续名医类案》:诸气
邓安人年五十,忽然气痛,投神保丸,愈不一二日再痛,再服神保丸六七十粒,大便不通,其痰转甚。亦有要用沉香、木香、姜、桂等药而未敢投。痛甚则筑心筑背筑走两胁,似有两柴十字插定心胁,叫声彻天。召良甫诊之,六脉沉伏,乍来乍去。众问诊脉吉凶何如。答曰∶凡九痛之脉,不可准也。但以症辨同药,观其人质肥伟,问其便数日不通,曰∶实痛也。其腹必胀,但以人按之痛甚,手不可近,此大实也。经曰,大满大实者,可下之。用替针丸五六百粒,是夜即愈。(《医说续编》。)
罗谦甫治赵运使夫人,年五十八岁,于至元甲戌三月中,病脐腹冷疼,相引胁下痛不可忍,反复闷乱,不得安卧,以当归四逆汤主之,灸中庭穴。(同上。)
朱丹溪治一妇,气自小腹丹田冲上,遂吐清水,火气上逆,由丹田虚寒故也。用白术二两,白豆蔻五钱为末,早饭后以白汤送下。白术补脾,豆蔻温肺,此药服之则金水相生,其病自愈。若在男子纯阴无阳,则为不治之症矣。(按∶既是丹田虚寒,何以纯用脾药?所云金水相生之义亦未的,二药不过补脾扶气而已。)
陈三农治一人怒气感寒,小腹有块,气逆上行,喘息不安。众用散气降气药益甚。曰∶此因汗下过多,伤其胃气,胃气虚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行,病多厥逆。以调中益气汤加炒黄柏、炒青皮,一剂而愈。
一老人大怒,气自脐下上攻,两胁作痛,喘息不卧,此动少阳之火也。两胁肝胆部分,怒气伤肝,而动龙雷之火,故逆上作痛耳。用伏龙肝煎汤下左金丸愈。(按∶补脾泻肝兼寓降逆,制方何其简妙。)
一贵人患气从小腹上攻,胸胁头项遍身急胀而痛,诸治罔效。曰∶此督脉为病也。经曰∶督脉为病,令人逆气而里急。以四物加炒黑黄柏、醋炒青皮,一剂而愈。
朱丹溪治郑仲游,年二十三,膈有一点相引痛,吸气皮觉急。滑石、枳壳炒各一两,桃仁、黄连炒各半两,炙甘草二钱,为末。每服一钱半,以萝卜自然汁研,煎熟饮之,一日三五次。(作污血治。)
郑仲本,年二十七,因吃热补药,又妄自学吐纳,以致气乱血热,嗽血消瘦,遂与行倒仓法。今嗽血消瘦已除,因吃炒豆米,膈间有一点气梗痛,似有一条丝垂映在腰,小腹亦痛,大率偏在左边,此肝部有恶血行未尽也。滑石,枳壳一两,柴胡,黄连五分,桃仁二两,黄丹三钱,生甘草二钱,红花一钱,服法同前。
缪仲淳治高存之婿浦生,气上逆,每饭下一二口辄嗳气数十口,再饭再嗳,食顷三四作。曰∶此气不归元,中焦不运也,每剂须人参二钱。不信,服快气药愈甚。逾二三月,曰∶今须参四钱矣。不信。又逾二三月,曰∶今须六钱矣。不信,又逾月饮食不下,每呕冷气如团而出,上下气不属。分必死,存之坐其家,迫令服缪药。首服不动,再煎不动,然亦不如他汤药辄呕也。服三剂,忽心口下如爆一声,上则嗳气,下则小遗无 ,上下洞然,即索粥顿食三四碗,不上逆矣。服五六剂减参二钱,嗳逆复作,仍用六钱而安。一月后方减参二钱,服半年全愈。人参六钱,麦冬三钱,五味二钱,橘红一钱,砂仁一钱,白芍二钱,沉香五分,益智仁一钱五分,山萸肉三钱,苏子二钱,枇杷叶三大片,水煎,临服加沉香汁十五匙,逆水芦根汁一大盏。又十倍为末,山药糊为丸,空心白汤吞。(《广笔记》。)
梁溪一妇人,喉间如一物,上下作梗,前后板痛,服仲淳方二十剂愈。降香、通草、苏子、橘红、枇杷叶、人参、炙草、石菖蒲、麦冬、甘菊、白芍、远志、白豆仁、木瓜、石斛,加芦根汁一钟同煎八分,入姜汁二匙。(同上。)
《药症忌宜》:诸气
气有余即是火。
忌升,闭气,酸敛,滞腻。
虚者宜降,补敛,调,温,酸,辛,甘。
枇杷叶 苏子 橘红 甘蔗 麦门冬 芦根汁 沉水香 白豆蔻 郁金 甘草 童便 番降香 五味子 芍药
因虚极而气不得行者,加人参。
实者,宜破散,香燥,辛苦,辛寒。
枳壳 青皮 槟榔 浓朴 木香 缩砂密 沉香 香附 乌药 降香 藿香
《医学正传》:诸气
论
《内经》曰∶百病皆生于气也,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夫人身之正气,与血为配,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气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百骸之内,循环无端,运气不悖,而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经曰∶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若内无七情之所伤,外无六淫之所感,何气病之有哉。其不善摄生者,五志之火无时不起,五味之偏无日不伤,是以酿成胶痰固积,留滞于六腑,郁火邪气,充塞乎三焦,使气血失其常候,腑脏不能传导,是故外邪得以乘虚而凑袭矣。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诸般气痛,朝辍暮作,而为胶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若夫为胁痛,为心腹痛,为周身刺痛,甚则为反胃,为膈噎等证,即此之由也。大抵男子属阳,得气易散,女人属阴,遇气多郁,是以男子之气病者常少,女人之气病者常多。故治法曰妇人宜调其血以耗其气,男子宜调其气以养其血,此之谓也。学人宜致思焉。
脉法
《脉经》曰∶脉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少血多气,大者血气俱多。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小者血气俱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代者气衰。细者气少。浮而绝者气欲绝。弦大而滑中有短气。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尺脉细而微,血气俱不足也。
刘立之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愈。其或沉滑,气兼痰饮病也。
方法
丹溪曰∶周流乎一身以为生者,气也。苟内无所伤,外无所感,何气病之有。今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而转成剧病。局方例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咎将谁归。又曰∶气无补法,世俗之论也,以其为病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又曰∶冷生气者,出于高阳生之谬言也。病患自觉冷气从下而上者,非真冷也,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其热为甚,火极似水,阳亢阴微。又曰∶凡气有余便是火,是皆为治之正论也,可不究欤。
调气用木香。然木香味辛,气能上升,如气郁而不达,固宜用之;若阴火冲上而用之,则反助火邪而病甚矣,故当用黄柏、知母,而少用木香佐之。
禀受素壮而气刺痛,当用枳壳、乌药。若因气不舒而刺痛,当用木香调达之。
若肥白人气刺痛者,宜与人参、白术,加枳壳、木香。
一方,解五脏结气,益少阴经血,用栀子炒令将黑为末,以生姜汁入汤同煎饮之,其效甚捷。
□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条)
□
清膈丸 治因湿热气滞。
黄芩 黄连(各五钱,炒) 香附(一两五钱) 苍术(二两)
上为细末,新取红熟栝蒌,去皮捣烂,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正气天香汤(河间) 治妇人一切诸气作痛,或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发渴刺痛,月水因之而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无问胎前产后,一切气候普皆治之。
乌药(一钱五分) 香附(六钱) 陈皮 紫苏 干姜(各六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木香槟榔丸(子和) 此药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治男子妇人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昏眩,并一切酒毒食积,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便秘塞,风壅积热,口苦烦渴,涕唾稠粘,膨胀气满等证。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黄柏 莪术(煨) 枳壳(麸炒) 黄连(去毛) 大黄(酒拌,湿纸包煨) 黑丑(取头末) 香附(各一两,童便浸) 当归(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水下,以利为度。
苏合香丸(局方) 大能顺气化痰,并治传尸骨蒸劳瘵,卒暴心痛,小儿惊搐,大人中风卒死等证。
沉香 麝香(另研) 诃子(煨去核) 木香 丁香 荜茇 安息香(另研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煮为膏) 白术 白檀香(各一两) 薰陆香(另研) 苏合油(加入安息膏内) 龙脑(另研,各一两) 朱砂(另研飞,用为衣) 乌犀角屑(各五钱) 香附子(另末,一两)
上为细末,研极匀,入安息膏及炼蜜和匀,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化下四丸,白汤亦可。
苏子降气汤(局方) 治气不升降,痰涎壅塞,气满气痛等证。
川归(去头,酒浸) 甘草(炙) 前胡(去芦) 浓朴(姜制,各五分) 肉桂(去粗皮) 陈皮(去白,各七分半) 半夏(泡) 紫苏子(另研,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服。
异香散(局方) 治胃气不和,饮食不化,腹胁膨胀,一切冷气结聚作痛等证。(方见胁痛门。)
沉香降气汤(局方)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闷,噫醋吞酸。
沉香(四钱) 砂仁(五钱) 甘草(炙,一两二钱) 香附(童便浸一宿,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白汤调下。
复元通气散(局方) 治跌扑损伤,或负重挫闪,致气滞于血分作痛,并一切气不宣通,瘀血凝滞,周身走痛等证。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 火煨) 木香(各一两半) 玄胡索(碎炒) 白丑(取头末) 甘草(炙) 陈皮(去白各一两) 当归(一两五钱)
今加乳香 没药(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不饮酒人白汤下,病在上食后,病在下食前服。
木香流气饮 治诸气痞塞不通,胸膈膨胀,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口苦咽干,大小便不利。
藿香叶 木香(不见火) 浓朴(姜制) 青皮(去白) 香附(去毛,童便浸) 麦门冬(去心) 白芷(各七分半) 甘草(五分) 陈皮(去白,一钱) 大腹皮(酒洗净) 干木瓜 人参(去芦) 蓬莪术(煨) 丁香皮(不见火) 半夏(汤泡,各二分) 赤茯苓(去皮) 石菖蒲(各三分) 草果仁(五分) 紫苏叶 槟榔 白术 肉桂 木通(各六分) 沉香(七分半)
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服。
□
(丹溪活套)云∶苍天之气贵乎清净,若浩然充塞乎宇宙之间,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者,此一元之正气也。彼为云、为雾、为风雹、为雷霆鼓舞于天地之间者,皆山泽湿热郁蒸之气也。在人者亦犹是焉,其清纯之元气,与血并行,循环无端,未尝有盈亏也。彼冲出横行于脏腑之间,而为痛、为痞满、为积聚等证者,亦犹天地间云雷之鼓舞,因湿热郁蒸而发者也。湿热郁蒸之久在天地,则为霖雨雹雪等物;在人身者,为积聚、为 癖、为痰气痞满之类。治之之法,在胸臆之间而为痞满刺痛伏梁等证者,二陈汤加枳实、黄连、桔梗、栝蒌仁、木香之类。在下焦而为奔豚七疝等证者,本方加桃仁、山楂、栀子、枳核、茴香、川楝、荔核之类。在两胁攻筑作痛者,本方加青皮、柴胡、芍药、草龙胆之类。在中焦而为痞满胀急者,本方加木香、浓朴、槟榔、枳壳,或用平胃散以平其敦阜之气。惟妇人胎前产后一切气疾作楚者,俱用四物汤为主治,加疏通行气之药。此治气之大法也,学人宜细详之。
《杂病治例》:诸气
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劳则气耗,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升散 寒气郁于中作痛,七气汤、盐煎散、参苏饮、东垣升阳顺气汤。
降抑 逆者抑之,木香流气饮、降气汤。有热者,须加凉剂抑之,所谓从阴引阳也。
下 木香槟榔丸、导气丸、小承气汤。
针 针以导气。
调理 沉香降气汤、分心气饮、紫沉通气汤。
补 炅则气泄,宜清暑益气汤。
宣 木郁则达之。
捷嚏 搐鼻。
消导 局方异香散。
导痰 散郁和中,二陈、四七、苏子降气之类。
理血 气逆血从,济生归脾汤。
《证治准绳·杂病》:诸气
经云∶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也。按子和云∶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而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热、惊、思、劳也。盖怒气逆甚则呕血及餐泄,故气逆上矣。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餐泄也。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逆,逆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尝考其为病之详,变化多端,如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餐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发于外为痈疽。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革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悲气所至,为阴缩,为筋挛,为肌痹,为脉痿,男为数溲血,女为血崩,为酸鼻辛 ,为目昏,为少气不能报息,为泣则臂麻。
恐气所至,为破 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绿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脱颐。惊气所至,为潮涎,为目HT ,为口 ,为痴痫,为不省人,为僵仆,久则为痹。劳气所至,为嗌噎病,为喘促,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肺鸣,为高骨坏,为阴痿,为唾血,为冥目视,为耳闭,男为少精,女为不月,衰甚则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得后与气,快然如衰,为不嗜食。寒气所至,为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下利清白(云云)。热气所至,为喘呕吐酸,暴注下迫(云云)。窃又稽之《内经》治法,但以五行相胜之理,互相为治。如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
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热伤气,气属阳。热胜寒则阴受病。热太过则阳亦自病。凡此数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器之人,亦不敢用此法也。热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热,逸可以治劳,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如丹溪先生治一女子,许婚后,夫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病,但向里床坐,此思想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怒则木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因激之大怒而哭至二时许,令解之,与药一帖,即求食矣。然其病虽愈,必得喜方已,乃 以夫回,既而果然病不举。又如子和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令触其怒,妇果怒,是夕困睡,捷于影响。惟劳而气耗,恐而气夺者为难治。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又闻庄先生治喜劳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后即愈矣。《素问》曰∶惧胜喜,可谓得玄关者也。凡此之类,《内经》自有治法,庸工废而不行,亦已久矣。幸河间、子和、丹溪数先生出,而其理始明,后之学人,宜知所从事。丹溪云∶冷气、滞气、逆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而转成剧病,《局方》类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咎将谁执。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以其为病,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气属阳,无寒之理。上升之气觉恶寒者,亢则害,承乃制也。气有余,便是火。冷生气者,高阳生之谬言也。自觉冷气自下而上者,非真冷也。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其热为甚,火极似水,阳亢阴微也。(按河间论气为阳而主轻微,诸所动乱劳伤。乃阳火之化,神狂气乱而病热矣。又云∶五志过极,皆为火也。而其治法,独得言外之意。凡见喜、怒、悲、恐、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至于劳者伤于动,动便属阳,惊者骇于心,心便属火,二者必以平心火为主。俗医不达此者,遂有寒凉之谤。)气郁,用香附、苍术、抚芎。调气用木香,然味辛,气能上升,如气郁而不达,固宜用之。若阴火冲上而用之,则反助火邪矣。故必用黄柏、知母,而少用木香佐之。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刺痛,皆属火。当降火药中加枳壳。破滞气用枳壳,枳壳能损至高之气,二三服即止,恐伤真气,气实者可服。实热在内,相火上冲,有如气滞,用知母、黄柏、芩、连。阴虚气滞,用四物以补血。因事气郁不舒伸而痛者,木香调达之。忧而痰气,香附五钱,栝蒌一两,贝母、山楂各三钱,半夏一两。禀受素壮而气刺痛,用枳壳、乌药。因死血而痛者,桃仁、红花、归头。解五脏结气,益少阴经血,用栀子炒黑为末,入汤同煎,饮之甚效。河间云∶妇人性执,故气疾为多,宜正气天香汤先导之。戴复庵云∶七气致病,虽本一气,而所以为气者,随症而变,《三因方》论最详。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有痰在咽喉间,如绵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未效,进丁沉透膈汤。(内有热者不宜。)
审知是思虑过度,宜四七汤去茯苓,加半夏、人参、菖蒲。审知是盛怒成疾,面色青黄,或两胁胀满,宜调气散,或四七汤加枳壳、木香各半钱。因惊恐得疾,心下怔忡者,见惊悸门。脉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少血多气。大者,血气俱多。小者,血气俱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脉弦软,或虚大,虚滑微弱,饮食不节,劳伤过度,精神倦怠,四肢困乏,法当补益。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夏月清暑益气汤、四君、四物之类加减。脉结涩,或沉弦,急疾收敛,四肢腹胁腰胯间牵引疼痛,不能转侧,皆由七情郁滞,HT 闪伤损,谨察病原,随证疏导。《三因》七气汤、流气饮子、大七气汤、苏子降气汤、化气散、四磨汤、大玄胡汤选用。脉沉滑,气兼痰饮者,二陈汤、桔梗半夏汤、四七汤,枳壳、乌药、紫苏、大腹皮、桑白皮之类,随证加减。
《重订灵兰要览》:诸气
今人治一切气疾,止知求之脾肺,而不知求之肾,所以鲜效。夫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房劳过度,或禀受素弱,肾经不足,气无管束,遂多郁滞,是生诸疾。(诸气 郁,皆属于肺。气主煦之,若郁结不舒,气机凝滞,血亦因之痹塞,则诸病生矣,故百病皆生于郁,是其明证)。医者以为是当理气,壳朴、香附、乌药之类,杂然而前陈,而气愈不可理矣。宣之泄之,以快药下之,而人之死者过半矣。于是医之中见稍高者,以为脾虚不能运化精微之故,而从事于补脾。然仅可以苟延岁月,而多至于因循蹉跎而不救。此不知补肾之过也。宜以破故纸、茴香子、葫芦巴之类主之。气药内须兼用和血之药佐之,盖未有气滞而血能和者,血不和则气益滞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