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删补名医方论》: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子仁(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一两)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于脉弱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欤?此以心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卫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最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版胶代之。
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不痞硬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其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伤寒括要》:炙甘草汤
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 桂枝 麦冬 阿胶 麻仁 大枣
一名复脉汤. 脉结代.心动悸.此汤主之. 脉结代者.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动悸者润益阴之品.所以济其枯涸.而脉之结代者.可复于和平矣.故名复脉汤.
《时方妙用》:炙甘草汤
炙草(二钱) 桂枝 生姜(各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火麻仁 麦门冬 阿胶(各二钱) 生
《医方考》: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桂枝(炒) 生姜(各三两) 生地黄(一斤) 人参 阿胶(各二两) 麦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结与代,皆止脉也,此由气血虚衰,真气不能相续,故有此脉。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枝;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医方论》: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 生姜 桂枝三两 人参 阿胶(蛤粉炒)二两 生地黄一斤 麦冬(去心) 麻仁半斤(研) 大枣十二枚
水、酒各半煎。内阿胶烊化服。
或疑姜桂之辛温,恐不可以润燥,不知此方仲景原为伤寒脉结代,余邪未解者而设。故温散与清润并行,使外邪清,则正气醒,而血脉复也。
《伤寒寻源》: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二两切) 桂枝(三两去皮) 麦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斤) 人参(二两) 阿胶(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销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按脉结代而心动悸.则心悸非水饮搏结之心悸.而为中气虚馁之心悸矣.经衣冠文物以结阴代阴.昭揭病因.证津液衰竭.阴气不交于阳.已可概见.君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而生地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之属.一派甘寒之药.滋阴复液.但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复以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更以清酒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安矣.
《医宗金鉴》: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子仁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一两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斤,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于脉弱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欤?此以心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卫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最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痢,痢下不止,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证,医反下之,痢遂不止,其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
主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炙甘草汤
炙草 人参 大枣 生地 麦冬 阿胶 麻仁 桂枝 生姜
少阳经病,误汗伤其津液,脉行阻滞,继续不匀而现结代,心动作悸,结代动悸,津液既伤,中气尤虚。草枣人参大补中气,地胶麦麻润肺养肝以滋津液,桂枝生姜助肝肺之阳,以行地胶等润药之力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