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哮病

专主瘀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此乃寒包乎热,须当带表散。


大意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抟击有声.发为哮病.(汇补)


内因


皮毛者.肺之合也.(内经)肺经素有火邪.毛窍常疏.故风邪易入.调之寒包热.(玉册)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度.或因积火熏蒸.病根深入.难以卒除.(介宾)


外候


哮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开口闭口.尽有痰声.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也.(必读)


哮喘分辨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又喘促而喉中如水鸡声者.调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正传)


治法


或温散肺寒.或疏利膈热.或发汗祛邪.或探吐痰涎.(汇补)避风寒.节浓味.禁用凉剂.恐风邪难解.禁用热剂.恐痰火易升.理气疏风.勿忘根本.为善也.(类经)


治分虚实


实邪为哮.固宜祛散.然亦有体弱质薄之人.及曾经发散.屡用攻劫.转致脉虚形减者.治当调补之中.兼以清肺利气.(汇补)


治分肺脾


哮虽肺病.而肺金以脾土为母.故肺中之浊痰.亦以脾中之湿热为母.俾脾气混浊.则上输浊液.尽变稠痰.肺家安能清净.所以清脾之法.尤要于清肺也.(汇补)


用药


主以二陈汤.加前胡、紫苏、枳壳、桔梗、杏仁、桑皮.温散用细辛.清火用石膏.发散加麻黄.探土用瓜蒂.发汗用华盖散.


哮症发于初冬者.有二症.一属中外皆寒.乃东垣参苏温肺汤.劫寒痰之捷法也.一属寒包热.乃仲景越婢半夏汤.发散之法是也.此症古人有先于八九月未寒之时.用大承气汤下其蓄热.至冬寒之时.无热可包.而哮不作者.然第可施于北方壮实之人.如体虚屡劫.变为脉虚不足者.六君子汤.加桑皮、桔梗.


哮病选方


二陈汤(方见痰症) 参苏温肺汤(方见喘病) 越婢半夏汤(方见咳嗽)


五虎汤 痰哮用之如神.但为劫剂.不宜久服.虚人自汗.禁用.


麻黄 杏仁 石膏 甘草 桑皮 细辛 生姜白果汤 治哮喘痰盛.


半夏 麻黄 款冬花 桑皮 甘草(各三钱) 白果(二十一个)


黄芩 杏仁(各一钱五分) 苏子(二钱) 御米壳(一钱)


水煎.分二服.


大承气汤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各等分)


水煎.入硝.一二沸.去渣服.


快捷方式方


用萝卜汁、生梨汁、藕汁、姜汁等分.入酒煮熟.埋土中.去火毒.不拘时服.


治小儿哮症.用海螵蛸刮屑.研细末.以糖蘸吃立愈.服后发者再服.


治顽痰哮喘.用青皮一枚.劈开去穣.入江子一枚.麻线扎定.火上烧尽烟.存性为末.生姜汁和酒呷之.


治风痰致哮.用鸡子略损壳.浸尿中三四日夜.煮食之.


治哮秘方


人言一钱绢包.和川黄连三钱.煮水干为度.后用石中黄三钱、鹅儿不食草三钱、江西淡豆豉一两.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白滚汤下.


【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此哮病之症也。


【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之脉】多见沉弦,沉数痰火,沉涩湿痰,沉迟寒饮,沉结顽痰。


【哮病之治】身发热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苏子饮、防风泻白散,佐以化痰之药。身无热,无外邪者,消痰理气为主,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小半夏汤。伏痰留饮,结成窠臼,控涎丹、滚痰丸,量情选用,然必气壮人乃可。


前胡苏子饮


前胡 苏子 枳壳 半夏 橘红 桔梗 甘草


伤风加防风 伤热,加薄荷、石膏。伤寒,加麻黄。身痛,加羌活。口干燥,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防风泻白散


防风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二陈汤 见湿痰门。


三子养亲汤 见食积痰门。


小半夏汤 见支饮门。


控涎丹


甘遂 大干 白芥子


滚痰丸 见悬饮门。


哮症乃肺胃二经,痰火盘结,以其发作,则喉中有声,故知其病在肺。发作则不能饮食,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结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发。发时如有表邪,用荆防泻白散,先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后,宜节齐化痰丸,加枳壳,半夏,兼治肺胃。


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陈,则化胃痰。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