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
- 《妇人大全良方》:小柴胡汤
- 《冯氏锦囊秘录》:小柴胡汤
- 《冯氏锦囊秘录》:小柴胡汤
- 《备急千金要方》:小柴胡汤
- 《仁术便览》:小柴胡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柴胡汤
- 《删补名医方论》:小柴胡汤
- 《明目至宝》:小柴胡汤
- 《伤寒括要》:小柴胡汤
- 《儒门事亲》:小柴胡汤
- 《时病论歌括新编》:小柴胡汤
- 《时病论歌括新编》:小柴胡汤
- 《时方妙用》:小柴胡汤
- 《外科理例》:小柴胡汤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小柴胡汤
- 《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
- 《退思集类方歌注》:小柴胡汤
- 《医方考》:小柴胡汤
- 《医方考》:小柴胡汤
- 《医方考》:小柴胡汤
- 《医方论》:小柴胡汤
- 《伤寒寻源》:小柴胡汤
- 《医宗金鉴》:小柴胡汤
- 《医宗金鉴》:小柴胡汤
- 《正体类要》:小柴胡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妇人大全良方》:小柴胡汤
柴胡(八钱重) 黄芩 人参 生干地黄 甘草(各三钱) 半夏(二钱重)
上 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局方》四物汤不用熟地黄,只用生干地黄加北柴胡等分煎服,亦疗此证。
妇人伤寒,经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宜服干姜柴胡汤。
《冯氏锦囊秘录》: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胁痛耳聋,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此邪在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症也。
柴胡(八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进三服。
成氏曰∶邪在表则寒,在里则热,半表半里,故寒热往来。在表则不满,在里则胀满,止言胸胁苦满,知在表里之间,少阳行身之侧,胸胁为少阳之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在表则呻吟,在里则烦乱。《经》曰∶阴人之阴则静,默默者在表里之间也。在表则能食,在里则不能食,不欲饮食者,邪在表里之间,未至于不能食也。在表则不烦呕,在里则烦呕,心烦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之,参草之甘,以缓中和之气,邪半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烦呕,邪在半表,则荣卫争之,辛甘解之,姜枣以和荣卫。此为半表半里之剂。太阳经之表热,阳明经之标热,皆不能解也。若夫阳气虚寒,面赤发热,脉沉足冷者,服之立至危殆,即大便不实,脉息小弱者,皆在所禁信乎,用方不当,皆可杀人,不独峻剂也。近世医家不分表里寒热虚实,凡见发热概用此方,去参投之,取其平稳。设遇虚症,岂不误甚!
《冯氏锦囊秘录》:小柴胡汤
治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胸胁痛,心烦喜呕。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 人参(七分) 甘草(六分) 半夏(一钱) 姜枣水煎服。
《备急千金要方》:小柴胡汤
治妇人在蓐得风,盖四肢苦烦热,皆自发露所为,若头不痛但烦热,与三物黄芩汤,头痛与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仁术便览》:小柴胡汤
治少阳病,脉来弦数,发热耳聋,胁痛口苦,微呕,或往来寒热,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秘涩。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人参(一两)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甘草(一两半) 半夏(一两二钱半)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服。胸满及嗌干,加枳壳桔梗。胁痛加芍药、菖蒲。肚腹痛加枳实、大黄。无汗加葛根、升麻。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汗下后病不解,加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结胸加瓜蒌子。发黄加茵陈、黄柏。发黄有血,加桃仁、当归。狂乱加大黄、朴硝。衄血、下血,加黄连。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柴胡汤
治少阳伤寒,脉弦或沉紧,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渴,腹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咳,有微热,亦有不渴不呕者。又治妇人伤风伤寒,经水适断,发热恶寒,昼日明了,暮则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得七分热除,脉迟身凉,胸满谵语,如结胸状,前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投此汤即愈。又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并阳明伤寒,脉反弦浮,身目悉黄,小便黄,潮热时哕。
柴胡(二两) 半夏(汤去滑,六钱一字)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若腹痛,去黄芩,加芍药三分;心下悸,小便不利,加茯苓一两;若不渴,则有微热,去人参,加桂三分;若咳嗽,去枣,加五味子三分、干姜半两;胸中烦,不呕者,去半夏,加栝蒌实一枚四分之一;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胸中痞硬,去枣,加牡蛎一两;若过经不解,日晡发热,已而微利,加芒硝一两。
足太阴脾经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其脉流注与伤风同,治之各有正方。
《删补名医方论》: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温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集注】程应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阳之义也。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胁肋,在腹阳背阴两岐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故胸胁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则妨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炎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证,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证俱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证。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也。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蒌根也。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白芍以戢木也。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泥,加牡蛎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矣,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明目至宝》:小柴胡汤
治血热,又治伤寒,退大热。发汗加麻黄;头痛加川芎;退热加黄连、栀子;大便闭加大黄、芒硝。有如神效。
黄芩(三钱) 柴胡(二钱)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甘草
上 咀,姜三片,枣一枚,水煎。
《伤寒括要》: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 半夏 大枣
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腹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温覆取微汗.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主往来寒热.胸胁若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身有微热.又曰.有柴胡症者.但见一症不可汗.不可下.但当以小柴胡汤和解而已.夫邪既内传.则变不可测.须迎而夺之.故以柴胡里.则气必上逆.故以半夏散逆气.生姜辅柴胡以和表.甘枣辅黄芩以和里.邪气自表.未敛虽聚.而气未逆.邪气欲渐实也.去人参者.恐其助热.去半夏者.以无逆气.加栝蒌实者.专除烦热耳. 渴为津枯.半夏性燥.故去之.人参甘润.栝蒌苦坚.可以生津而止渴.气不通畅.血不和调.则为腹痛.黄芩能滞气.故去之.芍药能和营.故加之. 痞则气满.甘能满中故去大枣.硬则形坚.故加牡蛎. 悸而小便不利停水之候也去黄芩之苦坚助水.加茯苓之淡渗行水. 不渴者.里自和.故去人参.微热者.表未解.故加桂枝. 咳为气逆.故去参枣之补.肺欲收.酸收逆气者 .五味之能也.干姜辛温快气.固主散寒.亦司火逆.故仲景不分寒热.每治咳症.必用此二物也.
俗医治伤寒.不分阴阳虚实.概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清热消导之药.以为常法.盖喜其禁捧腹矣.夫小柴胡为少阳经.半表半里.和解之剂.苟未至此经.谓之引邪入室.既过此经.谓之守株待兔.倘太阳之表热.及阳明之标热.岂此汤所能治乎.若夫阴寒假热.足冷脉沉者.投以此汤.立致危殆矣.嗟乎.人命至重.冥报难逃.后之学人须详审经症.有是疾.则用是方.万勿蹈此陋辙也.
《儒门事亲》:小柴胡汤
柴胡(四两,去芦) 黄芩 人参 半夏(汤洗七次,切片) 甘草(以上各一两半)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
《时病论歌括新编》:小柴胡汤
『主治』伤寒少阳症,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胁痛脉弦,疟发寒热,及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等症。
『药物』柴胡、半夏、黄苓、人参、甘草。加姜枣。
『服法』煎服。
《时病论歌括新编》:小柴胡汤
『主治』伤寒少阳病,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胁满脉弦,目眩,不欲食,心烦喜呕及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等症。
『药物』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姜、枣。
『服法』煎服。
《时方妙用》: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 人参 黄芩 炙草 生姜(各二钱五分) 半夏(二钱) 大枣(二枚)
水三钟.煎一钟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夜作三服.
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二钱.
○渴者.去半夏.加人参七分.栝蒌根二钱
利愈.
○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一钱.干姜一钱半.
《外科理例》:小柴胡汤
治瘰 。乳痈。便毒。下疳。及肝经分一切疮疡。发热。潮热。或饮食少思。
半夏(姜制一钱) 柴胡(二钱) 黄芩(炒二钱) 人参(一钱) 甘草(炙五分)
作一剂。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小柴胡汤
此半表半里之药也。
柴胡二钱,黄芩一钱五分,半夏七分,人参七分,甘草五分,加山栀、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姜枣引。
心中饱闷,加桔梗、枳壳。痞清加黄连、枳实。口渴加知母,石膏。内热盛。错语心烦,不得眠者,合解毒汤。
白虎汤此药性寒,所以治热也。
石膏五钱。知毌二钱,粳米一勺 甘草七分,水煎服。
以上诸方,截疟必用常山、草果者,盖此二味,乃治疟必用之药也。
《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
(见伤风)
《退思集类方歌注》:小柴胡汤
治伤寒中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汗后余热不解,或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暮则 语;并治伤寒阳微结,头汗肢寒,脉细便坚,亦半表里也。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炙草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此方为和解之剂。去滓再煎,则药性和合,不相捍格矣。)取三升,分温三服。
《医方考》: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去芦)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制)
伤寒,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脉弦者,此邪在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也,本方主之。
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腑,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仲景云∶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参一两五钱、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斤、干姜二两。以上加减法,皆
《医方考》:小柴胡汤
柴胡(去芦) 黄芩(炒) 人参 甘草 半夏(法制) 生姜 大枣
疟发时,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脉弦者,名曰风疟,此方主之。
此条皆少阳证也,以少阳为甲木,在天为风,故《机要》名为风疟。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经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阳经之呕,人参、甘草能补中气之虚,补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正考见伤寒门。
《医方考》: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两胁作痛者,此方主之。
少阳胆经行于两胁,故两胁作痛,责之少阳。是方也,柴胡味辛而气温,辛者金之味,故足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足以入少阳。佐以黄芩,泻其实也。佐以半夏,破其滞也。而必用夫人参、甘草者,恐木病传脾,而先实其土也。用夫生姜、大枣者,调其营卫,不令经气壅滞也。
《医方论》: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 半夏半升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邪在表者可汗,邪在里者不可汗也;邪在表者可吐,邪在里者不可吐也;邪在里者可下,邪在表者不可下也。须知此之所谓半表半里者,乃在阴阳交界之所,阳经将尽, 乎欲入太阴,营卫不和,阴阳交战,并非谓表里受邪,若大柴胡可表可下例也。仲景嘉惠后世,独开和解一门,俾后人有所持循,不犯禁忌。盖和者,和其里也;解者,解其表也。和其里,则邪不得内犯阴经;解其表,则邪仍从阳出。故不必用汗吐下之法,而阴阳不争,表里并解矣。小柴胡汤乃变大柴胡之法,而别出心裁,用人参以固本,又用甘草、姜、枣以助脾胃,又用黄芩以清里热,使内地奠安,无复返顾之虑。我既深沟高垒,有不战而屈人之势,而又用柴胡以专散少阳之邪,用半夏消痰行气以化逆,譬之自守已固,而又时出游骑,以蹴踏之,使之进无所得,退无所据,有不冰消瓦解者乎?此则仲景立方之微意,非通于神明者不能也。注中凡仲景所加减之方,皆精当不磨,有专治而无通治,此其所以可贵也,学人须细细参之,则于和解一门,思过半也。
《伤寒寻源》: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三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少阳之主方也.按仲景以口苦咽干目眩.责少阳之为病.而少阳之邪.大都从太阳传入.
此当半里半表之界.邪正分争.因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此皆少阳必有之证.邪不在表.不宜汗吐.又不在里.不宜妄下.独主小柴胡为和解之剂.但转入之邪.恒难捉摸.其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皆非少阳必有之证而少阳病见此.另有加减之法.而规矩总不难乎小柴胡汤也.
按柴胡感一阳之气而生.少阳之邪.非此不解.合之甘草以两和表里.此为小柴胡汤中不可移掇之药.生姜兼散太阳之寒.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兼清阳明之热.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有逐饮之能.取以降逆而止呕.大枣擅和中之用.取以安土而戢木.用人参者.非取其补正.以邪在半表半里之界.预行托住里气.使邪不内入也.以此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诸证的对之主方.其加减诸法.并按本方逐条互参于后.
本方之用人参.以邪正相争.故宜辅正.用半夏.以证见呕满.故宜止呕.若但烦而不呕.不呕则并无饮邪.何须半夏逐饮.不呕而但烦.则烦非本证心烦喜呕之烦.而正为热邪抟结将欲入里之烦.若用人参.不能转正.反能实邪.祸不小矣.故并去之而加栝蒌实.以栝蒌实能降热痰而开胸痹也.
半夏辛温而性燥.寒湿之痰宜之.热痰则不宜也.若渴则津液已竭.并无痰之可伐矣.本方虽有黄芩甘草大枣.能养正而祛热.但胃中津液非人参不能鼓舞.故加人参以唤胃气.而得栝蒌根以生津润燥.人参仍无实邪之患也.
黄芩苦寒.本文用此以清半里之热.若腹中痛.则阳邪转陷太阴.岂能复任黄芩之苦寒乎.不宜黄芩.何以反宜芍药.以证虽属太阴.而病因却是从阳邪陷入.故用此以约脾阴也.太阳病转属太阴.但于桂枝汤中加芍药.若桂枝加芍药汤是也.少阳病兼见太阴.即于柴胡汤中加芍药.即本方之加芍药是也.后人执药治病.遂谓芍药能止腹痛.试思太阴寒湿之证.芍药宜之乎.热发大实痛之证.芍药宜之乎.殊不知阳邪陷里.本方中自有柴胡人参生姜半夏.已足以升举阳气.而理脾胃之困.但加芍药以约阴.则邪返于阳而阴亦安.不除痛而痛自止.仍不离和解之法也.
本方之用大枣.虑木邪贼土.用以安中也.若胁下痞硬.则邪滞中焦.便不宜大枣之守中矣.胁下属少阳部位.痞硬则气血交结.故以牡蛎佐柴胡.一以散气分之结.一以软血分之坚也.少阳属木.木乘土位.则土不能制水.故有心下悸小便不利之证.若用黄芩.是助水邪为疟矣.小便不利.但当利其小便.本方中已有参甘姜枣之植土.而但当加茯苓之淡渗.以兼导其水也.
渴为邪欲入里之兆.若不渴则无里证可知.外有微热.则太阳之表证未罢.又可知矣.表邪未解.人参实邪.究宜去之.本方加桂枝.则又易表里和解之制.而偏乎表以为治也.
咳属水邪射肺.人参大枣.究非咳证所宜.生姜散表有余.温里不足.故以干姜易生姜.以散寒而逐水.用五味者.以肺非自病.乃水邪从下而上.因之致咳.故以五味与干姜同用.一以散水邪.一以收肺逆.与风火淫肺之忌五味不同也.不去黄芩者.留以制相火而存肺阴也.
按小柴胡汤之主少阳.乃伤寒一大关键.此际出则阳.入则阴.凡阳邪之入阴者.全赖少阳把守关口守隘.使不得遽入于阴.治之可不慎欤.凡他经所有之证.少阳病皆得兼见.其随证加减之法.丝丝入扣.头头是道.读仲景书者.当于此处猛下一参.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此非教人以辨证之可从略也.盖病入少阳.正当阴阳相持之会.此际不出于阳.即入于阴.故一见少阳证.即当用柴胡从少阳领出其邪.使不内入.须知其辨证从宽处.正是其治病吃紧处.且少阳本传入之邪.多有或然或不然之证.又安能逐证一一见到也.
再按渴之一证.有出入之不同.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此少阳而兼太阳也.治可从少阳而不从太阳.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治又当从阳明而不从少阳.凡见渴证者宜审.
少阳之脉责弦.其有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未经吐下而脉沉紧者.但见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诸证.则脉沉紧.正是邪从少阳将欲入里之候.急当用小柴胡从少阳领出其邪.则太阳之邪自解.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此邪未结于阳明.但当用小柴胡汤.使上焦得通.津液自下.则胃和而阳明之邪自解.
妇人热入血室.是热邪已乘虚陷入阴分.何以主小柴胡汤少阳之药.按三阴三阳.少阳为从阳入阴之枢纽.阳经热邪.已越少阳而陷入阴分.亟当从阴分领出其邪.使还从少阳而出也.
《医宗金鉴》:小柴胡汤
(见呕吐中)
《医宗金鉴》: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参加桂枝,温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集注】程应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阳之义也。至于制方
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肋,在腹阳背阴两岐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故胸□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则妨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炎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证,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证俱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证。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
人参补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也。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蒌根也。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白芍以戢木也。□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泥,加牡蛎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矣,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肌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正体类要》:小柴胡汤
治一切扑伤等症,因肝胆经火盛作痛,出血自汗,寒热往来,日晡发热,或潮热身热,咳嗽发热,胁下作痛,两 痞满。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炙,三分)
上姜水煎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 人参 炙草
如荣卫表病不得汗解,脏腑里气又不偏郁,则少阳胆经被迫于表里之间,而成少阳经病。少阳经病,三焦经下陷,胆经上逆而现口苦耳聋诸证。用柴胡升三焦经以解少阳结气,黄芩降胆经以清相火逆气,半夏生姜降胃逆,大枣补中气,人参炙草补土气而扶阴脏之阳也。小柴胡汤加减法,详世行本《伤寒论》。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柴胡 四钱 黄芩 三钱 半夏 三钱 人参 三钱 炙甘草 三钱 生姜 三钱 大枣 四钱
治呕而发热者。
呕为胆经之逆,小柴胡汤和少阳升降之气,以降胆经也。胆逆者胃气必逆,胆胃逆者,中气必虚。胆经逆相火不降而中虚,故发热。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方见前
治黄疸腹满而呕者。
呕为少阳胆经不和之病,黄为胆经上逆之色。胆经不和,是以腹满。小柴胡和胆经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方见前
治产后大便坚,呕不能食者。
产后血去津亏,则大便艰难。胆火上逆,则呕不能食。黄芩清降胆经上逆之相火,火降则津液得下。参草姜枣补中生血,半夏降胃,柴胡升三焦相火之陷也。足少阳相火上逆,手少阳相火即陷。小柴胡汤之柴芩,所以能解少阳之结者,升降并用之法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小柴胡汤
方见前
治妇人外感,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小柴胡升降少阳之气,以解血室之热也。又治妇人外感,经水适来,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亦热入血室,故小柴胡汤治之。经水适来适断,三焦相火发动之时。故外感即热入血室。戌亥时,三焦相火主事,故夜则谵语。此病之脉,右尺必特别紧动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