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乌梅丸

治寒热劳疟,形体羸瘦,痰结胸中,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瘥方。


乌梅肉 豆豉(各一合) 升麻 地骨皮 柴胡 前胡 鳖甲 恒山(各一两) 元参 肉苁蓉 百合 蜀漆 人参 知母 桂心(各半两) 桃仁(八十一枚)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空心煎细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无所忌。


治劳疟积时不断,众治无效方∶


生长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食顷,第二服取临发时。


治肝邪热为疟,令人颜色苍苍,气息喘闷,战掉状如死者,或久热劳微动如疟,积年不瘥方。


乌梅肉 蜀漆 鳖甲 葳蕤 知母 苦参(各一两) 恒山(一两半) 石膏(二两) 香豉(一合) 甘草 细辛(各十八铢)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饮服亦佳。


治心热为疟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乍去,令人心烦,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方∶


甘草(一两) 蜀漆(三两) 恒山 鳖甲(各四两) 石膏(五两) 香豉(一合) 栀子 乌梅(各三十枚) 竹叶(切,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下痢热诸治不瘥方。


乌梅(一升) 黄连(一斤,金色者)


上二味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夜二。


治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方。


乌梅肉 黄连 干姜 吴茱萸(各四两) 桂心(二两) 当归(三两) 蜀椒(一两半)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


又方 治冷痢久下方。


乌梅(三百枚) 干姜 黄连(各十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 细辛 附子 桂心 人参 黄柏(各六两,一方用麦 )


上十味为末,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别捣如泥,搅令相得,纳蜜和捣二千杵,丸如梧子,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蜀椒(去汗,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九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注】柯琴曰∶六阴惟厥阴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无热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所以厥阴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胜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也。仲景立方,皆以甘辛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


《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柏治厥阴阳邪则有余,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不但治厥阴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当归,是肝藏血,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治虫佳剂。久痢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痢自止。


乌梅(九十三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当归(四钱) 黄连(一两六钱) 附子(六钱炮)


各另研末.合筛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捣成泥.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


乌梅(三十枚,去核) 人参(去芦) 细辛(去土) 黄柏(去皮) 附子(炮) 桂枝(净洗,炮,各六钱) 黄连(一两六钱,炒) 干姜(一两,炮) 当归(洗净) 蜀椒(去目及闭目者,各四钱)


胃虚脏寒,得食而呕,蛔从上出者,此方主之。


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椒、细味辛,蛔得之而死;干姜、附、桂,温脏寒也;人参、当归,补胃虚也。


乌梅三百个 细辛 桂枝 人参 附子(炮) 黄柏六两 黄连一斤 干姜十两 川椒 当归四两


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药蜜丸。


虫无湿不生,观腐草为萤可知也。杀虫之中兼燥湿利湿之法,非深达本源者能之乎?


乌梅(三百个) 人参(六两) 当归(四两) 黄连(一斤) 黄柏(六两) 蜀椒(四两炒去汁) 桂枝(六两) 干姜(十两) 附子(八两炮) 细辛(六两)


上十味.各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经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按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蛔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柏黄连之苦.则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后气血不免扰乱.故加人参当归奠安气血.此方虽寒热错杂.但温藏之力居多.又得乌梅之酸涩以固脱.故又主久利.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蜀椒(去汁)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热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注】柯琴曰:六阴惟厥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无热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所以厥阴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胜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也。仲景立方,皆以甘辛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柏,治厥阴阳邪则有余,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不但治厥阴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当归,是肝脏血,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稍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治虫佳剂。久痢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痢自止。


乌梅 干姜 附子 人参 细辛 蜀椒 黄连 黄柏 当归 桂枝


此厥阴肝脏之本气病也。肝脏病则下寒上热,中虚风动。上热者,因下寒木失温养,化风上冲,风冲化热,热伤津液,故消渴心中热痛而饥。下寒蚘不能居,寻胃间热处而上,故病吐蚘。蚘动即是阳动,故烦。人身火在水下,上清下温则治。火出水外,上热下寒则病。上热下寒,中土必败。木气化风,木气必伤。乌梅补木气,生津液,敛风气,附子蜀椒温下寒,黄连黄柏清上热,干姜人参温补中气,桂枝当归温养木气。而达肝阳,细辛温降冲气也。


乌梅 三十个 细辛 六钱 桂枝 六钱 川椒 六钱 当归 六钱 干姜 一两 附子 六钱 黄连 一两六钱 黄柏 六钱 党参 六钱


治吐蛔心烦者。


吐蛔心烦,此虫病之虚证。故用乌梅丸。心病吐涎,不烦,不吐蛔,此虫病之实证。故用甘草粉蜜汤。虚证而用杀虫之法,非将人杀死不可。乌梅丸,寒热并用,乃调木气之法,亦即治虫之法。治虫者,治木气也。


离开木气而曰治虫,所以只知杀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