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 《冯氏锦囊秘录》:五苓散
- 《冯氏锦囊秘录》:五苓散
- 《冯氏锦囊秘录》:五苓散
- 《冯氏锦囊秘录》:五苓散
- 《备急千金要方》:五苓散
- 《备急千金要方》:五苓散
- 《备急千金要方》:五苓散
- 《内外伤辨》:五苓散
- 《仁术便览》:五苓散
- 《仁术便览》:五苓散
- 《仁术便览》:五苓散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苓散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苓散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苓散
- 《删补名医方论》:五苓散
- 《伤寒括要》:五苓散
- 《脾胃论》:五苓散
- 《儒门事亲》:五苓散
- 《时方妙用》:五苓散
- 《外科理例》:五苓散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五苓散
- 《医述》:五苓散
- 《医学心悟》:五苓散
- 《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
- 《医方考》:五苓散
- 《医方考》:五苓散
- 《医方考》:五苓散
- 《医方论》:五苓散
- 《伤寒寻源》:五苓散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五苓散
- 《瘴疟指南》:五苓散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苓散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苓散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苓散
《冯氏锦囊秘录》:五苓散
治伤寒中暑,大汗后,胃中干,烦燥不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及表里俱热,饮水反吐,名曰水逆。或攻表不解,当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脉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饮水停心下,两感中湿,昏躁霍乱,吐泻惊风。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五钱) 泽泻(一两) 桂枝(去皮,一钱五分) 为末,每服三钱,热汤下,夏月大暑,新水调服立愈,加滑石二两尤佳。
《冯氏锦囊秘录》:五苓散
方见伤寒门。加木香茵陈,治水肿,从腰以下俱肿,以此利小便。仲景曰∶腰以下肿,宜利水,腰以上肿,宜发汗也。
《冯氏锦囊秘录》:五苓散
治暑毒入心,发热大渴,烦躁便秘,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浊阴出下窍而清阳之上焦者,自能宣化矣。心邪不从心泻,盖脏无泻法,脏实而泻其腑也。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褐,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此皆伤湿之见症也。湿胜则脾不运土不能治水,溢于皮肤则肿胀,并于大肠则泄泻,水停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暑先入心故烦渴,肺病则金不能生水,膀胱热则阳不化阴,故便秘而渴,阴阳不利则霍乱吐泻,湿胜则身痛身重,总之,下不通利则阴阳不能升降而变症多矣。且功专荡热滋燥,导饮生津,故亦为消痞良方。
猪苓 白茯苓 白术(炒) 泽泻 桂 为末,每服三钱,服后多饮热水,汗出而愈。
此足太阳药也。太阳之热,传入膀胱,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曰∶淡味渗泄为阳,故用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水无当于五味,故淡能利水,茯苓走气分,猪苓走血分,然必上行入肺而后能下降入膀胱也。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然膀胱虽藏津液,必由气化而始能出,故用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气,皆从小便而出也。若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之,恐重亡津液而益亏其阴也。然治秘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化气,故用二苓泽泻之甘淡,以泻肺而降气。一曰脾湿不能升精渗浊,故用白术之苦温以燥脾而升精。一曰膀胱无阳不能化气,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温膀胱而化阴,使水道通利,则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湿,下可以泻邪热也。然五苓利水,何以复能止渴生津?盖湿热壅于中焦则气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用五苓以利去湿热则浊降清升,而脾能为胃行其津液、故津回而渴止矣。
《冯氏锦囊秘录》:五苓散
分阴阳,利水道。
白术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 姜水煎服。本方去肉桂,即四苓散。
《备急千金要方》:五苓散
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当者方。
猪苓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桂心(十二铢) 泽泻(三十铢)
上五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即愈。
《备急千金要方》:五苓散
治黄胆利小便方。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心(各三十铢)
上五味,捣筛为散,渴时水服方寸匕,极饮水即利小便,及汗出愈(此方与第九卷方相同
《备急千金要方》:五苓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水也,此方主之。(方见前九卷伤寒上
《内外伤辨》:五苓散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烦渴引饮之证。
泽泻(二两五钱) 猪苓 茯苓 白术(以上各一两五钱) 桂(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
又治瘀热在里,身热黄疽,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之。
如疽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之。
《仁术便览》:五苓散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不宁。
加辰砂 泽泻 白术 茯苓 官桂
水一钟半,姜五片、灯心十茎煎。
一方 加车前子。
治暑风卒倒法∶凡人中暑先着于心,一时昏迷,切不可饮冷水,并卧湿地。其法先以热汤或童便灌,及用布蘸热汤熨脐并气海,绪绪令暖,气透彻脐腹,俟其苏省,然后进药。若在途中卒然晕倒,急扶在阴凉处,掬路中热土作窝于脐中,令人尿其内即苏。却灌以人尿,或掘地搅土浆饮之。
一方 用大蒜三两瓣细嚼,温汤送下。大忌饮冷水,用冷水灌身即死。
《仁术便览》:五苓散
治霍乱作渴,去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水煎服。
《仁术便览》:五苓散
治痘疮已靥未靥之间,大热经日不除,如无他证,当利小便,此药主之。
泽泻(五钱) 白术 赤茯 猪苓(各三钱)
上末,每服半钱。煎,车前子汤调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苓散
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黄胆湿疫。
泽泻(二两半) 桂心(一两) 猪苓(去皮) 赤茯苓 白术(各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下,不以时,服讫,多饮热汤,汗出即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苓散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方见伤暑门,加甘草一两炙)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苓散
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留不散,吐出一二升许。(方见伤暑门。治衄则以茆花煎汤下,屡用得效)
《删补名医方论》:五苓散
(附∶茵陈五苓散) 治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茯苓(十八铢) 猪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株) 泽泻(一两) 桂(半两)
上五味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
【注】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腑,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渴,水入则消。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邪热入之,若水盛则水壅不化而水蓄于上,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利也。若热盛则水为热耗,而水消于上,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不利也。水入吐者,是水盛于热也;水入消者,是热盛于水也。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渴自止也。若发热表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
《伤寒括要》:五苓散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 白术
太阳汗后.胃干.烦躁不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脉浮.小便不利而渴.宜用此方.
太阳渴为膀胱经本病.然则治渴者.当泻膀胱之热.泻膀胱之热者.利小便而已矣.淡味渗泄为阳.内蓄水饮.须渗泄之.故以三苓泽泻为主.脾土强旺.则水饮不敢停留.故以白术为佐.水蓄则肾燥.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用桂为向导之使.
《脾胃论》:五苓散
治烦渴饮水过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淡淡,停湿在内,小便不利。
桂(一两) 茯苓 猪苓 白术(以上各一两五钱) 泽泻(二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服,不拘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如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汤调下,食前服之。如疸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
《儒门事亲》:五苓散
官桂 泽泻 猪苓(去黑皮) 茯苓(去皮) 白术(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或新水调下。
《时方妙用》:五苓散
合为一方.与葛根辈何异.
泽泻(一两六株)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株) 桂枝(半两)
共为末.以米饮和服二钱五分.日三服.多饮暖水以出汗.
《外科理例》:五苓散
泽泻(一钱二分) 肉桂(五分) 白术 猪苓 赤茯苓(各一钱)
作一贴。水煎服。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五苓散
入膀恍,肾经。
猪苓(去皮)、泽泻、白术、赤茯苓、官桂。此分利阴阳之药也,水一盅煎服。
《医述》:五苓散
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证之用五苓,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故用肉桂之浓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营运宣泄。二证之用稍异,不可不辨。(罗东逸)
欲用五苓发表,则热饮走表,桂枝得令也;欲利小便,则冷冻饮料达下,泽泻得令也。欲吐则温服,复饮热汤探之,猪苓得令也。一方之中,无穷妙用如此。(《慎斋三书》)
五苓原是治水,不是治渴。用以散所饮之水,而非治烦渴、消渴之水也。且五苓重在内烦外热,用桂枝是逐水以除烦,不是热因热用。是少发汗以解表,不是助四苓以利水。其用四苓,是行积水留垢,不是疏通水道。(柯韵伯)
五苓兼表治法,猪苓专里治法。欲邪透表,则五苓上消也,所谓开鬼门;欲邪下渗,则猪苓下消也,所谓洁净府。(魏荔彤)
《医学心悟》:五苓散
茯苓(三钱) 猪苓 泽泻(各八分) 桂枝(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水煎服,以利为度。
愚按∶前症,自汗脉浮者,由中风入本腑可用此方;无汗脉紧者,由伤寒入本腑,即于香苏散中加茯苓、泽泻,应手而效。
《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
治太阳病发汗后,汗出恶寒,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此主之。通治水肿,霍乱身疼,胸脐下悸,吐涎,头眩等证。此利水之祖方也。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五钱) 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
《医方考》:五苓散
茯苓 猪苓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半两)
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枝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腑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而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医方考》:五苓散
茯苓 猪苓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半两)
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也,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名曰霍乱。霍乱责之里邪,里邪责之水谷。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猪苓、泽泻能安水。水谷得其安,则霍乱自止矣。此五苓治霍乱之意也。正考见伤寒门。
《医方考》:五苓散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心
水寒射肺而成咳者,此方主之。
上焦有火,渴饮凉水,水为火格,不得润下,停留于膈,水寒射肺,故令人咳。淡足以渗水,故用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辛温足以散寒,故用桂心。向非水寒为患,则五苓非所宜矣。有表证者,以伤寒门小青龙汤主之。
《医方论》:五苓散
猪苓 茯苓 白术(炒)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五钱
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淋,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症、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阴生阳,积湿化热,盒饭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参之。
《伤寒寻源》:五苓散
茯苓 猪苓(去皮)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多饮暖水.汗出愈.
此治太阳表病不解.邪陷入府.凡渴而小便不利者宜之.亦两解表里之法也.以其有表证.
故用桂枝主表而化气.以其有里证.故用苓泽主里而利水水不下趋.势必上泛.故用白术奠安太阴.以土制水.此方不宜汤而宜散.以散能逗遛中焦.通调水道.更借多服暖水之力.使水精四布.上输下注.热解津回.则小便利而渴自止矣.
按渴欲饮水.有类白虎加人参证.何以彼宜白虎.此宜五苓.盖白虎主治阳明经热.五苓主清太阳府热.白虎证脉洪大.是表证已解.五苓证脉浮数.表证未解.以此为辨.
诸家皆以导湿滋干.释五苓之取义.但以桂枝之辛温.苓泽之渗泄.即白术亦主燥脾.
与生津润燥之义.全不相涉.而渴证宜之何也.盖此证由经入府.水蓄于下.不能输津于上.故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饮暖水.自有输精散布之功.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五苓散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如心神恍惚加辰砂,又名辰砂五苓散。
白术(二钱) 白茯苓(去皮,二钱) 猪苓(去粗,一钱五分) 肉桂(一钱) 泽泻(去毛,一钱五分)
上 咀,作一帖,水一盅半,煎八分温服,或作散用亦可。
《瘴疟指南》:五苓散
治伤寒瘴疾.感暑中湿.小便不利.头疼身热.烦躁发渴等证.夏月主治尤多.能伐肾气下虚者.不可过服.
泽泻(三两) 猪苓(去皮一两五钱) 茯苓(去皮一两五钱) 肉桂(一两) 白术(去芦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夏月背寒.头疼.发热无汗.小便秘.浓煎葱白汤调热服.令额上有汗.为妙或只用百滚汤.调热服.仍续啜热汤.冲令汗出.冒暑极热.新汲水调亦可.热瘴痢疾.小便不利者.并用热水调.大便泄小便不利者.车前子汤调.不宜多服.瘀热在里.发黄胆.茵陈汤调.或加辰砂尤治蕴热心烦.毛崇甫.因母病.孝感天地.梦投此方.可谓神方也.但五苓散.用桂正如小柴胡用人参.备急丸用干姜之类.欲其刚柔相济.亦存战守之意也.故方书谓五苓散.无桂及隔年陈者.俱不可用.
如去桂而加人参.却谓之春泽汤.治烦躁效.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苓散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无恶寒发热项强之荣卫证,而发热心烦,渴欲饮水,水入仍吐与心悸,皆水湿隔阻相火不降之故。术苓泽泻猪苓以泄水湿,桂枝助肝经之疏泄以行水。湿去火降,故吐止、热止、悸止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苓散
茯苓 二钱 猪苓 二钱 泽泻 二钱 白术 二钱 桂枝 二钱
治瘦人有水饮,脐下悸动,吐涎沫而癫眩者。
水饮木郁,则脐下跳动,水饮而肺胃之气不降,则吐涎沫,水饮阻格,胆经不降,则癫眩。五苓散泄水湿,达木气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五苓散
方见前
治消渴饮水,水入即吐者。
饮水仍吐,是水逆于上,不能下行。茯苓猪苓泽泻白术以去水,桂枝达木气以行小便也。又治伤寒,脉浮,微热,消渴,未发汗,小便不利者。伤寒未得汗解,水湿阻格荣卫,故消渴,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五苓散泄去水湿,荣卫得通,故汗出而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